不讀書和愛讀書的人,差距能有多大?

2020-12-15 陳小傑Jane

開篇問問你,你認為讀書有用嗎?

很多人都堅持所謂的讀書無用論,尤其是老一輩的人。

當他們看到很多畢業生出來後,工作也非常普通,工資又低,就會覺得讀書無用。

真的無用嗎?可是為什麼我們看到那麼多成功人士有大大的書房,即便每天忙的不可開交也要抽點時間來看書?

可能有的人真的是在裝文化人兒,但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是真的愛看書,養成了閱讀習慣。

而背後的原因就是,堅持閱讀帶給他們的幫助非常大!不然為什麼要浪費這些寶貴時間來看書,去掙錢去瀟灑不是更好嗎?

從閱讀中,他們到底得到了什麼好處?

比如人文社科知識的增長,是有助於開闊視野和思維,豐富精神生活,從不同的知識裡面,發現不同的視角。

比如傳記與歷史的閱讀,可以培養宏觀的內在格局,加快自我舊觀念的改變,了解社會時代的趨勢變化,激活創新思維等等。

比如經管類書籍閱讀,可以借鑑他人的成功經驗,學以致用地用於自己的生活工作中,減少走彎路。

此處就不一一列舉了。

那麼閱讀,是這些成功人士的專屬權利嗎?當然不是!

如今現代社會閱讀成本很低,買本書能花多少錢?何況現在遍地免費電子書資源。

所以,在投入成本這方面,這些成功人士並不佔什麼優勢。社會各階層的人,都可以低成本獲得閱讀的機會。

即便如此,為什麼現在很多普通人還是不愛讀書?

我覺得主要有幾點原因:

一是從小家庭環境的閱讀氛圍較低。

很多孩子,早早就被應試教育逐漸抹殺了看書的興趣,但其實很多知識還來源於課外書。

但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並沒有那麼多機會去接觸,畢竟能把主業的學習成績搞好就是全家的期盼。

並且,現在很多父母自己都沒有閱讀習慣或不重視閱讀作用,給孩子從小營造的氛圍自然也不好,長大之後能成為一個愛讀書的人,自然也難上加難了。

二是沒有養成閱讀的興趣習慣。

即便擁有高學歷的人,也未必是一個愛看書的人。

從小到大的學生時代,大多普通人努力學習只是為了順利拿到好文憑,這樣就可以獲取更高門檻,換取更多工作機會,更好社會地位和優厚的薪水。

至於愛不愛閱讀,對他們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眼下能賺多點錢。

三是沒有正確認知到閱讀帶來的價值。

閱讀的價值到底是什麼?是讀書可以立馬賺到很多錢,走上人生巔峰嗎?

我想,就是因為帶來的直接經濟利益不明顯,所以很多人放棄了閱讀吧。

其實閱讀帶來的收穫是多方面的,它可能不會直接讓你馬上賺到錢,但是一定會帶來長期的經濟收益。

此外,閱讀還會啟發人怎麼獨善其身內心強大,變得更有涵養更溫潤,豐富精神世界擁有獨立人格,正確看待處理身邊一切事情,幫我們應對世間的種種。

雖然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是不愛讀書的普通人,不管處於什麼年齡階段,我還是要建議多讀書。

為什麼這麼說呢?

雖然讀書不一定能讓我們成為像成功人士那樣坐擁億萬財富,也許讀遍全世界的書,都可能做不到!

但是不讀書,我們或許會喪失更多走近成功的機會,以及寶貴的經歷和愉悅體驗。

那麼,到底普通人愛閱讀有啥好處?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首先可以幫助一個人塑造良好三觀認知。不讀書的人,他對所有事物的認知都來源於身邊的親朋好友,也就是會被身邊的圈子所左右。

一旦所處的圈子不優秀,那麼很可能影響到自己的認知。

這樣下來,自己的思維和行動被束縛,很容易變得沒主見自卑,時常抑鬱痛苦,只顧自己不考慮他人,考慮事情不周到,遇到一點挫折就不知所措,胡亂選擇,甚至想不通走入極端,做偏激的事情等。

如果這些問題都不能好好解決,何談多掙點錢呢?

畢竟多掙錢不是簡單的只要付出腦力或體力就可以了,更多的是個人價值的交換。而價值的體現,來源於方方面面的綜合。

倘若能從書中獲取新的思想,那麼一切又會變化了。

而且看書又很簡單,只需要一顆專注的心,一本經典的書。

關鍵是身邊的圈子影響會逐步減弱,自己也慢慢形成了正確獨立的三觀認知。

因為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優秀之人分享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人生理想和人生態度。

比如對世界的認知,對生活的認知,對自己人生的認知等等,我們不必非要在實際生活中去獲得,而是通過閱讀優秀之人在書中已經體驗總結後的經驗和觀點,就能形成正確認知,實現走捷徑。

看一些歷史性的,或者是社科類,甚至是跨學科知識,非常有利於我們提高對世界的認識。

類似人類歷史,地球文化,宇宙文明之類的書籍,更能培養一個人的宏觀格局和系統化思維。

比如《人類簡史》、《經濟學原理》、《遇見未知的自己》、《窮爸爸富爸爸》、《十萬個為什麼》、《活著》、《追風箏的人》、《蘇菲的世界》、《三體》等等。

而且通過閱讀,我們能看到不同的人,他們對同一或不同事物的思考角度和經驗沉澱。

這些對我們的啟發很大,擴大知識面的同時,也建立了不同領域知識的聯繫,幫助我們形成多元化思維模型。

如複利效應、系統思考、二八法則、逆向思維、5w2h原則、第一性原理、本質思維等等。

其次,可以站在前人肩膀上前行。市面上有很多書籍,是屬於「工具書」,教人任何解決生活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如何育兒,如何學剪輯,如何時間管理,如何與人溝通,如何帶領團隊等等,這類就屬於工具性書籍,偏向技能和經驗分享,更務實,接地氣。

許多經典的工具書,都是一些非常優秀的大佬著作的,他們把經歷記錄下來,把經驗總結分享出來,可以幫助他人快速便捷的獲取知識,得到有效的方法論。

比如一些經典的工具書,《高效人士的7個習慣》、《刻意練習》、《關鍵對話》、《金字塔原理》、《如何閱讀一本書》、《領導力21原則》……

這對普通人來說,是可以節省大量的精力時間,不需要所有事情都靠自己獨自去經歷,然後總結提煉。

反而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遠,走的更快。

我記得有人說過,我們大多數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其實都能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

這句話,我深以為然。

如果你煩惱痛苦的時候,不妨試試從書中得到解脫吧。

此外,還可以讓我們心態更平和。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多了,知識懂得多了,人的精神層次也更高了,內心也變得更強大了。

內心被充盈起來,遇事就更加淡定平靜,因為早已看透了,知道該怎麼面對怎麼處理了,不會思維走入死胡同,做極端的事情,也不會一直生氣抱怨。

此處就不詳細展開說了。

最後補充一點,可以提高底層能力。底層能力比如說思考力、判斷力、創新力、學習力。這種「冰山之下」的能力,其實是一個人的能力支柱和重要財富。

就拿獨立思考來說,現在很多人太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了。

獨立思考是什麼,就是要有主見,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判斷分析。

簡單來說就是別人都跟風一致認為某個觀點的時候,自己還可以獨立根據自我思考力以及事實資料,去初步判斷這個觀點是否合理,是否偏頗。

舉個例子,娛樂圈那麼多的爆料新聞,到底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我們無從得知,但是有的鍵盤俠卻信誓旦旦站隊,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保持長久的閱讀,很快就會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就養成了閱讀的習慣,而且非常享受閱讀帶來的成就感。

因為可以從書中獲得了新理念、新知識、新觀點、新啟發,感覺自己懂得越來越多,卻又發現書中還有一大片金礦等著自己去挖掘,根本停不下來。

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思維更開闊了,我們知道的更多了,我們的生活更有意思更充實了,自己成長的越來越快了,工作成果也越來越好了……

這是一個積極的正循環。

閱讀帶來的好處,是從精神世界,從人的內心帶去潛移默化的薰陶,從而改變一個人的思想,行為。

當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進階,會帶來更多的東西。

比如精神世界的充實,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多的金錢財富。

最後,你怎麼認為呢?你認為讀書有用嗎?

相關焦點

  • 《父母愛情》:讀書的女人和不讀書的女人,待遇差別究竟有多大
    經常在網絡上看到一些關於讀書的問題,問得最多的無非是人為什麼要讀書,讀書到底有什麼用處。我想,《父母愛情》這部劇可以告訴你答案。對一個女人而言,讀書和不讀書差別到底有多大?01不讀書,鬧了笑話還渾然不知?
  • 「教書」的人不「讀書」了,「讀書人」又怎麼可能愛「讀書」?
    看得出來,這個話題似乎產生不了「爆文」----「讀書」?多麼不合時宜又迂腐文酸的話題啊!還讓「買書」?直接無視,飄過。近日重讀朱永新教育文集卷五之《困境與超越---教育問題分析》,驚覺早在2004年,朱先生就發出過類似的感慨了----《讀書,想說愛你不容易》。掩卷深思,決定專門就教師讀書問題,續作一篇。
  • 45歲董卿堅持每天閱讀: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生,到底哪裡不一樣?
    時間會在每個女人臉上留下痕跡,歲月會在每個女人眼睛裡留下風霜,瑣碎會在每個女人身上留下平庸和絕望,但是愛看書的女人,好讀書的女人,眼睛裡的風採不會減少,骨子裡的自信不會銳減,臉上的篤定和優雅更會與日俱增。 時光會善待每一個愛讀書的女人,就像董卿這樣的女人。
  • 經常讀書的人與不經常讀書的人,有什麼區別
    你有多久沒有讀完一本書了?還記的距離你上次讀書行為,已經過去多長時間了嗎?根據2018年國家統計公布的數據顯示,相比看視頻,國內富裕階層的人更喜歡讀書。其實不只是國內如此,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中產以上階層都喜歡讀書。比如比爾·蓋茨,每年都會公布自己的書單。
  • 冰心讀書奉行的九個字,值得每一位愛讀書的人謹記於心,受益匪淺
    讀書,現在有多少人愛讀書呢?在年輕人當中,估計愛讀書的少之又少,也只有一些上了年齡的人,或是到了一定年齡的人,才知道想要讀書,陶冶性情或是消遣。可以說我們現代年輕一代人,沒有多少人都是愛讀書的,腦子裡都是錢。即便讀書,也都是為了賺錢而讀書。
  • 愛讀書的人,至少能比別人多活一次
    讀書讀書讀死書把人給讀死了!那麼讀書真的沒用嗎?不!上面那些心情都只限於你沮喪、沒錢、功利又玻璃心的時候,讀書絕對有用,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你或許只能活一次。善良的人?膽小的人?殘疾人?保守派?時尚咖?同性戀?絕症患者?社交恐懼症?愛吃榴槤的人?創業失敗的人?……?其實要知道自己是什麼身份標籤輕而易舉,難的是在於有沒有勇氣去接受自己和接收周邊人的評判,有沒有足夠高的認知感和價值觀去面對自己,由此把自己的屬性展現出一種與生俱來的自然的、理性的、積極的、心安理得的、天崩不慌的狀態。
  • 讀書和不讀書的區別是什麼?大部分都忽略了
    01A說:觸動靈魂,引領方向,改變日常生活和命運。B說:愛讀書的人通常讀書,不愛讀書的人通常不讀書。C說:不喜歡讀書的人是無知者無畏,但讀書並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E說"不讀書的人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他們說讀書無用「F說:讀書最大的用處就是消除自己無用的時間。每個人的閱讀觀,真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閱讀持有不同的出發點和視角、標準。
  • 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人人都知道馬雲、王健林、李嘉誠、王石等大佬非常酷愛讀書,每天工作再忙也要抽1個小時出來讀書。 有人曾跑去問馬雲:「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忘記了,你說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 不讀書的人,到底輸掉了什麼?
    看過這麼一句話:當你感到迷茫時,最好馬上去做一件100%投入的事情,而這件事情最好是讀書。 每個人在成長路上都有困惑的時候,通過讀書豐富內心世界、增長本領和見識,進而走出迷茫的漩渦,是最好也最實用的方法。
  • 「讀書,從愛開始」流利說 閱讀點亮孩子們的讀書心願
    ·閱讀發起了「點亮孩子們的讀書心願」的公益活動,號召愛心人士一起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點亮學習夢想。 讀書,從愛開始《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顯示,全國城鎮兒童擁有圖書資源佔比88.9%,而鄉村兒童僅有11.1%,如此懸殊的差距深深刺痛著無數教育從業者的心。流利說·閱讀藉此次活動,以書傳遞愛,不僅能為貧困山區的孩子送去最前沿的學習課程,也能呼籲更多的愛心人士投入到教育公益中,傳遞知識和溫暖。
  • 陌陌發布讀書大數據:上海人讀書最多,北京人最愛分享
    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國內領先的移動社交平臺陌陌用大數據的方式發布了《2020網民閱讀報告》。根據這份報告顯示,上海人讀書最多,北京人最愛分享,陝西人聊天最愛說書,福建人最愛參加線上書友會,其中31.6%網民讀書量更是超過了上一年的總和。
  • 收垃圾爺爺和農民工讀書故事,少年的你有何理由不努力讀書?
    導語:收垃圾爺爺在空教室讀書,農民工在圖書館留言,少年的你有何理由不努力讀書?讀書的樣子真美,這並不是用來讚美某個學生讀書的樣子,而是對一位是收垃圾的爺,還有一位農民工的讚美。近日,這兩位愛讀書的人,都引來了眾多網友的點讚。好多人為他們而感動,更有少年看到後,留言到,沒有理由不努力讀書了。
  • 窮人的孩子,更不愛讀書
    窮人的孩子,更不愛讀書。心理學上有一個「時間矛盾」的概念,即人們相信學習某種本領或購買某種東西,也許能在未來的某些時刻給自己帶來好處,可成本卻要在今天支付,除非他們堅信能給自己帶來好處,否則他們就會無限期的拖延自己的決定。
  • 又是一年讀書日,去讀書吧,學識涵養能使人視野更開闊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能比讀書,成本更低,收益更大的投資了。關於讀書這個話題,白巖松曾經這樣比喻:人生是個圍棋盤,當你讀的書很少時,也就是這個棋盤上點的子很少。不成勢,就隨時可能被人吃掉;反之,當你讀了足夠多的書,棋盤上的子連在一起,那它就成勢了。換言之,人生就成勢了。
  • 閱讀習慣的養成,和意志力沒多大關係——致世界讀書日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全稱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由國際出版商協會創立,1995年11月15日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今天分享的主題是:閱讀習慣的養成,和意志力沒多大關係。現在每天我的生活中有兩件事必須做,一件事是跑步,一件事是讀書,已經形成習慣,跟吃飯一樣,每天不讀書不跑步感覺少了些什麼通俗地講就是上癮了。正如村上春樹所說的:「我覺得跑步這件事跟意志力沒什麼關係」,就我個人的體會而言,讀書這件事跟意志力也沒有多大關係。
  • 人為什麼喜歡讀書,讀書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得分什麼書這個問題我問過初高中學生,回答是:「不可能有人會愛讀書。」這裡的讀書就是指學習,讀教科書、參考書,他們都不愛看這方面的書。他們看得很透,教輔資料都是枯燥無味的,但是他們為了自己的未來不得不讀。我曾經以為學霸就愛看書,後來才知道並非如此。無論學渣、學霸、學神,都不愛看書。
  • 「讀書與不讀書的人有什麼區別?」「人生自救力不一樣」
    因為它能幫你挺過人生中那些至暗時刻,走出來,活下去。無人欣賞時,想想即使寫出巨著,仍然沉寂了40多年的叔本華,你就釋然了。不明白那些鍵盤俠的惡意時,回顧一下《烏合之眾》裡面的人性,你就理解了。不相信愛情的時候,翻開《簡愛》、《霍亂時期的愛情》,或許能給你一點點力量……只要書籍不滅,人類的孤獨與愛就還能相通,我們微弱的人生就還有救。
  • 孩子不愛讀書怎麼辦?牛順兒來支招!
    每當遇到不認識的字或詞就問爸媽,有時候還去學校問老師。(這個痴迷讀書的小傢伙,誰不喜歡呢)用真心澆灌花,就會有馨香的回報,用真心種樹,就會有碩果的回報,用真心讀書,就會有知識的回報。孩子給予書一份痴情,書報答孩子七分智慧,還有數不清的快樂。問題來了,你家孩子喜歡讀書嗎?
  • 世界正在獎勵愛讀書的人
    人因思緒繁多而苦惱,是所知多、所想多;但也有另一種狀態,沒有想法,看天是天,看水是水。相比之下,你更喜歡哪一種狀態?我想應該是前者,無憂無慮不是無想法,人這一輩子不但活個生死,也得活個對錯。倘若不讀書,無法與他人的思想產生交流,則如何對世間萬物產生質疑?沒有質疑怎麼進步?
  • 讀書寫書愛書 陳剛有書癮
    走過28個省市自治區,徒步行程6萬裡,出版4部書籍,拍攝3萬多張照片,舉辦4次大型攝影展,沿途為希望工程開展100多場演講,動員社會力量救助了20多名貧困學生,這就是當過農民、記者、主編的「獨步中國第一人」陳剛。  行萬裡路讀萬卷書,陳剛是一個尤其愛讀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