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讀書的人,至少能比別人多活一次

2020-12-23 俅俅閱讀

看書可能不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掙更多的錢,但是一定能讓你比別人多活一次。

剛畢業那會兒在上海找工作,沒頭沒腦地投很多簡歷,去好各種不同的公司面試,都沒找到喜歡的。好不容易看上一家廣告公司吧,人家要求挺高的,經驗、技能、成績和過往作品什麼的一擺,再來幾個高大上的運營問題,然後基本就是跟主管說bye bye的時候了…….那真是畢業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痛。回來後沒有沮喪那是不可能的,最大的感覺就是自己讀了這麼多年書啥都不會,突然對自己這麼對年讀的那些書產生懷疑。再去跟朋友訴苦,他來了一句話:百無一用是書生。

看看我那初中畢業就回家結婚生娃蓋了棟房子買了輛車現今孩子都上小學了的髮小吧,要啥有啥,那叫一個人生贏家;

看看大學那些三天兩頭往外跑聚餐喝酒接待好友的社交達人,走到哪都有一雙手、多一條路,怎麼走怎麼順;

再看看那些早早加入北上廣打工隊伍的同村小夥伴吧,我在大學哭沒錢用的時候人家就已經又買蘋果又買金手鍊了;

再看看那個下班了沒錢逛街就窩在家看書永遠單身的自己吧……天吶!讀書讀書讀死書把人給讀死了!

那麼讀書真的沒用嗎?

不!上面那些心情都只限於你沮喪、沒錢、功利又玻璃心的時候,讀書絕對有用,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你或許只能活一次。

1、讀書正三觀,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說簡單很簡單,說難那叫一個上天,有些人活了一輩子都無法認清自己。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命題基本上大家都聽過,但是很空很大有木有?它們跟讀書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拿第一個問題舉例:我是誰?

男人?女人?學生?白領?善良的人?膽小的人?殘疾人?保守派?時尚咖?同性戀?絕症患者?社交恐懼症?愛吃榴槤的人?創業失敗的人?……?

其實要知道自己是什麼身份標籤輕而易舉,難的是在於有沒有勇氣去接受自己和接收周邊人的評判,有沒有足夠高的認知感和價值觀去面對自己,由此把自己的屬性展現出一種與生俱來的自然的、理性的、積極的、心安理得的、天崩不慌的狀態。

這裡支撐的主要力量是人的「三觀」,那良正的三觀哪裡來?讀書。世界都沒看過哪來的世界觀,這話說得對,但是你可以通過讀書看世界。

古人說過: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看過來人的分享,梳理自己,豎立正確的三觀,然後才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自己,當你的勇氣足夠強大時,這種內心堅定的信念是任別人怎麼BB都無法摧毀的。

不誇張,有些人一輩子都沒活明白。

2、讀書丰情感,深化幸福

冬天,下雪了,路邊,一株小草。

在沒讀書的人看來可能是:

一株草,綠色的;

開著小花;

一株喇叭花;

我很喜歡它,很漂亮;

我小時候家裡種過之類。

而讀過書的人看到的除了上面的,可能還會有:

多麼脆弱又堅韌的一株小草啊,在寒風中搖曳生姿,生命多堅韌;

XX先生寫過《野草》,現在能真切地體會到先生的那種心情了,很激動,共鳴的感覺,真好;

為了夢想一個人去上海,感覺自己多麼像一株野草,孤零零地在這個狂野的世界飄蕩,但是我不能妥協,否則就會被壓死,我要和小草一樣迎風而上……

這兩種心境是讀書與否的差異化,讀書越少越傾向於前者,越多則是後者。

讀《紅樓夢》,你可以感受到寶玉從紈絝子弟摔落到落魄窮僧的失意,人生大起大落,最後歸於一片白茫茫的真乾淨的大雪;

讀《霍亂時期的愛情》,你會發現原來愛情裡面有這麼多種複雜的小情緒,甜蜜一陣,厭倦一陣,出軌一陣,還有些人的愛情就是為了拿到一張結婚證;

讀《人間失格》,你會看到阿葉幼年的灰暗、校園的嘲諷、嫖妓、疼痛、愛情、自殺、迷茫、彷徨和憂傷……

這些人生軌跡和內心旅程,你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全部經歷的,但你能藉助讀書來體驗。

人要幸福,除了衣食住用行的飽足,更要有精神的愉悅。一個內心豐富的人,他能感受到的快樂、美、善會更多,同時他感受到的悲傷、痛苦也會更多,但是完整的人生是喜憂摻半的,今天愁一會兒,明天樂一會兒,就是這樣。就像電影,充滿波折,有高潮,有低谷,到最後落幕的幸福或悲傷才會更深刻更珍貴。

而如果一個人一生下來就一帆風順,一路開掛,生命裡除了快樂和幸福就只有幸福和快樂,沒有爭吵、沒有失戀、沒有跌倒、沒有受傷、沒有痛徹心扉、沒有刻骨悔憾,那是多麼乏味啊,就像每天都吃雞肉一樣,噢~上帝!活著好膩。

3、讀書養氣質,聰慧心靈

讀書可能慢,讀一本書快要兩三天,慢要大半年。而且讀了一本書並不能立馬帶給你實質性的改變。但是你要相信,堅持讀書,十年八年後,你會因為讀書而不同。

可能在某一次跟人交談中,你深入淺出地道破了事情的本質,它來自於你看書思考多年形成的對事件分析的一種慣性思路;可能在某一個部門策劃會上,你的一個靈感讓大伙兒興奮不已,然後你們策劃了一場爆款活動,而這個靈感源於你曾讀過的一本書;也可能就在你的臉上、身上和眼睛裡,你讀多過的書讓你沉靜、睿智、處變不慌,讓你整體氣質上多了一種知性美。

以睿智聞名的猶太人裡走出了一大批世界名人——

思想家:馬克思、弗洛伊德;

藝術家:畢卡索、史匹柏;

科學家:愛因斯坦、奧本海默;

商業奇才:摩根、普利茲;

政界要人:所羅門王、基辛格 ;

文學界:卡夫卡、裡爾克、普魯斯特、海涅;

就連上帝耶穌也是猶太人。

而猶太人酷愛讀書,猶太母親在小孩很小的時候會把蜂蜜滴在書本上讓孩子舔,讓孩子知道書是甜的。猶太人祭祀死者時也會在墳墓旁放一本書以表敬畏,他們認為靈魂是會讀書的。猶太人因此被稱作是世界上最愛讀書的民族。

另外,簡書一哥彭小六一年可以讀100多本書,靠讀書寫作和學習分享,建立了個人品牌,實現了財務自由;

咪蒙早期也啃過很多書,在很多寫作站點混過,才能走到今天,千萬不要以為她是一文走紅一夜暴富。

而當你的書讀好了,好工作不愁的,賺錢也是小case,不求人不欠關係,拿真本事幹大事,重點是你要讀好。

……

大學校時,我有個癖好就是經常會問一些已經畢業的學長學姐,讓他們關於就業給些建議,他們基本都會說多讀幾本書。當時聽著沒啥觸動,這幾年書一直在讀書,沒啥變化。可是當畢業親身經歷後才恍悟大學讀的書真的太少了,如果能穿越回去一定要去圖書館呆著啃書。而之前讀得少的代價就是工作後要擠時間比別人更努力地讀書和學習。

楊瀾曾有段話說得特別好:有人會問,女孩子上那麼久的學、讀那麼多的書,最終不還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婦,洗衣煮飯,相夫教子,何苦折騰?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讀書對人的改變可能不是一朝一夕,但是一生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一個家族、甚至一個民族的命運。

這個社會是赤裸地分著層級的,我們可能穿的沒別人好,吃的沒別人香,用不起那些高端國際品牌,長得可能也一臉鄉土氣不咋滴,但是我們可以和世界首富讀同樣價錢的書,幾十塊錢,獲取同樣甚至更高檔的知識吸收。讀書是最廉價的高貴行為,這一點上,人是平等的。

前幾天,有個朋友失眠,問我在幹嘛?我說在看書,看小說呢。他說你瘋了吧,大半夜不睡就為了這個。我說我別無所長,失眠睡不著,那就看書咯,看書很簡單,識字就行,躺著睜著眼睛,就能學到很多東西。

是啊,不要放棄讀書,不管是在上學也好,在工作也罷,看功利書也好,看文學書也罷。讀書可能不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掙更多的錢,但是一定能讓你比別人多走些路、多生點情、多活一回。

(THE END)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們要讀書:「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
    譬如,《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寫的不僅僅是一個發生在主人公之間的三角戀故事,更是對生命意義、目標、活在當下等哲學問題的思考。如今,我們的社會物質文化和娛樂活動如此豐富,究竟還需要讀書嗎?……在搜尋引擎中輸入這些「長長的疑問」,你會發現,很難找到令自己滿意的那個答案。正如吳曉東說,"只有一個國度有了大家一致認同的經典,同時每一代人的傾情閱讀,才可以讓它的國民在手足無措時,憑藉對經典的閱讀,在現世獲得心安,同時對未來獲得希望,獲得前行的勇氣。"
  • 不讀書和愛讀書的人,差距能有多大?
    如今現代社會閱讀成本很低,買本書能花多少錢?何況現在遍地免費電子書資源。所以,在投入成本這方面,這些成功人士並不佔什麼優勢。社會各階層的人,都可以低成本獲得閱讀的機會。即便如此,為什麼現在很多普通人還是不愛讀書?
  • 東湖夜讀 | 人生成事需三多:多讀書,多交友,多旅行
    多讀書,多交友,多旅行。多讀書古往今來,古今中外,地球廣大,歷史浩瀚,要更多地了解這個世界,似易實難。科技再發達,一個人靠自身親歷去開闊眼界,始終有限,只能多讀書。曾國藩說過,人的氣質,來自於天生,很難改變,唯有讀書可以慢慢改變。
  • 「夜讀」人生成事需三多:多讀書,多交友,多體驗
    科技再發達,一個人靠自身親歷去開闊眼界,始終有限,只能多讀書。愛讀書的人和不愛讀書的人,小時候可能並沒有多大區別,但是等他們長大以後,談吐舉止會迥然不同。誠然,讀書並不一定能給我們帶來現實的物質利益,但是不讀書,這一生一定糊糊塗塗。生而為人,只要有夢想、有追求、想奮鬥,想活出人生更多的可能,就得讀書。愛讀書的人,心靈有溫度,樂於感知世事百態;愛讀書的人,生活有情趣,不會因現實的瑣碎而放棄思考。
  • 讀書筆記之《活了100萬次的貓》,一本關於愛的圖畫書,超級經典
    活了100萬年的虎斑貓,生活經驗極其豐富,跟過很多人,做過很多的工作,見過很多的世面,週遊過全世界。他從來不在乎你是誰,更不在意你對他的感情有多深;別人是死是活對他沒有任何影響,他也不在乎多活一回或多死一回。換句話說,他根本不在乎自己怎麼活和怎麼死,生活對他來說就是一種套路,用行屍走肉來形容也毫不為過。當虎斑貓成了一隻地地道道的野貓之後,沒人管,有人追,但他卻不屑一顧。
  • 東湖夜讀|人生成事需三多:多讀書,多交友,多旅行
    多讀書,多交友,多旅行。多讀書古往今來,古今中外,地球廣大,歷史浩瀚,要更多地了解這個世界,似易實難。科技再發達,一個人靠自身親歷去開闊眼界,始終有限,只能多讀書。曾國藩說過,人的氣質,來自於天生,很難改變,唯有讀書可以慢慢改變。愛讀書的人和不愛讀書的人,小時候並沒有多大區別,但是等他們長大以後,談吐舉止會迥然不同。被書籍日積月累薰陶,終能成天淵之別。
  • 世界正在獎勵愛讀書的人
    人因思緒繁多而苦惱,是所知多、所想多;但也有另一種狀態,沒有想法,看天是天,看水是水。相比之下,你更喜歡哪一種狀態?我想應該是前者,無憂無慮不是無想法,人這一輩子不但活個生死,也得活個對錯。倘若不讀書,無法與他人的思想產生交流,則如何對世間萬物產生質疑?沒有質疑怎麼進步?
  • 寫給奔五的女人:學會閉嘴,為自己而活,愛自己勝於別人愛你
    #人這一輩子很短,要好好愛自己,愛自己勝於別人愛你。當你好好愛自己時,身體會釋放一種很治癒的能量,每當別人被這種能量感染到,就會覺得非常溫暖,於是下意識地更願意愛你。這樣就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所以說如果想擁有更多的愛,應該先把愛自己放在第一位,之後你會發現整個宇宙都在偏愛你。
  • 愛讀書的女人不會太差,這幾個優點很明顯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上人,比別人高一等。讀書的人,苦是一陣子,福是一輩子,不讀書的人,一輩子都苦。愛讀書的女人不會太差,這幾個優點很明顯。1.愛讀書的女人很有氣質,一直很年輕。
  • 冰心讀書奉行的九個字,值得每一位愛讀書的人謹記於心,受益匪淺
    讀書,現在有多少人愛讀書呢?在年輕人當中,估計愛讀書的少之又少,也只有一些上了年齡的人,或是到了一定年齡的人,才知道想要讀書,陶冶性情或是消遣。可以說我們現代年輕一代人,沒有多少人都是愛讀書的,腦子裡都是錢。即便讀書,也都是為了賺錢而讀書。
  • 不和別人比,好好活自己!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人比人,氣死人!欲為大樹,莫與草爭!很多人聽過這兩句話,卻很難做到這點,正如懂得的道理很多,做到的真是少之甚少。
  • 我愛讀書
    我愛讀書。我愛書的程度,就像飢餓的人見到了麵包。記得有一次,我去圖書館看書,當我看到書柜上琳琅滿目的書時,我恨不得一口氣把它們全都看完。我拿起了我最愛看的名著《西遊記》,勇敢的孫悟空,貪吃的豬八戒,老實的沙和尚,善良的唐僧,都是那麼有趣。不知不覺,我從孫悟空出世看到師徒五人取回真經。「籲!」我舒了一口長氣,終於看完了。咦?怎麼沒人了?我向窗外看去,啊!天都黑了。
  • 每個人都有兩次生命,一次活給別人一次給自己:蔡依林說40歲極好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有兩次生命,一次活給他人,一次為自己而活。而第二次生命往往就從人的40歲開始。蔡依林最近在高雄的演唱會上,驚豔亮相,並且大方承認自己剛剛過了40歲生日。也許她能真正體會到了40歲之前,確實是活給別人的。她一出道就是被外界各種詬病。先是她的長相,從身高到嘴唇,都引來了各種惡毒的評論。在唱功上,也曾被一些製作人評為:最爛唱將。後來由於周杰倫的影響,被外界傳為離了周杰倫就不存在的歌手。所有這些對於一個年輕的女生來講,都是致命的打擊。
  • 如果他是能被別人搶走的,證明他不值得你愛,這樣的愛沒必要去抓
    已經到手的,就要明白,愛是付出,不是索取。你對他要求的越少,你得到的愛就越多。不要抓得太緊,越松他越不會離開你,因為其他女人抓得都很緊。但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眼睛。如果他是能被別人搶走的,證明他不值得你愛。這樣的愛,也沒必要去抓。
  • 《活出生命的意義》: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就在十分鐘以前,我再一次打開自己前段時間閱讀過的一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看著上面的批註,我被自己此刻的虛無和麻木感到羞愧。再反思自己的行為,倍感書上所言真實,但是我卻只把書本上學來的東西當成了一個流影,讓它慢慢地就從腦海中消失了。
  • 人,一生只活一次(寫得真好)
    生活就是一道減法題,活一天,減一天,見一次,減一次。生命如此短暫,不該花有限的時間,浪費在無所謂的事情上。.>不求萬人追捧只求一人能懂。一生只活一次!枯草會野蠻生長,花謝了花會再開,但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生只活一回。
  • 耿直boy周鴻禕:人醜就應該多讀書
    耿直boy周鴻禕:人醜就應該多讀書 2020-11-29 08: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不讀書的人,到底輸掉了什麼?
    讀書可以幫助你思考,重塑自己的價值觀,讓你更明白自己到底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迷茫的時候,讀書最能讓人清醒。人在低谷期,朋友的勸慰或許能暫時平復心情,但前行的路還是得自己尋找。 讀書就是,在你迷茫時雪中送炭,讓你平復內心的浮躁,溫暖你前行的路。
  • 不想永遠活在別人的眼裡,活在別人的聲音裡,只想單純地做好自己
    但如此地奢望,只是不想永遠活在別人的眼裡,活在別人的聲音裡,只想單純地做好自己。或許有點妄想,或許有點可笑,但事實自己好像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不是想做一個孩子,而是希望自己可以保持孩子的那份單純。不管到了哪個年齡階段,可以活出自我的同時,也永葆初心。
  • 朱廣權直播帶貨4000萬:讀書多的人,有多「可怕」?
    讀書或許不能保證一個人絕對成功,但是,卻能影響一個人成功的上限。辦事,別人很快處理好了,他想半天也沒想清楚。有多笨?據說有這麼件事。3歲那年,曾國藩在家裡讀書。其中有一段大概有300多字,需要背下來。如果換作別人,可能就認命了,張汝舟也吃定了這一點。但李清照骨子還是那個剛強的人,迅速收起眼淚,她要離婚,即使很多人在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