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可能不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掙更多的錢,但是一定能讓你比別人多活一次。
剛畢業那會兒在上海找工作,沒頭沒腦地投很多簡歷,去好各種不同的公司面試,都沒找到喜歡的。好不容易看上一家廣告公司吧,人家要求挺高的,經驗、技能、成績和過往作品什麼的一擺,再來幾個高大上的運營問題,然後基本就是跟主管說bye bye的時候了…….那真是畢業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痛。回來後沒有沮喪那是不可能的,最大的感覺就是自己讀了這麼多年書啥都不會,突然對自己這麼對年讀的那些書產生懷疑。再去跟朋友訴苦,他來了一句話:百無一用是書生。
看看我那初中畢業就回家結婚生娃蓋了棟房子買了輛車現今孩子都上小學了的髮小吧,要啥有啥,那叫一個人生贏家;
看看大學那些三天兩頭往外跑聚餐喝酒接待好友的社交達人,走到哪都有一雙手、多一條路,怎麼走怎麼順;
再看看那些早早加入北上廣打工隊伍的同村小夥伴吧,我在大學哭沒錢用的時候人家就已經又買蘋果又買金手鍊了;
再看看那個下班了沒錢逛街就窩在家看書永遠單身的自己吧……天吶!讀書讀書讀死書把人給讀死了!
那麼讀書真的沒用嗎?
不!上面那些心情都只限於你沮喪、沒錢、功利又玻璃心的時候,讀書絕對有用,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你或許只能活一次。
1、讀書正三觀,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說簡單很簡單,說難那叫一個上天,有些人活了一輩子都無法認清自己。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命題基本上大家都聽過,但是很空很大有木有?它們跟讀書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拿第一個問題舉例:我是誰?
男人?女人?學生?白領?善良的人?膽小的人?殘疾人?保守派?時尚咖?同性戀?絕症患者?社交恐懼症?愛吃榴槤的人?創業失敗的人?……?
其實要知道自己是什麼身份標籤輕而易舉,難的是在於有沒有勇氣去接受自己和接收周邊人的評判,有沒有足夠高的認知感和價值觀去面對自己,由此把自己的屬性展現出一種與生俱來的自然的、理性的、積極的、心安理得的、天崩不慌的狀態。
這裡支撐的主要力量是人的「三觀」,那良正的三觀哪裡來?讀書。世界都沒看過哪來的世界觀,這話說得對,但是你可以通過讀書看世界。
古人說過: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看過來人的分享,梳理自己,豎立正確的三觀,然後才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自己,當你的勇氣足夠強大時,這種內心堅定的信念是任別人怎麼BB都無法摧毀的。
不誇張,有些人一輩子都沒活明白。
2、讀書丰情感,深化幸福
冬天,下雪了,路邊,一株小草。
在沒讀書的人看來可能是:
一株草,綠色的;
開著小花;
一株喇叭花;
我很喜歡它,很漂亮;
我小時候家裡種過之類。
而讀過書的人看到的除了上面的,可能還會有:
多麼脆弱又堅韌的一株小草啊,在寒風中搖曳生姿,生命多堅韌;
XX先生寫過《野草》,現在能真切地體會到先生的那種心情了,很激動,共鳴的感覺,真好;
為了夢想一個人去上海,感覺自己多麼像一株野草,孤零零地在這個狂野的世界飄蕩,但是我不能妥協,否則就會被壓死,我要和小草一樣迎風而上……
這兩種心境是讀書與否的差異化,讀書越少越傾向於前者,越多則是後者。
讀《紅樓夢》,你可以感受到寶玉從紈絝子弟摔落到落魄窮僧的失意,人生大起大落,最後歸於一片白茫茫的真乾淨的大雪;
讀《霍亂時期的愛情》,你會發現原來愛情裡面有這麼多種複雜的小情緒,甜蜜一陣,厭倦一陣,出軌一陣,還有些人的愛情就是為了拿到一張結婚證;
讀《人間失格》,你會看到阿葉幼年的灰暗、校園的嘲諷、嫖妓、疼痛、愛情、自殺、迷茫、彷徨和憂傷……
這些人生軌跡和內心旅程,你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全部經歷的,但你能藉助讀書來體驗。
人要幸福,除了衣食住用行的飽足,更要有精神的愉悅。一個內心豐富的人,他能感受到的快樂、美、善會更多,同時他感受到的悲傷、痛苦也會更多,但是完整的人生是喜憂摻半的,今天愁一會兒,明天樂一會兒,就是這樣。就像電影,充滿波折,有高潮,有低谷,到最後落幕的幸福或悲傷才會更深刻更珍貴。
而如果一個人一生下來就一帆風順,一路開掛,生命裡除了快樂和幸福就只有幸福和快樂,沒有爭吵、沒有失戀、沒有跌倒、沒有受傷、沒有痛徹心扉、沒有刻骨悔憾,那是多麼乏味啊,就像每天都吃雞肉一樣,噢~上帝!活著好膩。
3、讀書養氣質,聰慧心靈
讀書可能慢,讀一本書快要兩三天,慢要大半年。而且讀了一本書並不能立馬帶給你實質性的改變。但是你要相信,堅持讀書,十年八年後,你會因為讀書而不同。
可能在某一次跟人交談中,你深入淺出地道破了事情的本質,它來自於你看書思考多年形成的對事件分析的一種慣性思路;可能在某一個部門策劃會上,你的一個靈感讓大伙兒興奮不已,然後你們策劃了一場爆款活動,而這個靈感源於你曾讀過的一本書;也可能就在你的臉上、身上和眼睛裡,你讀多過的書讓你沉靜、睿智、處變不慌,讓你整體氣質上多了一種知性美。
以睿智聞名的猶太人裡走出了一大批世界名人——
思想家:馬克思、弗洛伊德;
藝術家:畢卡索、史匹柏;
科學家:愛因斯坦、奧本海默;
商業奇才:摩根、普利茲;
政界要人:所羅門王、基辛格 ;
文學界:卡夫卡、裡爾克、普魯斯特、海涅;
就連上帝耶穌也是猶太人。
而猶太人酷愛讀書,猶太母親在小孩很小的時候會把蜂蜜滴在書本上讓孩子舔,讓孩子知道書是甜的。猶太人祭祀死者時也會在墳墓旁放一本書以表敬畏,他們認為靈魂是會讀書的。猶太人因此被稱作是世界上最愛讀書的民族。
另外,簡書一哥彭小六一年可以讀100多本書,靠讀書寫作和學習分享,建立了個人品牌,實現了財務自由;
咪蒙早期也啃過很多書,在很多寫作站點混過,才能走到今天,千萬不要以為她是一文走紅一夜暴富。
而當你的書讀好了,好工作不愁的,賺錢也是小case,不求人不欠關係,拿真本事幹大事,重點是你要讀好。
……
大學校時,我有個癖好就是經常會問一些已經畢業的學長學姐,讓他們關於就業給些建議,他們基本都會說多讀幾本書。當時聽著沒啥觸動,這幾年書一直在讀書,沒啥變化。可是當畢業親身經歷後才恍悟大學讀的書真的太少了,如果能穿越回去一定要去圖書館呆著啃書。而之前讀得少的代價就是工作後要擠時間比別人更努力地讀書和學習。
楊瀾曾有段話說得特別好:有人會問,女孩子上那麼久的學、讀那麼多的書,最終不還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婦,洗衣煮飯,相夫教子,何苦折騰?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讀書對人的改變可能不是一朝一夕,但是一生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一個家族、甚至一個民族的命運。
這個社會是赤裸地分著層級的,我們可能穿的沒別人好,吃的沒別人香,用不起那些高端國際品牌,長得可能也一臉鄉土氣不咋滴,但是我們可以和世界首富讀同樣價錢的書,幾十塊錢,獲取同樣甚至更高檔的知識吸收。讀書是最廉價的高貴行為,這一點上,人是平等的。
前幾天,有個朋友失眠,問我在幹嘛?我說在看書,看小說呢。他說你瘋了吧,大半夜不睡就為了這個。我說我別無所長,失眠睡不著,那就看書咯,看書很簡單,識字就行,躺著睜著眼睛,就能學到很多東西。
是啊,不要放棄讀書,不管是在上學也好,在工作也罷,看功利書也好,看文學書也罷。讀書可能不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掙更多的錢,但是一定能讓你比別人多走些路、多生點情、多活一回。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