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讀書:「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

2021-01-09 騰訊網

(看到文末,會有今日推薦書單喲~)

你好呀,這裡是鄉村筆記。

今天,我想來和你聊一聊「閱讀」這件事。

智慧型手機誕生後的短短10年間,史無前例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習慣。

據Counterpoint的研究數據顯示,全球近50%的人口正在使用手機,而這些用戶中50%的人每天花在智慧型手機上的時間超過5小時,其中以瀏覽網際網路和玩遊戲耗時最長。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也讓人們的閱讀習慣從書本轉向屏幕,從巨著轉向了爆文。

朋友圈、公眾號、豆瓣、微博、知乎,每天客戶端層出不窮、如紙片版紛至沓來的海量信息,幾乎要取代圖書,成為現代人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

在信息爆炸時代,我們還需要讀書嗎?

01那些"長長的疑問",透過網絡可以解決嗎

21世紀伊始,《紐約時報》和美國《讀者文摘》組織了一場橫跨歐、亞、美、澳、非五大洲,觸及10萬讀者的投票調查,票選出了「世界十大名著」。

其中有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雨果的《巴黎聖母院》、高爾基的《童年》,也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

這些書籍落筆於戰爭、愛情、金錢、童年等人類面臨的"大問題",以扣人心弦的敘述、深邃悠遠的思想、流暢婉轉的文筆,俘獲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

那麼,為什麼我們喜歡經典呢?

北京大學中文系吳曉東教授曾說,"經典賦予的是一個人這一輩子為什麼活著的意義問題。"

而同為作家,因《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而蜚聲文壇的米蘭-昆德拉,在談起自己的創作時同樣說:

"小說都不過是一個長長的疑問,深思的疑問是我所有小說賴以建立的基礎。"

譬如,《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寫的不僅僅是一個發生在主人公之間的三角戀故事,更是對生命意義、目標、活在當下等哲學問題的思考。

米蘭.昆德拉

這不難理解,翻閱啟蒙運動以降的書單,我們發現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是關於"主權在民"的思考,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弄清人類認識來源、範圍及界限的探索,波伏娃的《第二性》是對女性如何存在的思考……

哲學典籍、文學小品,無一不是一串"長長的疑問"。這是世界的精粹。

網際網路普及後,「網絡寫作」作為一種新新門類出現並逐漸成為主流,快餐式閱讀也應運而生。

為了適應讀者越來越碎片化的時間結構,諸多網站製造的文章越來越短小精悍,門戶回答提問的速度也越來越迅速、表淺,人們開始喜歡看奇幻言情,喜歡看一目十行的資訊,喜歡在手指划動間尋求閱讀的快感,卻開始困惑——

為什麼許多問題,依然找不到答案?

譬如,在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的今天,堅持"理想主義"會不會是一種笑話?

如果說,資本原始積累的每一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那麼貧窮是一種正義嗎?

如今,我們的社會物質文化和娛樂活動如此豐富,究竟還需要讀書嗎?

……

在搜尋引擎中輸入這些「長長的疑問」,你會發現,很難找到令自己滿意的那個答案。

正如吳曉東說,"只有一個國度有了大家一致認同的經典,同時每一代人的傾情閱讀,才可以讓它的國民在手足無措時,憑藉對經典的閱讀,在現世獲得心安,同時對未來獲得希望,獲得前行的勇氣。"

02 碎片化時代,警惕「潮水的方向」

誠然,相比於數日研讀一本經典著作,碎片化閱讀更能滿足我們對資訊多元化的需求。

但不可否認的是,網絡時代的信息,其實是由資本運作的,所有的內容提供者,都有一個核心目標——"獲取核心用戶"。

從充滿獵奇的明星八卦,到絞盡腦汁的標題黨,再到刺激感官的娛樂視頻……

以"流量"為目標的碎片化信息傳播,往往只能博關注、吸眼球,提供一些淺顯的、不用思考就可接受的信息,無法給讀者帶來真正有價值的內容。

不僅如此,網際網路閱讀,似乎也在製造一種"主流價值",引導潮水的流向。網文傳播造成的價值認同,會引誘你「臣服」。

某個瞬間,你會突然發現,"內容讀得越多,自我流失得越快"。

我們很容易就會變成了幾個大V的粉絲擁躉,在易拉罐兒式的價值觀吸收中,喪失了自己獨特的個性。

碎片化閱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無法被迴避的:

滑動手指的便捷,催生了懶惰,長此以往,翻開一本書就會成為挑戰;

長期對膚淺內容的攝入、深度思考的缺位,假以時日,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會喪失;

片段化的囫圇吞棗,日積月累,想在某個領域建立起完整、深入的知識體系就會成為天方夜譚。

03 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大凡思想深邃者,對讀書都有著深沉的愛意、執念和態度。

喬治-馬丁說,"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

高爾基說,"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他還說,"書籍使我變成了一個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變成輕鬆而舒適的詩。"

小說巨匠莫泊桑

莫泊桑說,"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

羅曼-羅蘭

書籍是媒介,亦是朋友,那些生活想要告訴你的話,那些人生會面臨的所有問題,在書籍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所以羅曼-羅蘭說,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

讓我們在碎片化時代,回到一本書中,試著為人生面臨的所有困惑找出答案。

今日書單

01

愛情篇

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

02

理論篇

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

03

科幻篇

奧森·斯科特·卡德《安德的遊戲》

04

職場/生活

謝麗爾·桑德伯格《向前一步》

馮唐《無所畏》

文/趙聰

圖/來源網絡

編輯/劉恩保

[你試過從深夜十二點直到早晨七點,在上海漫步,穿過酒吧狂歡的人群、找一家老店吃火鍋,和送牛奶大叔一起騎車嗎?

你可曾去過極北的原始森林拜訪狩獵部落,去極東的群島出海捕魚,去西南的高山過上耕種、釀造、歌唱的田園生活?

一群致力於用教育連接城鄉的年輕人,帶你看見你所不了解的底層社會、鄉土中國、十八線小城鎮的真實生活。

想去村裡看看、想來城裡瞧瞧,我們都在這裡等著你。]

相關焦點

  • 愛讀書的人,至少能比別人多活一次
    看書可能不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掙更多的錢,但是一定能讓你比別人多活一次。剛畢業那會兒在上海找工作,沒頭沒腦地投很多簡歷,去好各種不同的公司面試,都沒找到喜歡的。讀書讀書讀死書把人給讀死了!那麼讀書真的沒用嗎?不!上面那些心情都只限於你沮喪、沒錢、功利又玻璃心的時候,讀書絕對有用,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你或許只能活一次。
  • 為什麼要讀書,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古今中外讚美讀書的名人和文章很多,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張元濟先生有一句簡單樸素的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為什麼讀書是一件「好事」呢?就像有人問:「為什麼人要吃飯」一樣,因為沒有人反對吃飯,也沒有人說讀書不是一件好事。人類千百年以來保存智慧的手段有兩種,一是實物,比如長城、故宮建築群,二是書籍,書籍使用的更多。在沒有文字之前,保存智慧靠記憶。發明了文字以後,則使用了書籍。把經驗、總結搬到了紙上,就形成了書籍,書籍就成了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寶庫。
  • 「為什麼要讀書?」董卿、白巖松:見過世面的人,從不說讀書無用
    再一次收穫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評價!可能有很多孩子都會問家長:為什麼要讀書?甚至有很多家長都覺得:讀書好像真的沒用!我就沒讀過幾本書,現在過得也挺好!讀書並非「無用」董卿曾說過,她從小就被父親「逼」著背古詩、看名著,直到現在她依然保持著每日閱讀的習慣。可以說,董卿的氣質都是用書堆出來的,是由內而外的。
  • 人為什麼喜歡讀書,讀書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你要問他們為什麼喜歡讀書?那得分什麼書。教科書、參考書從來沒人喜歡讀。這就好像很少有成年人喜歡讀說明書一樣,知識增長類的書籍是反人性的。人性本質就是自我中心,只以自己喜歡的事情為目的。如果你喜歡讀書,那麼也是你喜歡的書中寫的東西正合了你的胃口。
  •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呢?來看看這些理由就明白了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使人充實,給人力量,讓人自新,催人奮進!讀書使人靈秀聰慧,讀書令人識趣明禮。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呢?來看看這些理由就明白了。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愛過的人、讀過的書。讀書的意義是使人虛心,變通達,不固陋,不偏執。
  • 為什麼要多讀書?多看書?
    弗蘭西斯·培根在《論讀書》中曾這樣說:「讀史讓人明智,讀詩讓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智者交談。」短短的幾個小時讀書時間,細嚼慢咽「尋出一種趣味」,它將會為你的人生提供無盡的寶藏。
  • 不讀書的人,到底輸掉了什麼?
    上帝是公平的,每一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沒有辦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可增加生命的寬度和高度,讀書便是最好的方式。 因為讀書,你可以體驗1000種人生,而不讀書,你只能活一次!
  • 為什麼我們要多讀書?給你100個要多讀書的理由!
    很多人在畢業後就停止了學習,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過著安逸的生活,熟不知人的年齡在增長,而學識卻停留在了二十多歲。很多人也認為,都工作了,當前也滿意了,還要讀書幹什麼,不讀書也沒有什麼影響,只是這些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只是自己沒有感受到而已。
  • 為什麼要讀書?讀書不但是一種擁有選擇的權利,更是一種責任!
    「為什麼要讀書?」「為了將來能找份好工作,為了能過上富足的生活,為了......」 「武漢疫情」時這些答案都顯的那麼的蒼白!曾經,龍應臺寫給安德烈的一段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擁有選擇的權利一直以為是最好的答案,而這次「武漢疫情」卻給了孩子們更好的答案。為什麼要讀書?讀書是一種責任!
  • 「人為什麼要讀書學習」,你靜下心來,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嗎?
    還不明白嗎?讀書,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而是想要去做的事。今後你們可能會碰到很多很多你們不知道的事。也會碰到很多你們覺得美好的、開心的、不可思議的事物。這時候作為一個人,自然想了解更多,學習更多。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慾的人,不能稱為人,連猴子都不如。連自己生存的這個世界都不想理解。還能做什麼呢?不論如何學習,只要人活著,就有很多不懂的東西。
  • 中醫人為什麼要多讀書
    我反覆督促大家,一定要自強不息。在我們工作室,既可得到同學的幫助,亦可與我交流,但更重要的是,你要自己讀書,自己思考,自己提高。理性地想一想,你花費了時間來到我們工作室,為什麼不抓緊時間多多進取呢?最終收穫的畢竟是自己的醫術,是自己的成就,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努力嗎?我建議每位學生都能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天早早起床讀書,晚上適當熬夜學習,保持這個習慣,堅持三年。
  • 關於努力讀書我們要知道的事,讀書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這個問題可以有很多的答案。有些人可能是為了學習而讀書,有的人是為了提升自我。讀書還有很多很多的原因,放在每一個人身上,讀書的意義都是不同的。但優秀的書籍所帶給我們的意義也是大同小異的。人生在世,不過是一個又一個24小時。
  • 「媽媽,為什麼要讀書?」董卿和白巖松的回答,給我們最好的答案
    就拿學習這件事來說吧,學習很枯燥,很考驗耐性,所以一般小孩都不喜歡學習,他們覺得學習很枯燥。許多小孩子會問:「媽媽,為什麼要讀書?」這時家長可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孩子的問題,只能說:「讀書學習,是你這個年齡應該做的事。
  •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歐巴馬的回答,詮釋了人生的意義
    估計有不少孩子問過家長這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家長聽到孩子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曾認真地思考,想著想一個完美的答案,讓孩子愛上學習,可是最後還是老生常談,孩子早就聽的耳朵長繭子了,而且孩子聽完家長的回答似乎並不是很滿意
  • 為什麼要努力讀書嗎?因為人生的起跑線不同
    為什麼要努力讀書嗎?一百個人,可能會有一百個不同的答案,但今天我想要說的是,為什麼要努力讀書?因為人生的起跑線不同,當你處於一條落後於他人的起跑線上時,你就必須通過努力讀書,才能有機會去超越領先你的人。說一個我朋友做過的班級實驗活動吧:有一次,我朋友他們學校,做了一個很有趣的班級賽跑活動。
  • 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為什麼生活中總是有那麼多煩心事?這是一個幾乎所有人都想知道答案的問題。楊絳先生給出過答案,「你的問題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細想一下,的確,經常讀書的人身上,大多有著一種恬淡、優雅的氣質。她們可能不夠漂亮,但坐在那兒就會有一種歲月靜好的動人;她們可能不夠出眾,但大家就會喜歡和她相處。
  • 請拿這些真相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努力讀書?答案或許很現實
    「好好讀書,努力學習!」這句話,家長和老師都說爛了,孩子也聽爛了。每次,孩子都會忍不住反駁:「為什麼我要努力讀書?為什麼總讓我學習啊?」你要怎麼回答?為了考上好大學?還是為了以後賺更多的錢?請拿這些真相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努力讀書?答案或許很現實。學歷無用論,是最大的騙局「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還不是照樣給人打工。」「李嘉誠沒有上過大學,還不是成了華人首富!」
  • 讀書,我們從小聽到大的一個詞語,那為何要讀書?
    讀書,這兩個字可能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小時候,大人總會告訴我們要好好讀書,將來才能有出息,才能有好日子過;如果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只能「臉朝黃土背朝天」,一輩子跟土地打交道。這大概有點像古代真宗勸學時的樣子。
  • 人們為什麼讀書,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又有什麼作用?
    人們為什麼讀書,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又有什麼作用?我想,這個問題也比較難回答,其實讀書的真正意義和目的很模糊,很難界定。有些人將讀書當作一種消遣,譬如讀武俠、言情、修仙等書。而有些人則又帶著功利心去讀書,表現的求知慾過甚,急功近利,而適得其反。
  • 讀書和不讀書的4個區別,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網友:說到心坎裡
    因為學校的各種考評,老師在無形中把壓力傳導給了學生和家長;因為家長的各種較勁,孩子被逼著和別人家的孩子不斷競爭;因為孩子之間的相互比較,孩子自己也為了贏得周圍人的認可和支持不敢鬆懈。其中有些焦慮,是大可不必的。比如旅遊去了幾個地方,興趣班上了幾個等,因為孩子們的個體差異,很難進行比較。但有一件事,卻是一定要進行比較的,那就是——讀書!讀書和不讀書的差別,實在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