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董老師是一個真正的中醫人,他非常重視讀書,每日讀書不懈,臨床之餘,或讀書,或寫作,對我們影響很大。以下文字皆錄自董老師的微博,從中可見董老師的讀書與治學精神。
一、讀書的境界
木心在《素履之往》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飽經滄桑而體健神清的人讀書最樂,他讀,猶如主演協奏曲,塵世的森羅萬象成為他的樂隊。」細細體味,其中有大樂趣。讀書,最好是身體健康,此時身體舒適,心神清靜,而君火明亮;如果再有一些人生經歷,那麼所讀之書與世事萬象相通相貫,讀書即是最大的享受。
時至冬至,陽藏之極。此時陽氣內斂,虛火不浮,頭腦最是清醒,不易煩躁。因此,最適合於讀書,且記誦亦不易忘。古人雪夜讀書,其樂融融。今吾輩亦可效法古人,且收斂心性,潛心於書,或默記經典,或誦讀詩書,或博觀瀏覽,或字句斟酌。惜時讀書,亦吾輩進學之必需也。
二、對學生的寄語
中醫易學而難精,學習中醫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嚴肅的、需要終生付出的事情。我——作為諸位的老師,一直致力於傳承中醫——有責任也有義務為社會培養一批真正的純中醫人才出來。
你們選擇了我,我也選擇了你們,我們都是一個戰壕的戰友。我們應該通力合作,互相促進,互相幫助,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能掌握過硬的中醫技術,都能具備獨立處理常見病症的能力,都能實現自己成就明醫的理想。
我想打造的不是普通的中醫人才,而是致力於追求精品。我希望通過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培養出來一批可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兼有精湛醫術與高尚醫德的中醫人來。
我反覆督促大家,一定要自強不息。在我們工作室,既可得到同學的幫助,亦可與我交流,但更重要的是,你要自己讀書,自己思考,自己提高。理性地想一想,你花費了時間來到我們工作室,為什麼不抓緊時間多多進取呢?最終收穫的畢竟是自己的醫術,是自己的成就,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努力嗎?
我建議每位學生都能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天早早起床讀書,晚上適當熬夜學習,保持這個習慣,堅持三年。放下手機,放下其他事情,把散出去的心收回來,就專心地做一件事:學習中醫。
我一直認為,中醫人並不是普通人,每個中醫人都有遠大的人生理想,都希望自己能醫術精湛,可以救死扶傷,可以幫助更多的大病重病患者。只要有這樣的理想,並且為著這樣的理想而奮鬥,那麼,就不會是個普通人。
三、愛讀書的中醫人
作為中醫人,我們都要讀書,而且非讀書不可,因為讀書是提升中醫素養的捷徑。我們中醫人,應該都是愛讀書的一群人。
中醫關乎生命與健康。一方面,為了提升我們的中醫素養,就要好好讀書。要想走好中醫路,必須讀書;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忘記學醫的初心,我們想成為明醫,那麼,就必須用心讀書。事實上,從古到今,凡是有成就的明醫,沒有不讀書的。
如南宋醫家史崧在《靈樞經·敘》中說:「夫為醫者,在讀醫書耳,讀而不能為醫有矣,未有不讀而為醫者也。」清代醫家徐靈胎在《慎齋芻言》中說:「一切道術,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漢唐以前之書,徒記時尚之藥數種,而可為醫者。」
清代另一醫家吳謙在《醫宗金鑑》中也說:「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精。臨證遊移,漫無定見,藥證不合,難以奏效。」葉天士則告誡說:「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
由此可知歷代醫家沒有不重視讀書的。若不讀書,就無法傳承中醫,僅靠自己的聰明穎悟,而不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談何進步?!
「將升岱嶽,非徑奚為;欲詣扶桑,無舟莫適。」中醫理論博大精深,作為中醫人,我們除了讀書,實在沒有更好的途徑了。
四、為什麼要讀書?
在我看來,每個人都想進步,都想在此生有所成就,那麼,就不得不參考學習前人的經驗。況且,社會要發展,需要讀書。試想,古人寒窗苦讀,十年如一日,才有了今天中華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我們也要學習古人的精神。再者,讀書本來也是獲取知識和智慧的的必由之路。
古人崇尚讀書,古詩有云:「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我好讀書,我以讀書為樂。為什麼要讀書?
我的體會是,讀書怡情,怡情則心靜而安,這是一種無上的享受;讀書可以養性,所謂養性,即涵養人性,使人性真善美,從而接近天性;讀書,尤其是讀一些好書時,能讓我心靜如水,能讓我視野開闊,能增益我的智慧。可以說讀書是最廉價的提升智慧的手段。
我自己又有體會,讀到好書固歡喜雀躍,讀書太久又傷損氣血,令人頭暈腦脹。讀書有時就是這樣一件苦樂相間的事。但讀書必需利益了我的人生。曾經,因為讀書,我常常否定自己,甚至變得孤獨,有時還曾失去自信,但我仍然感覺自己的境界提升了,人生進步了,感覺更快樂、更幸福了。
五、書籍是我的夥伴,我離不開讀書
有人說:「書籍就是望遠鏡,書籍就是一盞明燈,讓我們看得更遠、更清晰。同時也讓我們知道誰與我同行,又有誰看到了怎樣的風景,我們又該如何進行自我的追求與調整。在和他人所見的比較中,選擇自己的路,也不錯過他人遇到的、我們就不僅局限於視野所能領略的畫面,古人就有「博百家所長,為我所用」的讀書情懷。」
這話甚有道理,讀書才能明理,才知道向上的路在何方,也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我是一個中醫人,若不讀書,誰來告訴我聖賢的殿堂在何方呢?
漢代文學大師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沒有智慧即是愚,讀書能益智,當然可以醫愚。我自知少時愚痴,不夠聰穎,是讀書讓我慢慢地成長了起來,進而學習了中醫,可以用中醫來幫助病人,成為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我的成就源於讀書,為了提升我的中醫修養,我還是願意繼續讀書。
前賢有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提升人生境界,非讀書不可。作為中醫人,我們都要讀書,而且要勤於讀書。我的建議是,每天既然要吃飯,那麼,也要讀書。吃飯花多少時間,讀書也不能少於這個時間。讀著讀著,就上癮了,就成習慣了。
六、讀書的好處太多
約而言之,讀書養性,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溫文爾雅,具有書卷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寫文章時才思敏捷;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可以提高理解能力;讀書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得到積累,學以聚之——每逢雙十一打折時,我都會大購一批書籍。買書快樂,讀書更快樂。
讀書雖苦,但苦中有樂,非入其境者不能得其樂也。我自己體會到,讀書讀至快意處,則興趣高昂,心意激蕩,直欲手舞之足蹈之。故我好讀書,曾徹夜讀書,不知天之已明。達此意境,則終生不欲釋書。因此,讀書絲毫不以為苦,反是快樂之事。家人常不知餘樂,反謂餘枯坐終日,讀書甚苦,是亦不知書也。
我平時喜歡購書,且樂此不疲。每次所購書到,即覺欣喜異常。東翻翻西看看,拿起這本,放下那本,喜不自禁。
讀書人之樂,有愈於發財,非其人不知也。瞻前賢學問,巍巍高山;思古人醫道,洋洋大海。吾輩仰之、羨之,心生漸愧,能不自醒而奮起乎?故治學讀書亦向賢比賢之唯一正途也,豈能不盡心哉。悟以往之所失,知來者之可追。任重道遠,吾輩努力且從今日始。
人生苦短,需進取努力,志存高遠,治學濟世,以不負百年。前賢「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思天下之興,行匹夫之責」,其志向遠大,極為吾輩楷模。
人生有涯而求知無涯,故讀書治學,以廣德行,存心性,長學問,達高明。為醫者尤需如此。臨證之餘,且需發弘讀書之風,以繼天人之責。欲求醫道,舍此奚為?
七、讀書要敬
我學習中醫多年,自己體會到,要想學好中醫,非守靜守敬不可。就敬字而言,對往聖先賢要敬,對中醫經典要敬,讀書要敬。平時持身恭敬,敬天敬地,敬師敬長輩。居身敬肅,即是修行。修敬則心靜,心靜則學問自能漸深。尤其是少年人,問學時最當持一敬字。且修敬則自然謙卑,謙卑則能近道,因為道在低處。
我是一名中醫人,但同時我也是一個讀書人。買書,然後讀書,再買,再讀,多年來一直這樣循環著。雖然,讀書是為了獲取知識,但許多時候,不妨只為了讀書而讀書。
讀書是一種享受,甚至不為了獲取書中的知識,只是享受讀書的感覺。靜坐在書桌前,抱著本書,隨意翻看幾頁,就是這種感覺,也極是令人享受。如此讀書,沒有功利,只重讀書本身所帶來的快樂。簡單來說,就是喜歡讀書,讀著玩,讀著開心。我常如此讀書,我也喜歡這種感覺,愉悅與靜美。
八、讀書與臨床
讀書乃臨床之起點。歷代名醫從沒有不讀書而能成就醫術者。我輩面臨中醫式微之現實,急需振興中醫。而振興來源於繼承,繼承源自於治學,治學非讀書不可。
故需淡泊定志,沉潛涵詠,久久思悟,通其精微,以求漸入醫徑,有所成就。重任在肩,我輩且奮發圖強,日日精進。苟不努力,不學則無術,焉能繼承中醫。
醫之成大事業者,皆讀書人。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已成榜樣。孫思邈青衿之歲,高尚是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清代名醫葉天士不讀破萬卷書,不敢輕言醫。以上皆是楷模,我輩尚需努力。醫道淵深,不讀書則不能得古今醫旨精華,只憑自悟,何能得與前賢比肩?!
學中醫,讀書是必需的。歷史上沒有見過不讀書而成名醫者,凡是名醫,皆精於讀書作學問。因此,要想精醫,讀書加臨床,二者不可缺少,久之自然中醫境界有所提高。每一位臨床家都應該是讀書家。家有萬千卷,勝於百畝田。
九、讀書與思考。
讀好書,如臨美景,奇山異水,自眼前流過,忽爾忘己,目不暇接。久久用心,神魂遊歷於作者筆端,恍然不知今昔明昔。讀中醫書,偶至此種境界,自覺神清氣爽,有不能道之舒暢明徹。蓋古之大醫身具聖賢仁心,筆意流淌,中含自然天地之道。吾輩捧讀其文,妙悟其境,方謂善讀書者,而字面所述反是末意矣。
我讀書並思考歷代大醫的生活處世觀,最終得出一條結論:不矯情,事事求其心之所安的。
我時常想,如何才能成就一名大醫,大醫不但擁有高明的醫術,更重要的應該有高尚的醫德及醫心。為醫者首在安定自己的內心,不為世俗諸事而煩亂,養得浩然正氣,則諸邪不能侵犯。我輩學醫,當學其「求其心安」的精神。
十、讀書當靜心
冬月天寒,陽氣內斂,腎精得藏,相火藏於腎水之中而不妄起。心神清明,最好做學問。冬月人已靜,雪夜讀書時。冰天雪地,靜坐書屋,神無外擾,潛心讀書。漫漫冬月,耐得寂寞,息心斷慮,靜謐淡泊。雖終朝獨處一室,而不以為苦,反以為樂,與書為友,以書為伴。如此心境,收穫亦豐,豈非人生一大享受。
讀書時心極靜。我在沉迷於讀書時,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大學》所講的「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的境界。我的心紮根於中醫,算是有了定。因為定而生靜,不管讀書,還是寫作,亦或是臨床,只要是關於中醫的,就很容易地心靜而不煩了。
我很享受中醫帶給我的這種心靜的感覺。況且,臨床中因為心靜而能思慮出合適的方子來,寫作中因為心靜而能寫出滿意的文章來,這又讓我欣喜了。
小結:
醫學的目的是什麼,是讓疾病消失,讓痛苦消失,讓健康重拾,醫學就如一場戲,中醫是劇本,而我們都是演員。我一直認為,工作是最好的修行。努力工作不是為了掙錢,而是提高自己的心性,磨礪自己的人生。平時除了本職工作,總要讀書,讀書是我生命的延續,是我的無上享受,也是我的責任。不讀書,幹什麼呢?!
董註:本文由我的學生歐江洪整理,願意與諸位讀者分享。#中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