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淘寶購物,先在匯買網小程序領優惠券,省錢30%
鹽焗雞是客家招牌菜式,已成為享譽國內外的經典菜式,在廣東籍華僑集中的海外地區久負盛名。鹽焗雞保留了雞肉豐富的營養價值,通常配以醬油、姜油或麻油食用,外表澄黃油亮,皮軟肉嫩,雞香清醇,香而不膩,爽滑鮮嫩,風味誘人。此外,鹽焗雞還含有大量鈣、鎂等微量元素。鹽焗雞不但美味,而且十分健康,對人體大有好處。無論是宴客還是家常食用,都是不二之選。
梅州鹽焗雞選取當地嫩雞,宰殺後涼幹,抹少許食油用紙將整隻雞嚴實包好,埋進炒過的熱鹽堆中,用文火焗著半小時,之後撕成條狀裝盤,再澆麻油後就可以吃了。
鹽焗雞的美味歸功於客家人這個特殊的族群,以及他們特殊的歷史。追溯千年,因戰亂和饑荒,客家人的祖先從中原腹地出發,開始大規模南遷,最終定居在南方山區,在漫長堅辛的旅途中,能幫他們保存和貯藏食物的只有鹽。這種高度依賴於鹽的飲食習慣,也成為我們味覺基因,一代代流傳下來,並變化出無盡美味。
最初客家鹽焗雞是從秦代開始,客家人在南遷過程中,每搬遷到一個地方,都常受異族侵擾,難以安居,在居住過程中,每戶均飼養家禽、家畜。在「逃亡」、遷徙過程中,因活禽不便攜帶,便將其宰殺,放入鹽包中,以便貯存和攜帶。這便形成了最早的客家鹽焗雞。
還有種說法是一位長樂商人從外地買了一隻肥雞,準備帶回家中過春節,但路途遙遠,活雞不易攜帶,便將雞宰殺用鹽包封在包袱裡,行至半途,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找不到吃的,只好學著叫花子的辦法,把雞用紙包住,再糊上泥巴放進火堆中煨熟來吃,出乎意料,這樣弄出來的雞肉味道非常好。
據野史記載,當年林則徐宴請外國使節,必不可少的就是嘉應洲(今梅州)的鹽焗雞。李鴻章出訪東洋,因為海上大風大浪,普通的食品很容易就變質了,但是為了保證船員的營養,而鹽焗雞味道好又能保存不容易變質,都會帶上幾箱的鹽焗雞前往。
鹽焗雞除了在中國流行,也傳到了東南亞,據說最初的華僑領袖羅芳伯在清乾隆二十五年,抵達華僑聚集較多之地坤甸(今印尼加裡曼丹島),就將鹽焗雞的做法介紹給了當地人。今天還能在當地找到鹽焗雞。
傳統的鹽焗雞做法是採用紙包的形式做出來的,隨著技術的進步,漸漸的流行將整雞放入事先調配好的鹽焗湯料裡焗,傳統方法慢慢被代替,方法變了,但依舊鹹香入骨。
要做正宗的梅州鹽焗雞,少不了煤爐、鐵鍋和一鍋子的粗鹽。人們將殺淨晾乾後的整隻嫩雞包上草紙,埋入炒過的熱鹽中用文火焗熟,便成了鹽焗雞。用鹽焗的做法既保持了雞肉的鮮嫩,又讓鹽分慢慢滲入肉中,還將油分析出,讓鹽焗雞皮脆肉嫩,鮮香可口。不放任何多餘的調料,僅僅用鹽就調製出如此美味,難怪,在中國的烹飪辭典裡,鹽是百味之首。它的使命,是調出食物本身固有的味道,改善某種肌體的質地。
梅州鹽焗雞最常見的吃法就是手撕。等雞出鍋放涼,拆骨,撕下雞肉,雞皮切小塊,再裝盤上席。都知道工夫茶是廣東潮汕的特色,手撕雞的精細和費時也不亞於工夫茶—雞肉必須撕成5cm長的小條,形似江浙的筍乾絲。別看這好像很簡單,但一個熟練工做一隻合格的手撕雞也得十幾分鐘。撕成小條的雞肉儘管看起來比較幹,但由於肉質纖維變短了,所以嚼起來不會起渣,也更容易將雞肉的鮮香溶入口中。除了香嫩的雞肉外,鹽焗雞的雞皮也很有特色。由於雞在鹽焗前是晾乾的,雞皮含水少,煨熟過程中雞皮漸漸變得脆嫩,嚼起來的口感能用「奇妙」二字來形容。
除了鹽焗整雞,漸漸的也衍生出了鹽焗雞翅、鹽焗雞爪,滿足不同口味的食客。
這無上的客家美味,恐怕是梅州人心中經典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