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腦機接口被學術大佬齊踩,但我還是想誇一下這位夢想家

2020-12-14 騰訊網

雖然學術大佬們表示新款腦機接口未體現神經解碼進展,但還是要誇一下這位夢想家。他讓技術變得優雅,更為人所接受。

馬斯克現場展示腦機接口設備,僅一枚硬幣大小

作者 | 徐斯佳

在剛剛過去的8月,「極客商人」埃隆馬斯克舉辦的一場技術發布會再次引發熱議。

會上展示了其2016年創立的Neuralink公司所研發的一款「新型腦機接口」(The LINK):一枚硬幣大小的晶片樣設備被植入小豬大腦,不到頭髮絲1/10細的電極與大腦多個功能區相連,將捕捉到的大腦信號無線傳輸到電腦,後者根據這些信息準確預測出了小豬運動時各關節的位置。

現場還展示了一款微創手術機器人,能將這種設備精確嵌入人的顱骨,並以每分鐘192個的速度向腦組織中植入電極。整個手術在1小時內完成,人體無需全身麻醉,術後當天就能出院。

新型腦機接口的構造簡約精巧 |整理自neuralink.com

科技感爆棚的描述,很自然讓人聯想到「記憶複製」、「意念交流」等科幻片中人腦的酷炫開發。但發布會上馬斯克卻沒有提及這些誘人概念,而是低調地稱這款腦機接口設備的應用切入點是醫療,包括耳聾、失明、阿爾茲海默症、癱瘓等神經系統疾病,以及抑鬱、焦慮、成癮等精神障礙。

其實,The LINK最大的亮點也並不在醫學上。比如,在小豬身上演示的收集腦信號預判肢體的運動,現在醫院裡給肢體麻木、肌肉無力的患者做的肌電圖檢查就是類似原理,只要幾百塊錢就能做,還不用手術。而醫用的腦機接口設備,也早在幾十年前就有了。

腦機接口設備其實早在我們身邊

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顧名思義,是在大腦和機器間建立信號傳輸接口的技術。聽起來高大上,但其實並不是什麼新概念。

早在上世紀70年代誕生的人工耳蝸,可謂迄今技術最成功、應用最普及的腦機接口。對於聽覺神經完好,卻因耳蝸損壞、無法將外界聲音傳遞給大腦的患者,人工耳蝸就能起到信號傳遞的作用:佩戴在耳外的麥克風和語音處理器負責收集聲音,然後傳給事先經手術植入耳內的天線和電極,轉換成電衝動,最後傳給聽覺神經,大腦就能「聽到」到各種聲音了。雖然這樣聽到的聲音會損失很多細節,不能完全替代正常聽覺,但也能幫助患者改善生活。

人工耳蝸是目前最成功的「腦機接口」,聲音被設備處理成電刺激傳給聽覺神經 | 作者整理

不僅是聽覺,大腦的各種知覺本質上都是神經電衝動。理論上,只要外部刺激能通過電子元件轉變成大腦可接收的信號,就能產生相應的知覺。基於這個概念,與人工耳蝸相類似的人工視網膜、電子鼻、觸覺手套等腦機接口產品,也都陸續被開發了出來。

近年來,面向癱瘓病人的機械肢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帶來不少溫暖人心的時刻。

2014年巴西世界盃開幕式上,少年利亞諾·平託通過腦機接口踢出了他癱瘓後人生中的第一球 | reddit.com

這樣看來,無論從醫學原理,還是設備功能上,The LINK其實並未展示突破性的成果。那為什麼還會引起如此熱烈的反響呢?

The LINK確實講了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其實The LINK最激動人心的地方在於材料和工程技術上的創新,而這可能打破了腦機接口技術發展的壁壘。

馬斯克並不是個傳統意義上的科研人員,他是個很會說故事的商人,知道什麼樣的產品更吸引人、更能推向市場。

外觀上,The LINK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蘋果公司的產品——充滿簡約之美。對比其他腦機接口設備,這枚僅2.3cm x 0.8cm的「顱骨硬幣」足夠精緻小巧。更別說它還與時俱進地結合了多種人們熟悉的現代科技:無線藍牙數據傳輸,手機app管理;24小時續航晶片,並支持10米以內的無線充電……可以說是相當體貼大眾了。

而最重要的是,The LINK是一款優雅的植入式腦機接口

以往研究大腦深層功能的植入式設備,要做開顱手術植入晶片,而且能植入的電極數量也非常有限,金屬或者玻璃的材質容易引起排異反應。總體上創傷大,風險高,研究僅局限於小規模的動物實驗。

而與之對應的非植入式的腦機接口設備,好比這種滿腦袋插滿電極的頭套,從頭皮表面採集信號。暫且不提這頂著一堆線的粗陋形象,關鍵是這樣收集到的腦電信號容易被環境噪音幹擾,精度大打折扣。

非植入式的頭套電極。| theconversation.com

人們也嘗試過其他更抗噪的方法,比如磁共振掃描。大腦的某個區域活躍時,局部的血流也會發生變化,通過收集不同行為時大腦的血流分布圖,也能整理出一定規律。

但不管怎樣,這些植入式設備仍有難以逾越的壁壘:無法做到雙向信號傳輸,只能由大腦向外單向輸出信號。而即使是這樣的單向傳輸,外部設備能接收到的信號也非常籠統模糊。

我們知道,大腦具有多任務性,比如你的手指不斷刷著手機屏幕才能讀到這裡。隔著皮膚收集的信號,或掃描的整體圖像,都是大腦眾多信號疊加後的產物,無法反映出大腦內部各個功能區域的運行、協作情況,更別提破解大腦信號的編碼機制了。

再者,每個人都擁有獨一無二的記憶和情感,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大腦。設備繁瑣的非植入式接口難以普及,研究只能獲得極少數人的大腦活動數據,那麼得到的結論必然無法適用到廣泛人群,對人腦認知原理的研究難免如管中窺豹。

所以,要了解大腦的多任務工作模式,以及人類行為和情感的個體化差異,研發能接觸腦組織、多區域採集信號的植入式腦機接口,是必然趨勢

在此不得不佩服馬斯克的毒辣眼光。2015美國哈佛大學的一個團隊發明了一種導電聚合物網狀材料,這種微米級的纖細材質十分柔軟、具有流動性,可通過注射植入活體內。由於兼具納米電極和半導體的性質,這簡直是植入式腦機接口夢寐以求的材料。該研究於2015年8月正式發表於《自然納米科技》期刊,之後不到1年,馬斯克就成立了Neuralink公司,並開始以這種材料為基礎,研發新型植入性腦機接口。於是就有了現在的The LINK。

The LINK能向大腦植入多達1,024個電極,觸及更多大腦區域。和腦中血管的直徑相比,僅5微米細的電極侵襲性很低,植入過程中能有效避開血管位置,減少出血。並且,這種聚合物和細胞的相容性很好,不易引起排異反應,插入部位組織損傷的修復物質滲出少,電信號傳遞的靈敏性更高。

The LINK的核心材料是一種可注射的導電聚合物,右圖為該材料與腦部血管對比 |作者整理

一項新技術如果能做到容易使用、容易理解,安全可行,就更有可能收穫人們的興趣和信心,從而招募到更多專業人才、志願受試者和資金,這將非常有利於科學研究和應用推廣。從發布會的效果來看,無論從科學還是商業角度,The LINK都足夠吸睛。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瀏覽一下Neuralink的官方網頁,感受一下文案。

https://neuralink.com/

科幻與現實:看似近在咫尺,實則遠隔光年

The LINK能做到信號的無線傳輸,那麼理論上,只要有對應的電子接口,信號就能被接收並傳達指令。也就是說,大腦「動動念頭」就能隔空驅動其他物體。

你可能並不需要像哈利波特一樣召喚掃把。但試想能把一輛特斯拉召喚到身邊,是不是還挺帥的?這在技術上其實已經不是什麼難事了。

但人們感興趣的遠不止於此。如果人腦的信息可以自由地上傳或下載,那麼無論多複雜的知識和技能我們短時間內就能學會。在《黑客帝國》電影中,崔妮蒂打了個電話就在腦中下載了直升機的駕駛程序,還記得那句淡定的「Not yet」嗎?

不會駕駛直升機不要緊,在大腦中下載一個程序,就分分鐘搞定。|《黑客帝國》

而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掌握大腦的信息編碼模式,並在大腦和計算機之間直接進行高流量的雙向信息傳輸。

又或者,當我們對大腦的功能區域劃分了如指掌後,對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情感問題,就可以選擇只關閉負面的情緒來減輕痛苦了。

如果痛苦情緒可以像開關一樣被關閉。| 《吸血鬼日記》

而這些是人類技術迄今無法企及的。人類可以編寫電腦程式,來解讀部分大腦信號,但對腦內信號的編碼機制依舊知之甚少。

雖然馬斯克聲稱The LINK的無線傳輸是雙向的,外部信號能對小豬的大腦能產生影響,但到底是怎樣的影響他也沒說,咱也不敢多問,想必是會讓小豬尷尬的。

人類大腦含有860億個神經元,和無數的次級突觸,The LINK的區區1,024個電極看得到的只能算是頭上的一小片星空,而在那之外是無垠的宇宙。就算按照摩爾定律「每18個月晶片的性能提高一倍」,腦機接口要能全面收集人腦神經網絡的信號,也得等到猴年馬月了。

但好消息是,神經科學家們推算,當腦機接口產品能夠同時監測100萬個神經元的實時信號時,就足以達到用人腦操控交通工具、人機互動無需滑鼠鍵盤,直接通過腦機接口傳遞信息的程度了。那麼假設The LINK的1,024條電極,每條只測量一個神經元活動,距離理想中具備100萬個神經元帶寬的腦機接口,大約需要15年的時間,也就是大概2035年前後,這就有盼頭多了。

十幾年後的「腦機交互」,或許可以期盼一下。|來自網絡

可能有人會說,和基因編輯技術一樣,腦機交互達到一定境界後難免會引發安全性和倫理上的難題,這項技術是又一個「潘多拉」魔盒。

但無論如何,科技的進步勢在必行。縱觀整個人類的進化史,其實就是一部連續數千年的「人類認知史」。而眼下,人類文明要通往全新的高度,也只有建立在對大腦的認知不斷深入的基礎上,否則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對信息量的接受和處理,對世界個體的了解終將令我們不堪重負。而只要達爾文的「適者生存法則」依舊成立,能幫助人類適應時代變化的技術也將得以保留和發展,而無法適應的個體或技術也終將被淘汰。

(責編 高佩雯)

題外話:

「極客商人」改造人類社會的野心

深挖了一番新型腦機接口的技術背景後,對馬斯克的產品發布會的評價又出現了各種聲音。有人稱他展示的新型腦機接口為「人類下一階段文明的鑰匙」,也有人認為這和他既往的各個創業項目一樣,科技外殼的華麗下實際並沒有多少實質性亮點,而且在缺乏數據支撐的情況下,把還沒有達到的功能吹噓得太玄乎,對一些關鍵難題卻避重就輕,實在缺乏學術的嚴謹態度。

但像上文中已經說到的,馬斯克本來就不是傳統的科研人員,他最擅長的是挖掘科技項目規模化商業推廣的潛力。對於被他稱為0.9版的The LINK腦機接口,當下最要緊的或許正是畫個美好的藍圖,聚攏頂尖人才,吸引資金,繼續技術攻關。事實上他確實在這麼做,Neuralink公司創立才短短4年,卻已經是行業內的佼佼者,並刺激了整個行業的加速發展。

這位淨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的「科技發燒友」常常腦洞大開,語出驚人,大有「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的「壕」爽。

但難得的是,這位老兄並不是只在嘴上立flag,他吹的牛幾乎都能變成現實,而且效率很高。從可回收火箭、太空網際網路「星鏈」計劃、地下高速隧道,到這次的腦機接口,馬斯克那些大膽超前,科技感炸裂的創業項目都在不斷為人們帶來驚喜。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除了敢想敢做不差錢,國家的基礎科研實力也是造夢的必要支撐。如果沒有這種質地纖柔的導電聚合物做可注射型電極,The LINK的突破性就缺少了最重要的材料基礎。另一方面,醫學、材料學、物理、工學等基礎學科的交叉融合,科研人員、商人、乃至普通民眾共同關注、參與的項目才更有機會創造出超常的成果。

用馬斯克本人的話說,一件事只要在物理上無法證明不可行,那就是肯定可以做到的,至於其他的困難都可以克服。他也正是以這種理念鼓勵他的團隊,不計一切代價以最快的速度達到目標。這種乘風破浪的精神,可能正是在沒有超級英雄也沒有超能力的現實中,支持著我們帶著效率有限的大腦和容易疲憊的身心,不斷勇攀高峰的力量吧。

參考資料:

1.https://www.csee.umbc.edu/2015/02/debate-ethics-of-brain-computer-interface-technology/

2. https://www.who.int/bulletin/volumes/97/3/19-020319/zh/

3. Liu J, Fu T M, Cheng Z, et al.Syringe-injectable electronics[J]. NatNa, 2015, 10(7): 629-636.

相關焦點

  • 這位中國科學家直言,馬斯克腦機接口是小兒科!底氣哪來的?
    馬斯克不但智能汽車特斯拉投放市場,還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商業載人星際旅行,但還有一個科技可能不為大家所知,那就是馬斯克研發的腦機接口系統,但對於這個腦機系統一個叫韓壁丞的中國人有話要說。這位中國科學家直言,馬斯克腦機接口是小兒科!,底氣哪來的?那麼首先我們得了解下什麼是腦機系統。
  • 腦機接口技術:融資噱頭還是文明推手?
    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和SpaceX公司,一次次顛覆人們的三觀,並將科技和工程推向極致,已經不是新鮮事了。8月底,他通過全網直播的方式,展示了他創辦的Neuralink公司的新一代腦機接口設備,以及他們在腦機接口技術上取得的最新進展。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什麼是腦機接口、它的主要應用領域有哪些,以及它到底是用來融資的噱頭,還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推動力量。
  • 馬斯克腦機接口火了,他卻直言沒創新,這位科學家底氣來自哪裡?
    所以,我們覺得做腦機接口這項事業,能夠給整個世界帶來很大的變化。」韓璧丞在接受創業邦記者採訪時表示。事實上,從大學時代開始,韓璧丞便為腦機接口技術做足了功課。他通過機械工程專業接觸到了精密儀器,開始做醫療儀器方面的研究。在決定從事腦科學領域後,他發現,其實在腦科學領域裡,最重要的就是對傳統的腦檢測儀器進行升級。
  • 馬斯克腦機接口實驗火了,他卻直言沒創新!這位大膽的科學家底氣...
    所以,我們覺得做腦機接口這項事業,能夠給整個世界帶來很大的變化。」韓璧丞在接受創業邦記者採訪時表示。事實上,從大學時代開始,韓璧丞便為腦機接口技術做足了功課。他通過機械工程專業接觸到了精密儀器,開始做醫療儀器方面的研究。在決定從事腦科學領域後,他發現,其實在腦科學領域裡,最重要的就是對傳統的腦檢測儀器進行升級。
  • 馬斯克的Neuralink腦機接口是噱頭還是未來?
    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以及Space X公司一次次顛覆人們的三觀,並將科技和工程推向極致已經不是新鮮事了。這次他帶來的則是他創辦的Neuralink公司的新一代腦機接口設備,以及他們在腦機接口技術上取得的最新進展,今天我們就一起聊一聊腦機接口技術,以及馬斯克創辦了這家明星初創企業如何再一次讓人們的腦洞大開。
  • 腦機接口:重大突破還是商業噱頭?
    2020年8月28日(北京時間8月29日早晨),特斯拉和SpaceX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舉行發布會,介紹了其創立的公司Neuralink研發的腦機接口的進展情況。這是Neuralink自成立以來第二次以發布會的形式公開展示其研發進展。從發布會提供的信息來看,新版的腦機接口實現了從有線到無線的進步。
  • 腦機接口權威:他說的話我一個字也不同意
    這位研究了20多年腦機接口技術的權威專家,對腦機接口應用的安全性有著執著追求。他直言,馬斯克關於腦機接口的意念控制、記憶上傳甚至永生之類的話,只是一種營銷策略。這種話,對腦機接口領域的科學發展,毫無益處。「他說的話我一個字也不同意。」受疫情影響,2020年騰訊科學WE大會採用線上方式進行。
  • 馬斯克被「腦機接口之父」炮轟了:他說的話,我一個字都不認同
    早在2017年,他就曾公開評價道: 馬斯克的腦機接口都是玩剩下的。 那麼「正確打開腦機接口的方式」,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在今年的《2020騰訊科學WE大會——藍點》中,Miguel 便對「腦機接口」提出的初衷,至今的發展,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解。
  • 想更好地駕馭腦機接口?練習冥想有幫助
    想更好地駕馭腦機接口?賀斌教授的研究表明,與沒有接受過冥想訓練的人相比,只接受過 8 節基於正念的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attention and training , MBAT)的受試者無論在第一次控制腦機接口的能力上,還是在完全達到熟練程度所需要的時間上,都表現出了顯著的優勢。
  • 腦機接口是不是潘多拉的魔盒?
    我的習慣是,在談一個熱點新聞時,第一重要的是先擺事實,然後才能談得上有觀點。假如事實都沒有完全弄清楚,那麼建立在此之上的觀點就是根基不穩的。讓我先從馬斯克的這場發布會講起。為了敘述的方便,下面我以馬斯克的第一人稱,來給大家講述一下這次發布會的主要內容。
  • 馬斯克搞的腦機接口,幫貧窮的我大開腦洞
    埃隆馬斯克,又是這個人,可以這麼說,這個傢伙搞的東西,感覺上都是科幻小說裡寫的東西,我經常在心裡稱呼他為賽博朋克世界的締造者。就是這個人,你看這個興奮的亞子       說不定不久的將來,人人都能擁有腦機接口,當然,也可能只是某些大佬會擁有這種黑科技。
  • 腦機接口,賽博格時代的忒修斯之船?
    讓我們想像這樣一個場景,一位已經完全失去溝通能力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重症患者,他的親人非常渴望與他再次交流,於是為他報名參與了腦機接口實驗,但是這確實符合他本人的意願嗎?顯然他無法知情同意。那麼我們又該如何保障這類儘管無法表達卻仍然擁有自由意志的群體的權利呢?目前仍是無解。對於有些被神化的腦機接口技術來說,知情同意還需要包括給被試合理的心理預期。
  • 馬斯克被「腦機接口之父」炮轟了:他說的話,我一個字都不認同
    △ 杜克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專家 Miguel Nicolelis而這不是Miguel第一次炮轟馬斯克對腦機接口的觀點。早在2017年,他就曾公開評價道:馬斯克的腦機接口都是玩剩下的。伴隨著科技感十足的舞美設計和直播技術,Miguel身臨其境般地展開了他與腦機接口的故事。Miguel先是展示了這樣一張圖,直接拋出了做腦機接口的「初衷」:我們希望將活體動物或人類的大腦,與設備直接連接。
  • 人工智慧之腦機接口問題及規制
    2020年8月29日,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加州弗裡蒙特舉行了一場發布會,正式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腦機科學公司Neuralink對豬進行腦機接口技術的成果,該晶片可以實時監測到小豬的腦電信號,遺憾的是我們還無法知道小豬在想什麼,但這項技術所揭示的未來太令人期待了,這則報導迅速轟動世界也是人們內心偏好的真實反映,它重新激發了人們對於腦機接口技術(pain-computer
  • 腦機接口:看見未來,忽悠大眾?「DannyPal」
    其實之前我們跟Emma,和大衛聊的都是一些其他方面的主題,比如說自動駕駛、學習方法、職業路徑什麼的,然後其實Emma,和大衛對這個腦機接口是很早就有接觸的。我想問一下大衛,你是什麼時候開始接觸這個腦機接口這件事的?
  • 腦機接口開拓者怒懟馬斯克:他說的每個字我都不信
    、杜克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教授Miguel Nicolelis教授在接受連線採訪時表示,馬斯克口中所鼓吹的腦機接口不過是一種營銷話術。Nicolelis教授是腦機接口領域的權威專家、研究先驅,早在1998年就開始研究腦機接口,在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和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領域都有深遠的影響。
  • 成立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中心 瑞金醫院研究用腦機接口治抑鬱症
    圖片/受訪者供圖 製圖/潘文健馬斯克展示腦機接口設備無線實時讀取豬腦信息,引發了大家對腦機接口的熱切關注。「腦機接口」聽上去很科幻,不過,這項技術離我們越來越近。昨天,上海瑞金醫院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中心成立儀式於瑞金醫院舉行,中心的第一個臨床腦機接口研究項目——「難治性抑鬱症腦機接口神經調控治療臨床研究」同時啟動,更多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將由此獲益。
  • 2020騰訊WE大會|米格爾·尼科萊利斯:「腦機接口」將引領人們到...
    此後,尼可萊裡斯教授團隊一直致力於腦機接口提供的全新治療思路。「事實證明,科學可以帶我們去此前從未想過的地方,我很榮幸能投身這一事業。」 尼可萊裡斯教授說。演講全文:大家好 ,我是米格爾·尼科萊利斯,美國杜克大學神經生物學、神經學和生物醫學工程教授。今天我將為大家介紹腦機接口和這一技術從基礎科學到應用於神經康復的研究歷程。
  • 中國腦機接口需要馬斯克式科技企業家
    現在投資圈有個段子,中國企業家在忙著賣菜,美國企業家在忙著星際探索、腦機工程。這個段子雖然有點武斷,但也從側面說明中國缺少有理想有前瞻眼光的企業家。如果非要比較中美企業家的區別,不管我們心裡有多麼不爽,我還是覺得美國企業家要略勝一籌。不客氣的說,美國企業家作為理想服務,中國企業家是為資本服務。
  • 原創 | 腦機接口可以替代人類的學習嗎?
    經常有人問我這麼一個問題:隨著腦機接口、大腦晶片植入技術的不斷成熟,未來的人類是不是可以不用學習,就可以掌握各種知識和技能?就像黑客帝國裡的學習一樣,只要將開飛機的程序上載大腦,馬上就可以學會開貝爾212直升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