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人的一種主動的能力,一個突破把人和其他同伴分離之圍牆的能力,一種使人和他人相聯合的能力,愛使人克服了孤獨和分離的感覺,讓他允許他成為他自己,允許他保持他的完整性。——弗洛姆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個不幸是為什麼呢?很多人歸因於「找錯人」,解決辦法就是「換人」。那麼換人的效果究竟如何?在離婚率的研究上,有一個規律:結婚的次數越多,離婚率越高,直到第八次結婚,離婚率才會下降。
好萊塢女星伊莉莎白·泰勒,一生就結了八次婚,要不是到了生命終點,估計她對夫妻關係的處理方式仍是換人吧。
歸因於「找錯人」的人,即便因為某些原因不想換人,也會想著去改變對方,讓對方變成自己理想的愛人,也就是變相的換人。著名婚姻家庭諮詢師趙永久在《愛的五種能力》中,認為這種歸因方式使夫妻關係陷入一個死循環(見下圖)。
當然也還有一些人,遇到問題,他們會思考:我們為什麼不能和睦相處呢?我是不是可以去學習一些與人相處的技巧?《愛的五種能力》包含了你在愛情中所要具備的幾乎全部的能力,其中又以「共情」能力特別打動我,在此和大家分享。
人人都想要個會共情的愛人。共情,其實就是四個字:善解人意
「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這是廖一梅在《柔軟》中寫下的臺詞。這句話為什麼得到我們的強烈共鳴?顯然,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個會共情的愛人。
不管是在相親節目,還是徵婚啟事上,男性想找的都是善解人意的女孩,而女性呢,也肯定希望對方能夠懂自己,理解自己。其實這都是一回事,善解人意,在百分之九十的程度上,等同於心理學上的「共情」能力。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共情是理解另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經歷,就好像你是那個人一般。但同時,你也時刻記得,你和他還是不同的;你只是理解了那個人,而不是成為了他。共情還意味著讓你所共情的人知道你理解了他。
有這樣一個故事,你可以說它是笑話,但能讓你明白什麼是共情。有一個病人,以為自己是一隻蘑菇,於是他每天都撐著一把傘蹲在房間的牆角裡,不吃也不喝,像一隻真正的蘑菇一樣。有一天,心理醫生也撐了一把傘,蹲坐在了病人的旁邊,病人很奇怪的問:你是誰呀?醫生回答:我也是一隻蘑菇呀。病人點點頭,繼續做他的蘑菇。
過了一會兒,醫生站了起來,在房間裡走來走去,病人就問他:你不是蘑菇麼,怎麼可以走來走去?醫生回答說:蘑菇當然可以走來走去啦!病人覺得有道理,就也站起來走走。又過了一會兒,醫生拿出了一個漢堡開始吃,病人又問:你不是蘑菇麼,怎麼可以吃東西?醫生理直氣壯地回答:蘑菇當然也可以吃東西啦。病人覺得很對,於是也開始吃東西。
幾個星期以後,這個病人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雖然,他還是覺得自己是一隻蘑菇。
如果你的愛人是一隻「蘑菇」,你會把自己變成「蘑菇」麼?當然,理解還不是「共情」能力的全部,真正的共情,要付諸行動。
《共情的力量》這本書中寫到:如果沒有基於對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理解而採取任何行為,那就沒有做到共情。如果我們就坐在那裡,僅滿足於共享一些情緒,但是不願意或者不會把感受轉化為行動,那我們就沒有真正理解共情。
正如在上面的案例中,僅僅做一個「蘑菇」是不夠的,你得幫助和引導這隻「蘑菇」從蘑菇身上脫離出來。
其實任何情況下,共情都是以行動為導向的,無一例外。共情,意味著你可以帶著真心想要理解的渴望問:我能了解到什麼?共情,意味著你會在關係中的每一個轉折點都想知道:我怎樣才能幫上忙?我能做些什麼?接下來我能怎麼辦?
夫妻關係的最大殺手:不懂「共情」。學會共情,讓你擁有理想愛人
電視劇《認識的妻子》第一集,雞飛狗跳的夫妻關係和家庭氛圍很多人深有同感。丈夫柱赫工作壓力大,用私房錢偷偷買了一個遊戲機,每次偷偷玩了還要藏起來。妻子宥真照顧家庭照顧孩子照顧老人,每天也是焦頭爛額,在發現丈夫遊戲機的那一瞬間,終於導致了她的徹底爆發。
丈夫竟然如此自私自利,妻子更是在丈夫的眼中成了怪物,看來真是「找錯人」了!柱赫提出了離婚,並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穿越到了和妻子認識之前的時候。他牢牢抓住了這一段人生,主動錯過宥真,和初戀「白富美」結婚了。
婚後矛盾立即顯現,「白富美」不喜歡柱赫的父母,不去看他們,也不準他們住在自己家裡,哪怕只一天。就連婆婆住院手術了,她想的還是她的聚會。不僅如此,她還愛上了一個看上去「高富帥」的小鮮肉。
此時的宥真,除了不認識柱赫,還是當年的樣子,說不上很美,卻也天真溫柔,愛玩愛笑。工作上獨當一面,多次獲獎。生活中,和朋友關係非常好,也孝順長輩。簡直就是理想的人生伴侶!
柱赫宥真開始了新一輪的相愛相殺。故事最後,柱赫宥真紛紛升職,兩人婚後生活甜蜜幸福。
在故事裡,主人公因為另一段人生而習得了「共情」。他想起每年嶽父的忌日那天都不會陪妻子去祭拜。一直忙於工作都沒有回家陪妻子,在妻子有任何問題時,自己也沒有去幫助她,理解她,就連嶽母患了老年痴呆都不知道,還問為什麼她不做飯了。
家裡所有的事都是徐宥真一個人解決的,現在想來,都是自己對徐宥真不夠關心,並不是妻子發生了改變,而是自己的不關心將妻子變成了怪物。
故事就是故事,生活不是穿越劇。在情感關係裡,共情能力是極其重要的能力,猶如核武器在武器中的重要性一樣。婚姻並不是愛情的墳墓,而「找錯人」的認識和「換個人」的思維也不是找到愛情的捷徑,培養「共情」能力,做一個善解人意的愛人,才能讓愛找到你。
2018年6月,一男子持刀衝進小學校園,砍死2名兒童。2016年10月,上海虹口朱曉東殺妻藏屍冰櫃。2014年3月,昆明火車站發生恐怖襲擊,致使數十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那些層出不窮的行兇作惡裡,隱藏著犯罪分子怎麼樣的心理?《惡的科學:論共情與殘酷行為的起源》又名《零度共情》一書指出:這些匪夷所思的惡背後,都是因為作惡者缺乏共情。當一個人共情水平為0的時候,稱為零度共情,他們完全無法理解別人的意思,就很容易把他人當作物品對待。
父母不懂共情,便無法和孩子做朋友;夫妻不懂共情,便無法和彼此做伴侶;職場不懂共情,工作難度會提升幾倍;商場不懂共情,如何抓住客戶的心理?可以說,一個缺少共情的人,是可憐又是可怕的,一個缺少共情的家庭,是沒有愛情可言的,而一個沒有共情的社會,更是一種悲哀。
不會共情,難以真正懂愛人。學會四個問句,讓你練成共情高手
亞里斯多德說過:愛情是兩個不同的身體裡住著同一個靈魂。這句話大概等同於我們更喜歡說的一個詞——心有靈犀。心有靈犀其實並不是一個虛幻的概念,也不是一個自然的結果,它更有可能是培養出來的。
《愛的五種能力》說到:當兩人都長期地向對方述情,並與對方共情,經過一定時期後,兩人感知對方的感覺就像自己的一樣容易,心有靈犀就產生了,兩人也就真正地「合二為一」了。
共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態度,沒有統一的標準,在遇到現實問題時,也許我們還是不知道如何共情。沒關係,共情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樣,都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愛的五種能力》用最簡單的四句話讓你詳細地了解並掌握共情能力。
案例:老公在單位競選失敗,回到家情緒很糟糕。
作為老婆,第一句話會怎麼說?「落選了,肯定是你還不夠優秀。」老公本來就有氣,現在家人也不認可自己了,搞不好還會對老婆發火。
「這是他們沒眼光,不是你不行。」問題是,既然他有能力,為什麼大家不選他,明顯不能服人。而且,若真是老公還有不足呢?
怎麼辦?好像怎麼說都不對?其實,共情,共情,關鍵在一個「情」字。有一句話說得好:要處理事情,先處理心情。想解決好夫妻關係這個事情,就要先關注愛人的心情。那麼,怎麼關注他的情緒呢?
①第一句話:你好像不開心?(你好像很生氣?)
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你接受愛人有情緒這個事實,並且開始關注他的情緒。也就是說,你允許他心情不好。愛的五種能力包括:情緒管理、述情、共情、允許、影響。它們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作用的。
只關注「事」的人,往往以對錯下定義,他們會說:一個大男人,在單位受了氣,還有臉在家裡發老婆的脾氣?他們不允許人有負面情緒存在,不懂愛。試想一個人,在單位要規規矩矩、兢兢業業,回到家還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刻不得放鬆,那還讓不讓人活了?
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愛他,先不說誰對誰錯,先接受他的情緒,關注他的人。你的用心關注,愛人自然會接收到,如此,你才有共情的機會。
②第二句話:發生什麼事了?(為什麼生氣啊?)
這句話的關鍵是為了傾聽。一個人之所以有負面情緒,肯定是有原因的。你引導對方分享他內在的感受和外在發生的事情,才能在下一步支持到他。
有人說女人的壓力比男人小,是因為女人愛嘮叨,有什麼事都喜歡說出來,是有道理的。有時候人們單純地就是想找個人訴說,並不是要你給他一個結論,不是讓你來當法官,他只是需要一個聽眾。「說出來,我心裡好受多了。」這是我們都有過的感受。
傾聽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打斷對方,讓對方感覺到完全被關注和接納。有時候對方可能暫時不願意說,特別是男人,這時候可以多給對方空間和時間,等待對方想說的時候再繼續傾聽。
《溝通的藝術》在第八章《傾聽:不只是聽見》裡,介紹了一些有效傾聽的具體做法,包括:少說話、擺脫注意力分散、不要過早判斷、尋找重點。
③第三句話:……所以你很生氣,是嗎?
這句話的關鍵是肯定對方的內在邏輯,告訴他:你是有資格起情緒的!比如在這個案例裡,通過傾聽,你了解到老公認為自己業務能力不錯,而且工作也很努力,卻被不如自己的人擊敗,所以失落。
現在是該肯定老公有理還是肯定單位同事錯了呢?這都只會激怒對方,因為不論對錯,是否有理,事實都已經這樣了。所以,現在該肯定的是對方起情緒的邏輯。
「你那麼努力,卻沒有當選!也難怪你會生氣和失落了!」或者:「你感覺自己那麼努力,卻沒有選你!所以你很生氣和失落,是嗎?」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在激動、生氣、失落的時候,換來愛人如此體貼的支持,是不是覺得,在外面受的那些委屈也不過如此了?
儘量用問句,如果你認為的邏輯不是他本來的意思,就可以繼續引導他說出真正的邏輯。
「肯定」這一句非常關鍵,中國有「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影響力教父西奧迪尼說:周圍的人認為我們什麼樣,對我們的自我認知起著十分重要的決定作用。一個人只會對接納和肯定自己的人敞開心扉,共情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
④第四句:你覺得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結果呢?
這一問的目的是啟發對方從自己的情緒邏輯中走出來,從另外的角度去關注和解決問題。
比如老公競選失敗,起了情緒,通過老婆之前的接納、傾聽、肯定,基本上老公的心情就會好很多,也會更冷靜地思考問題。這時候在老婆的啟發下,老公說:可能我不如別人會處理人際關係。
到此,情緒問題已處理好,但共情還沒有結束。魯迅先生說:如果一個人沒有能力幫助他所愛的人,最好不要隨便談什麼愛與不愛。當然,幫助不等於愛情,但愛情不能不包括幫助。培養共情能力,不僅僅是為了理解你的愛人,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愛人自我成長。
「你打算怎麼做呢?」
「多參加集體活動。」
「還有嗎?」
「多關心同事。」
……
啟發最好採取「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意思就是在整個過程中,不提出任何的建議和指導,所有的解決方案都是對方自己想出來的。這樣的提問方式,可能讓對方想出比你更好的解決方案來。這就是影響。
影響和改變的目的一樣,都希望愛人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實施起來卻完全不同。改變的前提是不允許,影響的前提是允許。改變讓對方感覺到自己被否定,而影響是先肯定對方。「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改變輕易能被對方覺察,會很痛苦,而影響是潤物細無聲。
結語:擁有愛的能力,與誰結婚都幸福!
婚姻問題專家溫格·朱利在《幸福婚姻法則》中寫道: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會有200次離婚的念頭和50次掐死對方的衝動。可見婚姻中出現問題是難免的,處理也不是歸因於「找錯人」,採取「換人」政策那麼簡單。
哈佛大學醫學院首席心理學家,亞瑟·喬拉米卡利在他的《共情力》一書中指出,學會共情,能讓我們準確地感受自身的想法,清楚地理解他人的心聲,最終從壓力中逐步解脫出來。
共情,幾乎是所有人都希望愛人能具備的能力。既然如此,現在就開始培養你的共情能力吧。老婆是老公的環境,老公是老婆的環境,一個想愛、懂愛、會愛的人,才會得到愛!
(我有兩針,還有一筆,願能救人,也可悅己!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