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科普】核聚變裝置「託卡馬克」簡史

2021-03-06 中國核網

託卡馬克(Tokamak)是一環形裝置,通過約束電磁波驅動,創造氘、氚實現聚變的環境和超高溫,並實現人類對聚變反應的控制。它的名字Tokamak來源於環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magnet)、線圈(kotushka)。託卡馬克中等離子體的束縛是靠縱場(環向場)線圈,產生環向磁場,約束等離子體,極向場控制等離子體的位置和形狀,中心螺管也產生垂直場,形成環向高電壓,激發等離子體,同時加熱等離子體,也起到控制等離子體的作用。

艱難探索

二戰末期,蘇聯和美、英各國的科學家在互相保密的情況下開展了受控核聚變有關工作。蘇聯庫爾恰託夫原子能研究所的阿奇莫維奇於1954年建成了第一個磁約束裝置。但人們很快發現,理論上估計的等離子體約束時間與實驗結果相差甚遠。人們開始認識到核聚變問題的複雜和研究的艱難。在這種情況下,蘇、美等國感到保密不利於研究的進展,只有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才能推進核聚變的深入研究。另外,磁約束核聚變與熱核武器在科學技術上沒有重大的重疊,而且其商業應用的競爭為時尚早。於是,1958年秋在日內瓦舉行的第二屆和平利用原子能國際會議上達成協議,各國互相公開研究,開展國際學術合作。

自這次會議後,50年來,全世界共建造了上百個託卡馬克裝置,在改善等離子體加熱和磁場約束上下足了功夫。在託卡馬克裝置上努力提高「聚變三重積」,提高能量增益因子Q值(即輸出功率與輸入功率之比)一直是核聚變研究的核心目標。早在1933年,人們用加速器使原子核獲得所需的動能,在實驗室實現了核聚變。可是從這樣的核聚變中得到的能量比加速器消耗的能量要小得多,根本無法獲得增益的能量。直到1970年,前蘇聯在託卡馬克裝置T-3上,才有可以察覺到的核聚變能量輸出,能量增益因子Q值為十億分之一。從1970年代末開始,美、歐、日、蘇開始建造四個大型託卡馬克,即美國的聚變實驗反應器TFTR,歐洲建在英國的歐洲聯合環JET,日本的JT-60和原蘇聯的T-15,它們是後來在磁約束聚變研究中做出了決定性貢獻的四個裝置。

終於實現了「發電」

1991年11月9日,歐共體的JET裝置運行實驗核聚變反應持續了2秒鐘,等離子體溫度達到3億攝氏度,獲得的聚變輸出功率為1700千瓦,能量增益因子Q值達0.11-0.12。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可控方式獲得的聚變能,意義十分重大。

1993年12月9日和10日,美國在TFTR裝置兩次實驗釋放的聚變能分別為3000千瓦和5600千瓦,能量增益因子Q值達0.28。

1997年9月22日,聯合歐洲環JET又創造輸出功率為12900千瓦的世界紀錄,Q值達0.60,持續時間2秒。僅過了39天,輸出功率又提高到1.61萬千瓦,Q值達到0.65。

1997年12月,日本宣布在JT-60上成功實現了Q值1.00。後來,Q值又超過了1.25。

這一系列突破性的進展表明,磁約束核聚變研究終於完成驗證科學可行性的基礎研究,為轉向以證實工程可行性為主的技術研究,即國際託卡馬克實驗堆ITER計劃奠定了基礎。

超導技術,「如虎添翼」

另外,研究和改進磁場的形態和性質,以達到等離子體長時間的的穩定約束,使得反應堆連續穩態運行是受控核聚變研究的另一個重點。

約束等離子體的磁場,雖然不怕高溫,卻很不穩定。為了維持強大的約束磁場,需要非常強大的電流,時間長了,線圈就要發熱。從這個角度來說,常規託卡馬克裝置不可能長時間運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把最新的超導技術引入到託卡馬克裝置中,應用於產生強磁場的線圈。目前,法國、日本、俄羅斯和中國共有4個超導的託卡馬克裝置在運行,它們都只有縱向場線圈採用超導技術,屬於部分超導。

2002年初,中國HT-7超導託卡馬克實現了放電脈衝長度大於100倍能量約束時間的高約束穩態運行。法國的超導託卡馬克Tore-Supra體積是HT-7的17.5倍,它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實現高參數準穩態運行的裝置。

中國和韓國正在建造全超導的託卡馬克裝置,目標是實現更長時間的穩態運行。

目前全世界已有30多個國家及地區開展了核聚變研究,運行的託卡馬克裝置至少有幾十個。

在和平利用核聚變的不懈探索中,理論研究和實驗技術上遇到又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隨著核聚變研究的進展,人們對受控核聚變越來越有信心。

但到目前為止,託卡馬克裝置都是脈衝式的,等離子體約束時間很短,大多以毫秒計算,還沒有一臺託卡馬克裝置實現長時間的穩態運行,而且在能量輸出上很難做到不賠本運轉。

進一步開展廣泛國際合作,用全尺寸反應堆大工程促進研究,「畢其功於一役」,是加速實現核聚變能利用的明智選擇。

(文章摘自鳳凰網軍事)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具野心的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中國作為主要成員國,參與核心...
    為了造出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的裝置,在上世紀 60 年代,蘇聯科學家提出託卡馬克(Tokamak)方案。託卡馬克,簡單來說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它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真空,外面圍繞著線圈,看上去像個巨大的 「甜甜圈狀」。Tokamak 這一英文名也正是由此而來,其實就是俄語「外部纏有電磁線圈的環形倉室」 的首字母縮寫。
  • 六天中逆轉命運的中國核聚變
    於是,人類的核聚變研究基本跨入了「託卡馬克時代」。然而,可控核聚變還沒成功,蘇聯自己倒先「劇變」了。90年代,俄羅斯掙扎在「休克療法」中,經費斷裂、人員流失、工作混亂,各科研單位自顧不暇,可控核聚變研究陷入停滯。最先進的託卡馬克裝置T15也因經費問題於1995年關閉。
  • 韓國 KSTAR 核聚變裝置在 1 億度下運行 20 秒,打破世界紀錄
    12月26日消息據微博 @環球科學雜誌社消息,韓國名為 KSTAR 的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裝置,本月成功在 1 億度下運行 20 秒,打破了目前的世界紀錄
  • 六天,逆轉中國核聚變命運,美國也無能封鎖!
    最先進的託卡馬克裝置T15也因經費問題於1995年關閉。(下圖:被印上郵票的T15。)俄羅斯一出問題,美國這邊么蛾子就出來了。1995年,美國國會突然把核聚變經費削減了1/3,因為美國在化石能源與潛在可再生能源上具有很大優勢,所以核聚變研究不太要緊。
  • 以「人造太陽」成功放電,解讀什麼是可控核聚變,為何如此重要
    12月4日,成都西南角,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放電,標誌著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而目前,世界上關於可控核聚變研究最著名的當屬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該計劃自2006年聯合籤署,涉及35個國家通力合作,預計將在2025年實現第一次等離子放電。
  • 中國核聚變逆轉命運,美國根本無力再封鎖!
    近期多處地區城市企業都接到了拉閘限電的通知,準備全城切換節能省電模式,這一消息的面世,無疑讓大家又開始擔心能源安全,而從根本上去解決該問題就是要推出可控核聚變項目,此項目也是對人類頂尖科研實力的挑戰。01早期的核聚變研究項目早在1985年,ITER項目就開始起步,當時是由美國,蘇聯,日本及歐共同體共同展開的項目研究
  • 中國可控核聚變技術領先世界,未來依靠核聚變能飛出太陽系嗎?
    核聚變反應按照目前的科學理論,人類能夠實現的能源最高的利用是可控核聚變反應。要了解可控核聚變之前,我們就得先搞懂核聚變反應。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所謂的核聚變指的就是原子核的融合,也被稱為核融合。
  • 中國可控核聚變技術走到世界前列,未來有可能依靠核聚變飛出太陽系...
    核聚變反應 按照目前的科學理論,人類能夠實現的能源最高的利用是可控核聚變反應。要了解可控核聚變之前,我們就得先搞懂核聚變反應。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所謂的核聚變指的就是原子核的融合,也被稱為核融合。
  • 當人類徹底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後,未來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
    自然界中,包括太陽在內的恆星通過核聚變反應發光發熱,這些自然的天體神秘莫測,人類只能夠通過各種理論來解析它,卻連靠近一些都無法做到,所以人類想通過科技手段製造出類似太陽這樣的裝置確實太難。不過如何約束上億度高溫,讓等離子束髮生碰撞,並且穩定高效的發生聚變反應,是擺在科學家面前的難題。主流的可控核聚變方式有兩種,一種採用慣性約束方式,另外一種採用磁性約束方式,起手後者是目前國際社會中主流的做法,也是公認最有前途的方式。磁性可控核聚變反應裝置名為託卡馬克裝置,又稱人造太陽。
  • 如果核聚變成功了,一度電一毛錢不到,會產生什麼影響?
    核聚變早就成功了,氫彈爆炸就屬於核聚變。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可控核聚變,如果人類能夠實現可控核聚變,那麼能源問題我們將徹底解決。但是以目前人類的技術而言,可控核聚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可控核聚變雖然很難做到,但是我們在不斷接近成功。
  • 太陽核聚變只要1500萬度,可控核聚變卻要1億度,這是什麼原因?
    稍懂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太陽一直是依靠核聚變源源不斷的產生著巨大能量,我們才能夠得到它的光和熱。太陽中心溫度只有1500萬℃,就可以維持源源不斷的核聚變。可一些科學報導總說,現在正在試驗的可控核聚變溫度達到了1億℃,這又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不可以像太陽那樣,用較低溫度實現可控核聚變,這樣不是容易很多嗎?
  • 韓國核聚變裝置在1億℃下運行20秒,打破世界紀錄!還小覷?
    ·核聚變·韓國核聚變裝置在1億℃下運行20秒,打破世界紀錄圖片來源:韓國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KSTAR是韓國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裝置,被稱為「韓國太陽」,它也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項目的一部分。
  • 中核集團: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建成並首次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核聚變反應需要上億度高溫?怎麼測量?溫度到底是什麼?
    核聚變反應的發生,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需要極高的溫度。有多高呢? 目前聚變界常規的「小目標」都是:一億度!因此,啟動氫彈裡面的核聚變反應,首先需要一顆原子彈做「引信」,而對於磁約束核聚變裝置,為了實現這一億度的高溫,則需要龐大的加熱系統提供能量輸入。
  • 英國核聚變STEP計劃
    羅·梅斯文(Paul Methven) 目前負責英國球形託卡馬克(Spherical Tomkamak for Energy Production,STEP)能源計劃,該計劃旨在研究核聚變作為發電技術的可行性。去年英國政府同意提供2.22億英鎊的資金。現在團隊的工作目標是開發概念設計,並確定將要建設工廠的地點。
  • 太陽發熱效率比人體還低,核心溫度1500萬度就能維持穩定核聚變!
    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其實是非常緩和的,太陽整體釋放能量的效率甚至比人體還低很多倍,之所以太陽內部1500萬度就能持續釋放大量能量,主要原因在於太陽質量太大。氫彈爆炸的中心溫度高達2億度以上,人類製造的託卡馬克裝置約束的等離子體電子,已經能持續一定時間保持在1億度以上,約束的等離子溫度能在5000萬度以上,太陽中心溫度大約是1500萬度。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太陽1500萬度就能持續進行核聚變反應,為何我們製造上億度的溫度,還是無法實現可控核聚變?
  • 中國「人造太陽」成功放電核聚變溫度可達攝氏1.5億度
    據報導,據中國核工業集團研發,被稱為「人造太陽」的中國新一代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設備「中國環流器二號M設備(HL-2M)」於本月4日下午2時02分,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根據官方介紹,HL-2M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環磁機,是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設備。
  • 仿星器加永久磁鐵,傳遞核聚變能量的最佳方式,可為全人類發電!
    類似於冰箱上使用的永久磁鐵,可以加速聚變能量的發展,聚變能量與太陽等恆星產生的能量相同。據美國能源部(DOE)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PPPL)和德國格雷夫斯瓦爾德的馬克斯·普朗克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表示:理論上,這種磁體可以極大地簡化「仿星器」扭曲聚變設施的設計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