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反應需要上億度高溫?怎麼測量?溫度到底是什麼?

2020-12-14 DrSHI觀科技

核聚變反應的發生,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需要極高的溫度。有多高呢? 目前聚變界常規的「小目標」都是:一億度!

因此,啟動氫彈裡面的核聚變反應,首先需要一顆原子彈做「引信」,而對於磁約束核聚變裝置,為了實現這一億度的高溫,則需要龐大的加熱系統提供能量輸入。

我國的EAST託卡馬克裝置,曾在2018年,已經實現一億度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而目前全球合作共建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的目標,則是1.5億度。

要知道,世界上最耐熱的金屬,熔點也只有3000多攝氏度,相比之下,一億度是個什麼概念呢?又是如何測量的呢?溫度到底是什麼?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溫度」的故事。

1. 溫度的實質是什麼?

100度,可以使水沸騰;

1000度,很多金屬開始融化;

5500度,最耐熱的金屬鎢也會直接氣化!這也差不多是太陽表面的溫度。

溫度再往上升,化學結構將不復存在,原子的原子核和電子被分開,物質呈現出一種等離子體形態。

28000度,是閃電的溫度,它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等離子體。

1600萬度,太陽核心的溫度,核聚變無時無刻都在發生。

3.5億度,氫彈爆炸的核心溫度

10萬億度,人類目前創造出的最高溫度,來自於歐洲核子中心的質子對撞機

其實溫度的實質是微觀粒子的運動。速度越快,動能越大,溫度則越高。

日常生活中,我們用溫度計測量的溫度,一般針對於物體的固、液、氣三態。而當溫度再升高時,物質將呈等離子體態,此時,沒有化學結構,只有粒子。

對於微觀粒子而言,高溫、高速或者高能,其實是等效的概念。因此對粒子溫度的測量,其實也就是對粒子速度或者能量的測量。

舉個例子,對於最簡單的氫原子核,也就是一個質子,一億度意味著什麼呢?

根據溫度/速度轉換公式,粒子溫度與粒子的質量和速度平方成正比。其中,質子質量約為1.7×10^-27 kg,若要加熱到1億度,則需要將其加速到900km/s,相當於光速的千分之三。

2. 溫度、核聚變與萬有引力

既然溫度代表著速度和能量,那麼為什麼會有速度呢?能量又是哪裡來的?

其實真正主宰一切的是:萬有引力!

我們知道,恆星的核聚變是宇宙中的能量來源。而恆星之所以會發生核聚變反應,是萬有引力造成的其核心的高溫高壓環境。

最小的恆星質量約為0.08個太陽質量,核心溫度約為400萬度,可以使氫的核聚變緩慢發生!而隨著恆星質量的增加,萬有引力越來越大,核心溫度也越來越高。

大於10個太陽質量的恆星,核心溫度可達30億度!在這個溫度下,氫聚變成氦,氦聚變成碳,碳聚變成氖,一路向上,直到最終生成鐵。

由於鐵的原子核異常穩定,鐵核聚變,不會釋放能量,反而需要吸收大量能量。恆星內核一旦沒有足夠的能量產生,自身巨大的引力就會造成內核的坍塌,這也意味著恆星的終結!

大質量恆星核聚變產生的主要元素,從內向外,重核聚變到輕核聚變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萬有引力不光主宰著溫度和核聚變,也是宇宙萬物的締造者和終結者!

3. 溫度的兩極,代表著宇宙的起源和終結

再聊回溫度本身,我們都知道,溫度的下限是絕對零度,也就是-273.15℃,那麼溫度有上限嗎?

答案是:溫度有上限!

讓我們再回到最初的那個公式,將粒子的速度換成光速,質量換成普朗克質量。這樣我們就得到了溫度的上限:1.4億億億億度!這個溫度發生在宇宙大爆炸的瞬間!

這個公式裡,最令人驚訝的是,普朗克質量並不是一個很大的天文數字,而是一個我們能輕易獲取的質量:21微克。

它是宏觀尺度與微觀尺度的分界點,當物質的質量小於普朗克質量時,它的行為是不確定的,表現出微觀的量子特性。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特性,是由於引力場效應所產生的結果。

宇宙誕生之初,溫度是極高的!經過138億年的膨脹和冷卻,目前的我們身處的宇宙,背景溫度是2.7K,大概-270.5℃,可謂是極其冰冷的!

不過由於恆星核聚變反應的存在,相當於在廣袤虛空的宇宙中,一個個局部的熱源,將推動著宇宙的繼續膨脹。與此同時,宇宙的溫度也將繼續降低!

那麼問題來了,宇宙的溫度會降低到絕對零度嗎?

目前的理論,絕對零度不可能達到,因為它意味著絕對靜止,意味著體積為零

不過,這裡我們倒是不妨腦洞一下:假如宇宙膨脹到最後,溫度降至絕對零度,宇宙會瞬間體積為零,回到誕生之初的那個點嗎?

宇宙從一個原點,生出溫度的兩極,伴隨著自身的誕生與消亡!

聽起來,這樣的劇情是不是很熟悉!

正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相關焦點

  • 太陽核聚變只要1500萬度,可控核聚變卻要1億度,這是什麼原因?
    什麼叫核聚變?恆星核聚變能量怎麼來的?核聚變就是核融合,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原子核和另一個原子核,在特種條件下能夠擠壓在一起,這樣兩個或更多的原子核就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更大更重的原子核。新的更重的原子核裡面的質子數,比原來的原子核增加了,因此再也不是原來的原子核了,就成為一種新的物質。
  • 太陽核心溫度只有1500萬攝氏度,為什麼會發生核聚變反應?
    近年來,「人造太陽」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非常關心的熱點話題,其原理就是利用人工的手段,通過特殊的反應裝置,來模擬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達到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的目的,從而可以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更加豐富和更加清潔的能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能源危機問題。
  • 宇宙中天體溫度為什麼會那麼高?這些高溫都是怎麼來的?
    科學家知道太陽上的高溫要比它的發光原理要早一些,按一般科學規律的認知流程,這並沒有什麼大毛病,但卻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值得大家了解一下!太陽溫度是怎麼知道的?到了1939年美國科學家漢斯·貝特則從質子鏈反應和碳氮氧循環角度完美的解決了太陽的發光發熱問題,因為兩者的能量佔據了幾乎所有太陽的能量來源!核聚變使得太陽內核的溫度達到了1300萬K以上,當然太陽表面溫度仍然只有6000K不到,太陽由內而外有一個熱量傳導機制!
  • 太陽發熱效率比人體還低,核心溫度1500萬度就能維持穩定核聚變!
    氫彈爆炸的中心溫度高達2億度以上,人類製造的託卡馬克裝置約束的等離子體電子,已經能持續一定時間保持在1億度以上,約束的等離子溫度能在5000萬度以上,太陽中心溫度大約是1500萬度。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太陽1500萬度就能持續進行核聚變反應,為何我們製造上億度的溫度,還是無法實現可控核聚變?
  • 中國啟動「人造太陽」核聚變,溫度高達1.5億度!日本網友瘋狂熱議
    可控核聚變最厲害的地方是可以隨意浪費能量,不用在意,也就是說可以用來城市核心的無線電能傳輸技術,想一想以後的電動車,你可以不用依靠任何設備直接在任意路邊的公共無線輸電設備上充電。電動車電動自行車電動汽車都可以,不需要鋪墊線。
  • 韓國 KSTAR 核聚變裝置在 1 億度下運行 20 秒,打破世界紀錄
    12月26日消息據微博 @環球科學雜誌社消息,韓國名為 KSTAR 的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裝置,本月成功在 1 億度下運行 20 秒,打破了目前的世界紀錄
  • 核聚變反應怎樣促成恆星產生或滅亡?請隨我來到宇宙大爆炸之前!
    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了核聚變反應,並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個名稱叫「小男孩」的原子彈來舉例,相信大家已經了解了核聚變中最樸素的基本過程和原理。那麼今天再跟大家說說促使核聚變發生的一個先決條件:溫度最少升高到一千萬度!天啊,一千萬度是一個什麼概念?是的,這樣的超高溫只能在恆星的中心!
  • 以「人造太陽」成功放電,解讀什麼是可控核聚變,為何如此重要
    就在全世界可控核聚變研究正如火如荼之時,中國已悄然發力,在該領域率先實現重大突破。那麼什麼是可控核聚變,為什麼世界各國爭相參與研究?可控核聚變依然屬於核聚變範疇,核聚變就是利用原子核聚變反應來產生能量,而可控核聚變,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利用慣性約束或者磁約束等方式使之發生可控的、安全的核聚變反應。
  • 可控核聚變誕生
    數百年以來,人類一直夢想著駕馭太陽能,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能量。但我們想實現的,不僅僅是利用太陽能,而是在地球上造出一個「迷你太陽」,也就是核聚變發電站。核聚變是一種安全的反應過程,不可能像核裂變一樣發生失控。如果反應出現異常,等離子體的溫度就會下降,核聚變反應也就隨之停止了。
  • 恆星核聚變無法生成金元素?那金元素是怎麼來的?
    按照目前的主流科學理論,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宇宙大爆炸之後,宇宙在很短時間內,從無到有生成了基本粒子。這裡不完全是「無」,而是「電磁波」,高能的電磁波也會像正反粒子那樣發生湮滅,進而生成粒子,只不過這裡的條件極其苛刻,環境溫度都需要達到幾十億度,甚至上百億度。
  • 中國「人造太陽」成功放電核聚變溫度可達攝氏1.5億度
    據報導,據中國核工業集團研發,被稱為「人造太陽」的中國新一代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設備「中國環流器二號M設備(HL-2M)」於本月4日下午2時02分,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根據官方介紹,HL-2M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環磁機,是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設備。
  • 太陽表面5500攝氏度,那6000度的高溫有東西能夠承受嗎?
    6000度的高溫什麼東西能承受?換個說法就是,在6000度的高溫下哪些物體能夠不融化?物質通常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構成的。從化學角度來看,融化的本質就是化學鍵的斷裂,不同的物質具有不同的熔點,融化時所需要的熱量也不同。
  • 當人類徹底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後,未來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
    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核聚變的相關知識。什麼是核聚變?核聚變的原理並不複雜,人類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進行核能相關理論的研究,並且以此為基礎研製了原子彈與氫彈等武器,其中原子彈是核裂變反應的典型應用,而氫彈是核聚變反應的產物。
  • 中國「人造太陽」即將面世,溫度高達2億度,給全世界敲響警鐘
    尤其「人造太陽」那高達2億度的超高溫度,更是給全世界敲響警鐘,那就是人類的新時代在緩緩拉開序幕。 中國的「人造太陽」其實是一種模擬太陽在發光發熱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反應而製造出來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不過與太陽比起來,它所產生的能量更加龐大。其產生的2億度超高溫足足達到太陽的四倍,這種溫度竟然在人類手中誕生,可謂堪比奇蹟。至於這樣的高溫,到底用什麼才能裝下呢?
  • 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
    按目前世界能量的消耗率估計,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可用100億年以上。因此從原理上講, 聚變能可以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人類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科學通報》發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陳永靜撰寫的「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一文,介紹了核聚變基礎知識和可控核聚變的發展及現狀。
  • 同是核聚變,為什麼氫彈爆炸連渣都不剩,太陽卻在持續燃燒?
    氫彈的爆炸和太陽能持續燃燒的原因都是因為核聚變的反應才產生的,那人們會提出疑問,同樣都是核聚變,為什麼氫彈的爆炸會連渣都不剩,而太陽卻能燃燒很多年呢?太陽的核聚變從上文可以看出氫彈爆炸的先決條件之一是溫度要高,然而太陽表面的溫度為6000度,核心處的溫度高達1500萬度,這樣的溫度根本達不到核聚變反應的要求,那為什麼太陽內部能發生核聚變呢?
  • 1億度高溫維持20秒,打破我國保持的紀錄
    在核聚變研究領域,我們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曾經我國東方超環所保持的世界紀錄是一億度高溫下運行了10秒,而現在這一紀錄被打破,韓國人造太陽創造了奇蹟,成功將高於1億度的等離子體連續運行了20秒,消息一經公布立馬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在內部核聚變結束後,會變成什麼?
    當核心區域溫度升高到700-1000萬度時(大約在46億年前),將會激發內部最輕元素-氫的核聚變反應,兩個氫原子,即四個質子和中子,通過鏈式反應,聚合形成氦原子核,同時釋放兩個正電子,在此過程中由於質量的虧損,會釋放大量的能量。通過計算,兩個氫原子聚變為一個氦原子,所釋放的能量為4.6*10^(-12)焦耳。
  • 人造太陽核心溫度上億,用什麼材料能隔絕熱量而自身不會融化?
    而太陽的輻射來自於太陽內核的核聚變反應產生的巨大能量,這也使得太陽的溫度非常高,太陽內核的溫度達到了1500萬度,而表面溫度達到了5500-6000度。 地球熔點最高的物質 要拿到太陽附近而不被熔化,這就意味著這個物質可以抵抗住太陽表面5500-6000度的高溫。地球上存在這樣的物質嗎? 答案顯然是:不存在的。地球上的熔點最高的金屬單質是:金屬鎢。
  • 《流浪地球》中的重元素核聚變技術是什麼?現實中能夠實現嗎?
    在我們的常識裡,核聚變不是應用使用氫這種燃料嗎?怎麼電影中是使用石頭?這是怎麼回事?原來電影《流浪地球》中的這種核聚變技術不是我們認為的氫核聚變,而是重元素核聚變。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這種重元素核聚變。所謂的重元素核聚變其實就是將石頭中所包含的重元素進行核聚變反應,這種技術說起來不複雜,有朋友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用石頭當核聚變燃料,這種技術在現實中真的可以實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