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遂寧市委關於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和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決策部署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建設中實現中部崛起的決定
(2020年7月27日中國共產黨遂寧市第七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通過)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決策部署,切實擔當使命、服務大局,加快推動遂寧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實現中部崛起,中共遂寧市委七屆十次全體會議結合市情實際進行了研究,作出如下決定。
一、堅定貫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部署定力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這是我們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重大的政治任務和發展使命。必須增強落實國家重大戰略、貫徹省委決策部署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應勢而動、乘勢而上,率先突破、作出示範,確保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各項任務在遂寧落地落實。
(一)堅定不移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意義、總體思路、基本要求和重點任務,為新時代成渝地區高質量發展擘畫了美好藍圖、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黨中央著眼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謀勢之舉,是優化我國區域經濟布局和對外開放格局的國家大計,對於成渝地區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牽引力、政策推動力和發展支撐力。全市上下必須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聚焦「一極兩中心兩地」的目標定位,不斷增強要素集聚力、產業支撐力、創新驅動力、開放引領力和民生保障力,加快把國家戰略勢能轉化為發展實效。
(二)堅決落實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各項決策部署。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結合省情實際對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出全面部署,科學回答了四川「怎麼看」「怎麼幹」等重大問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踐性,鮮明確立了四川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目標、主攻方向、實施路徑、著力重點,進一步豐富完善了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戰略舉措,充分體現了省委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站高謀遠、運籌帷幄,在貫徹執行黨中央決策部署上勇於擔當、善於作為。全市上下必須進一步深化認識、凝聚共識,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委決策部署上來,準確把握省委賦予遂寧新的發展定位,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擔當重任、展現作為,為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貢獻遂寧力量。
(三)準確把握貫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部署的總體思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遂寧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期迎來的重大歷史機遇,有利於在更廣範圍、更高層次集聚資源要素,加快形成改革開放新動力、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塑造創新發展新優勢。全市上下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樹牢一體化理念、強化「一盤棋」思想,堅定不移把貫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部署作為引領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首位戰略,大力實施富民強市「一二三四五」總體戰略,堅持開放引領、創新驅動、極核帶動、協同共進,加強整體謀劃、注重統籌推進、緊盯關鍵攻堅,加快建設聯動成渝的重要門戶樞紐和成渝發展主軸綠色經濟強市,在川渝相向共興中夯實基礎、提供支撐。
二、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勇擔中部崛起的歷史使命
推動成渝地區中部崛起是省委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要切實增強大局意識、機遇意識、進取意識,堅持把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實現中部崛起作為貫徹落實省委重大部署的首要目標,把準路徑、突出重點、系統推進,挺起成渝中部「脊梁」。
(四)深刻領會實現成渝地區中部崛起的戰略意義。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堅持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戰略引領,以「一幹多支」發展戰略為重要支撐,立足四川區域發展實際,提出實施成渝地區中部崛起、南翼跨越、北翼振興的發展戰略。這一發展戰略,體現了省委對區域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必將推動重點區域協同發展加快成勢,形成川渝互動、極核帶動、幹支聯動新局面。這一發展戰略,為成渝中部地區融入國家戰略指明了方向,必將推進成渝地區中部實現發展格局之變、發展方式之變、發展動能之變,增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主軸支撐。這一發展戰略,顯著提升了遂寧在成渝地區的戰略位勢,必將進一步放大聯動成渝的區位優勢和接受成渝共同輻射的空間優勢,全麵塑造區域協同新格局、形成全面開放新態勢。全市上下要對標對表、知重負重,借勢借力、精準發力,以更大的視野和格局深化改革開放、拓展發展空間、提升發展能級,在成渝地區加快實現中部崛起。
(五)牢牢把握在成渝地區實現中部崛起的戰略體系。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明確支持遂寧建設聯動成渝的重要門戶樞紐和成渝發展主軸綠色經濟強市,與潼南共建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明晰了遂寧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加快實現中部崛起的戰略目標和重要任務。全市上下必須圍繞「兩目標一任務」,聚焦重點領域、抓住關鍵環節,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務求取得發展實效。
聚焦建設聯動成渝的重要門戶樞紐目標,大力實施「雙聯雙拓、全域開放」發展戰略,著力搭平臺、暢通道、建機制、落項目、促合作,不斷提升開放合作層次和水平,增強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集聚力。到2025年,聯動成渝的立體高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區域合作機制全面建立,一批高能級區域合作平臺加快建成,在川渝相向發展、協同發展中的作用顯著增強;到2035年,區域合作機制更加完善,門戶樞紐功能持續增強,建成聯動成渝的綜合交通樞紐、現代物流樞紐、產業配套樞紐,成為川渝雙向開放合作的堅實支撐。
聚焦建設成渝發展主軸綠色經濟強市目標,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力實施「三大倍增」計劃,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打造一批先進位造業集群和特色產業基地。到2025年,經濟增速持續保持高於全省和成渝地區平均水平,居民生活幸福指數、生態環境質量指標繼續領先;到2035年,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人均GDP、服務業佔比、城鎮化率超過成渝地區平均水平,建成成渝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成為成渝發展主軸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聚焦與潼南共建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任務,把推進遂潼一體化發展作為在成渝地區實現中部崛起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積極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體制機制,按照「全域一體、毗鄰突破、平臺共建」思路,打好區位牌、算好共贏帳、走好聯動路。到2025年,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優勢產業集聚成鏈,基礎設施一體成形,公共服務優質均衡,宜居品質更加凸現;到2035年,一體化發展格局更加成熟完善,區域整體競爭力大幅增強,建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都市新區。
(六)夯實在成渝地區實現中部崛起的基礎支撐。堅持做大經濟總量,提高發展質量,提升全局分量。堅定走生態、循環、低碳、高效的綠色發展之路,堅持優化存量與引進增量並舉,聚焦產業基礎高端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加快構建「5+2+1」現代產業體系,不斷提升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堅持做強中心城區經濟發展極核。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擴大市主城區空間資源供給,構建「一城三區、一帶兩廊」空間格局;推進大英「撤縣設區」,推動安居、大英與市主城區同城化發展,構建「一體兩翼」都市區。突出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轉化,增強中心城區經濟發展極核對成渝「雙核」的配套能力。推動城市功能區建設,以TOD建設引領片區綜合開發,打造交通圈、商業圈、生活圈「多圈合一」的城市功能區,把市河東新區二期建成成渝地區美麗公園城市樣板。
堅持構建市域發展共同體。支持船山區建設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示範區,打造東西部產業協作示範區,加快完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縣域集成改革試點。支持安居區建設成渝地區特色工業示範區和清潔能源示範基地,打造遂潼一體化發展引領區。支持射洪市打造「鋰業之都」核心區,建設市域副中心,輻射帶動北部地區發展。支持蓬溪縣建設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縣和鄉村振興示範縣,打造川渝毗鄰地區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區。支持大英縣率先融入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成遂協同發展先行區和全國知名旅遊度假目的地。支持遂寧經開區建設全國百強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外向型經濟示範區。支持市河東新區建設成渝地區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示範區,打造高品質宜居幸福城市典範。支持遂寧高新區建設現代物流樞紐引領區,打造川渝毗鄰地區高新產業集聚區。
三、全力建設聯動成渝的重要門戶樞紐
深化與成渝「雙核」的協作配套,加強與成渝中部城市的協同發展,擴大與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開放合作,建設開放門戶,發展樞紐經濟,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技術流、資金流匯聚,加快建設聯動成渝的重要門戶樞紐。
(七)打造川渝開放合作「橋頭堡」。以提高內聯外通水平為重點,完善與重慶、成都及東向、南向出川通道網絡布局,積極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開通南向班列,構建陸海互濟、東西暢達、南北貫通的開放廊道,深度融入成渝1小時交通圈,打造區域開放合作新格局。支持國家級、省級開發區擴區拓園、創新發展,建設創新型園區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做強區域開放合作平臺支撐。加快申建四川自貿試驗區第二批協同改革先行區,積極申建海關特殊監管區,健全通關服務體系,推動「遂寧造」「遂寧鮮」走出國門,建設開放合作外經外貿承載地。建立招大引強的政策保障機制和服務機制,健全投資促進服務平臺,打造川渝中部地區投資首選地。
(八)打造成渝「雙核」非省會功能「疏解區」。積極承接成渝產業轉移和非首位城市功能疏解,建設成渝地區現代產業配套中心。深度服務成都「主幹」發展,加強與成都天府新區、東部新區、淮州新城合作交流,推動共建成遂產業園,形成「總部+研發+生產」跨區域協作機制。積極對接重慶「一區兩群」戰略,推動園區對接、產業聯動、梯度轉移,形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推進與重慶、成都國家物流樞紐聯動發展,積極融入成渝複合型國際樞紐集群。深化全國城鄉高效配送試點市建設,加快建設國際公路貨運中心、成渝雙城物流配送中心、涪江流域大宗物資和農產品集散區,全面提升一體化運輸水平。強化城市人口吸納和綜合服務功能,打造產業和人口優勢承載地,吸引更多人在遂寧安居樂業。
(九)打造促進幹支聯動「銜接帶」。立足連結成都平原經濟區與川東北經濟區的區位優勢,發揮促進幹支聯動的紐帶和橋梁作用。加強與成都平原經濟區城市合作,聯手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現代產業協作共興、生態環境共建共治、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強化與成渝發展主軸節點城市合作,注重與潼南、合川、銅梁、內江、資陽等城市開展通道、產業、生態等功能協作,提升鋰電及新材料、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清潔能源、通用航空、文化旅遊體育及職業教育等協同發展、一體發展水平。強化與「南翼」地區合作,注重與宜賓、瀘州等城市完善通關協作機制,主動融入南向大通道建設,共同打造世界級優質白酒產業集群。強化與「北翼」地區合作,注重與南充、達州等城市聯合打通東向出川大通道,協同發展油氣化工、機械汽配等產業。
四、加快建設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
堅持把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作為聯動成渝「雙核」的前沿陣地,高起點編制一體化發展規劃,高水平建立區域合作機制,高質量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構建全域共興、協同發展新格局。
(十)突出一體化發展功能定位。堅持「立足成渝、聯動雙城、先行先試、形成示範」的思路,著力創新體制機制,探索跨省際區域合作新模式,共促一體化制度創新、共推現代產業聚集、共抓城鄉融合發展、共享高品質生活、共建現代綜合交通物流樞紐。
(十一)構建一體化發展空間格局。打破地域限制和行政壁壘,統籌生態、生產和生活空間,形成集約高效、疏密有度、生態宜居的空間格局。依託遂寧高新區和潼南高新區,加快推動遂寧中心城區、潼南中心城區相向發展,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區域發展新極核。沿渝遂高速、遂潼大道、遂潼快捷通道構建「現代產業創新走廊」,沿涪江流域打造「涪江生態綠色走廊」,沿瓊江流域培育「瓊江鄉村振興走廊」。在遂潼相鄰區域規劃建設產城融合發展新平臺。著眼長遠,共謀遂潼涪江新區建設。
(十二)明確一體化發展實施路徑。圍繞機制創新一體化,協同推動開放通道、開放平臺、開放環境等建設,強化遂潼兩地在產業、人才、社會保障等政策及各類標準體系方面的銜接協同,推動政策協同集成先行。圍繞基礎設施一體化,共同推進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基礎設施建設,對外構建1小時交通圈,對內構建半小時通勤圈,推動交通互聯互通先行。圍繞產業發展一體化,積極承接成渝地區和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推動合作載體共建先行。圍繞生態環保一體化,探索跨流域跨區域生態共治、環境共保,推動區域綠色發展先行。圍繞公共服務一體化,提升優質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推動標準水平統一銜接先行。
五、聚焦重點任務一抓到底率先突破
加快布局建設一批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對外開放、區域協同平臺,規劃實施一批基礎性、支撐性、引領性重大項目,謀劃推進一批破解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重大改革,著力補短板、打基礎、增動力、利長遠,推動重點任務攻堅突破。
(十三)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做好成遂南達萬高鐵建設,加快綿遂內城際鐵路、遂渝城際鐵路和蘭(遂)渝、遂廣黔高鐵前期工作,到2025年基本形成「6向15線」鐵路網。加快推進成南高速擴容、遂德高速、南遂潼高速等項目建設,積極做好遂渝高速擴容、鹽亭經遂寧到樂至高速等項目前期工作,到2025年基本形成「1環9射2縱」高速路網。改造提升遂寧至潼南(G246)、安居至安嶽(G247)、大英至中江(G350)等重要幹線公路,加快建設遂潼快捷通道,構建遂潼一體化大環線。推進涪江復航,加快老池港、三星船閘建設。提速建設安居機場,爭取成為成渝地區航空應急救援機場和貨運機場。完善市域交通主骨架,持續推進城際環線建設,加快市主城區至縣域放射性快捷通道建設,到2025年基本形成「4環11射」市域幹線網絡。全域建設「四好農村路」,推進通村、通組道路以及縣鄉道調整升級。加快推進遂寧高鐵站、高新站等綜合客運樞紐建設,高效運營城市候機樓,開行綜合樞紐接駁公交、接駁客運班線。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進程;發展毗鄰地區省際、市際定製公交線路,協同推進成都平原經濟區八市、雙城經濟圈內公共運輸「一卡通」。
超前布局、統籌實施一批以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為主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為高質量發展賦予新動能。加快推進涪江右岸引水等水利、能源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
(十四)加快構建「5+2+1」現代產業體系。培育壯大5大優勢製造業。聚力建體系、育集群、強主體,加快製造業向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轉型。突出發展鋰電及新材料產業,深入實施產業發展「一號工程」,加快建設射洪、安居鋰電產業園和遂寧高新區鋰電小鎮,壯大鋰電產業集群,做大做響「鋰業之都」,高質量辦好中國(遂寧)鋰電產業發展大會。聚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以電子電路、集成電路、應用終端及軟體信息服務等為重點,建設中國西部最大的電子電路產業基地。加快發展機械與裝備製造產業,以汽車及零部件、工程機械、智能製造為重點,打造成渝地區重要的機械裝備製造基地。大力發展食品飲料產業,以品牌白酒、肉類罐頭、休閒食品等為重點,打造成渝地區綠色食品供給基地,建設「中國肉類罐頭之都」。積極發展油氣鹽化工產業,以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鹽化工、精細化工為重點,推動資源優勢就地轉化為產業優勢,力爭再建一個天然氣淨化廠,打造成渝地區清潔能源示範基地。加快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
加快構建「4+6」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加快4大支柱型服務業提質增效、6大成長型服務業提速增量,推動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建設遂寧金融商務區,推動成渝地區金融機構在遂寧設立分支機構。提升發展中央商務區、市河東新區一期中心商務區、遂寧高新區商貿核心區等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立健全區域文旅融合發展機制,深化川渝毗鄰地區文化旅遊一體化發展,常態化舉辦涪江文化藝術節,加快建設中國休閒度假一線城市和巴蜀文化旅遊走廊遊客集散地,爭創天府旅遊名縣和國家級、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
加快構建「10+3」現代農業體系。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以農環線為紐帶,建設川渝毗鄰地區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產業帶。以打造丘區「精緻農業」先行區為主線,推進10大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夯實現代種業、農業裝備、烘乾冷鏈物流3大先導性產業支撐,建設糧油、畜禽、菌菜、柑橘等農產品基地和精深加工園區,爭創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和國家優質糧油、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
積極培育數字經濟。聚焦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5G網絡等新經濟領域,推動實施企業數位技術賦能計劃,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重構產業鏈和供應鏈。
(十五)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推動建立區域協同發展科創聯盟,積極融入成渝綿「創新金三角」,大力引進國內外高水平創新資源來遂寧開展創新合作,爭取落戶一批成渝協同創新服務平臺,共建一批產學研創新聯盟,促成一批科技成果在遂寧轉化。
大力培育創新主體。積極打造一批科技型領軍企業,支持天齊鋰業、四川江淮、英創力等重點企業與成渝地區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參與創新型產業集群、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遂寧聯建成果轉化基地、總部經濟或配套基地。支持遂寧高新區創建「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推進超聲醫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臨床研究中心建設,與重慶醫科大學合作共建微無創醫學國際培訓學院;促進中國科學院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遂寧研究中心加快成果轉化。支持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加快「雙高」建設,高質量打造服務遂潼一體化發展產教融合校區。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依法懲治侵犯智慧財產權和科技成果的違法行為。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以建設人才生態最優城市為目標,全面落實「新人才十條」,大力實施「金荷花領軍人才工程」「遂州英才千人計劃」「遂州英才招攬行動」,不斷完善引才、育才、用才的制度體系。緊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化產才融合,建好飛地研發基地,實施「高校·企業創新人才團隊支持計劃」,鼓勵企業探索掛職兼職、周末工程師、遠程會商等「柔性引才」方式,集聚優秀人才為遂寧所用,打造成渝中部地區人才高地。鼓勵人才向基層流動,為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十六)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建立資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機制。積極爭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深入推進工業用地彈性供應改革,實施園區和工業企業「畝均論英雄」評價機制。加大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項目實施力度,優先保障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點項目用地需求。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探索建立跨行政區域的投融資平臺,推動與成渝地區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相互參股,健全融資擔保服務體系,完善中小微企業融資增信支持機制。加大能源要素調度力度,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優先保障重大項目水、電、氣等需求。深入推進船山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縣域集成改革試點,加快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經驗。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合理配置,加快6個縣域副中心和20個中心鎮建設,充分發揮對周邊鄉鎮的帶動和引領作用。
(十七)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全面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持續優化政務環境,深化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試點。持續做好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深化「多合一」改革和工業項目「容缺預審」改革。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堅決杜絕亂收費行為,切實幫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加強政務服務監督,建立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開展「碼上監督」。落實部門聯合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推進包容審慎、柔性執法。加強企業權益保護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健全政府失信責任追溯和承擔機制。加快推進市民中心建設。
(十八)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深化大氣汙染聯防聯控,探索建立跨區域、跨流域、跨部門信息共享和預警研判機制,聯合打擊汙染環境、非法採礦、非法捕撈等違法犯罪行為,共同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堅持全域海綿城市建設,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深入落實「河(湖)長+警長」制,協同開展涪江、瓊江、郪江等流域上下遊聯防聯控,實施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推動毗鄰地區共建共享汙水處理設施。加強與毗鄰地區在土壤環境監測、土壤汙染分類管控、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等方面協作,爭取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複試點,強化耕地、森林、溼地等自然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倡導綠色生活,分步推進垃圾強制分類,實現醫療廢物全收集、全處理。
(十九)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主動接軌成渝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協同提升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在成渝城市間轉移接續的便利化水平,實現川渝異地門診醫療直接結算。加大援企減負穩崗力度,加強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工作,提升人力資源質量和水平。爭取成渝協同重大教育改革試點,推進毗鄰地區教育一體化建設,保障成渝地區流動人口子女就近入學。提高教育供給質量,支持優質教育資源來遂寧交流合作和辦學,探索建立成渝地區中部職業教育協同發展聯盟,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健全重大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加強應急處置信息共享,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機制。建立區域緊急醫療救援協作機制,加強市中心城區緊急醫療救援中心建設,促進與成都、重慶以及成渝中部地區重點醫院的醫療協作。實施健康遂寧行動,深入開展全國城市醫聯體建設試點,加快推進醫療衛生重點項目建設,構建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協同推行住房公積金轉移接續和異地貸款,推動公租房保障範圍常住人口全覆蓋。搭建成渝地區文化交流合作平臺,高質量打造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文創園區、文創街區、文創小鎮、文創企業和文體旅品牌,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加強城鄉困難群眾兜底保障,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健全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深入推進城鄉基層治理。推動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完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建立市民訴求「全響應」工作體系,深化平安遂寧建設,健全城鄉基層公共安全、維護穩定體系,加強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和重點領域安全生產風險防控。統籌推進城鄉社區優化和村民小組合併,紮實做好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後半篇」文章,加大合併後鄉鎮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深化城鄉精神文明建設,深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不斷提升全社會文明程度。加強川渝毗鄰地區城鎮管理聯動,建立情報信息資源共享、風險隱患協同排查、區域治安聯控、突發事件聯動處置等機制,構建一體化、立體化治安聯控體系。探索毗鄰地區基層黨建聯建新機制,推動形成跨界治理新格局。
六、凝聚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實現中部崛起的強大合力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建立完善高效的組織實施機制,優化發展環境,形成上下貫通、各方參與的良好局面,著力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實現中部崛起落地見效上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
(二十)強化組織領導保障。強化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暨推進區域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議事協調、統籌謀劃職能,構建決策、協調、執行三級運作機制。深化與毗鄰地區的戰略協同,協調解決跨區域合作重大問題。積極跟進銜接國家規劃綱要和中央、省「十四五」規劃及重大專項方案,細化制定「遂寧計劃」「遂寧方案」,堅持項目化清單化管理,聚焦牽引性、全局性的重點任務逐項推動落實。
(二十一)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完善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的政策措施,健全政企溝通互動長效機制。堅持「非禁即入」,完善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建設的政策措施,擴大民營資本參與領域和範圍,搭建綜合服務平臺,面向民營企業開展項目推薦、銀企對接。積極爭創全國民營經濟示範城市。支持產業聯盟、創新聯盟、行業組織、商協會開展跨區域多領域合作。積極融入川渝兩地國資國企協同機制,支持域內國有企業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保和公共服務等方面開展各類資本和項目合作。積極參與省級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平臺,探索市、縣(市、區)、市直園區聯合設立投資專項資金。
(二十二)動員各方積極參與。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持續鞏固發展良好政治生態。協同毗鄰地區推進監督執紀一體化,深化落實容錯糾錯機制,激勵廣大幹部擔當作為、真抓實幹。充分發揮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作用。發揮統一戰線凝心聚力優勢,支持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獻計出力。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橋梁紐帶作用。發揮遂寧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研究院作用,打造高端智庫。加強宣傳引導和政策解讀,增強公眾認同感,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凝聚最廣泛最深厚的建設力量。
(二十三)持續加強督促督導。研究制定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實現中部崛起的監督指導機制,及時協調解決問題和困難。健全市領導牽頭的重點任務定點聯繫、現場辦公、蹲點調研、實地督導的常態化機制。分級分類構建工作推進評價體系,定期開展跟蹤分析、效果評估,強化評估評價結果綜合運用,大力營造比學趕超、奮勇爭先的濃厚氛圍。
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實現中部崛起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成就夢想,在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中譜寫遂寧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