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坤倫《唐代關防:以關中四面關為中心》出版(附:陳俊強、陳登武/序)

2021-02-18 中古史研究資訊

作者: 蔡坤倫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

副標題: 以關中四面關為中心

出版年: 2020-4

定價: NTD 450

裝幀: 平裝

ISBN: 9789863267881

 

內容簡介:本書結合實地考察成果,以唐代關中地區的關防為主軸,析論此地域的北面關7座、西面關13座、南面關6座、河上關10座,總計關中四面關共36座。書中既微觀探討各關防的位置、變遷、交通等面向,亦從宏觀角度探索由漢到唐的通關規範與出入關的「過所」憑證,以唐代關中四面關為核心,呈現出歷史地理、法制、社會、制度史等脈絡下的關防制度。

 

作者簡介:蔡坤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為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著有〈唐詩中三都內、外關道〉、〈山、河、關的地域控制——以唐代關中南面為中心〉、〈唐代關中西面隴山北段關隘沿革考——兼論絲路東段中道的興起〉、〈楚扞關考〉、〈古函谷關考〉、〈漢代扜關地理位置初探〉、〈兩漢地理志所見「關」的政區分布〉、〈前漢關中「關」之地理位置考〉、〈漢代「關」職官組織初探〉、〈關於漢代「關都尉」之隸屬問題〉、〈漢「繻」小考〉、〈評介穆渭生,《唐代關內道軍事地理研究》〉等數十篇論文。

 

目  錄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叢書」出版緣起/陳惠芬

推薦序一/陳俊強

推薦序二/陳登武

自序 回首來時路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第二節 研究成果述評

第三節 研究材料、方法

 

第二章  律令體制下的通關規範與用語

第一節 背景概述與章節安排

第二節 唐以前出入關規範與用語

第三節 唐代度關規範與用語

第四節 唐代度關憑證──以過所申請到通關程序為中心

第五節 小結

 

第三章 關中河上諸關

第一節 背景概述與章節安排

第二節 會州黃河段

第三節 勝州南至同州黃河段

第四節 華州黃河段

第五節 小結

 

第四章 長安西逾隴山諸關

第一節 背景概述與章節安排

第二節 隴山北段關隘─兼論中道的興衰

第三節 隴山南段關隘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長安南逾秦嶺與北去河套、受降城諸關

第一節 背景概述與章節安排

第二節 長安正南面諸關

第三節 長安東南面諸關

第四節 長安西南面諸關

第五節 長安北面諸關

第六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推薦序一

 

  見蔡坤倫博士的學位論文《唐代關防―以關中四面關為中心》付梓出版,替他感到欣喜與興奮。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千百年間疆域的盈縮、政區的分合、地名的改易、產業的興衰、交通的變遷、文化的異同等,關係著皇朝的統治,亦影響著芸芸百姓的日常生活,歷史地理之研究不可謂不重要。然而,臺灣近二三十年來投身歷史地理研究之學者卻是鳳毛麟角,堪稱史學範疇中冷僻的絕學。蔡博士的大作問世,無疑為此一沉寂領域注入涓涓活水,在學術史上別具意義。

 

  蔡坤倫博士自就讀嘉義大學史地系時,已奠下日後揉合歷史學與地理學的研究方向。碩士期間,師從簡牘學知名學者吳昌廉教授,對於秦漢簡牘等新材料的解讀與運用,打下紮實的根基,並完成碩論〈漢代函谷關研究〉。博論《唐代關防》則是以唐代長安城所在的關中四面關為中心,探討唐代的關防制度。全書資料詳富,討論細緻,坤倫更在撰寫博論期間,自費前往陝西、河南實地考察調查,研究態度與精神足堪稱道。本人忝為口試委員,對其勤奮認真,用心經營,留下深刻印象。《唐代關防》既從宏觀角度探討律令制下的通關規範,又自微觀角度考察關中三十六座四面關;以歷史地理為軸心,旁及法制、社會、制度等層面,為一跨領域研究的嘗試,難度不低,功力匪淺。最近更榮獲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107學年度教師及研究生學術論著出版補助,顯見其學術水準深獲肯定。

 

已故歷史地理名家嚴耕望先生在《唐代交通圖考.序言》論治學之道:「強毅沉潛,遵行計劃,深思慮,窮追索,不畏艱辛,不求近功。」蔡坤倫博士乃國內少見的歷史地理後起之秀,願以嚴先生的話與其共勉。是為序。

 

二○二○年元月

於臺北大學研究室

陳俊強教授

 

 

推薦序二

 

  本書為蔡坤倫君博士論文改寫後正式出版的專著。坤倫是本人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班所指導的研究生。他碩士班就讀於中興大學,當時本人還在中興大學歷史系任教,他曾跟著我研習中國法制史,並長期追隨簡牘學名家吳昌廉教授,投入新出土簡牘文獻解讀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在碩士班期間,除完成碩士學位論文〈漢代函谷關研究〉之外,先後發表多篇論文,深具研究潛力,衡酌同儕之間,堪稱佼佼者。

 

  坤倫就讀臺師大博士班後,持續參與各種學術社群活動,包括本人所主持的科技部「經典研讀計畫」(「唐律讀書會―唐判」),並陸續發表更多不同面向、不同觸角的研究論文、書評,可知其好學不倦、勤於研究,亦從而可見坤倫學術研究不斷在推陳出新,絲毫未曾間斷。

 

  坤倫在拓展其研究領域與延伸其研究視角後,以其歷史地理研究的訓練根基,同時結合法制史的研究取向,最終完成本博士論文初稿,具有結合歷史地理、軍事地理、法制史、文學史等多面向領域的特色,並嘗試突破前人在同一領域之研究困境,對學術研究做出更多貢獻,獲得口試委員極高評價。我個人認為他的研究帶來若干新的研究契機與學術突破。

 

  古代帝國統治下的「關」,在交通、國防、法律、歷史地理各方面,均具一定意義。凡「關」所在,必為交通樞紐,亦必為軍事要地,國防所重,是以國家對於進出「關」,必以法律規範之。「關」,同時也是區別內外之所,小到他鄉與故鄉、大到化內與化外,都可能是「自我」與「他者」之間的界線。從人文的角度說,出「關」可能就進入「他鄉」或者「異域」,更可能是與家人生離死別的分界點,古來文人筆下的出「關」,有豪邁、有慷慨、有悲涼、有無奈,多少悲歡離愁,就是在關內關外的一線之隔發生!

 

  舉凡以上所有問題,坤倫透過史料耙梳,精闢分析,經由「關中四面關」的深入研究,一方面再現唐代關防相關規範與措施;一方面呈現文人筆下的各種對於「關」的用語與書寫,再一方面,則是細膩地考證了四面關的相關位置、意義與交通路線,可說兼具冷筆與熱筆:冷筆指的是冷靜而理性地考證各關所在、路線與法律規範,恰好與他略帶內向溫文的性格相符;熱筆指的是文人的書寫與情感的流露,可能就是他潛藏奔騰的面向的外溢吧!

 

  本書不僅僅史料掌握豐富,坤倫為了切實瞭解四面關交通路線與相對位置,還自助出國到中國大陸陝西與河南兩省,親自走訪探查與印證史料,其精神尤令人感佩。

 

坤倫在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完成這本擲地有聲的著作,在即將出版之際,索序於我,作為他的指導教授,看到他一路成長以及本書的學術貢獻,非常樂於為他推薦。是為序。

 

誌於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陳登武

 

 

(感謝吳宇翔先生提供信息!)

國際學術會議『古道·関塞遺址調查に基づく前近代中國主要交通路の研究』

『吳玠吳璘暨仙人關戰役』學術研討會

『玉門·玉門關與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

鷹取祐司編《古代中世東アジアの関所と交通制度》出版

『前近代中國における交通路と関津の環境史學的研究』ワークショップ

相關焦點

  • 陳尚君《我見青山》出版(附:作者/序)
    作者: 陳尚君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出版年: 2017-5定價: 58.00元裝幀: 精裝ISBN:9787805546162 本書收集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陳尚君先生十年來撰寫的序文及其業師朱東潤著作的整理後記。
  • 高明士《中國中古禮律綜論》簡體本出版(附:簡體版序)
    裝幀:精裝ISBN:9787100129237簡體版序拙書是從禮、律角度探討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結論是傳統有為政府於功成治定時,在古訓的指導下,必進行治禮作樂、建立法制。陳顧遠指出「法」的別義為「常」而歸於「律」,正是此意。陳氏又指出「禮」別於「儀」而歸於「法」。所以廣義而言,法也是禮,禮不能只由「儀」去追求。拙書在中古時期取禮、律為題,亦寓有此意。本書〈導論〉部分,是從法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由禮、律角度求取「常」道;其他各論,無非想由「變」中求「常」,尤其楊隋與李唐的建國。不敢說能夠充分達成此目標,但旨意在拋磚引玉,則受惠者豈止我一人而已!
  • 惠鵬飛《宋代吏部尚書研究》出版(附:程民生/序、作者/後記)
    330一、古籍文獻        330二、今人論著        336後記        341 《宋代吏部尚書研究》序 程民生 從前,有兩位老先生。甲老先生將自己的論文集整理出來,準備出版,想請老朋友乙老先生寫一序。乙老先生很著名,很嚴肅,很重友情,覺得自己現在沒有精力把全書認真閱讀一遍,所以無法寫序,只好推辭。講這個故事,是想強調寫序難。強調寫序難,是想說明序難寫。書之有序,源於古代,如人之戴帽。正如人不必都戴帽一樣,並不是說凡書必須有序。但如果一本書有序、有後記,結構上是可以稱作完美的。也就是說雖非必須,卻是標配。
  • 2020,港臺出版了這些史學書籍
    依然有幾點需要說明:一,此名錄以歷史學為主,亦涉及部分與史學有關之學科研究;二,雖已廣為收羅,但此份名錄肯定是不完整的,有所遺缺還請見諒,歡迎補充;三,本名錄以學術研究為主,較少注目於通俗類讀物,在書籍、出版社選定上亦有甄別,少量收錄再版、增訂版書籍;四,因數目較多、內容龐雜,遂一律以出版時間排列,不再細化;五,個別學術研究涉及敏感區域,在此列出純為能較為詳細了解相關研究動態需要,別無他意
  • 謝明良《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修訂版)》出版(附修訂版序)
    作者:謝明良出版社: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時間:2020-09頁數:248
  • 推薦圍觀:2020年,港臺出版了這些史學書籍【學術研究名錄】
    依然有幾點需要說明:一,此名錄以歷史學為主,亦涉及部分與史學有關之學科研究;二,雖已廣為收羅,但此份名錄肯定是不完整的,有所遺缺還請見諒,歡迎補充;三,本名錄以學術研究為主,較少注目於通俗類讀物,在書籍、出版社選定上亦有甄別,少量收錄再版、增訂版書籍;四,因數目較多、內容龐雜,遂一律以出版時間排列,不再細化;五,個別學術研究涉及敏感區域,在此列出純為能較為詳細了解相關研究動態需要,別無他意,敬請理解
  • 王承文《唐代環南海開發與地域社會變遷研究》出版(附:跋語)
    目錄 序說:唐代環南海開發與地域社會變遷研究的緣起一、唐前嶺南區域開發與唐代研究的起點二、唐代嶺南「文化意象」與歷史真實之間的關係三、關於中古嶺南「溪洞」和「溪洞社會」的含義四、對本書的幾點說明以及內容介紹 第一章唐代嶺南南部
  • 張丹陽《唐代教坊考論》出版(胡可先、徐希平/序,作者/後記)
    序一胡可先教授 張丹陽博士的學位論文《唐代教坊考論》獲得首屆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優秀博士論文出版項目」立項,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徵序於我,我作為導師,當然樂意為之。唐代坊裡典型者如「平康坊」的飲妓「籍屬教坊」,不僅使得教坊商業化和世俗化,同時依託於這樣的場域,形成俗講、曲子詞、詩文創作、唐傳奇等雅、俗文學蔚興的局面。而這樣的商業化傾向,不僅在京城長安繁盛,在洛陽等重要城市也出現了飲妓文化集中的妓樂中心,成為教坊商業化的重要補充並與文學發生了密切的關聯。這樣的文學研究視角,既與中晚唐時期商業繁盛相聯繫,同時也呈現出社會轉型時期文化發展與文學演變的實際情況。
  • 慶昭蓉《吐火羅語世俗文獻與古代龜茲歷史》出版(附:榮新江/序、作者/前言)
    因此,當我2008年在巴黎見到闊別多年的慶昭蓉並得知她學習了四年吐火羅語之後,我就動員她來北京大學歷史系做博士後研究。2010年,昭蓉順利進入北大博士後工作站,從事以「吐火羅語世俗文獻與古代龜茲歷史」為主題的研究。同時,也是在巴黎攻讀吐火羅語的荻原裕敏博士由我推薦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任教。
  • 高明士《中國中古禮律綜論續編:禮教與法制》出版
    >第一章 論隋唐學禮中的鄉飲酒禮前 言/43第一節 隋唐鄉飲酒禮的建制過程/46一、隋代的鄉飲酒禮/46二、唐代的鄉飲酒禮/48第二節 鄉飲酒禮的內容/55一、實施的對象與地點/55二、行禮的時間/58三、實施的禮儀/64結 語/66第二章 謁聖禮、謁聖試與下馬碑
  • 張崑將主編《東亞視域中的「中華」意識》出版(附:主編序)
    著有:《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兵學與陽明學為中心》(2004)、《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2004)、《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神道、徂徠學與陽明學》(2007)、《陽明學在東亞:詮釋交流與行動》(2011)、《電光影裡斬春風: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2016)等書。
  • 房本文《唐代古文運動發微》出版
    作者: 房本文出版社: 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年: 2017-3頁數: 298
  • 【研究】莊蕙芷丨理想與現實:唐代墓室壁畫中的天象圖研究
    根據翟戰勝的研究,陝西唐代壁畫墓墓主人或為貴族、或為官吏;32在整理了關中地區墓主人身份等之後,可以看到出土天象圖的墓葬有規格最高的帝陵一座,第二級「號墓為陵」2座,第三級「贈皇帝」、「葬以後禮」、「追贈太子」等墓5座,接下來一品官員墓8座(包括各類一品,身份大致為親王、公主、貴妃、國公、驃騎大將軍等),二品官員墓3座(包括各類二品,身份大致為上柱國、太子少師等),三品官員墓3座(包括各類三品,身份大致為高等級文官
  • 餘紅健主編《樂居長安:唐都長安人的生活展》出版
    序言 東亞文明中心城市的生活脈動——文物中的唐長安居民日常景象  葛承雍從『門第』到『甲第』——唐長安的住宅風尚  榮新江映水金冠動,當風玉佩搖——李倕墓出土隨葬品雜考  張建林地址:北京市海澱區三虎橋南路17號院北京工業大學留學創業園102室電話:010-68453918 / 15652394459閱讀原文張永強《從長安到敦煌:古代絲綢之路書法圖典》出版(附:王素/序)黃留珠、賈二強主編《長安學研究》第四輯出刊黃留珠、賈二強主編《長安學研究》
  • 李貞德:《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修訂二版)》出版(附再版序)
    作者:李貞德出版社:三民書局出版時間:2021-01頁數:196裝幀:平裝
  • 張藝曦主編:《結社的藝術:16-18世紀東亞世界的文人社集》出版(附王汎森序)
    城市舞臺:明後期南京的城市遊樂與文藝社群╱王鴻泰從「詩社」到「吾黨」:漳州霞中社的政治性╱許齊雄遊歷、制藝與結社:以晚明衢州士人方應祥為中心╱何淑宜明中葉溫州山人結社的地域社會機制與文化形態╱張侃 社集與地方家族澤社、永社、雲龍社:明末桐城「詩文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