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惠鵬飛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6-8
頁數: 341
定價: 42.00
裝幀: 平裝
ISBN: 9787215103221
作者簡介:惠鵬飛,男,河南平頂山人,中國宋史研究會會員,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學博士生。2009年獲鄭州大學歷史學、管理學學士學位,2014年獲河南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潛心研究宋史與中國古代史,目前已在《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宋史研究論叢》、《古都開封》、《史志學刊》等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
目錄
緒論 1
第一章吏部尚書源流與宋代吏部組織結構 1
一、吏部尚書的演變 1
(一)先秦秦漢魏晉時期 1
(二)南北朝時期 2
(三)隋唐時期 4
(四)五代十國時期 5
(五)北宋元豐改制前 6
(六)元豐改制後與南宋時期 7
二、元豐改制前吏部的演變 7
(一)京朝官差遣院 8
(二)磨勘京朝官院 8
(三)磨勘幕職州縣官院 9
(四)考課院 9
(五)三班院 10
(六)審官院 10
(七)吏部流內銓 11
三、元豐改制後與南宋的吏部機構 12
(一)吏部尚書左選 13
(二)吏部尚書右選 13
(三)吏部侍郎左選 14
(四)吏部侍郎右選 15
(五)司封司 16
(六)司勳司 16
(七)考功司 17
(八)官告院 17
第二章宋代吏部尚書的類別與職掌 19
一、宋代吏部尚書的不同類別 19
(一)吏部尚書 19
(二)權、行、守、試吏部尚書 20
(三)檢校吏部尚書 22
(四)贈吏部尚書 23
(五)金紫光祿大夫 24
二、宋代吏部尚書的職掌 25
(一)主持吏部全面工作 26
(二)修訂吏部七司條法 27
(三)薦舉人才 28
(四)參政議政 29
(五)負責貢舉考試 30
(六)擔任修史工作 32
(七)為皇帝講解經史 33
(八)擔任臨時性禮儀官 34
第三章宋代吏部尚書籍貫 39
一、宋代吏部尚書籍貫考 39
(一)北宋前期吏部尚書籍貫考 40
(二)北宋後期吏部尚書籍貫考 43
(三)南宋時期吏部尚書籍貫考 49
二、宋代吏部尚書籍貫分佈特徵與分析 62
(一)籍貫分佈特徵 62
(二)籍貫分佈分析 71
(三)吏部尚書籍貫分佈與唐代的異同 74
第四章宋代吏部尚書入仕途徑與起家官 76
一、宋代吏部尚書的入仕途徑 76
(一)入仕途徑特徵及特徵 76
(二)入仕途徑分析 96
(三)吏部尚書入仕途徑與唐代的異同 98
二、宋代吏部尚書的起家官 99
(一)起家官特徵 99
(二)起家官分析 103
(三)吏部尚書起家官與唐代的異同 104
第五章宋代吏部尚書仕履 106
一、宋代吏部尚書的仕履 106
二、宋代吏部尚書仕履分析 120
(一)吏部尚書吏部相關仕履分析 120
(二)吏部尚書吏部相關仕履與唐代的異同 122
三、無吏部相關仕履的吏部尚書之探討 123
第六章宋代吏部尚書最高官職與致仕官 130
一、宋代吏部尚書的最高官職 130
(一)吏部尚書最高官職考 130
(二)吏部尚書最高官職特徵 140
(三)吏部尚書最高官職分析 142
二、宋代吏部尚書的致仕官 144
(一)吏部尚書致仕官考 144
(二)吏部尚書致仕官特徵 163
(三)吏部尚書致仕官分析 166
第七章宋代吏部尚書遷入遷出官、兼官與任期 170
一、宋代吏部尚書的遷入官 171
(一)吏部尚書遷入官分類與特徵 172
(二)吏部尚書遷入官分析 180
(三)吏部尚書遷入官與唐代的異同 184
二、宋代吏部尚書的遷出官 186
(一)吏部尚書遷出官分類與特徵 186
(二)吏部尚書遷出官分析 195
(三)吏部尚書遷出官與唐代的異同 200
三、宋代吏部尚書的兼官 202
(一)吏部尚書的兼官及其特徵 202
(二)吏部尚書兼官分析 215
(三)對吏部尚書兼官的思考 218
四、宋代吏部尚書的任期 219
(一)吏部尚書任期考與特徵 219
(二)吏部尚書任期典型事例分析 231
結語 241
附表 255
附表1 宋代吏部尚書遷入遷出官、兼官原始史料與出處表及考證 255
附表2 宋代吏部尚書簡明年表 309
參考資料 330
一、古籍文獻 330
二、今人論著 336
後記 341
《宋代吏部尚書研究》序
程民生
從前,有兩位老先生。甲老先生將自己的論文集整理出來,準備出版,想請老朋友乙老先生寫一序。乙老先生很著名,很嚴肅,很重友情,覺得自己現在沒有精力把全書認真閱讀一遍,所以無法寫序,只好推辭。
講這個故事,是想強調寫序難。強調寫序難,是想說明序難寫。書之有序,源於古代,如人之戴帽。正如人不必都戴帽一樣,並不是說凡書必須有序。但如果一本書有序、有後記,結構上是可以稱作完美的。也就是說雖非必須,卻是標配。學生出書,總是請先生寫序,似乎是當然的,無序也就罷了,如請別人寫,反倒彆扭。而先生給學生寫序,讓人高興又緊張,高興的是學生的成長,且義不容辭,沒理由拒絕;緊張的是勉為其難,須煞費苦心。
鵬飛是我的學生,這本書是他的碩士論文。讀者諸君,至此明白了吧?無論如何,這篇序我必須寫。
史學著作,歷來是小眾;其中的職官制度,更是小眾中的小眾;若只研究一個朝代的一個官職,那就小之又小;而又多表格、考證,更是小的不能再小了。物極必反,正因為如此細小的內容而作出如此厚重的成果,其精深便有了學術價值。尤其是出自一個年輕的碩士研究生之手,在浮躁的社會和研究生品質大滑坡的現實中,更屬難能可貴。
宋代歷史近年頗受社會關注,且多是讚賞,一改過去的鄙視。這是宋史研究發展的結果,也是推進的動力。不過由於長期受冷落,宋史研究的莽莽荒地依然一眼望不到邊。開荒一般都是粗放作業,到一定程度、在一定領域,也需要打上幾眼水井,以便種植。這個題目就是一眼小井,內容包括:吏部尚書源流與宋代吏部組織結構、宋代吏部尚書的類別與職掌、宋代吏部尚書籍貫、宋代吏部尚書入仕途徑與起家官、宋代吏部尚書仕履、宋代吏部尚書最高官職與致仕官、宋代吏部尚書遷入遷出官、兼官與任期,等等。可以說,比較徹底地將其梳理了一遍。當然,這是表面,是數量,具體內容品質,可以肯定地說,還有較大的提高空間。
好在鵬飛同學年輕,而且堅毅沉潛,不憚繁瑣,善下笨功,刻苦鑽研,是個歷史學的好苗子,有此基礎,受此鼓勵,定會有更大的進步。二三十年以後,倘若他決心重寫此書,想必定是高端精品,倘若承蒙不棄仍請我作序,何嘗不是一段佳話?嗯,單是想想,也就醉了!
為我一個博士生的碩士論文出版寫序,不辛苦,很欣慰,或者說苦也甘心。德不孤,必有鄰,前此已有先例,此為第二。一之已幸,居然再乎,於是雄心頓起:期盼著再三、再四……想想就又激動了!
2016年4月27日
於河南大學
後 記
「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自辛卯年求學於梁園,已然五個春秋。漫步於古樸雅致的河大校園,我不禁感慨萬千。
2011年秋,我來到了心儀已久的百年名校——河南大學,投師到程民生、賈玉英、馬玉臣三位先生的門下。入學伊始,程民生先生開設了數門諸如宋史研究專題、歷史寫作與實踐、歷史學研究方法與學術規範等專業課;而與此同時,賈玉英、李振宏、苗書梅、孔學等諸位先生開設了諸如宋代政治史、歷史學理論基礎與前沿、中國古代官職研究專題、中國古代史史料學等專業課。在上述先生的傳道授業與《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史籍通讀的基礎上,我開始從歷史學的門外漢逐漸步入歷史學研究的殿堂。
2012年春,在導師的指導下,我開始考慮碩士論文的選題事宜。選題確定過程中,我得到了程民生、賈玉英、馬玉臣三位先生和宋史方向諸位同門的寶貴意見,並且不斷地修改和完善,為碩士論文的撰寫打下了基礎。之後,相關史籍的精讀、史料的搜集分類與整理、已有相關研究成果的歸納與總結,都在諸位先生的指導下,有條不紊地逐步進行。2013年底,初稿完成之際,即得到程民生、賈玉英兩位先生重要的修改意見,並於2014年春節前夕,將初稿修改完畢。之後,論文又幾經修改,於2014年5月順利通過答辯,暫時告一段落。
2014年9月,我有幸再次拜入程民生先生門下,忝列於先生的博士生行列。碩士論文雖已通過答辯,然並未達到滿意程度,誠如程先生所言「是表面、是數量,具體內容品質,可以肯定地說,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因此,讀博以來,我對該文進行了數次的修改,大到框架結構、小至遣詞標點,都盡可能地進行了完善。而程先生對該文出版的冀望,正是我不斷修繕本文的重要動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4月,在程民生先生、河南人民出版社蔡瑛社長、張劍英老師的幫助下,該文正式成為河南人民出版社的出版項目之一。備受榮寵的同時,又極為忐忑。榮寵的是,博士在讀期間,能夠出版專著,為人生之一大幸事;忐忑的是,該文雖幾經修訂,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本書在撰寫、修改與出版過程中,得到了河南大學程民生、賈玉英、馬玉臣、李振宏、苗書梅、孔學、祁琛雲、田志光、上海師範大學虞雲國等諸位老師的指導;河南人民出版社的蔡瑛社長、張劍英老師、河南大學張彥曉等諸位博士生、研究生的幫助,在此一併感謝。而父母二十餘年對我一如既往的無私奉獻與鼎力支持,是我直面挫折、不斷前進的動力。學術道路上的點點滴滴,都融匯了他們殷切的期望。
最後,特別感謝恩師程民生先生。受教於程先生已近五載,先生之教誨未敢有一日懈怠。可以說,無時無刻不被先生的精神所感染:從待人的儀禮到治學的態度,處處耳濡目染,備受薰陶。而該文提到出版日程後,程先生於百忙之中欣然賜序,先生崇高的師德瞭然於此。畢業之後,若一直從事相關研究,當重寫此書,將已有研究成果進一步深入,將全文置於更廣闊的領域和更宏大的格局之中。唯有如此,方能不辱師命。
囿於學識,書中難免有不成熟之處,敬請諸位師友雅正。
惠鵬飛
2016年5月6日於河南大學
(感謝鵬飛兄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