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尚書偽本,今可知者凡四。其一,為張霸百兩篇本;其二,為梅賾所獻五十八篇本(其中二十五篇偽);其三,所謂箕子朝鮮本;其四,所謂徐市倭國本。梅本今仍通行,餘三本則旋生旋滅。茲概述如次。
張霸之百兩篇本,論衡正説篇及漢書儒林傳皆載其事,而以儒林傳之説為詳。傳云:
世所傳百兩篇者,出東萊張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為數十,又採左氏傳、書序,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數簡,文意淺陋。成帝時,求其(裡案:其,涵芬樓影印宋本如此;諸本作為)古文者,霸以能為百兩徵,以中書校之非是。霸辭受父,父有弟子尉氏樊並。時大中大夫平當、侍御史周敞勸上存之,後樊並謀反,迺黜其書。
是張霸之書,當時即察其偽,故佚而不傳。而欺世千餘載,至今尚有人未悟其偽者,即東晉以來之梅氏本也。梅本之來歷,見於經典釋文、隋書經籍志、孔氏尚書正義所載者互有詳略。釋文(序録)云:
江左中興,元帝時豫章內史枚賾(裡案:枚,隋志、孔氏正義並作梅。賾,或作頤),奏上孔傳古文尚書。亡舜典一篇,購不能得,乃取王肅注堯典,從「慎徽五典」以下分為舜典篇以續之,學徒遂盛。後範寧變為今文集注,俗間或取舜典篇以續孔氏。齊明帝建武中,吳興姚方興(裡案:方興,涵芬樓影元本隋書作興方)採馬、王之注,造孔傳舜典一篇,云:「於大頭買得。」(裡案:大頭,隋志作大桁) 上之。
據隋志,姚方興所上之舜典,比馬、鄭本多二十八字。此二十八字, 即偽古文本(亦即今通行本)舜典開首之「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 於帝。濬哲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也。惟此二十八字,必非同時所加。孔氏正義(舜典篇)云:
「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於帝。」此十二字,是姚方興所上;孔氏傳本無,阮孝緒七錄亦云然。方興本或此下更有「濬哲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
又云:
昔東晉之初,豫章內史梅賾上孔氏傳,猶闕舜典自此「乃命以位」以上二十八字,世所不傳,多用王、範之注補之,而皆以「愼徽」已下為舜典之初。至齊蕭鸞建武四年,吳興姚方興於大航頭得孔氏傳古文舜典,亦類太康中書,乃表上之。事未施行,方興以罪致戮,至隋開皇初,購求遺典,始得之。
以正義此兩説核之,知自堯典分出舜典,始於梅賾。增「曰若」至「協於帝」十二字,始於姚方興。再增"濬哲"以下十六字,則當在方興之 後至開皇之初。阮氏校勘記,疑此十六字為劉炫所加,殆可信也。
偽古文本,除自堯典分出舜典外,又自臯陶謨"帝曰來禹"以下 分為益稷,並分盤庚為三篇。即較伏生本之二十九篇溢出四篇,共得三十三篇。更加偽造之二十五篇,是為五十八篇:即隋唐以來所 通行之本也。
偽作之二十五篇,其篇目為:大禹謨、五子之歌、胤徵、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三篇)、鹹有一德,説命(三篇)、泰誓(三篇)、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牙、冏命。此二十五篇之篇目,雖皆見於百篇書序,而內容則全殊矣。
疑二十五篇之偽者,始於宋人吳棫。元吳澄書纂言引述其説 (見目録後識語)云:
增多之書(裡案:謂偽古文二十五篇),皆文從字順;非若伏生之書,詰屈聱牙。夫四代之書,作者不一,乃至一人之手,而定為二體,其亦難言矣。
朱子亦因伏生書難讀,而古文易讀致疑,其言數見於朱子語録。陳振孫書錄解題,曾疑大禹謨、五子之歌、胤徵、泰誓諸篇,並謂趙汝談南塘書説,疑古文非真者五條。且云:「朱文公嘗疑之,而未若此之決。」是趙氏已斷古文尚書之偽。然其書不傳,莫能詳説。至吳氏作書纂言,乃升伏生所傳之書於前,且為之訓解;而退古文二十五篇於後,則存其文而不注。其目録後識語云:
梅賾所增二十五篇,體制如出一手。採集補綴,雖無一字無所本,而平緩卑弱,殊不類先漢以前之文。失千年古書,最晚乃出,而字畫略無脫誤,文勢略無齟齬,不亦大可疑乎!
《書纂言》書影,《通志堂經解》刻本
吳氏因謂梅賾二十五篇之書,「凡傳記所引書語,諸家指為逸書者,收拾無遺」,以為「比張霸偽書遼絶」。是亦明指為偽書。明梅鷟撰尚書考異,謂孔安國序及增多之二十五篇,悉雜取傳記中語以成文。四庫書目提要,謂其「指摘皆有依據」。梅氏且謂偽古文之作者為皇甫謐;説雖未的,亦導清人先河。梅氏又有尚書譜一書,四庫提要謂與考異「大旨略同,而持論多涉武斷」。梅氏稍後,有郝敬者,著尚書辨解十卷,其九、十兩卷,專辨古文二十五篇之偽。蓋自吳澄、梅賾、郝敬三家之書出,則所謂二十五篇之古文尚書,已真相漸露,搖搖欲墜矣。
《尚書古文辨惑》書影,清光緒陝西宏農張氏潛修精舍刻本
清初閻若璩承諸家之後,竭舉生之力,著尚書古文疏證八卷,列舉百二十八證(刻本缺二十二條,蓋原稿頗有殘佚,故刻之未全),以明二十五篇之偽。稍後,惠棟著古文尚書考,亦申此説。自茲以迨清末,論古文尚書之偽者多家。於是此二十五篇之為偽書,遂成定讞。其間雜有為偽古文辨護者,如毛奇齡之古文尚書冤詞、王劼之尚書後案駁正、張崇蘭之尚書私議、林春溥之開卷偶得、趙翼之陔餘叢考(卷一)、洪良品之古文尚書辨惑等。然閻、惠諸家之説,證據確鑿;維護偽古文者之説雖辯,亦不足以折其角矣。
偽古文尚書二十五篇及所謂孔安國傅之作者,或以為皇甫謐(如梅鷟、王鳴盛等),或以為王肅(如丁晏),或以為晉之孔安國(如陳壽祺、陳夢家等);晚清以來學者,則多以為造於梅鷟。從遊周鳳五君,著偽古文尚書問題重探一書,歸納諸家之説,以為西晉時已有偽孔傳(劉師培以為王肅偽作);惟其書但注伏生所傳諸篇(其注亦與今本偽孔傳不同),而不注後出之二十五篇。輯本帝王世紀,所以引及仲虺之誥、湯誥、伊訓諸篇之文者,疑出於何茂材(約隋初人)之續帝王世紀,後人誤混為一書。是固有此可能。然孔壁逸書,隋志尚存殘本二卷;則皇甫謐曾見逸書,亦不足異。梅本作者,未見殘本逸書,乃擷取帝王世紀所引之文,以入其偽作之篇,亦非不可能者。 惟真象如何,尚難遽斷耳。案:魏正始中刻三體石經,其古文當據孔壁所出之本。由近年出土正始石經殘字核之,所刻古文,與伏生所傳之篇數相同,而無溢出之十五篇(原十六篇,東漢建武時已亡武成一篇)。是知曹魏所立之古文尚書博士,其所掌之篇數,亦當與官定之正始石經相同。蓋漢代官定之本,即為伏生所傳之書;東漢傳古文尚書者,雖不乏人,然皆行於民間。古文尚書既不為朝廷所尚, 故治尚書者,亦不注伏書以外之逸篇,馬融、鄭玄、王肅皆然。故西晉之偽孔傳,既無孔壁多出之十五篇,亦無偽作之二十五篇也。
梅賾所上之書,既自堯典析出舜典,其非依照西晉以前舊本可知。而所以如此者,自是為符合孔壁所出古文尚書篇數之故。然則 自臯陶謨析出益稷,分盤庚為三篇,更偽造二十五篇之書,亦必於此時。則今傳五十八篇本尚書及孔傳,其偽作之人,雖難遽定,而其為梅氏所獻之本,則無可疑。東晉元帝時所立太學博士,已有古文尚書孔氏(見晉書荀崧傳),其書自是梅氏所獻之本。惟是本在當時始未大行,至齊梁之際,始漸有引述之者(詳見偽古文尚書問題重探所引諸家説)。唐孔穎達等作正義,用梅氏本,於是五十八篇本尚書,遂定於一尊,以致欺世千餘年,迄今尚有為二十五篇辯護者。甚矣錮蔽之難解也。
所謂箕子本及倭國本,皆明豐坊所偽撰。日知録(卷二)「豊熙偽尚書」條云:
如豐熙之古書世本,尤可怪焉。曰箕子朝解本者,箕子封於朝鮮,傳書古文,自帝典至微子止,後附洪範一篇。曰徐巿倭國本者,徐氏為秦博士,因李斯坑殺儒生,託言入海求仙,盡載古書至島上,立倭國,即今日本是也。二國所譯書,其曾大父河南布政使慶錄得之,以藏於家。
此二本顧亭林已辨其偽。惟作偽者實為熙子坊,從遊林慶彰君已有文辨之(見所著豐坊與姚士粦)。今二書皆佚而不傳,故於尚書之學殊無影響,亦徒見作偽者之心勞日拙而已。
來源:屈萬裡著《尚書集釋》,中西書局,2014年8月。
編輯:文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