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尚書.洛誥》:「和恆四方民」之「恆」為「桓」之誤

2021-02-13 沮誦微刊

摘要:

 

《尚書.洛誥》:「和恆四方民」歷來的註解似未能講通,有將「和恆」解成「和順」、「恆」字講成「」、將「桓」解成「久」、以「和恆」為倒裝,應為恆和或說「和恆猶旬宣也」,以上眾說紛紜,皆非正詁。本文提出〈洛誥〉「和恆四方民」之「恆」為「桓」之誤,即由〈無逸〉的「用鹹和萬民」及〈梓材〉的「和懌先後迷民」及〈祭公篇〉的「畢桓於黎民般」比較,認為舊解「恆」字講不通,而「恆」與「桓」在隸書之後形體相同,很可能「恆」即「桓」之誤讀而來。

 

關鍵字:

尚書、洛誥、和恆四方民、馬瑞辰、偽孔傳

 

 

 

 

 

 

 

壹  前  言

《尚書.洛誥》:「和恆四方民」歷來的註解似未能講通,如《偽孔傳》說:「以和常四方民」,而孔穎達《疏》本疏不破注的原則解作「和協民心使常行善也」。文獻上「恆」固可訓常,「恆常」一詞又屢見古籍,但孔《疏》解「常」不得不增字解注,很明顯的,恆訓常是可疑的,後代註解此句不得不另闢蹊徑,如吳汝綸《尚書故》將「和恆」解成「和順」,楊筠如《尚書核詁》從其說。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註疏》和章炳麟的《古文尚書拾遺定本》將「恆」字講成「」,王世舜《尚書譯注》從之,並以和恆為倒裝,應為恆和,而吳闓生《定本尚書大義》說「和恆猶旬宣也」,曾運乾《尚書正讀》及周秉均《尚書易解》從之,江聲的《尚書集注音疏》及牟庭《同文尚書》俱將「桓」解成「久」。以上眾說紛紜,關鍵之處在「恆」字,從《逸周書.祭公》有「允乃詔,畢桓於黎民般。」清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已提出「桓與和古同聲通用」,但仍未塙。晚近只有陳漢章在《周書後案》提出「桓讀和」。檢閱《尚書文字合編》,「和恆四方民」的「恆」均作「恆」字,《書‧古文訓》「恆」字作「」,是《說文》所收古文恆字之形。1 可見其因隸變訛誤的情形發生得很早,以致此後傳抄的版本均作「恆」字。而甲骨、金文桓與恆字形完全不同,後來隸書桓字與恆字偏旁俱作「亙」,而文獻上「恆」字異文又可作「亙」,因此,「和恆四方民」很可能本作「和亙(桓)四方民」,被誤成「恆」,後代註解率據「恆」義作訓,遂不得其正詁。

 

貳  正文

  《尚書.洛誥》有一句話說「和恆四方民」,歷來註疏家的解釋,似未能講通,它的原文上下是這樣:

 

王曰:「公明保予沖子;公稱丕顯德,以予小子揚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恆四方民,居師。」

 

《偽孔傳》:

 

言公當留舉大明德,用我小子褒揚文武之業而奉順天,又當奉當天命,以和常四方之民,居處其眾。

 

《孔穎達疏》:

 

奉當者,尊天意,使允當天心,和協民心使常行善也,居處其眾,使之安土樂業也。

 

《偽孔傳》與《孔穎達疏》將「恆」字釋成「常」,是有根據的。如古書上「恆」可訓「常」,「恆」與「常」為對文,「恆常」或「常恆」一詞屢見不鮮,如:

《爾雅.釋詁》:

恆,常也。

《六韜》:

天有恆刑(形),民有常生。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田律》(簡246-247):

恆以秋七月除阡陌之大草。

《國語.越語下》:

吾年既少,未有恆常,出則禽荒,入則酒荒。

《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

天地有恆常,萬民有恆事。

天地之恆常,四時,晦明,生殺。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果童》:

地有恆常。

《六韜》:

故因其恆常。

《淮南子.泰族》:

非治之大本,事之恆常可博聞而世傳者也。

《楚帛書》:

寺(時)雨進退,亡又尚(常)恆。

《史記.秦始皇本紀》:

初平法式,審別職任,以立恆常。

《史記.龜策列傳》:

賢者有恆常。

「恆」固可訓「常」,但《孔疏》解「常」為「使常行善也」,不得不增字解注,很明顯的,將〈洛誥〉此處的「恆」訓作「常」是可疑的,因此後代註解此句不得不另闢蹊徑,如吳汝綸《尚書故》云:

恆順通訓,和恆,和順也。

楊筠如《尚書核詁》從其說云:

恆,疑當為順,《莊子.盜蹠》「而恆民畜我」,《釋文》「恆民,一作順民」,是其証也,《大傳》作「和恆萬邦四方民」。2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註疏》將「恆」字講成「」,其云:

恆者《詩傳》云:「」,和恆猶恆和也。3

章炳麟《古文尚書拾遺定本》云:

恆者,〈大雅〉「恆之秬秠」,〈傳〉「恆,也。」和四方民居師,言四方民之來居京師者和之也。4

 

  以上孫、章兩家俱引《詩.大雅》毛傳作解釋。王世舜《尚書譯注》從其說云:

 

和恆,倒裝,應為恆和,恆,普,和指政事治理得很好。5

他把「和恆四方民」譯作:

很好地治理四方小民。

瑞典高本漢《高本漢書經注釋》也採用章說:

 

「恆」在這裡,假借為「亙」,意思與《詩經.大雅.生民》:「恆(亙)之秬秠」的「恆」──「亙」字義同,就是「伸展」、「綿亙」──毛傳訓「恆」為「」。不過在這裡,這個字是一個及物動詞,所以這句話就是說:「集合並(把範圍)延及萬國和四方所有的人民,都住在京城裡。6

 

而吳闓生在《定本尚書大義》以為:

和恆猶旬宣也。

有不少學者受到吳說的影響,如曾運乾《尚書正讀》:

和恆雙聲聯詞,猶旬宣也。7

最近主張「和恆」為雙聲聯詞尚有吳璵《新譯尚書讀本》:

恆,和也。(雙聲)即和順。8

周秉鈞《尚書易解》:

和恆,雙聲聯語,猶和悅也。和悅四方之民。9

江灝、錢宗武《今古文尚書全譯》:

和恆,雙聲聯綿詞,等於說和悅。

又將「和恆四方民」譯成:

使四方百姓和悅。10

清江聲《尚書集注音疏》將「恆」解成「久」。

 

恆,久也,和則可久,故曰和恆。

疏:「恆,久,易彖傳文雲,和則可久者,和則相親,易繫辭云:有親則可久。」11

 

此外清牟庭《同文尚書》從江說云:

 

庭按和恆謂相與保合而久安也。〈王莽傳〉晉灼注曰「和,合也」《易象傳》曰:「恆,久也」

 

  以上眾說紛紜,「和恆四方民」的「恆」可解作「常」、「順」、「」、「久」,或「雙聲聯詞」猶「和悅」,但窒礙難通,仍未令人信服。按《逸周書.祭公篇》有一段話,和〈洛誥〉「和恆四方民」此句的上下文字相當類似,它的原文是這樣:

 

王曰:「公稱丕顯之德,以予小子揚文武大勳,弘成康昭考之烈……畢桓於黎民般。」

 

清代的學者莊述祖在《尚書記》12及陳逢衡在《逸周書補注》13上皆已注意到〈祭公篇〉的「公稱丕顯之德,以予小子揚文武大勳。」和〈洛誥〉的「公稱丕顯德,以予小子揚文武烈」兩句相當類似。但除此二句之外「和恆四方民」和「畢桓於黎民般」兩句也很類似。關於「畢桓於黎民般」晉孔晁的注是「盡治民樂政也」,把「桓」訓作「治」,但清代以來的學者對此則持不同意見,如王念孫在《讀書雜志》疑「桓」為「相」之誤。其云:

 

孔訓般為樂而加政字,以增成其義,殊有未安,予謂桓疑相之誤,般疑服之誤。畢相於黎民服者,畢,皆也。相,治也。服,事也。語助耳。言王之所詔皆治民之事也。據注云:「信如王告,盡治民樂政也。」則孔所見本尚作相,故以治民解之,唯服字已誤作般,故訓為樂耳。

 

  朱右曾在《逸周書集訓校釋》將「桓」釋成「憂」。其云:

桓,憂也。言信如王言,君臣當悉心以憂民,使民和樂。般,樂也。桓,憂也。《方言》。又般音盤。14

 

  魏源在《書古微》將「桓」釋成古書上的「桓桓」。其云:

公言信如王所詔,必令畢力桓桓於民事,俾其登般樂也。15

 

晚近只有陳漢章在《周書後案》上以為「桓」當讀「和」,他說:

案此桓即和也。《史記.孝文帝紀》索隱「桓聲近和」《漢書.酷吏傳》如淳注「桓聲如和」故《書.禹貢》「和夷」鄭注「和讀桓」,此經桓讀和,上文「王曰:『我亦惟有若祖祭公之執和周國。』」祭公不敢自以為功,故答以畢桓於黎民般,俾百寮。如〈無逸〉之「用鹹和於萬民也」。朱釋桓為憂,魏釋以桓桓,王氏雜志疑桓為相之誤,似皆未繹本經上下文義。16

 

而較早指出〈祭公篇〉「畢桓於黎民般」之「桓」與「和」古同聲通用,有清馬瑞辰其於《毛詩傳箋通釋》卷三十「桓」云:

 

瑞辰按詩以桓名篇,桓當為和之假借,桓與和古同聲通用,〈禹貢〉「和夷底績」鄭注「和讀為桓」,《漢書.酷吏傳》如淳注曰「大版貫注四出名曰桓表,陳宋之間言桓聲如和,今猶謂之和表。」皆和桓通用之證。《逸周書.祭公解》「允乃詔,畢桓於黎民。」桓亦和也。孔廣森曰「歌戈為寒元之陰聲,故二部每相轉。」戚學標曰「桓之轉和,猶番之轉播,難之轉儺,單之轉鼉是也。17

 

馬、陳二家所引桓和古同聲通用,事實上桓為匣紐元部與和為匣紐歌部陰陽對轉,故可通假。陳漢章提出〈無逸〉之「用鹹(諴)和於萬民也」來和「畢桓於黎民般」作比較從而得出桓當訓和是可信的。如果再拿〈洛誥〉的「和恆四方民」來對比,無疑的,此二句句型更相似。而「和民」一詞先秦更是常見18,如:

《國語周語中》:

定王八年……惠所以和民也。

《左傳》隱公四年:

而求寵於諸侯,以和其民。

臣聞以德和民。

《書.梓材》:

和懌先後迷民。

《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第三》:

正(政)足以和其民,國安民和……無以和民。

那麼「和恆四方民」的「恆」字來解釋不能融通,如果說「恆」為「桓」的誤讀,和桓為同義複詞,那麼就文從字順,清丁宗洛作《逸周書管箋》19在「畢桓於黎民般」下注云:

桓疑恆訛。

丁氏懷疑「桓」是「恆」的訛誤,雖然沒有述明理由,但應該就是根據洛誥「和恆四方民」這一句話比較而來。從上述所引文獻作「和民」的例子與《逸周書》「畢桓於黎民般」的「桓」為「和」對比來看,《尚書‧洛誥》的「和恆四方民」的「恆」應為「桓」之誤是比較正確的;又前舉學者已指出「和」、「桓」雙聲連語,作「和桓」才是比較合於文意的解釋。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容成氏〉有:

 

昔堯處於丹府與藋陵之間,……於是乎岦板正立,四向禾,懷以來天下之民。20

 

李零讀為「四向,和懷以來天下之民」21,陳劍讀為「四向禾,懷以來天下之民」22,顏世鉉提出他的看法,他以為:

 

簡文的「」,讀作「綏」,「」,所從「禾」可視為「委」之省聲。以下略述「禾」和「綏」聲近相通的關係。……郭沫若先生說,戈纓謂之沙,旗纓之綏,或謂之綏,冠纓謂之蕤,此等是一物之名,亦是一音之轉;又說:「緌從委得聲,委從禾得聲,禾聲與綏沙古音同在歌部,歌部音漢初已多轉入支,故乃讀如蕤。」故簡文當讀作「四向綏和」。……簡文「四向綏和」,「綏和」可視為同義詞連用;西漢成帝有年號名曰「綏和」。又有「綏靜」,《左傳》成公十三年:「文公恐懼,綏靜諸侯。」前引古書所謂「綏四方」、「綏萬邦」,與「四向綏和」、「綏靜諸侯」都是相近的意思。23

 

顏世鉉將「四向和」讀作「四向綏和」,並將「綏和」視為同義詞連用,此種解釋在訓詁學上是可成立的。「四向和」的「和」皆從「禾」聲,那麼其中的「禾」很可能讀作「桓和」或「和桓」。《莊子‧雜篇‧說劍第三十》:「中和民意以安四鄉」疏云:「四鄉,猶四方也」,則「四向和」的意義應該很清楚的是安和四方。馬瑞辰將〈祭公篇〉的「畢桓於黎民般」的「桓」字讀作「和」,因此從同義連詞的觀點看來,將「四向和」讀作「四向桓和」或「四向和桓」應該也可以成立。

  從「恆」、「桓」兩字古文字的演變,可以得知最初兩字是完全不同,後來才形體相似。

  恆字在甲骨文中作「」或「」(見《合集》14749-14769)為殷先公「王恆」之私名,亦可寫作「」(《合集》14760-18478及40437)從在弓中。金文恆字作「」,亙鼎「作寶鼎」(《集成》2380)、師道簋「命靈終」24),從心之恆作「」(曶鼎)「」(恆簋),古文字從月或演變成從日,「」之作「亙」,猶如「閒」隸變為「間」。

亙字甲文作「」(《合集》6949正)或作「」(《合集》6959反),為人地之專名,金文作「」(曾侯乙鐘)。而從走從亙的字作(虢季子白盤)(禹鼎)(秦公簋)(封仲簋)(曾姬無卹壺),從辵從亙的(牆盤)(吳王光戈)男鼎)。在甲骨金文中的恆與桓應無訛誤的可能,但「」字到了隸書之後作「亙」,又常與「桓」字通用,如馬王堆漢墓帛書《春秋事語》桓字作「亙」:

齊亙(桓)公與蔡夫人乘舟

魯亙(桓)公與文姜會齊侯於

趙君碑此字作「」,而恆字漢代書體作「」(天文雜佔一.二)「」(五十二病方)「」(馬王堆老子乙前六下)「」(熹平石經)「」(樊敏碑)「」(郙閣頌),與亙有相近之處,而且《詩.大雅.生民》「恆之秬秠」,《釋文》「恆本又作亙」眾經音義引恆作「亙」,由於桓字可作「亙」和恆字亦可作「亙」,兩者字形相同,很可能〈洛誥〉原文未誤,孔壁本《古文尚書》出土,後人看到隸定本尚書時,把它誤讀成「恆」,致使後代經師不得其解。如偽孔傳「恆」解作「常」,即根據後世誤讀成「恆」的本子而來。

  《書‧洛誥》的「和恆四方民」的背景即克商之後,營建雒邑的時間點,此時「四方迪亂未定」,為綏和四方諸侯,故「惟公德明光於上下、勤施於四方」。並在雒邑舉行殷同諸侯的典禮,殷同諸侯的典禮可以於保卣、保尊銘文中見到:「王命保及殷東國五侯」。蔣大沂認為「殷」即殷見、殷同之禮。25下文又有「遘於四方會」,可知其與《書‧康誥》:「周公初基作新大邑於東國洛,四方民大和會。」是有關聯的。和桓四方民即此時舉行殷見諸侯,綏和四方之意。

 參  結語

  先秦古籍中,有很多地方講不通的,清儒吳大澂、孫詒讓、方濬益等人已援引金文以正經傳之錯訛,晚近由於古文字資料出土日多,研究後出轉精,已取得相當大的成果,本文提出〈洛誥〉「和恆四方民」之「恆」為「桓」之誤,即由〈無逸〉的「用鹹和萬民」及〈梓材〉的「和懌先後迷民」及〈祭公篇〉的「畢桓於黎民般」比較,認為舊解「恆」字講不通,而「恆」與「桓」在隸書之後形體相同,很可能「恆」即「桓」之誤讀而來。和桓為雙聲聯詞,如此理解,也許比較切合經義。本文觀點也許證據不足,姑提出此說,也許將來博雅君子能利用新出土資料據以論定。

(本文原發表於1996年高雄師範大學主辦「第三屆先秦學術研討會」,2009年6月再稿於史語所)

注釋:

 1 顧頡剛、顧廷龍輯:《尚書文字合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頁2077。

 2 楊筠如著,黃懷信標校:《尚書核詁》(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頁326。

3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註疏》重編本《皇清經解》四(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頁2904。

4 章炳麟:《古文尚書拾遺定本》,《制言》半月刊第二十五期「章太炎紀念專號」(1936年),頁47。

5 王世舜:《尚書譯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頁199。

6  高本漢著、陳舜政譯:《高本漢書經注釋》(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0),頁780。

7  曾運乾:《尚書正讀》(臺北:華正書局,1982),頁207。

8吳璵:《新譯尚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77),頁129。

9周秉鈞:《尚書易解》(長沙:嶽麓書社,1984),頁216。

10江灝、錢宗武:《今古文尚書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頁321。

11 清‧江聲:《尚書集注音疏》重編本《皇清經解》三(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頁1976

12 清‧莊述祖:《尚書記》祭公第五云:「文略同洛誥」,雲自在龕叢書,光緒巳亥菊月江陰繆氏校刊,頁31下。

 13清‧陳逢衡:《逸周書補注》卷十八祭公解第六十:「公稱丕顯德,以予小子揚文武烈,見洛誥。」道光乙酉年刻修梅山館藏版,頁5上。

14 清‧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臺北:世界書局,1962),頁202。

15 清‧魏源:《書古微》卷12,收於《續修四庫全書》4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677。

16 陳漢章:《周書後案》卷下頁1下,刊年及出版地不詳,此據中研院史語所藏本。

17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頁1119。

18 關於與「和」字有關的詞彙及其意義可參攷趙世超:〈周人對「和」的重視與運用〉,《陝西師大學報》第20卷第4期(1991.11),頁43-50。

19 丁宗洛:《逸周書管箋》夢陸居校本,迂園初校,道光庚寅秋梓成。此據中研院史語所藏本。

20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第六簡、第七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頁254-255。

2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頁255-256。

22 陳劍:〈上博簡(容成氏)的拼與編連問題小議〉,收入《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2004),頁327-332。

 23 顏世鉉:〈上博楚竹書釋讀劄記五則〉,載《簡帛》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頁187-188。

24 李朝遠:〈師道簋銘文考釋〉,《青銅器學步集》(北京:新華書店,2007),頁248。

25 蔣大沂:《保卣銘考釋》,《中華文史論叢》(1964.5),頁95-97。

相關焦點

  • 陳鴻森 | 唐玄宗〈孝經序〉「舉六家之異同」釋疑 ――唐宋官修註疏之一側面
    今詳考之,《正義》多仍行沖舊《疏》,固歷歷可辨也:(一)上文嘗論:劉炫疏釋、發明孔《傳》之義者,其書為《孝經述議》,邢氏乃誤以為《古文稽疑》,知渠非特未見劉炫《述議》,且並其書內容亦莫之知。然則《正義》所引劉炫《述議》凡十八節,知皆行沖原《疏》舊文也。
  • 葉嘉瑩 | 何為「弱德之美」?
    以上所敘寫,乃是我多年來對詞之美感特質加以反省後的一點認識。而如今當我見到石教授以「憂讒畏譏」四個字為標題,來自敘其寫詞之經歷與體會時,遂油然產生了一種共鳴之感。我以為石教授所提出的「憂」「畏」之感,與我所提出的「弱德之美」在本質上原是有著相通之處的,也就是說這種感受和情思都是由於在外界強大之壓力下,因而不得不自我約束和收斂以委曲求全的一種感情心態。
  • 評論│葉俊榮解方:原來「拔管」變「拔蔡」
    記者陳柏亨/攝影 選在張天欽為「東廠事件」辭職當天,教育部長葉俊榮宣布了「拔管事件」的解決方案,一則有效地分散了張天欽案的注意力,二則強化了民進黨政府絕不認錯的形象。葉俊榮的「解方」重點有二:一是遴選會須重啟第二階段的遴選程序,二是遴選會應先決議,富邦金董事長蔡明興是否迴避或解除遴選委員職務。
  • 謝偉傑:何謂「中古」?——「中古」一詞及其指涉時段在中國史學中的模塑
    [12]  根據孟康,似東漢至三國之時,對古代劃分為上、中、下三段時間,而當中的中古即為周文王時代,也就是殷末周初之時,並以孔子的時代,也就是春秋晚期為中古下限;自孔子開始,已進入下古時代。  其實孟康的解釋有其來源。所謂上、中、下「三古」之說,東漢末年大儒馬融和鄭玄均有發揮。馬融注《尚書》,解釋「三世」云:「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
  • 【正字解析】 「制」與「製」有別乎?
    「制」與「製」固然國語讀音一致,但如今含義差異甚為明顯。我們先看看兩字之造型。由上至下,前兩行為「制」之甲骨文、金文;末行為小篆與說文所附之古文段注說文將「製」字條改為「製,裁衣也。從衣,制聲。」並注曰:「按此篆處非其次,當本在裁篆之下。」意思是說,說文裡面「製」字篆文的位置有誤,應該跟在「裁」字篆文之後。【按,說文一書的字頭均為篆文,故段玉裁有此言。】朱駿聲《通訓定聲》:「以刀斷木,從未猶從木也。木老而堅,中材用,故從未。古文從彡,象斫木紋。」
  • 從「勤王大清」到「滿蒙獨立」──川島浪速的「滿蒙獨立運動」
    第一種為「將南滿洲和內蒙古收入我手」,第二種為「將南滿洲、內蒙古和黃河以北地區收入我日本之手」,第三種為「將南滿洲、內蒙古、黃河以北之地及江蘇浙江地區割讓給我日本」。2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哪一種領土「分割論」,首當其衝被認為應該「收入日本之手」或者直接割讓給日本的地區都是「南滿洲」與「內蒙古」,也就是所謂的「滿蒙」地區。
  • 柏宇洲丨​明代「大禮議」與「不二嫡」制度變遷 ──以嘉靖朝皇后禮制變革為切入點
    由上面所羅列世宗步步加尊本生的史實,我們可以看出:世宗「尊親」的行為背後,絕不僅僅是崇尚本親、伸張孝情。將生母由藩妃加尊為皇后,不僅必然伴隨著生父從藩王升為皇帝,也導致了慈壽皇太后在傳遞皇帝統序層面上的地位的驟降,此一升一降的變動過程,正是本章標題所謂「母以子貴」的體現。「母以子貴」概念出自何休(129-182)對《春秋公羊傳》的解釋:「桓何以貴?母貴也。
  • 「祇桓精舍」的來歷
    「祇桓」,就是祇樹林,「祇」,就是祇(qí)陀太子,「桓huán」是樹林。祇桓精舍的樹林是祇陀太子供養,「精舍」,是須達多供養。關於「祇桓精舍」的來歷,有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有一個長老叫須達多,這個老菩薩呢,他發慈悲心,用錢財來幫助那些孤寡的老人和小孩,所以得到一個美號叫「給孤獨」。
  • 亂港派「變臉」「明獨」轉「陰獨」
    有市民指出,陳雲之流其實是懼怕港區國安法,現時假扮轉軚,由「明獨」轉為「陰獨」,進行地下活動,提醒執法部門在國安法立法後亦必須留意這些人的真面目,嚴正執法。陳雲本人正是鼓吹「本土論」,煽動「港獨」思潮的始作俑者陳雲前日在facebook發帖,聲稱大部分人不理會他的「指導」,結果將命運交給「泛民」「港獨」,令香港陷入國際政治鬥爭的黑洞。
  • 「獨」侵校園煽「尚武皆亡」 16區家校會「聯手戰」
    正當教協及個別政客費盡唇舌,為他們披上「和平討論」假面具矇騙大眾,「港華本土關注組」昨日已急不及待顯露本性,於招募資料列明「尚武」、「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等帶有武力及同歸於盡意思的煽動字句。家校會昨日則聯同16區家長教師會聯會連成陣線,針對「獨」害,聲明學校是學習的地方非政治爭議之地,要求還學校一點安寧。
  • 評論│從「東廠」到「義和團」的促轉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1124滅東廠」是上月選舉的熱門口號之一,反映了民眾對促轉會之憎惡。但在正副主委和秘書長均出缺的情況下,促轉會代理主委楊翠繼續出招,在國會提出新臺幣改版、軍營去銅像、儀隊撤出中正紀念堂等三項主張,咄咄逼人。
  • 學聞丨「出土文獻與先秦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12:20ACPD-LG.18 主持 Chair:陳遠止(香港大學)顧史考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楚簡「犀」字試讀季旭昇中國文化大學談戰國楚簡中的「殹」字李守奎清華大學釋楚簡中的「規」——兼說「支」亦「規」之表意初文蘇建洲彰化師範大學釋與「沙」有關的幾個古文字BCPD-LG.17 主持 Chair:陳致(香港浸會大學)曹錦炎
  • 陳惠馨ll「唐律讀書會」對於法學者研究法史之意義
    而,透過「唐律讀書會」各條報告者細緻的進行法條文字與文義解讀,與會者可以輕鬆且細緻的理解《唐律》該條文的內容。以《唐律》卷六「同居相為隱」條規定為例,該條規定: 諸同居,若大功以上親及外祖父母、外孫,若孫之婦、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為隱;部曲、奴婢為主隱:皆勿論。即漏露其事及擿語消息亦不坐。小功以下相隱,減凡人三等。
  • 【IUMR】 「被釋放的群眾」:論群眾與大眾媒體概念的危機
    1989年,一連串標誌著社會主義陣營解體的群眾示威遊行,更進一步界定了「群眾」之內涵。綜觀整段政治光譜,二十世紀的群眾催生了新穎的想法、一股新勢力,以及一座創造出新人類的跨資本主義大熔爐。在此種密集性中,所有人的身體相互擠壓,個體之間幾乎沒有任何空隙。每個人與他人的距離即等於與自身的距離,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隨之襲來。人們正是為了這個眾生平等的幸福時刻,才化身為群眾。在這場講座中,我將不再深入探討卡內蒂論述群眾體驗概念的細節。卡內蒂在其著作中放棄對群眾做任何社會-本體論式的歸因。
  • 「姥姥」與「外婆」
    最近幾日,「姥姥」與「外婆」兩個詞,何者為方言,或曰何者更為俚俗成為大陸不少網友討論之話題。我們也翻翻辭典。
  • 「ずらい」和「づらい」有什麼區別?
    說「~づらい」的時候必須用「づ」而不是「す」,這是不能犯的錯誤。最近は「少しずつ」などの「ずつ」を誤って「づつ」と書いたり、「いう」を「ゆう」と書く事まで許容と言い張る人が増えていますが、これは「許容」という言葉の濫用です。近些年,把「少しずつ」的「ずつ」寫成「づつ」或者是把「いう」寫成「ゆう」的人越來越多了,但是這是「允許」範圍內的詞語濫用。
  • 懷念 劉述先:現代新儒學思潮的「三代四群」與「四波發展」
    但港、臺、海外另有一條狹義的「當代新儒家」的線索,此以〈中國文化與世界宣言〉為基準,強調「心性之學」為了解中國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溯到唐、牟、徐三位之師熊十力,奉之為開祖,下開港、臺、海外新儒家的線索,由杜維明、劉述先等所繼承,英譯為「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這樣可以解消一些無謂的爭端。
  • 從《胭脂扣》略探李碧華小說之「詭異」之境
    《大學》論自我就有以下說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種「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其中「自我」只是一種角色關係中的自我(relational role﹣self)[3],是「自我與他者」之間關係的總稱。因而是一種「認同」的關係,而非自我為主體的「認別」。如圖所示:
  • 「正體字」與 「簡化字」
    又「滬」簡化作「滬」,幾乎與「瀘」混,而「滬」之偏旁「扈」,則未見簡化。「護、穫、獲」三字原本皆以「蒦」為偏旁(聲符),然而「護」簡化為「護」,「穫、獲」兩個字則簡化為「獲」,然則未見偏旁類推。ii. 符號取代偏旁無定則「又」與「乂」二符號取代偏旁,如何區別?何者偏旁該用「又」,何者偏旁該用「乂」,並無跡可尋,因此頗為混亂。
  • 中箭「拜」鄭南榕 玩火自焚挨批
    香港政界人士昨日批評,「香港眾志」(中箭)發表類似言論,再一次「露出了狐狸尾巴」,明目張膽向「臺獨」勢力靠攏,不單是興風作浪,更是玩火自焚。倘「眾志」繼續這樣下去,最終只會淪為「臺獨」勢力的棋子。■記者 鄭治祖「眾志」近日在facebook以「#當年今日」為題發帖,公然「悼念」因支持「臺獨」而在1989年自焚身亡的鄭南榕,「當日,(臺灣)當局派出大量人手,前往其創立的『自由時代週刊』雜誌社逮捕鄭南榕。鄭南榕為抗議當局並抗拒拘捕,自焚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