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 | 何為「弱德之美」?

2021-02-07 國語社


我是一個終生從事古典詩詞之研讀與教學的工作者,平時所閱讀過的古今詞人之作不可謂為不多。無論其為婉約豪放、典雅俚俗或是正統新變,其中自然不乏令人賞愛和感動的佳作。而在如此眾多的各色各樣的作品中,石教授的《荔尾詞》卻別具一種迥異於眾的不平凡之處。


關於這種不平凡之特質的形成,我以為最主要的因素是石教授生而具有著一種特別善於掌握詞之美感的、屬於詞人的心性。約言之,詞體中所表現的,乃是較之詩體更為纖美幽微的一種美感特質,清代常州詞派之開創者張惠言,在其《詞選》一書中就曾提出,詞之特質乃是「興於微言,以相感動」,可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晚清的名學者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一書中,也曾提出「詞之為體,要眇宜修」,因此要想寫出真正屬於詞之特美的作品,那麼我們首先所要求的,就應是寫詞的人要具有一種具含纖柔善感之特質的詞人的心性。而石教授作品中所表現的,可以說就正是這種詞人之心性與詞體之美感的一種自然的結合。


據石教授在其所自撰的題為〈憂讒畏譏——一個詩詞的故事〉一篇文稿中之敘寫來看,他自幼就是一個敏感而多憂思的少年,生長於一個人際關係級為複雜的大家庭中,身為窮房子弟的他,所受之於父親的教誨乃是忍耐和承受。而在他所閱讀的小說中,最能引起他共鳴的則是小說中的一些弱者的心聲,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所寫的〈柳絮詞〉,《聊齋•諸生》一篇中李遏雲所吟的〈浣溪沙〉詞。這些情思石教授統稱之為「憂讒畏譏」之情,而這應該也就正是石教授何以將其自敘個人寫作詩詞之經歷的一篇文稿,題名為〈憂讒畏譏——一個詩詞的故事〉的緣故。私意以為,「憂讒畏譏」這一題名頗有兩點深義可供沉思。


第一點可供沉思者,乃是這四個字確實探觸到了詞之美感的一種特殊品質。關於此種特質,我在前文已引述過張、王二家之說,不過仍嫌不夠徹底,他們都只能但言其然,而未能深言其所以然。所以這些年來我對於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之因素,曾經頗作了一些反省的思索。首先於1991年,我曾寫了一篇題為〈論詞學中之困惑與《花間》詞之女性敘寫及其影響〉的長文,以為詞之特美的形成,與早期歌辭之詞中的女性敘寫有著密切的關係。其後我於1993年又寫了一篇題為〈從豔詞發展之歷史看朱彝尊愛情詞之美學特質〉的長文,對詞之美感特質作出了一些更為觸及其本質的探討。在該文中我曾對於此種本質試擬了一個「弱德之美」的名稱,以為《花間》詞中之女性敘寫固然是一種「弱德之美」,即使是豪放派的蘇、辛詞之佳者,其所含的也同樣是一種「弱德之美」,而且曾嘗試加以申論,說「這種美感所具含的,乃是在強大的外勢壓力下所表現的不得不採取約束和收斂的一種屬於隱曲之姿態的美」。如此我們再反觀前代詞人之作,我們就會發現,凡被詞評家們所稱述為「低徊要眇」、「沉鬱頓挫」、「幽約怨悱」的好詞,其美感之品質原來都是屬於一種「弱德之美」,又說「就是豪放詞人蘇軾在『天風海雨』中所蘊含的『幽咽怨斷之音』,以及辛棄疾在豪健中所蘊含的沉鬱悲涼之慨,究其實也同是屬於在外界環境的強勢壓力下,乃不得不將其『難言之處』變化出之的一種『弱德之美』的表現」。以上所敘寫,乃是我多年來對詞之美感特質加以反省後的一點認識。


而如今當我見到石教授以「憂讒畏譏」四個字為標題,來自敘其寫詞之經歷與體會時,遂油然產生了一種共鳴之感。我以為石教授所提出的「憂」「畏」之感,與我所提出的「弱德之美」在本質上原是有著相通之處的,也就是說這種感受和情思都是由於在外界強大之壓力下,因而不得不自我約束和收斂以委曲求全的一種感情心態。我實在沒有料想到石教授以一位並非以詩詞為專業的科學工作者,竟然能以其天資所稟賦的詞人之心性,如此直接而敏銳的以其個人一己直觀的體驗,輕易地就掌握了詞之美感的一種最基本的特質。這自然是石教授所提出的「憂讒畏譏」四個字之第一點可供沉思之處。


至於第二點可供沉思之處,則是這四個字在中國文化傳統中,還蘊蓄有一種豐富的內涵。它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之才人志士的一種普遍的心態。先就這四個字的字面而言,它們就原是出於中國文化歷史中之才人志士的一篇名作,那就是宋代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範氏文中所敘寫的「憂讒畏譏」的心態,正是一位具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才人志士的「憂畏」,所以「憂讒畏譏」四個字所蘊含的,實在不僅只是一種自我約束和收斂的屬於弱者的感情心態而已,而是在約束和收斂中還有著一種對於理想的追求與堅持的品德方面之操守的感情心態。其為形雖「弱」,但卻含蘊有一種「德」之操守。而這也就正是我之所以把詞體的美感特質,稱之為「弱德之美」的緣故。



如果從石教授一生的為學與為人的持守和成就來看,他平生的一切可以說就都是在憂患困苦之中完成的。據姜義安先生所寫的〈春蠶頌——記著名古農學專家石聲漢教授〉一文中之記敘,石教授曾在短短三年之內,就寫了《齊民要術今釋》97萬字,《氾勝之書今釋》58千字,《從〈齊民要術〉看我國古代農業科學知識》73千字;同時自己又把後兩種書翻譯成英文本,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在國外發行。當他的《齊民要術今釋》於1958年將第四冊陸續出完時,卻正是石教授在國內政治運動中被批判之時,但石教授卻並未因此而放棄他的科研的志業和理想。1962年,他就又開始了整理《農政全書》的工作。當時他白天還擔任著教學和培養研究生的工作,只能利用晚上的時間來整理《農政全書》,而那時他還患著嚴重的哮喘病。但只要喘息稍舒,他就繼續不斷地工作。他終於完成了130餘萬字的《農政全書校注》,17萬字的《農桑輯要校注》,還有《中國農業遺產要略》《中國古代農書評介》《輯徐衷南方草物狀》等多種其他著作。而他最後的文稿甚至是寫在菸盒紙和報紙邊上面的,則其處境之艱苦可知。


姜義安先生把他所寫的那篇紀念石教授的文章題名為〈春蠶頌〉,一方面固然因為石教授的講學與著述之工作,其所做出的貢獻,真是如春蠶吐絲之至死方休;另方面也因為石教授自己曾寫過以〈春蠶夢〉為題的十二首〈憶江南〉詞。詞前有一小序,石教授自謂此十二首詞乃因其於「歲暮檢書」之際,偶見其舊作〈生命新觀〉之棄稿而作,則其以春蠶吐絲自喻其傾注心血以從事著述的喻意,固屬顯然可見。下面我們抄錄其中的兩首:


抽不盡,一緒自家知。爛嚼酸辛腸漸碧,細紓幽夢枕頻移,到死漫餘絲。


裁製可,依夢認穠纖。敢與綺紈爭絢麗,欲從悲閔見莊嚴,壓線為人添。


這兩首詞從蠶之吐絲經織帛而裁剪成衣,以喻寫才人志士之撰述之積字成稿以至於裝訂成冊。第一首詞開端「抽不盡,一緒自家知」二句,是寫蠶之吐絲一如人之由心血抽繹成篇。蠶之絲緒唯蠶自知,一如人撰述之用心亦唯人自知,故曰「抽不盡,一緒自家知」。至於「爛嚼酸辛腸漸碧」句,表面自是寫蠶之嚼食桑葉,乃至通體變為碧色,而其所喻者則是人之生活雖茹苦含辛,而內心中所醞釀蓄積者,則為一腔碧血。至其下句之「細紓幽夢枕頻移」,表面自應仍是寫蠶在吐絲時其頭部之左右擺動之狀,故以「枕頻移」為喻,而另一面則「枕頻移」三字卻也正可以喻示人在撰述時之用心思考雖就枕而不能安眠之狀。只此「枕頻移」三字已經把蠶與人之形象和情思都寫得極好,何況上面還有「細紓幽夢」四個字,「夢」就人而言,自可喻示其撰著所追求之理想;至於就蠶而言,則其一世之纏綿辛苦吐絲自縛所追求者,倘亦有一理想存於其間者乎。至末句結尾之「到死漫餘絲」五字,則寫人生之苦短,志意之苦多,至死而仍意有所不盡,一如蠶之到死而仍有餘絲,真是把才人志士的理想和悲哀寫得如此之沉痛纏綿。至於次一首開端的「裁製可,依夢認穠纖」二句,則以蠶絲之裁帛製衣,喻示人之寫稿成冊,而「夢」則喻示所追求之一種理想,最後獲得之成果自應求其與最初之理想相符合,故曰「依夢認穠纖」也。其下二句之「敢與綺紈爭絢麗,欲從悲閔見莊嚴」,則為石教授自寫其辛苦之著述,並無在世間與人爭求美名之意,而不過只是為了欲將所思所得貢獻給人世的一點悲憫之心願而已,然則此種工作之辛勞,豈不為一大莊嚴之事,故曰:「欲從悲閔見莊嚴」也。而結之以「壓線為人添」,乃是引用唐人秦韜玉〈貧女〉一篇中之「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的詩句,寫貧女之為人作嫁衣,以表示其一世之辛勞全是為他人而並無為一己個人之意。至於「壓金線」三字,則是寫其積壓的有待完成的工作之多。石教授這一組詞全部以春蠶之吐絲、作繭、織帛、裁衣為喻,以自寫其一生之辛勞工作之全部為人而全無為己之心意。喻象之美與託意之深,二者結合得既優美又貼切,既有詞人之纖柔善感之心性,又有才人志士之理想與堅持,其所體現的品格與才質之美,也就正是石教授所提出的「憂讒畏譏」四個字之深層意蘊的另一點可供沉思之處。


以上我們是就石教授所自撰的「憂讒畏譏」一文,對其作為一個詞人在品格和心性方面所具備的不平凡之處所做的一些探討。而除去這些在本質方面的不平凡之處以外,石教授的詞之所以使人感動和欣賞,實在還由於他在題材之選擇與表達之方式方面,也有一些不平凡之處。



石教授在1958年寫給其長子定機的一頁便箋上,曾經自敘說:「老蹇蹉跎五十一年,平和不甚以顯達榮樂為懷,尤不欲人以詞人文士見目。少年學作韻語,只以自寫塊壘。」只這一段話,就充分顯示了石教授的詞之所以迥異於一般人的不平凡之處了。因為就一般人而言,作為一個喜歡寫作詩詞的作者,總不免有兩點習氣,其一是對自己之作品常不免有矜持自喜之意,其二是在朋友間常不免有以作品為酬應之時。而石教授則絕無此兩點習氣,他在其詞中所寫的都是最真誠最深切的胸中之「塊壘」,下面我們抄錄他的三首詞作:


漫挑青鏡,自照簪花影。鏡裡朱顏原一瞬,漸看吳霜點鬢。宮砂何事低徊,幾人留住芳菲。休問人間謠諑,妝成莫畫蛾眉。繾綣殘春,簪花掠鬢,坐遣晨昏。臂上砂紅,眉間黛綠,都鎖長門。垂簾對鏡誰親?算鏡影相憐最真。人散樓空,花蔫鏡黯,尚自溫存。休問餘春,水流雲散,又到黃昏。洗盡鉛華,拋殘翠黛,忘了長門。捲簾斜日相親,夢醒後翻嫌夢真。霧鎖重樓,風飄落絮,何事溫存。


這三首詞,據石教授所自言,乃是他讀了王國維之《人間詞》中的〈虞美人〉(碧苔深鎖長門路),及〈蝶戀花〉(莫鬥嬋娟弓樣月)兩首詞後的有感之作。王氏之詞所寫的,乃是以閉鎖長門的蛾眉自喻,慨歎於謠諑之傷人,但在被傷毀和被冷落中,詞人卻仍堅持著一種「且自簪花坐賞鏡中人」的不甘放棄的理念,這種心態自然正是石教授所說的屬於「憂讒畏譏」,也就是我所說的「弱德之美」的感情心態。而這自然也正是石教授何以會被王氏的這兩首詞所感動了的緣故。不過石教授由此一感動所引生的三首詞,則已經超越了王氏原詞中的心態,而更增加了反復思量的多層的意蘊。從悵惘於「芳菲」之不能「留住」,到「花蔫鏡黯」而仍不肯放棄的「尚自溫存」,再轉到「夢醒」後之徹底放棄的「何事溫存」,這其間石教授所表述的情思和意念,真可以說是幽微要眇百轉千回,像這種題材和意境,豈止不是一般以文學為羔雁之具的人所能企及,也不是一般只會寫傷春悲秋以詩酒風流自賞的詞人文士所能達致的。


傳統題材和現代題材都能駕馭,短令和長調均擅長,抒情和詠物皆動人,總之石教授之詞,在現當代之作者中,其成就極為難能可貴,足可自樹一幟。前南開大學校長吳大任先生曾在紀念石教授的〈懷聲漢〉一文中寫道:「我希望這些詞及其筆跡將作為文化遺產永遠保存。」我與吳校長有相同的願望。


▍本文內容及插圖來自網路,本公眾號以正體字重新編輯,特此說明。



延伸閱讀:


葉嘉瑩:孩子學古詩詞不能只靠背

錢穆談詩 | 我們如何學詩?

神奇詩詞:前一句默默無名,後一句流傳千古



歡迎諸位點讚、分享。掃描二維碼關注「國語社」↓  

相關焦點

  • 陳水雲等丨「北派渡海」 ——跨海詞學家在臺灣大學的教學研究及其影響
    20世紀詞學界存在兩個不同的學術流派,即以朱祖謀、況周頤為代表的側重音律一派和以王國維、胡適為代表的側重意境一派。不同的學者對其有不同的命名,早在20世紀30年代查猛濟曾將其命名為「朱況派」與「王胡派」,90年代後期胡明又將其命名為「體制內派」與「體制外派」,劉揚忠則把這兩派稱為「傳統派」和「新派」。以上命名各有優長,但或有不準確處,或含有褒貶之意,有先入為主之嫌。
  • 詩詞的女兒葉嘉瑩:詩詞是初心、救贖,也是尋根、傳承
    最近,因為微信公眾號推送機制更改,推文不再按時間線顯示,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這就意味如果您沒有對我們點星標收藏,也很少點「在看」或「讚」,那麼,我們見面的次數就會越來越少……我們希望能持續給您介紹好書,傳播優秀文化,請給我們點個「星標」或者「在看」,更歡迎大家積極留言評論。
  • 論《尚書.洛誥》:「和恆四方民」之「恆」為「桓」之誤
    本文提出〈洛誥〉「和恆四方民」之「恆」為「桓」之誤,即由〈無逸〉的「用鹹和萬民」及〈梓材〉的「和懌先後迷民」及〈祭公篇〉的「畢桓於黎民般」比較,認為舊解「恆」字講不通,而「恆」與「桓」在隸書之後形體相同,很可能「恆」即「桓」之誤讀而來。
  • 反對派正在為「新八國聯軍」提供子彈
    這條歷史長廊,大家都叫它「石板街」。石板街「石板街」只是外號,它其實有個正名。1858年,當時的殖民地政府將此街命名為「砵典乍街」,以紀念香港第一任總督:陸軍中將砵典乍爵士(Sir Henry Pottinger)。
  • 宋詞之美 第二講:作家與文體── 由晏幾道、秦觀的詞心談起
    (葉嘉瑩〈論晏幾道詞在詞 史中之地位〉)小山所寫之傷心,原來只不過是對往昔歌舞愛情之歡樂生活的 一種追憶而已,而秦觀所寫的「飛紅萬點愁如海」,和「為誰 誰流下瀟湘去」一類的詞(按:指晚年由淒婉變為淒厲的詞), 則其所表現的……已是對整個人生之絕望的悲慨,和對整個宇 宙之無理的究詰。如此的「傷心」,才真正是心魂摧抑的哀 傷。
  • 「黃臺之瓜,何堪再摘」
    ,一款廣告內容為:「正如我之前講過:『黃臺之瓜,何堪再摘。』」  另一款則以「反暴力」為主題,右邊寫「愛中國·愛香港·愛自己」,左邊寫「愛自由·愛包容·愛法治」,上邊寫「最好的因 可成最壞的果」,下邊寫「以愛之義 止息怒憤」。  李嘉誠透過發言人表示,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繫於「一國兩制」行穩致遠。今日香港,要停止暴力,堅守法治 。
  • 宋詞之美 第三講: 閒情與深情── 晏殊、歐陽修詞中的情與理
    所謂「不失五代風格」,是指馮詞仍多「俾歌者倚絲竹而歌之,所以娛賓而遣興」 之作,內容也大體不脫閨情離思,抒情委婉,文採華美;此外,馮延巳部分作品卻流露個人主觀執著之熱情與悲涼無奈之感慨,呈現一種感情境界,能引起讀者更深刻之體會與聯想。此一於濃麗文採之中蘊含執著悲涼之詞風,王國維以延巳詞句「和淚試嚴妝」 喻之,鄭騫則借「一樹櫻桃帶雨紅」、「綠樹青苔半夕陽」 等詞句來形容。
  • 蘇清標:太極之美---實踐之美
    中國人沒有刻意探求美的本質問題,並不是不了解美的本質,而是認為美的本質非常明確清楚,並不需要人去探究昭揭,《莊子知北遊》云:(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聖人無為,大聖不作,關於天地之謂也。」
  • 「弱德」之美與「群德」之善(人民論壇)
    不妨先聽聽這樣兩種觀點:  一種是「弱德」說。葉嘉瑩曾感嘆,當今社會上許多人以強者為德,提倡爭奪和競爭,但實際上「弱」才是品德,「我不想從別人那裡去爭什麼,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艱難困苦中都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以退為進,何嘗不是一種進步?  一種是「群德」說。梁啓超批評古人束身寡過的做法,「合群之德者,以一身對於一群,常肯絀身而就群」。
  • 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我提到即將上映的葉嘉瑩先生紀錄影片《掬水月在手》,談及這部影片的主題詞「弱德之美」。大使問我如何理解「弱德之美」?彼時,我尚未深入研習葉嘉瑩先生關於「弱德之美」的著述,但從字面理解,馬上浮現老子《道德經》中的名言:「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莫過於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更為遺憾的是引發世界政治的喧囂紛嚷。
  • 瑤池金母廣發「慈悲之心」 大開「方便之門」 親傳「苦海南針」 盡述「大道之訣」
    人列「三才」,靈超萬物。與天地同才,而不能與天地同長久者。皆因不知「消長之理」。與仙佛同體,而不能與仙佛同超證者,皆因不知「先天之道」。世間難得者「人」,人生難得者「道」。道在人身曰「性」,道在天體曰「玄」。
  • 化魔鬼為天使的「臺北捷運」
    得標之後,筆者受命兼任該工程財務長及安全衛生主管,當時面臨著諸多棘手問題和考驗,例如引進外籍勞工的實施,施工規範及環保要求的嚴苛,業主與總顧問(原為英國BMTC公司,後改為美國ATC公司)之間的矛盾和權責不分,甚至施工圖紙許多「界面工作」根本無人置喙,沒有擔當。天啊!
  • 「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圓備眾德』,在我們中國講德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統統具足,這是值得人尊敬。在佛法裡面講德行:「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前面九句都是德行;學就是一句「讀誦大乘」,後面「勸進行者」是教化眾生。
  • 綠洲動態│「聖靈之都」再奪一級賽「澳門金盃」
    2019年8月25日,綠洲賽駒「聖靈之都」在澳門賽馬會勝出「澳門金盃」,繼上個月的「澳門打吡」後,再勝出的澳門一級賽!起步後由「花臣」率先帶出,梁家偉的「天域翱翔」亦強制走出二疊。大熱門「聖靈之都」就與「珍珠勁旺」拍齊。一個馬位後到「珍珠強勁」以及「皇庭之寶」。
  • 「疑為左右華郵」貝佐斯手機遭駭 黑手指向沙王儲
    ,幕後主使則是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沙爾曼(Mohammed bin Salman),目的在於幹預「華盛頓郵報」對於沙國的報導,甚至讓報導「消音」。圖為沙國王儲。圖為貝佐斯在華府演講。(路透)卡舒吉遇害之後,「華郵」嚴厲譴責沙國政府,連續數周在報紙公開要求沙國必須為這起謀殺案負起責任。
  • 《論語》晨讀,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禮,謂制度品節也。格,至也。言躬行以率之,則民固有所觀感而興起矣,而其淺深厚薄之不一者,又有禮以一之,則民恥於不善,而又有以至於善也。一說,格,正也。書曰:「格其非心。」愚謂政者,為治之具。刑者,輔治之法。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禮之本也。此其相為終始,雖不可以偏廢,然政刑能使民遠罪而已,德禮之效,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當深探其本也。
  • 是時候為港澳回鄉證「平權」
    為快速及有效辨別群眾,內地當局於多年前已製發「二代居民身份證」,卡裡附設非接觸式電子晶片。現時,內地居民不論是在圖書館借閱書籍,又或是到博物館索取入場券等,均可直接使用身份證進行快速核證。相反,我們香港人的回鄉證仍停留在出入境的功用上,在內地省市雖則也是「一卡在手」,但有時可謂「得物無所用」。
  • 柏宇洲丨​明代「大禮議」與「不二嫡」制度變遷 ──以嘉靖朝皇后禮制變革為切入點
    由上面所羅列世宗步步加尊本生的史實,我們可以看出:世宗「尊親」的行為背後,絕不僅僅是崇尚本親、伸張孝情。將生母由藩妃加尊為皇后,不僅必然伴隨著生父從藩王升為皇帝,也導致了慈壽皇太后在傳遞皇帝統序層面上的地位的驟降,此一升一降的變動過程,正是本章標題所謂「母以子貴」的體現。「母以子貴」概念出自何休(129-182)對《春秋公羊傳》的解釋:「桓何以貴?母貴也。
  • 美之深邃與膚淺-「靈靜致遠、美事重尋」靈修材料 No.6
    第六講:美之深邃與膚淺「當人在世上多起來,又生女兒的時候,神的兒子們看見人的女子美貌,就隨意挑選,娶來為妻。耶和華說:「人既屬乎血氣,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裡面;然而他的日子還可到一百二十年。」(創六1-3)    「人在世上多起來」本是美事,正配合上主願人「生養眾多」的美意,只可惜人不斷重蹈始祖之覆轍,悖逆那創造他們的上帝。「人在世上」的「人」,同是指「神的兒子」和「人的女子」,他們都是人。但為何一邊被稱為神的後裔,而另一邊卻被稱為人的後嗣,是否有性別歧視?     昔日近東之民,慣稱有爵位權勢的人為「神的兒子」,他們掌握政事如大王。
  • 陶傑【752】何為正常生活
    閱讀往期:陶傑【751】美國黑人回歸非洲一場疫症,許多人開始懷念所謂「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