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 劉述先:現代新儒學思潮的「三代四群」與「四波發展」

2021-03-01 不激不隨

劉述先教授

1934–2016

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劉述先教授,昨日(6月6日)清晨辭世。

劉教授師從方東美先生,又與牟宗三、徐復觀諸先生交往問學,乃是新儒家第三代中中堅人物。1981年至1999年他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為保存、延續香港的新儒家傳統作出重要貢獻。退休後,他赴臺進入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繼續領導臺灣新儒家的發展。

劉述先教授不僅對於中國哲學有精深的鑽研,而且反身整理中國近代儒學發展,創立了「三代四群」的架構,為近現代新儒學的整理研究提供了一個較全面、公允的框架。

哲人其萎,惟望斯文不墜。

我社有幸出版劉述先教授著作《論儒家哲學的三個大時代》,該書乃是劉教授根據二零零五年擔任第十八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學人時,先後所做三次講座的內容撰寫而成。今天我們推送其中的一節內容,綜論現代新儒家「三代四群」的分類法以及新思潮的「四波」的形成與特點。


圖片中三人從左至右為勞思光、劉述先、林正弘,圖片來自於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校友網頁。

現代新儒家的「三代四群」架構

 

由以上所論,可見現代新儒學的兩位先驅人物(梁漱溟、張君勱——不激不隨註)在一開始時,並沒有形成一個學派的意圖。故澳洲學者梅約翰(John Makeham)認為,現代新儒學作為一個思潮是倒溯回去建構出來的結果。這樣的說法不無他的道理。大陸於1986 年國家教委七五規劃,確定「現代新儒學思潮」為國家重點研究項目之一,由方克立、李錦全主持,為期十年。1987 年9 月在安徽宣州首次開全國性的會議。最初根本不知道誰應該包括在這個思潮裡面。經過廣泛討論,首先確定了一個十人名單:梁漱溟、熊十力、張君勱、馮友蘭、賀麟、錢穆、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後來老一代又補上了馬一浮,較年輕一代則加上了餘英時、杜維明、劉述先,最後還補上了成中英。白安理(Umberto Bresciani)在2001年出版第一部以英文討論這一思潮的著作即採用了這一份15人的名單。但他把業師方東美放進第二代的陣營顯然欠妥,因為他與熊十力平輩論交,又教過唐君毅,不能為了第三代的學者有的是他的弟子,就把他與唐、牟平列。又有學者指出,馮友蘭雖比梁漱溟只小兩歲,但思路不同,應該歸入另一個世代。如此大家意見紛紜,莫衷一是。我綜合了各家的說法,提出了一個「三代四群」(four groups in three generations)的架構如下:

 

第一代第一群:

梁漱溟(1893–1988)

熊十力(1885–1968)

馬一浮(1883–1967)

張君勱(1887–1969)

第一代第二群:

馮友蘭(1895–1990)

賀麟(1902–1992)

錢穆(1895–1990)

方東美(1899–1977)

第二代第三群:

唐君毅(1909–1978)

牟宗三(1909–1995)

徐復觀(1903–1982)

第三代第四群:

餘英時(1930–)

劉述先(1934–)

成中英(1935–)

杜維明(1940–)

 

這一份名單與架構雖不很理想,總算是到目前為止,照顧得比較全面的一種辦法。把這個架構與現代新儒家思潮的四波(four waves)發展配合起來看,就可以大體把握到這一思潮的脈動。

 

另一個相關的問題需要澄清的是,「現代新儒學」是大陸當前流行為學者普遍接受的一個名稱,英譯為「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m」,這是廣義的了解,凡肯定儒家的一些基本觀念與價值通過創造性的闡釋有其現代意義者,都可歸入這個範圍。但港、臺、海外另有一條狹義的「當代新儒家」的線索,此以〈中國文化與世界宣言〉為基準,強調「心性之學」為了解中國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溯到唐、牟、徐三位之師熊十力,奉之為開祖,下開港、臺、海外新儒家的線索,由杜維明、劉述先等所繼承,英譯為「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這樣可以解消一些無謂的爭端。譬如像錢穆與餘英時明顯屬於「現代新儒學」的陣營,而不屬於「當代新儒家」的統緒。而在當前,有活力的儒家傳統除了「精神的儒家」以外,還有「政治化的儒家」,以李光耀為代表,「民間的儒家」則以亞洲四小龍(港、臺、星、韓)為代表,都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以內。


1958年,張君勱、徐復觀、唐君毅、牟宗三聯名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圖為徐復觀、牟宗三、唐君毅三先生(從左至右)

四波發展的過程

 

新儒學由1920 年代開始,每20 年為一波,到八十年代總共四波發展,分別有其特色。

 

二十年代梁漱溟、張君勱啟其緒。他們絕不是抱殘守缺之輩,而是跑到時代的前面,看到所謂進步的西方其實有非常嚴重的問題。當然這決不是偶發的孤明。一次大戰之後,史賓格勒(O. Spengler)的《西方之墜落》(The Decline ofthe West)成為熱賣的暢銷書。但儒學者拒絕其定命論(fatalism),努力造命,指出未來的方向不是盲目地追隨西方,而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為中國為世界謀求一條出路。第一代的馬一浮因缺乏廣大的影響力,暫時擱置不論。


 梁漱溟

然而帝國主義猖獗,日寇入侵,四十年代抗戰軍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北方的學府北大、清華、南開隨政府遷往大後方,組織西南聯大。面臨亡國滅種的威脅,中國知識分子並不悲觀絕望,反而激發鬥志,對未來抱有無窮希望。1938 年馮友蘭隨清華南遷,在最艱困的環境之下,撰寫並出版了《新理學》(1939年),接著又出了五本書,所謂「貞元六書」,援《易》「貞下起元」之意,建構了他的哲學系統。錢穆抱著他的手稿跑防空洞,於1940年出版《國史大綱》,提出了他的民族史綱。方東美本來專攻西方哲學,於抗戰前夕廣播,向全國青年宣講「中國先哲的人生哲學」,以後發心以英文論述中國哲學。熊十力以年輩而論,本屬第一代第一群,然在二十年代並無廣大社會影響,除佛教界外鮮為人知。到1944年商務出版其《新唯識論》(語體文本),鹹認為中國哲學最具原創性之作,下開新儒學第二代,故移到四十年代才加論列。

 


方東美

六十年代是第三波。儒家自孟子起,即了解所謂「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告子下〉)。1949 年神州陸沉,中國遭逢有史以來未有的巨大變革。第一代只張君勱去美國,錢穆則與唐君毅流亡到香港,創辦新亞書院;方東美、牟宗三、徐復觀隨國府遷臺,甘願作孤臣孽子。不想韓戰爆發,海峽兩岸演變成為長期對峙之勢。他們乃由文化的存亡繼絕,轉上了學術研究的道路。1958 年元旦發表的宣言成為了狹義當代新儒家的標誌。第二代新儒家不斷出版皇皇巨著,方東美也完成了他的英文論著,錢穆則出版了他的《朱子新學案》的偉構。他們並傳道授業,教出了下一代的弟子,薪火相傳,為新儒學放一異彩。

 


錢穆先生在新亞書院講學

八十年代是第四波。美國自韓戰、越戰以後無復往日的自信,尖端知識分子的批判意識上昇。隨著黑人爭人權、平等待遇的趨勢,多文化主義思想流行。而七十年代亞洲經濟起飛,令世界刮目相看,對儒家文化的估價改變了態度。而部分第三代新儒家由港、臺流寓海外,受過嚴格西方學術訓練,並在海外謀求一枝之棲。到了八十年代,學術漸漸成熟,站在中國文化立場發言,由於處境不同,他們不再像上一代那樣護教心切,只需在世界眾多精神傳統站穩一席地,與其他傳統相互頡頏,調和共存,交流互濟,便已經足夠了。所謂立足本位,擴大自己,放眼世界,自然而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國際視野。第三代新儒家自遠不限於海外的分支,第四代新儒家也還在方興未艾,但都不在我們論述的範圍之內。但由以上所說,已可清楚看到現代新儒學的梗概。


論儒家傳統三個大時代

劉述先 著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8年版(左),2015年重排本(右)

 🔚

▼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信息

相關焦點

  • 2016年「宋明清儒學的類型與發展III」學術研討會
  • 金耀基教授:簡談中國的兩個「新文化」之審美文化
    不過,自漢以來二千年儒學獨導的「經學時代」中,也出現過像五四新文化運動那樣的反儒學運動,而這恰恰發生在漢之後的魏晉。魏晉之時中國政治社會衰退,兩漢的經學失去了正當性,魏晉人對於漢魏晉間政治上的禪讓等,看作是一大虛偽,是一假借與文飾,他們強烈要求擺脫外在禮義之規範,有一種人的自覺意識,像莊子一樣,尋求自我的解放與自由,個體的「真實存在」。
  • 賴錫三|《儒門內的莊子》與「跨文化臺灣莊子學」——兼及「氣化主體」對當代新儒家心性主體的挑戰(連載一)
    從宏觀角度觀之,或可如是觀察其創造性詮釋的背後動能:當宋明新儒家在歷經佛、老「心性/工夫/本體」三論合一的超越性挑戰,浴火重生的創造性回應後,雖在心性、本體的超越性向度開出潔淨精微的極致化發展,卻也產生了心性主體的絕對真常心傾向,並在形上與形下、超越與人文之間,多少偏向了「以形上統形下」、「以超越統人文」的心性極緻化與本體超絕化。
  • 會議預告|第五屆「臺灣道教」學術研討會───內丹西派的源流與發展
    是以,內丹西派,可說是清代以降相當重要,且極具代表性的一支內丹流派,也是了解丹道及道教在近現代發展情形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只是目前的研究探討仍相當有限。     有鑑於此,本系的「臺灣道教」學術研討會,在中華大江西派內丹修煉協會全力支持之下,接續「道教齋醮儀式與臺灣社會文化」(2013年第一屆)、「道士、道壇與臺灣地方社會」(2015年第二屆)、「臺灣的丹道與全真道」(2017年第三屆)、「臺灣道教與民間教派的交涉」(2018年第四屆)等四屆專題研討會後,再次著手舉辦此次的「內丹西派的源流與發展」一主題會議。
  • 綜論部·第一章·第二節所謂「新儒學」:新之所以為新之意義
    第二節所謂「新儒學」:新之所以為新之意義1宋、明心性之學,西方學者一般亦稱之為「新儒學」(neo-Confucianism
  • 張崑將主編《東亞視域中的「中華」意識》出版(附:主編序)
    著有:《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兵學與陽明學為中心》(2004)、《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2004)、《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神道、徂徠學與陽明學》(2007)、《陽明學在東亞:詮釋交流與行動》(2011)、《電光影裡斬春風: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2016)等書。
  • 礦物顏料與現代重彩(續)
    近代中國畫的發展約可分為三種路線:一是在傳統中求自變創新,二是在傳統中加入西畫融合求改變,三是放棄傳統全盤西化。這些方式在理論與實際創作上,雖有相當差距,但對中國畫色彩改革的看法 是一致的。現代重彩可說是這個色彩運動中,最近興起的一群,這種在中國畫史中被稱為「北宗畫」或「院體畫」的重彩繪畫風格,再度被注意到,並以新的形式被呈現出來。
  • 典籍 | [日]三澤真美惠著——《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臺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
    [日]三澤真美惠著《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臺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
  • 現代畫廊「極與戟 - Sohn Paa孫破個展」開幕現場
    「極與戟—孫破個展」9月5日於現代畫廊開展,此為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韓國參展藝術家孫破(Sohn Paa)來臺首次個展。
  • 陳萬雄博士:五四新文化運動與中國近代美術的發展
    他在1917年4月8日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時,在「神州學會」發表名為《以美育代宗教說》的演講。這篇演講刊登在同年出版的《新青年》雜誌三卷六號上。這篇演講的震撼人心,不啻陳獨秀提出的「文學革命」之於文學,吳虞的「打倒孔家店」之於中國倫理思想。蔡先生這個美術上的主張,決非出於一時過激的口號。他在演講中,盱古衡今,考中索西,引經據典,證之現實,論述周至。
  • 謝偉傑:何謂「中古」?——「中古」一詞及其指涉時段在中國史學中的模塑
    當然,馬、鄭二氏對上、中、下三古的解釋是基於他們對《尚書》和其他古典編纂之時的歷史時間觀念的解釋。  其後,在西晉惠帝朝廷中任職三公尚書的劉頌上疏論法制云:「上古議事以制,不為刑闢。夏及殷周,書法象魏。三代之君齊聖……今時論敦樸,不及中古。」[15]在其後的往復討論中,門下的官員也說:「昔先王議事以制,自中古以來,執法斷事。」
  • 以阿多諾(Theodor Adorno)與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文化工業」之美學分析
    (黃瑞祺,2001) 針對資本主義社會中大眾媒體大量生產傾銷的大眾文化現象,並將文化工業歸結幾個特點6如下述:(一) 文化產出有其標準化程序、商業目的和經濟邏輯體系,為了滿足消費而生產。(二)文化生產與現代科學生產技術越來越密切。(三)文化的主體已經逐漸不是作為文化消費者的廣大群眾。
  • 詩藝之外──席慕蓉與「席慕蓉現象」
    代詩在臺灣向來不為「市場」及其資本主義運作邏輯所喜;時日漸長,現代詩人居然也習慣自棄於其外,不(敢)「過問『市』事」——一旦己作與「商品」、「銷售」、「市場」等詞彙稍有牽扯,即視為奇恥大辱,欲去之而後快。有趣的是,「席慕蓉現象」之所以會被提出,卻又與其傲人的「市場表現」密不可分。我們可以發現:以量而計,席詩的確擁有為數眾多的讀者。
  • 【重探「帝國」與「地方社會」】盧正恆:雙面刃——清代施氏旗人家族與施氏漢人宗族研究
    四棟建築物代表著不同的歷史意義:施琅紀念館紀念著漢軍旗人將軍、施氏大宗祠是漢人宗族的中心、移居海外的華人在原鄉捐資修建的公媽廳,以及家族成員爭執下傾頹的公媽廳。對筆者而言,四棟建物完美將「新清史」和歷史人類學濃縮其中。近來年,「新清史」與歷史人類學對晚期中華帝國或近現代貢獻甚鉅。
  • 「正體字」與 「簡化字」
    今就大陸「簡化字」簡化的方法,略析如下:(一)採用古文,如:氣(氣)、無(無)、棄(棄)、處(處)、雲(雲)、從(從)、禮(禮)(二)取自草書,如:時(時)、實(實)、為(為)、會(會)、書(書)、韋(韋)、車(車)、當(當)(三)宋元以來俗體字,如:齋(齋)、淚(淚)、廟(廟)、參(參)(四)省去部分形體
  • 「九千歲」原來是這意思!這些「新詞」繞暈你
    舉例說:「五位一體」總佈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還有民主集中制「四個服從」、廉政建設「兩個責任」、黨的「四條路線」、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廉政建設「一崗雙責」、黨的「六大紀律」、好幹部「五條標準」……
  • 預告 | RAYSONIC新品發表會:「漫遊自然、理性現代」暨臺中展廳開幕慶典, 探索工藝美學與現代都市家居生態
    自1975年創立,RAYSONIC不斷保持著對現代風尚品味的敏銳觸角,對於自身品牌核心價值「創造力」、「精湛工藝」的著重,伸保已成為「精工客製」、實踐每個客戶心中對於理想家居憧憬的首選 !▽ 2016 -RAYSONIC新色發表會「色彩」顛覆平面與立面色系,空間不止於多彩
  • 聖多美普林西比與臺灣「斷交」
    聖多美普林西比是位於非洲中西側幾內亞灣東南部的島國聖普宣佈與臺「斷交」後,臺外事部門負責人李大維21日上午9點舉行記者會,宣佈自即日起,終止與聖多美普林西比的「外交關係」,並撤離「大使館」、技術人員、停止一切雙邊的合作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