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裡坤哈薩克民間舞蹈
(一)哈薩克民間舞蹈
哈薩克是我國古老民族之一,有著優秀的文·化傳統,他們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哈薩克有這樣一句諺語:「歌聲伴隨著躺進搖籃,歌聲伴隨著離開人間」。哈薩克的一生都伴隨著歌舞,歌舞能夠表達他們的內心世界,歌聲能夠訴說他們的悲歡離合。
哈薩克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獨特的舞蹈表述方式,他們善於從生活中提煉最精華、最優美的舞蹈語言,通過這些舞蹈語言來完整地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他們舉辦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只要有「託雨」(舉辦喜事或禮儀活動)活動,他們無論男女、老幼,也無論身份高低,大家都在一起用歌用舞來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他們不需要過多的樂器,只要有一把冬布拉,就能組織起一場歌舞晚會,一跳就跳個通宵達旦,一跳就跳出他們的心聲。
哈薩克民間舞形式多樣,大部分都是根據民間傳說或者勞動生產、或者民間習俗創作而成的。有歌頌民族英雄的、有訴說悲歡離合的、有愛護動物的、也有注意保護環境的,這些舞蹈都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長期生活高度提煉的表現。一般表現形式中有模擬舞,如《黑走馬》、《瘸鴨子》、《擀氈舞》、《鷹舞》。有執具舞,如《黑熊舞》、《孤雁舞》、《姑娘追》等。有勞動舞,如>《茶碗舞》,《擀氈舞》、《勞動舞》等。還有習俗舞,如《敬茶舞》、《雞舞》、《繡巾舞》、《婚禮舞》等。
挖掘散落在民間的舞蹈
民間舞蹈來源於民間傳說或者民間故事
哈薩克民間舞多以民間傳說或者生活勞動為題材創作歌舞,將一些很有思想性、故事性,及對後人有教育意義的民間故事,以歌舞的形式記錄下來,傳承方式都是言傳身教,沒有固定的模式,根據表演者的理解,盡情發揮,用舞蹈這種載體,通過肢體語言講述他們過去的事、過去的故事,過去的歷史,訴說了他們悲歡離合和艱苦的遊牧生活,表現了本民族頑強生存的哲理,通過一個個民間故事,一個個民間舞,讓後人一代又一代地記住他們經歷過的歷史過程,鼓勵他們正視生活帶來的各種困難,笑對人生,搞好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團結,處理好人與社會各方面生存的關係。
《黑走馬》舞。《黑走馬》的表演者,就用他的肢體語言講述著一個歷史故事,相傳蒙古人強大之後,和他們發生了很多次爭奪草場的戰爭,戰爭迫使他們逐步向伊犁河流域遷徙,有一次蒙古人搶佔了他們的草場,並把他們的馬也搶走了。哈薩克牧人愛馬就像愛自己的生命一樣,在長期的放牧生活中牧馬人了解了馬的習性,被搶走的馬群中有一匹黑色走馬特別通人性,能聽懂牧馬人的笛聲(哈薩克人特有的一種樂器叫斯布孜),當牧馬人焦急無奈時,他坐在山頭拿起斯布孜就吹了起來,笛聲隨著風兒從山頭慢慢地傳到了山下,傳到了黑走馬的耳中,黑走馬聽到了主人的憂愁和傷感,豎起前腿,連奔帶跑地衝向馬群,將被搶的馬群趕回它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回到了主人的身旁,使牧馬人感動萬分,同時也避免了一場為爭奪馬群而發生的一場更大的戰爭。於是牧馬人就創造了《黑走馬》曲,而民間藝人又將這個故事編排成《黑走馬》舞。表演者隨著音樂的起伏和快慢,完整的用肢體語言講述了這個故事。
哈薩克族熊舞「阿尤畢」
《瘸鴨子》舞表現了哈薩克人頑強生活的精神,雖然他們有時受到其他民族的欺辱,但他們能夠振作起精神來,能夠面對生活帶來的各種曲折,通過瘸鴨子受傷後艱難行走的動作,表現了強烈的求生欲望。一隻腿斷了它還有翅膀,它用翅膀拍打著地面在行走,在尋找食物,鴨子想要生存的欲望戰勝了死亡,這時一位善良的哈薩克牧民將它抱回了家,給鴨子包紮了受傷的腿,鴨子站起來了,它又能夠和鴨群在一起生活,又能飛翔在藍天。哈薩克老藝人正是將這瞬間的美用肢體語言表現出來,讓人們領悟人生的哲理,通過瘸鴨子走路的滑稽動作,逗人發笑,表達頑強生存的精神。
《大雁舞》表現了人類要愛護野生禽獸和它們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任何生命都是有感情的,不要隨意傷害它們。大雁舞就是講述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哈薩克獵人外出打獵打死了一隻大雁,而另一隻大雁卻成孤雁,大雁的愛情是專一的,它絕不再嫁,而大雁群內是不歡迎孤雁的,群雁在覓食的時候它只能在群雁的旁邊站崗放哨。孤雁在吃食的時候它還要更加警惕防止襲擊者對它們的偷襲,它的生活是孤單寂寞的,像失去羊群的小羊,再也沒有夥伴來和訴說它的喜怒哀樂,再沒有人關愛它的生活,它也再也沒有歡樂了。而哈薩克老藝人以孤雁的孤獨生活之中提煉了舞蹈所表現的主題,創造了大雁舞。表演者反穿羊皮大衣,手拿一根長四十公分左右的木棍,木棍的前端做一個大雁嘴,用一隻胳膊表現雁的頸部,再把袖筒紮起來,就像大雁的頭,手拿木棍就像嘴。表演者跟著冬布拉的節奏,以模擬大雁的覓食、伸頸眺望、理毛、欲飛等動作來表現孤雁那受傷的心理活動。實際表現了哈薩克過著逐水草而無定所的遊牧生活,一年四季飄零不定,那裡有草那裡就是他們的家。同時也歌頌了他們頑強的精神生活。
《瘸熊舞》表現了哈薩克人與黑熊鬥爭的故事。民國以前,東天山和阿勒泰山一帶,經常性的有熊出沒來傷害牲畜,有時也會傷害到牧羊人。有一天一位哈薩克牧羊人在森林中放牧,突然聽到身後發出了聲音,他回頭一看,一隻黑熊正向他撲來,他振作精神與黑熊展開了搏鬥,不一會兒黑熊戰勝了牧羊人,將牧羊人一掌打倒在地,黑熊準備嬉戲後再吃,正在這時哈薩克獵人趕到了,一箭射中了黑熊的前爪,受傷的黑熊一瘸一拐地嚇跑了,牧羊人得救了,民間藝人根據這個故事創作了《瘸熊曲》,《瘸熊曲》曲詞優美動聽,節奏模擬了雄與人搏鬥的過程,哈薩克藝人又創作了《瘸雄舞》,表演者將黑色皮大衣翻穿在自己身上,雙臂下垂模擬熊的前腿,頭戴哈薩克的大皮帽,再用兩根木棍或者芨芨將下嘴唇和鼻孔撐開,以此來模擬熊的牙齒,其造型兇惡又形象。表演者的動作默契幽默,生動的再現了黑熊與人搏鬥的過程和逃跑時一瘸一拐的樣子。表演時有時是三人,各扮演獵人、黑熊、和遇難者。有時是一人表演,但需要一個小孩配合,將小孩抱在懷中嬉戲模仿搏鬥的場景。這個舞蹈在民間廣為流傳,生動而又幽默的動作逗人發笑。
《高雅的姑娘》哈語為《開黃拜孜克孜》,該舞蹈表現了哈薩克民族善於生活的故事,他們能夠虛心向其他民族學習,取長補短不驕不躁,克服自身的不足,充實自己的生活,該舞以一個高雅而又美麗的姑娘為例,講述了一段動人的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大汗」的女兒叫凱勒拜孜克孜,生得一副美麗而動人的面貌,身材窈窕舉姿大方,氣質不凡,能歌善舞,彈得一手絕好的冬布拉曲,於是她高傲自大目中無人許多年輕人向她求婚,她都不肖一顧,自認為自己了不起,沒有一個和她相配的人,有一次她參加朋友的婚禮,大家在跳舞的時候請她彈了一曲《黑走馬》,動聽無比,使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使舞會達到了一個高潮,這時她聽到從其它氈房傳出了一曲更加動聽,富有思想內涵的《黑走馬》曲,曲調深沉而悠遠,表達了作者的強烈的思想感情。她隨著冬不拉的聲音找去,在不遠處的一個氈房內坐著幾位老者,他們都在靜靜地聽著一位白髮老人為他們彈奏《黑走馬》曲,「大汗」的女兒走進了氈房,可誰也沒有察覺到她的到來,所有人都在全身心地聽著悠揚的《黑走馬》曲。當《黑走馬》曲彈完後,姑娘站在門口傻了,被這高超的技藝所折服,被這白髮蒼蒼的老藝人所感動,她懂得了天外有天,人外還有人的哲理。從此以後,她放下了高貴的架子,和周圍的人打成了一片,並創作了這《高雅的姑娘》曲,不久這首歌曲廣泛流傳,她也嫁了一位能歌善舞的小夥子。後來她又編排了《高雅的姑娘》民間舞,該舞蹈廣為流傳,女性表演者較多。
黑走馬
(二)民間舞蹈來源於勞動生活和生產過程
勞動創造了生活、勞動創造了藝術,通過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哈薩克民族善於從勞動中提煉舞蹈語言,他們多用頭、頸、肩、臂、臀、手、眼的不同姿態來摹擬某種勞動生產過程和生產過程中最有表現力的某一個動作,完整地表現一個思想內容和勞動生產過程,通過這些舞蹈語言又體現了哈薩克本民族的生產方式,較全面地記錄了一種傳統文·化。研究哈薩克民間舞蹈就是在研究他們的生活過程、歷史和文·化及形成過程。勞動舞就記錄了創造勞動生產的過程,如《擠奶舞》、《剪毛舞》、《繡花舞》、《擀氈舞》、《馴馬舞》、《敬茶舞》等。
《擀氈舞》,毛氈是遊牧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須品,擀氈的生產過程已流傳了三千多年的歷史,南灣古墓群內出現的氈片是巴裡坤境內發現最早的氈片,它的出現記錄著遊牧民族早已開始掌握和使用擀氈技術,現在哈薩克民族還保留著這種家庭形式作坊生產技術,每年夏季,在巴裡坤草原上都能看到以家庭為單位的擀氈生產過程,左鄰右舍的牧民們都相聚在一起,相互幫助,一天基本就能夠生產一頂氈房所使用的氈來,通過這個勞動的過程,大家相互傳遞信息,交流感情,其樂無窮。民間藝人就抓住了這個美好的瞬間,按照擀氈的工藝程序,熱情洋溢地描繪了他們勞動的場面。舞蹈從打毛開始,表現鋪毛、灑水、卷氈、捆繩、拉繩,揉氈、曬氈的工藝過程,通過這個舞蹈表現了他們通過勞動取得成功的喜悅心情,歌頌了他們相互幫助的精神,團結友愛的精神,積極向上的精神。在勞動的過程中交流了感情,傳遞了友愛。該舞蹈流傳比較廣泛,深受牧民的喜愛。
《擠奶舞》,牛奶、羊奶是遊牧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食品,他們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由於遊牧沒有固定的地方,就很少能夠吃到足夠的蔬菜,人體所需要的大量的維生素及蛋白質,只能靠肉和奶來供應人體的需要。大量的飲用牛奶,羊奶就成了他們飲食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將牛奶、羊奶加工成奶酪等奶製品,將馬奶做成馬奶酒,這樣他們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加工和製作的飲食文·化。擠奶舞也由此而產生。關於擠奶舞有這樣一段親情。哈薩克婦女飼養家畜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地呵護,從小羊、小牛、小馬出生的那一天起,她始終伴著它們的成長,久而久之她和它們之間達成了一種默契,其他婦女再進入這個世界,它們都不會認可的,因為每個人身上自帶的氣味圈,只有它們靈敏的嗅覺才能分辨,只有她去擠奶,它們才能接受,否則它們就表現出一種強烈的不滿,或者亂踢亂動,或者奶量大減,有時主婦不在的時候,男人去擠奶都必須將主婦用過的頭巾,或者是衣物帶上,它們才肯接受,是因為那個氣味傳遞了一個信息,主人來了。別人家的主婦來幫忙擠奶,也得如此,這種人與牲畜情感無聲傳遞的方式,只有它們知道和接受,人類用語言很難表述的那麼清楚和完整。哈薩克藝人找到了她和它們之間這種表達和交流的方式,就用舞蹈的形式默契而幽默演繹,使觀眾在這默契、幽默的動作中品味那些人與動物之間相互理解配合的感覺。動物的靈性不比人類差,只是沒有用語言這樣直接的表達。此舞就是表述這樣一個肢體語言交換的方式,通過舞者的餵養、撒草了、給料、擠奶等動作來完成這一交流的過程。
熊舞
《馴馬舞》,馬是遊牧民族主要的交通工具,馬為人類服務的歷史源遠流長。
蘭州灣子古遺址群內的巖畫《牧羊圖》,八牆子山頂巖畫的《戰馬圖》等充分證明,早在幾千年以前遊牧民族就有養馬和馴馬的歷史,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他們讀懂了馬,了解了馬,和馬交朋友,只要你把它們當作朋友的時候,馬才和你交流,所以他們總結了一套完整的識馬和馴馬的技能,越烈的馬,可能就會訓練成最優秀的馬。早在800多年前,蒙古民族為什麼那麼強大,他們擁有了草原上反映最快,使用方便,人人能駕駛的戰馬,蒙古人戰馬的鐵蹄踏遍了中亞、西亞、直到多瑙河畔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建立了政權,統一了中國,成為中國歷史最強悍,最勇猛的統治者。
馴馬的技藝沿用了幾千年,現在遊牧民族還在使用,這是一種特殊的技能,是一種養馬、看馬、管馬、了解馬習性的綜合知識的積澱。一名選馬、馴馬能手,不亞於一名著名的教授在對馬性能知識上的積累,這是長期生活中對馬綜合性的鑑別和獨到的慧眼能力。選馬首先要全面了解馬通過其外在的特徵進行各方面的鑑定,就象我們現在選美大賽一樣,各方面的比列是有一定標準的,首先是從頭部開始,馬鼻孔大小決定著馬的肺擴量,馬眼決定了馬的敏銳觀察力,馬耳決定著馬聽力的靈敏度,馬身體胸與腹的大小決定著馬能夠馴服成賽馬還是跑馬,小腿和大腿長短、馬蹄的大小決定了馬的耐性和爆發力,馬尾巴的長短決定了掌握馬跑起來後的平衡度等等,馬選好後才給馴馬手進行必要的訓練,訓練成跑馬、走馬、叼羊專用馬或者姑娘追的專用馬。民間藝人將這些過程綜合起來,用舞蹈的形式表現了人與馬鬥智鬥勇過程,表現了遊牧民族豁達、奔放的個性,表現了馬的靈性與人智慧的勾通。此舞一般是在哈薩克「託雨」達到高潮時才表演的舞蹈,舞者用大方,銳捷、轉身的動作將歌舞晚會推向了高潮。
《敬茶舞》,哈薩克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茶可分為黑茶、奶茶、奶皮茶、和酥油茶,在喝茶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茶在他們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飲料,遊牧民放牧流動比較大吃肉的時間較多,吃蔬菜較少,喝奶茶的時間多,喝白開水的時間少,因為茶中含有芳香油,能夠溶解脂肪,起到消化肉食及油膩食物的作用,又能提神清腦,所以哈薩克一日三餐都離不開茶。他們講喝茶就是漢族人說的吃便飯,無論你認識或者不認識,只要進了哈薩克氈房,他們都會讓你喝上一頓美味的奶茶,再給你拿一些包爾沙可(過油後的麵食)或饢餅,放在你的面前,讓你享受主人的熱情與好客。哈薩克有一句諺語:客人是上帝賜來的,今天如果你招待不好,以後你可能要挨餓。他們就是用這樣的姿態來迎接每一位來客的,由此喝茶的文·化比較講究。對茶碗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能歌善舞的哈薩克族,拿著茶碗也能給你表演一些碗技,奶茶可以一滴不灑地表演敬茶舞,舞姿熱情奔放,演義了他們是好客的民族,此舞的表演不受時間和場地的限制,只要有「託雨」的舞會,就有敬茶舞的表演。
瘸鴨子
《繡花氈》、《織彩帶》、《繡花帽》舞,遊牧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刺繡文·化的傳統,他們用各種各樣的刺繡品裝飾著自己的家,裝點著自己的生活,哈薩克刺繡文·化源遠流長,形成了本民族獨特的刺繡文·化,大到氈房的圍簾、地毯,小到小手帕,端鍋用的小墊,無不都帶有制繡的工藝,走進哈薩克氈房,你就走進刺繡的世界,象一個小型的刺繡和編制的博物館,有條件的家庭更為講究,件件都使你愛不釋手。所以哈薩克姑娘從小就開始學習刺繡工藝,到成人的年齡和出嫁時都有自己的刺繡和編製作品,帶到婆家去炫耀她的技藝,以示她的才華。妙齡少女向她愛慕之人表達愛心的時候,就是要悄悄給他一塊自己繡的小手帕,讓他體會到她的愛心在這一針一線之中,同時也展示了她的刺繡水平。哈薩克民族喜歡美,喜歡用各種圖案的刺繡作品來裝飾每一個地方,刺繡的工藝和編制的工藝就比較流行,也非常傳統。刺繡和編制的模擬性舞蹈便由此而產生,這些舞蹈就達到了她們刺繡和編制的技藝,表達了她們熱愛生活的激情,表達了她們在編制和刺繡過程中給她們帶來的快樂和內心世界的愛慕之情。此舞多為婦女們在舞會上表演的舞蹈,用她們窈窕的身姿表現刺繡和編制帶給她們的喜悅之情。
現代乾淨的巴裡坤縣城
民間舞來源於本民族的習俗文化
哈薩克民間舞以習俗文化為題材表現形式也較為廣泛,每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都能形成本民族的文化和習俗,往往每一個民族的宗教、婚姻、飲食、服飾、習俗的不同,代表著一個文化歷史淵源不同,研究一個民族的習俗文化,實際也是研究一個民族歷史形成的過程,巴裡坤哈薩克族的民間舞以習俗文化為體裁的較多,保存了原始社會生活的一個部分,表現了一種獨特的文化信息,從而能夠挖掘整理出更加久遠的歷史文化來,表演習俗舞蹈的群眾文化及體育活動有《姑娘追》、《叼羊舞》、《手鼓舞》等,表現生活習俗的有《照鏡子》、《繡巾舞》、《制氈舞》、《剪羊毛舞》等,表現婚禮習俗的有《婚禮舞》,表現飲食文化習俗的有《奶茶舞》、《馬奶酒舞等,表現習俗文化為內容的還有很多很多,這是習俗文化的傳承,是傳統習俗文化的延續和發展。
《姑娘追》,姑娘追是哈薩克民族的傳統體育及娛樂項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巴裡坤八牆子山頂巖畫《姑娘追圖》就是記錄了當時遊牧民族這種傳統的娛樂項目,此巖畫非常幽默,姑娘騎得是一匹公馬,而小夥子騎得是一匹母馬,這幅巖畫的出現對我們研究姑娘追娛樂項目提供了最有利的證據,同時也說明姑娘追這項體育文化活動的歷史淵源。姑娘追民間舞同樣和馬上運動的姑娘追表達著同一個思想,就是在訴說著男女友愛和追求美好愛情生活,通過舞蹈的形式,將小夥子的愛慕之情表達給他所愛的人。由於遊牧民族居住比較分散,流動性比較強,作為婚嫁的男女很少有機會相處、相談,找到一位相知相愛的人也很困難,當他(她)們在一起集會和過「託雨」的時候,就抓住機會,表達他們的求愛之心,傾吐他們相愛的忠情。舞蹈以默契幽默的舞蹈語言,用肢體和眼神傳遞著情感的語言,通過一個舞者奔放的動作,將內心世界的孤獨之情告訴給他所愛的人。此舞一般由青年男女表演的較多。
復修的城門
《照鏡子》、《繡巾舞》、《制氈舞》,都表達了哈薩克民族愛美和熱愛生活的情操,女人以他本來的美麗和溫柔使這個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愛美之心人人皆有,女人比男人更加注意自己的儀表,用她們特有的魅力裝飾著一個家庭或者這個世界,無論從她們的梳妝,或者衣著,無論從 她們的愛心,或者無私的奉獻都使一個家庭或者這個世界變得更有人情味,更加人性化。舞蹈從照鏡子和美化自己,從繡頭巾和織氈中都講述著她們對生活的熱愛,講述著女人對這個世界的奉獻。
《奶茶舞》、《馬奶酒舞》,哈薩克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同時也是一個好客的民族,招待客人除各類肉食以外,更加講究茶道。所以加工奶茶和馬奶酒形成了一套本民族的燒制和加工工藝,形成了獨特的生活習俗。加工奶茶是一門技術,須要有耐心,首先用大火把水燒開,然後進行溫火煎制,當茶的味、色達到要求的時候,才加入牛奶或者羊奶。馬奶酒的加工比較簡單,只要那個家庭有四匹以上母馬,這家就可以自己加工馬奶酒了,將擠好的馬奶倒入皮囊(用羊皮或者牛皮做的專盛奶的器具)內,然後加入適量的酵母,根據自己家人的口味,還可以做成蘋果味、橘子味等,經過三天的發酵後,主人家要用專用的工具攪拌,攪拌的時間越長,發酵出來的馬奶酒越香。奶茶舞 、馬奶酒舞都以加工工藝過程中的許多動作組合起來,表達了哈薩克民族好客的個性,表達了他們與其他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的心情。
《婚禮舞》,婚禮一般在每個民族青年男女中都是一件大事,但舉辦的形式各有不同,哈薩克婚禮相比就比較有特色,他們的婚禮是歌與舞的婚禮,在歌舞聲中開始,在歌舞聲中結束,婚禮舞就反映了這種盛況,這樣歌與舞相伴的婚禮,一般民族的婚禮都在一天內進行完畢,而哈薩克婚禮都是兩天,中間還要隔一天,第一天要在新娘家舉行婚禮儀式,要邀請自家的親戚和周邊的牧民參加,主人家會熱情款待,草原上只要有一家舉行婚禮,那麼整個這一片區都會熱鬧起來,周圍的牧民都會趕來參加,氣氛熱烈而隆重,一般婚禮上都是歌與舞在營造著氣氛,新郎見到新娘要唱歌,新娘家的對歌能手要對歌,新娘晚上要對自家的親人要唱離別歌,晚上阿肯們對歌,來慶祝的青年男女們要跳婚禮舞,一般一跳就是一個通宵,第二天休息,男方家要準備迎接新娘和婚禮中用於招待客人的各種肉食麵食,第三天婚禮在新郎家舉行,新娘一進新房,新郎家的歌手就唱起迎親歌,新娘進氈房和年輕的主持人要唱揭面紗歌,主持人唱完歌后,開始舉行各種活動,如賽馬、叼羊、摔跤、姑娘追等體育活動,晚上舉行歌舞晚會和阿肯彈唱,直至唱到天亮、跳到天亮,歌舞始終在婚禮中進行著。婚禮舞的表現內容比較廣泛,只要表演者拿手的絕技都可以表演,此舞營造了一種熱烈的氣氛和氛圍,這時的歌與舞使他們忘記了一天的勞累,忘記了所有的煩惱,忘記了遊牧孤獨的生活,只有用歌、用舞來表達他們熱愛生活的信心,表達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歌頌。
哈薩克人家和遠處的巴裡坤湖面
哈薩克民間舞是哈薩克在生活中的奇葩,豔麗多彩,從不同的側面真實地記錄了他們的宗教、信仰、文化、歷史、傳統、生活和生活習俗,記錄了他們的喜怒哀樂,記錄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同時也歌頌了本民族頑強生活,善於生活,熱愛生活的精神,研究哈薩克的民間舞,就是在揭秘他們的歷史和文化,揭秘他們的精神與生活,他們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是一個豐富多彩的民族,是一個用歌用舞歌頌生活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