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0日上午泉南抗日愛國僑領戴愧生令郎戴世謙、令媛戴淑明、戴俐俐、戴淑瑛等一行12人從海外榮歸故裡南安碼頭大庭謁祖省親。
右邊就是戴愧生出生的老宅——下浚窟厝
戴愧生故居
崇詩學校
南安市第二實驗小學
謁祖團先後到訪了大庭戴氏宗親會,拜謁祠堂、小宗、下浚窟厝(戴愧生出生地)、三落厝(戴愧生故居)祖宇等,參觀百年老校南安二實的前身教學樓——崇詩學校(戴愧生先賢親手創建)、南安二實新校區、美宮橋、引姑園等,饒有興趣地在捐建的「愧生亭」前合影留念。看到父輩居住過的老宅破舊失修,當即表示出資給予修繕、維護。
參訪團的到訪,受到了南安市僑聯的高度重視,劉東妙副主席前來迎接,大庭戴氏宗親會、高蓋村委會更是迎候和全程陪同,最開心的是堂親們,他(她)們奔走相告,拉著親人的手,熱淚盈眶,道不盡家鄉情,說不完思鄉話!
戴愧生簡介
戴愧生,南安詩山人(今屬碼頭高蓋村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出生。青少年時期在廈門同文書院讀書,攻讀英文,後到菲律賓協助其叔戴金華經商。戴金華是馬尼拉一位富商,早年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盡力支持孫中山的革命鬥爭,在華僑社會中有較高聲望,這對愧生的成長有較大的影響。
1911年,愧生在菲律賓加入同盟會,同年,奉叔父命回家鄉創辦崇詩學校,翌年到廈門與許卓然、陳清機創辦《應聲報》,宣傳革命。在討伐袁世凱運動中,《應聲報》大量尖刻地揭露袁世凱的罪行。「二次革命」失敗後,《應聲報》被查封,愧生南渡菲律賓。1914年,中華革命黨菲律賓支部成立,戴金華主其事,愧生任黨務科長兼評議會議長,積極協助戴金華做好支部工作。民國6年(1917),孫中山南下廣州開展護法鬥爭,愧生捐資購買軍需槍械支援。北伐戰爭期間,愧生在菲律賓發動華僑籌募巨款支援。
民國20年,愧生回國參加國民會議,出任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委員、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候補委員,次年任僑委會常務委員,民國24年,調任國民政府-監察委員、甘(肅)寧(夏)青(海)三省監察使、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奉命前往南洋勸募救國公債和開展航空救國勸募運動,民國29年底任國民黨中央執委會海外部副部長,抗戰勝利後主持南洋辦事處工作,創辦《中興報》,重修海外革命聖地「晚晴園」。民國37年任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僑務委員會委員長,1967年由菲律賓移居臺北,任國民黨中央評議會委員、海外華僑協會名譽理事長等職。1979年4月11日在臺北病逝,終年88歲。
戴氏家廟
圖/文:戴錦志
新聞爆料、廣告業務請添加微信號:18065258668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