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
【家訓家規】
團結鄰裡,與人為善,明理處世,誠信為先。
修身養性,崇德重義,自愛自重,自尊自律。
父慈子孝,夫唱婦隨,鄰裡和睦,寬大為懷。
見人必恭,見難心及,見功思過,見利思義。
尊老愛幼,長幼同心,妯娌和睦,兄弟並進。
子孝孫賢,夫尊妻榮,勤勞節儉,家和興業。
恪盡職守,敬老奉獻,誠信第一,團結友善。
以德為根,以誠為本,刻苦拼搏,自強不息。
家風家訓情景劇
-----《一顆糖的故事》
視頻來源:騰訊視頻
【古代家風家訓小故事】
司馬談學富五車,所以他後來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通稱太史公,掌管天時星曆,還職掌記錄,搜集並保存典籍文獻。這個職位是武帝新設的官職,可以說是武帝為司馬談「量身定製」的。因此,司馬談對武帝感恩戴德又盡職盡責。
由於責任心極強,司馬談在臨死的時候,拉著兒子司馬遷的手,邊哭邊囑咐說:「餘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餘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餘甚懼焉!汝其念!」並認為,「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這就是司馬談的《命子遷》。
司馬談希望自己死後,司馬遷能繼承他的事業,更不要忘記撰寫史書,並認為這是「大孝」。他感到自孔子死後的四百多年間,諸侯兼併,史記斷絕,當今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義士等的事跡,作為一名太史而不能盡到寫作的職責,內心十分惶懼不安。所以他熱切希望司馬遷能完成他未竟的大業。
司馬遷不負父親之命訓,最終寫出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名垂青史。
良好的家風是優良品質在家庭中的積澱和傳承,是家庭留給每個成員的寶貴精神財富,古有仁智禮義信,今有勤孝謙和思,良好家風因背景各異,也各有千秋:或仁愛寬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鄰裡友愛;或克勤克儉,常懷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之念,靠勤奮興家聚業,講節約精打細算;或本分做人,盡職敬事,誠信待人。以上種種,在無形中影響著家人,讓子女終身受益,其價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