埝橋鎮北黃小學校長 石 梅
北黃小學位於大荔縣城西北方向5公裡處,是一所高鐵沿線的農村完全小學,隸屬城鄉結合部的埝橋鎮。學校建於1968年,解放前是一所私塾,歷經幾次變革和幾十年發展至今,用堅持不懈的精神服務著轄區內四個村莊的學生。
學校佔地面積6654平方米,現有6個教學班、215名學生、14名教師,是一所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美麗校園。2015年10月,學校順利通過渭南市標準化驗收,榮獲縣級標化創建一等獎;2016年被縣教育局評為「模範教工之家」;2015年至2020年,連續六年榮獲埝橋鎮教學質量一等獎;在2020年7月小學升初中考試中,北黃小學六年級學業測評榮獲大荔縣農村平臺第二名。
一、創設條件,挖掘優勢,留住學生
學生是學校存在的根本,留住學生是辦好教育、提升質量的基礎。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愈來愈多的農村學生流向城市,農村學校的辦學更顯得舉步維艱,有的甚至瀕臨倒閉。面對這一現狀,我們認為只有立足現實,創設各種有利條件,挖掘自身優勢,才能留住學生。
2014年9月,北黃小學有學生102人,很多學生不選擇在本校就讀,與預期報到人數相差甚遠。經過走訪了解到,其中原因主要在於學校條件不好、教師業務素質不高、孩子的下午作業無人輔導等等。
面對以上存在問題學校做了慎重思考,深知,只有解決家長後顧之憂,關心關愛學生,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才能留住學生,學校才有繼續存在和發展壯大的可能。經過反覆研究,學校制定了一系列補救方案。
雖然學校的條件、設施不好,但是學校還有諸如學生少好管理、教師淳樸、敬業等優勢。條件、設施不好,可以改變,教師淳樸敬業,可以進一步發揚光大。
就這樣,在無聲處,我們做著質的改變。比如作業輔導問題:大部分孩子父母外出打工,爺爺奶奶不會輔導,不得已,只能送孩子寄宿或託管。為此,學校專門召開家長會,鄭重宣布孩子的下午作業由老師來負責。學生每天帶作業記錄本回家,家長不用管錯與對,只需督促寫完就行。每天晚上老師電話或視頻抽查部分學生,對於存在的問題或學生不懂的地方,第二天到校後老師親自進行輔導。一段時間過後,全校所有學生的作業不僅能按時完成而且作業質量也逐漸提高。
至於學校條件不好,學校積極聯繫上級部門,同時自力更生,有計劃地逐年改善。2016年,國家給學校配備了一體機、空調等硬體設施,要求45周歲以下的教師在半學期內必須熟練操作一體機,45周歲以上的教師一學期能做到基本熟練,所有老師通過大屏幕授課;同年,學校為所有教室安裝了空調。夏冬季節,空調全天開放,孩子們在或清涼或溫暖的環境裡學習,沒有了後顧之憂……
就這樣,愈來愈多的學生及家長感受到了學校的變化,體驗到了家門口學校的優勢,他們不再想著到外村外校上學,甚至有一部分學生紛紛從外地轉回。如今,北黃小學從之前的102名學生已發展到現在的215名學生。
二、強化師德,營造氛圍,提升質量
學校的發展主要靠教師。一支團結奮進、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是學校良性發展的關鍵。為打造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學校做了諸多努力。
「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是我們一直堅持並付諸實踐的原則。在北黃小學這六年,我一直堅持帶主科,帶畢業班,校長所帶科目成績優異,全體教師一定會向校長看齊,所以這些年北黃小學的成績一直排名埝橋鎮前列,且口碑相傳。
早上要求教師6:50到校,我會在6:30之前到校,每天放學後我有一個習慣,檢查一遍所有門窗和電源,然後才離開。老師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她們對自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每學年分課時,我根據教師自身的特點,尊重她們的意願安排工作,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裡我想說兩個事例:第一個是馮金煥,學校年齡最大的教師,48歲,她性格柔和,喜歡帶一年級。她說:「一年級娃娃小,不能急,該用田字格板書的一定要板書,教好一年級學生的書寫很重要」。馮老師的成績很好,但她不適合當班主任。我們學校安排搭班老師儘量做到:行動慢的搭利索的,情商高的能和家長溝通的當班主任。
第二個是李楠老師,一位年輕的教師,2018年9月調來,她以前一直帶一二年級,到北黃小學後想鍛鍊自己帶高年級,經過反覆斟酌,就把五年級數學、英語學科交給她來帶。在休息的時間我們經常一起探討教法,商量管理班級的辦法,在期末考試中,全鎮五個班李楠老師所帶科目排第三名。雖然結果不理想,但是我沒有責怪她,今年仍然讓她帶五年級。我相信,只要給了老師進步的時間,在以後的工作中她一定能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取得好成績。
從擔任校長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訴自己「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只有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校才有發展的可能。」因此,學校各項工作始終堅持圍繞質量提升展開。
一是重視教學經驗交流。學校每學期召開兩次課堂經驗研討會,第一次是進行新課階段,第二次是複習階段。每個教師分享自己上課的竅門,如語文字、詞、句、篇的講解和整理技巧;數學計算天天練,作業書寫格式規範等。分享後進生學習的方法,如思想教育、作業減量、表揚閃光點等。給教師們提供一個學習別人長處、總結自己不足的平臺,確保課堂有效,爭取高效課堂。
二是重視畢業班教學。畢業班教學成績是評定一所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北黃小學六年級的語文數學英語教學工作分別由王豔芳、劉敏和我擔任,我們經常在一起探討教學工作。
王豔芳老師是學校帶畢業班經驗豐富的教師,她語文教學水平紮實,她認為:現在的語文教學不只是重複大量的背誦,抓課堂講解,多閱讀是必不可少的,作業量要合適,不提倡機械性作業。
劉敏老師是學校的教導主任,她上課的特點是:課堂氣氛濃,每節數學課前不唱歌,學生集體宣誓,增強積極性,她要求學生的數學作業從上到下形成一條線,乾淨整潔。
我連續帶了三年畢業班英語課,認為:大量進行單詞課文記憶不科學,把每一課單詞分兩部分進行學習並記憶,課文也是如此,能提高學習效果。另外,緊扣教材,研讀課標也非常重要。
三是重視學困生的轉化。在今年七月份畢業的學生中,有四個比較調皮的孩子,一個不寫作業,另外一個上四年級時還不認識拼音,後兩個是原北黃小學的學生。要讓這四個孩子進步,我和王豔芳、劉敏老師給他們吃「偏碗飯」。下午放學後延時輔導免費補課,經過一段時間後,這四個學生通過老師的鼓勵,家長的監督和自身的努力,從最初的「負隅頑抗」到最後的自願學習,在小學升初中的考試中,他們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家長還特意送來錦旗表示感謝。
所以,教師不能給學生貼上差生的標籤,他們都想取得好成績,我們應該用賞識的眼光去鼓勵他們,用實際行動去幫助他們,至少在小學階段,不讓孩子們掉隊。
三、細化管理,落實常規,突出特色
德育教育方面。中心校宋紀倉校長曾說過:「感恩教育如同一棵樹的根,將德育、禮儀教育等方面融入這棵樹根,在學生心中紮根發芽」。
得以啟示,我們在校園文化牆上融入了成紅色文化教育和禮儀教育等內容,開展了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紅色故事演講比賽等活動,目的是增強孩子們的愛國意識,感恩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換來的美好生活,培養他們講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從而感恩祖國,感恩父母,感恩身邊的每一個人!
班級文化建設方面。學校每個班的學生人數都在30至40人左右,適合「小班化教學」。學校要求每個教室的布置要突出美感,通過書畫、手工製作、名言警句、盆景等營造出積極向上的班風,打造獨具特色的班級文化氛圍。學生的桌椅擺放要適合師生互動,方便教師進行個別輔導。
貧困學生幫扶方面。學校要求幫扶教師定期對他們進行家訪,建立貧困學生檔案,跟蹤記錄1年級到6年級貧困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成長過程,通過縱向對比,激勵學生。在幫扶中讓孩子們感受到老師的溫暖,從而培養他們陽光開朗的性格。
回顧近年來的工作,儘管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也清楚地看到自身存在的問題:教師老齡化嚴重,學校硬體設施已經不能滿足學校的發展等等。
面對新的挑戰,我們將繼續堅持求真務實、砥礪追求、銳意進取的工作態度,腳踏實地、攻堅克難,努力提升辦學條件和管理水平,用智慧和汗水打造城鄉結合部的示範學校,打造出鄉村教育的輝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