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新高考」方案公布後,各家高中都逐步展開選科走班的探索。廣東華僑中學校長李子良認為,新高考改革給予了學生在選科擇業上自主選擇權,本質是「揚長」教育、是生涯「規劃」教育,並採取四大措施幫助學生自主選擇。
文/羊城晚報記者 蔣雋
高中應幫學生解決四個問題
作為有31年教齡的老教師,李子良認為,新高考改革給予了學生在選科擇業上自主選擇權,本質是「揚長」教育、是生涯「規劃」教育。
高中要幫助學生解決四個問題:第一,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及優勢學科;第二,要讓學生在一定的職業體驗中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第三,要讓學生了解從事該領域工作需要學習的專業;第四,如何在高中選科中將學生自己學科優勢和專業、職業方向兼顧、結合。
生涯規劃要鎖定三個核心
對於生涯規劃能力,僑中總結出三個核心詞:自主選擇、生涯規劃、學生發展指導。
李子良指出,自主選擇,本質是「適性揚長」教育,讓每一顆種子找到自己的潛能和方向,從而按照自己的特性去生根、發芽、開花和結果,成為「最強的自己」。
學校要強調「規劃」意識,讓學生在中學階段去思考、去體驗,並在接下來的選科及高考志願的填報中規劃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他說:「作為教育的主體,學校、年級和班級在學生發展指導中的工作重點應放在:生涯指導、學業指導、生活指導三個方面。」
僑中專門設置了360多平方米的學生發展指導中心,內有心理輔導室兼沙盤室、潛能開發室兼心檢閱覽室、團體活動室兼心理劇場室、學生生涯室、心理宣洩室等專業功能室等。
四個步驟探索生涯規劃
李子良介紹,僑中採取了四大措施,探索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科。
首先,在正式選科前,學校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進行學生生涯測評,幫助學生全面、科學地認識自己的興趣愛好、優勢特長、職業價值觀等。
其次,開展豐富的職業講座、職業規劃比賽、「家長引路」等活動,並為學生創造職業體驗的豐富機會,如開展「父母工作體驗日」活動等。
第三,開展「走進大學校園」活動,聆聽教授、學者講座,同時結合「學長引路」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大學各專業的特點及報考要求。
第四,利用專家講座、級會、班會等形式,向學生介紹新高考政策,做好選科及學習方法的指導。
「在選科上,既給予學生合理的建議、又充分尊重學生自己的意願;分班上,既實現優化組合、又注意因材施教。同時,結合學校本身的實際情況,對老師的教學工作進行統籌、合理地安排。」李子良說。
做法:定1走2,分層教學
在「3+1+2」高考規則下,高中選科走班有三種常見模式:按組合固定部分行政班且只有部分學生走班、定2走1、定1走2。
第一種方式走班最少,最利於管理,但涉及學生在走班與不走班問題上的公平問題,且分層教學存在一定困難;定2走1走班較少,比較方便管理,但幾乎完全無法進行分層教學;定1走2走班最多,管理難度最大,但可以較好地實現分層教學。
考慮到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及學校尋求重本突破的發展目標,僑中毅然選擇了難度最大、但最有利於學生和學校發展的定1走2模式。
「整個高一級分為6個物理班和4個歷史班,其餘4科(化學、生物、政治、地理)進行全級統一時間走班,並根據學生成績進行合理的分層教學。目前新高一級的走班工作正有序、高效地進行。」李子良表示。
規劃選科 決勝高考第1步
廣東新高考將實行「3+1+2」模式,選科走班是配合新高考的重要途徑。其實,早在新高考方案公布之前,有不少學校已經提前探索了選科走班模式。他們有怎樣的經驗?
7月6日,由廣東教育督導學會、羊城晚報教育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卓越教育承辦的「規劃選科,決勝不止新高考」廣東新高考改革研討會將在廣州舉行,屆時現場將邀請廣東華僑中學校長李子良,廣州市第五中學校長裘志堅為大家做分享。歡迎報名現場聆聽。
新高考下 應對個體不適應的有效手段
新高考下「3+1+2」帶來12種選科組合,同時也給學校、老師帶來新的教學挑戰:走班教學將成為主流趨勢。
除5中、僑中外,像16中、秀外、廣雅等也曾對走班教學作過嘗試。卓越高中團隊走訪調研發現,其實走班制對學生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老師監督減弱的情況下仍然保持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所以「規劃」已不僅是升學規劃,業已滲透為自律意識培養、自我管理加強的新要求。而了解和掌握越多的高校資訊、政策圖解,尤其是高校專業人才要求,也將更有利適應新政紅利。卓越高中團隊建議優選系統化的學科指導與升學指導,更有機會成為新政下有準備的「小白鼠」。
編輯: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