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見聞錄:施蟄存風塵僕僕
戈予 | 《大上海報》1945.4
施蟄存小影(圖片來源於網絡)
趙景深將施蟄存、戴望舒、杜衡比作仲馬《俠隱記》裡的三劍客,為了他們的接近與熱絡,併合辦過《瓔珞》、《現代》等刊物。
施蟄存是浙江松江人,外貌瘦怯,說話很高朗而有精神,性格上帶點豪爽,記得有一次甚麼會議他介紹自己,自認是我是失業而沒有事做的赤佬,可想見其為人的風度。
自從發表《莊子》與《文選》,引起激烈的一場論戰,當時氣憤地竟閉門不出多時,但是,戰事發生,他一掃頹唐僕僕於西南道上,初任教雲南大學,大約廿七年冬至滬省親,旋即南行。二十九年起,改在福建長汀國立廈門大學執教,終日與青年相對,頗多新的歡悅。去年春季他又來過上海,那時他家已遷居愚園路,兒女漸長,於是他攜了大兒子匆匆再到內地去了。
他原為禮拜六派的作者,因能銳意改進,得獲文壇佳譽,其作風清新婉約,詞藻洵麗,心裡描寫最多微妙之處,擁有廣大讀者。如娟子姑娘即為確例。良友版的那冊《善女人行品》,不啻是一架現代女性的解剖鏡了,而其後期作品,不知何故遠遊於前,或者是現代雜誌所倡導的第三種人文學的自由氣息太重了。
《善女人行品》書影,上海書店印行
—完—
版權歸作者所有,民國故紙堆整理,轉載請註明
註:施蟄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原名施德普,字蟄存,常用筆名施青萍、安華等 ,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教育家、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1932年起在上海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 ,並從事小說創作,是中國最早的「新感覺派」的代表。1937年起,相繼在雲南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大同大學、光華大學、滬江大學等校任教。1952年調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施蟄存博學多才,兼通古今中外,在文學創作、古典文學研究、碑帖研究、外國文學翻譯方面均有成績。施蟄存還被中國翻譯協會表彰為匈牙利語、波蘭語「資深翻譯家」。 2003年11月19日,施蟄存在上海逝世,享年99歲。——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