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戴望舒、施蟄存青春獨白40歲王西神、徐卓呆新年閒話

2020-12-23 青瞳視角

上海《時事新報》,1924年「青光新年號」(頭版)

▲1933年上海所見明信片,原載《美術》雜誌1934年第1卷第1期

徐卓呆1924年新年感言

1924年的春節,是2月5日。過了這個春節,即是陰曆甲子年,也就是「鼠年」。雖然當時流行過陽曆新年,不過這一年元旦的上海《時事新報》版面上,「青光」副刊推出的「新年號」,還是以兩隻巨大的、一黑一白的老鼠爬上水仙花的圖案為點綴,是要烘託一下「鼠年」的新年氛圍了。

當時的「青光」副刊,主編為滑稽小說大師徐卓呆。他是江蘇吳縣人,名傅霖,號築巖,別號半梅(槑)。徐氏既是通俗小說家,也是電影理論家,劇作家,被時人譽為「文壇笑匠」和「東方卓別林」。

徐卓呆為了編好這一期「新年號」,也是煞費苦心,早就提前向數十位活躍在滬上各界的友人發出了邀請,請他們談一談新年感想。原來,徐氏從當時頗為流行的陽曆新年互送賀年片的風氣著眼,要在「朋友圈」裡談一談對賀年片的看法與觀點。這一新年話題,在96年前中國各地報刊上都不多見,對於剛開始流行新年互送賀年片的時尚前沿都市——上海而言,也尚屬首次。

那些曾依慣例,泛泛而言一年生活,侃侃而談新年願望的撰稿人,面對這一話題,不得不拿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對賀年片這一事物乃至賀年風尚等展開專題評述了。

19歲戴望舒 最討厭發送賀年片

且看,按收稿時間順序排版的來稿中,「姍姍來遲」的第十四位撰稿人,乃是後來成長為大名鼎鼎的「雨巷詩人」——戴望舒,那會兒他用筆名「夢鷗」撰稿。戴氏對賀年片乃至「年禮」的看法,以及新年感想等等,皆信筆寫來、娓娓道來,行文平實而真切,是詩人難得一見的「寫實」作品,更見其個人性情的真實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篇「新年感言」,似乎未曾輯入《戴望舒全集》及其他戴氏文集、選集,亦未見相關文獻有過任何提及,可稱「佚文」或「集外文」。此文在現代文學史及戴氏生平研究方面,自然獨具價值,原文如下:

這篇對於新年的感想:不是對於世界的新年的感想;不是對於中國的新年的感想;不是對於社會的新年的感想;只是我自身對於新年的感想罷。

我現在在上海,離開了我那美麗的西湖,要好的朋友,歡樂的家庭。照表面上看來,我是一個異邦之客,一個孤寂的人,一定是很煩悶,很不樂,對於這新年,大家都快快樂樂的團聚著歡聚著。

然而我實際上卻感到很快活,很適意,因為有許多煩惱的不樂的事,都可以乘此不理:發賀年片,這是一件最討厭的事。在家裡時大家將賀年片寄來,要是不回,他們一定要大不樂,或者是因此而發生意見。偏偏我的朋友又是多,買賀年片,要耗我的錢,失寄一個又要惹氣。一到上海:這些事都裝做不知,輕輕的被我逃過了。這是我對於新年快樂的感想之一。

年禮,朋友們親戚們在新年中,不免要送點年禮,現在我也逃過了,這是我對於新年快樂的感想之二。

朋友的來往,新年中許多的朋友——常來的和不常來的——到新年中都要到我家裡來,幾乎使我應接不暇。有些呢,果然很喜見他和他談話,有些呢,實在是惹厭,更加我的煩悶。到上海後,雖然有許多喜見他的朋友不能見到,但是惹厭的那些、惹煩悶的那些,都可免見了。這是我對於新年快樂的感想之三。

……說不盡的快感。都湧上我心頭,不禁使我大笑了。

上述500餘字的新年感言,出自時年19歲的戴望舒的筆下。那會兒,他還沒有寫出《雨巷》的名篇,還不是什麼著名詩人。不過,少年戴望舒早已與現代文學結緣;17歲即開始寫小說與散文,在故鄉杭州時已與施蟄存、馬鵑魂、張天翼、葉秋源、李伊涼等組建了文學社團——「蘭社」。

過新年時必得發送賀年片的風尚,昔日身在杭州的戴氏認為乃是「一件最討厭的事」。此時身在上海,戴氏自言「這些事都裝做不知,輕輕的被我逃過了」,還為此頗感慶幸地聲稱,「這是我對於新年快樂的感想之一」。

捎帶著慣常不免要送的年禮,以及應接不暇的人際應酬等等,此刻身在上海的戴氏,都可以在這新年到來之際「倖免」了,真是「說不盡的快感」。至於那「有許多喜見他的朋友不能見到」的些許遺憾,竟在這一期「青光新年號」上,也可以有所彌補了。

這不,居於其前的列於版面首位的馬鵑魂來稿,以及緊隨其後的列於版面第十五位的署名為「青蘋」(施蟄存)的來稿;還有列於版面第六位,稍後加入「蘭社」的蘇州人黃轉陶的來稿,都是「蘭社」中人的新年感言,仿佛來了一場「蘭社」會員的新年筆會一般。這樣的「新年快樂」,更是另一番「說不盡的快感」罷。

19歲施蟄存 新年感到「迷惘」

值得注意的是,與戴望舒同齡,時年同為19歲的施蟄存,當時正在上海大學就讀,也給「青光新年號」寫了一篇「新年感言」。這位後來被視作「新感覺派」代表人物之一,又被譽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之一的新派作家,與此時的戴望舒境況相似,還沒寫出什麼足以震動文壇的名篇大作,筆下卻又別具少年人的清新靈動。

施氏這一篇「新年感言」,與前述戴氏的那一篇「新年感言」的研究價值相似,皆屬於其早年難得一見的作品,全文如下:

我得著徐卓呆先生給我的一封信,在這信上他要我一篇文字,題目是「對於新年感想」。回到了我的家鄉——松江,雖然我們松江並不是一個很偏僻的村鎮,在歷史上他也可算江南第一所大城。但我卻非常奇怪,何以在距離新年不遠的這兩天,我們那大城裡還一些也看不出將有新年來了呢?於是我想著或許徐卓呆先生記錯了時日,不要距離新年還有幾個月罷。

回到了上海,立刻使我迷惘了自己。每一條馬路,每一家店鋪的廚裡,都滿滿的裝著簇新的貨物,尤其是糖果店、書店、洋貨店,他們的巨大的廚裡都裝滿了許多美麗的聖誕禮物,新年禮物。

每一個小孩子,牽著他的父親或母親的衣裳,到市上來,他們一看見玩具店裡掛著的許多慈祥的聖誕老人,和花花綠綠的聖誕卡片,或是看見了糖果店裡陳設著的襪糖,他們沒有一個不快活著笑著說:「哈!有趣味的新年將要來了。」

究竟新年是否將要來了?何以在我們內地的大城市中一些也感覺不到呢?這兩個問題盤旋著在腦中,迷惘了我自己。

我將這問題問我的朋友,請他解決。他笑著道:「這種是不成問題的。因為你們家鄉是在內地所以不容易感覺到新曆新年的景象,這種新年內地人是很少很少願意享受的。」

於是我有了這一篇文字:「對於新年之感想」了。原來「這新年只有上海能感覺到的」。「這種新年內地人是很少願意享受的」。

這500餘字的「新年感言」,篇幅上幾乎與戴望舒所寫的那一篇完全一致,內容卻又完全不同。當時身在上海松江縣的施氏,在文中記述了他的新年「迷惘」,即「究竟新年是否將要來了?何以在我們內地的大城市中一些也感覺不到呢?」

事實上,當年的松江縣,如今早已劃為上海市松江區。此地位於上海市西南部,歷史文化悠久,有著「上海之根」 的稱譽。松江位於黃浦江上遊,東與閔行區、奉賢區為鄰,南、西南與金山區交界,西、北與青浦區接壤,業已成為繁華時尚之都——上海的重要組成部分了。原籍浙江杭州的施氏,8歲時即隨家遷居時屬江蘇省轄的松江縣,至17歲時,仍視松江縣為其家鄉。當時的松江縣因區域歸轄所限,整個縣域的經濟與文化發展,尚不能與上海市區同步,故而少年施蟄存有了上述的新年「迷惘」。

40歲王西神 甲子年並不太平

兩個整版的「青光新年號」,除了尚名不見經傳的戴望舒等人的青春獨白,仿似一場「蘭社」中人的紙上筆會之外,更有當時活躍於滬上各報刊的小說名家範煙橋、趙苕狂、沈禹鍾、江紅蕉等,還有劇作家汪仲賢、谷劍塵等,以及主編徐卓呆、王西神在內的眾多資深撰稿人,均有文字發表。可以說,除了戴、施那一輩「00後」之外,更多的撰稿人乃是「80後」與「90後」。

著名學者錢鍾書的堂舅父,無錫人王西神,在專刊兩個版面共計25位撰稿人的群體中,年紀較長,資歷也較長,時年也不過剛剛40歲而已。王氏原名蘊章,字蓴農,南社社員,詩文書法皆頗有造詣。早在清宣統二年(1910),《小說月報》創刊,即為首任主編。因其首倡期刊作者稿酬制,一時來稿大增、聲名遠揚,其他報刊紛紛效仿,王氏也因之被視作滬上報人群體中的元老級人物,其詩文書法常常見諸報端。

王氏為「青光新年號」所撰「新年感言」,沒有少年撰稿人的「快感」與「迷惘」,也沒有中青年撰稿人的「熟絡」與「幽默」,而是流露出一位元老級報人對時局走向與國家命運的深沉憂思。在「莫論國事,只談風月」的普世信條之下,這位正值「不惑之年」的報界元老,卻偏偏要在一篇新年感言裡,只談國事,感時憂國,這樣的情形殊不多見。且看王氏開篇即語:

年年有新年,新年並沒有甚麼可以感想之處;不過今年的新年,因著是六十花甲一周的第一年,幹支恰恰遇著「甲子」兩字,社會上的迷信,多說甲子年應當天下太平,所以對於今年的甲子年,似乎抱著無限的希望。

緊接著,王氏歷數晚清以來的政治腐朽與民生艱難,強調迷信時運無法救國;在治國無方的政府統領之下,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每一年都是「災年」,並無什麼太平盛世可言。無論是亡國不遠的晚清朝廷還是此刻執政的北洋當局,王氏認為皆是治國無方、禍害百姓的政府。這一篇「新年感言」,讀來頗感沉重,並無什麼預祝新年如意的客套話,觸目皆是令人憂憤的字詞話語;篇末連發兩個反問,更是發人深省。王氏這樣寫道:

再從幹支說來:「子」字是地支的第一字,從民國的壬子年,到現在十二年中間,有甚麼一件事,可以安慰自己?現在又是甲子年了——這一個「子」比較前一個「子」,不知道怎麼樣?

44歲徐卓呆 賀年片得罪人,取消賀年片!

當然,徐主編也寫出了自己的「新年感言」,依序排在了兩個版面的倒數第二位,即第二十四位的位置上,幾乎就等同於「壓軸」之作了。

且看這位時年44歲的徐大主編的「壓軸」之作,有著怎樣的總結與評述,原文如下:

我很怕過新年!其實怕的不是新年,怕的是發那賀年片。每逢過新年時,總要發這麼一二百張賀年片。那時節,要想得周到嚴密,萬一漏去了幾個朋友,又恐怕他們要生氣;不過一時總有失漏,哪裡會個個想到呢?就是已經發寄的,也保不定郵送時不會中途失去啊!所以不用賀年片則已,用起來反容易得罪人!

我在每年用那賀年片,笑話也鬧過不少:民國元年,我寄一張賀年片給友人潘某,上面畫一隻老鼠,蹲在一隻箱子上,這一年也是子年,所以屬鼠;不料潘某大怒,他說:常言道:老鼠躲在書箱裡,是「吃本」之意,今年生意一定不好了!

去年我一時因所印的賀年片不夠,便向我家的孩子要了幾張,我也沒細看,就此寄出去了!後來才曉得:那寄的幾張,都是對女人用的,不是笑話麼?

我為著賀年片,往往對不起人,所以今年索性取消不用了,親友們原諒罷!

平日我一想到新年,就會聯想及那擔心的賀年片,如今取消了賀年片,真宛如心頭去了一得壓迫,可以很快樂的過新年了!

此篇約400字的「新年感言」,完全是圍繞賀年片這一問題展開評述的,可見徐氏對這一問題確實長期糾結,也確有深刻感觸。也正是因為始終為之牽絆受累,每年都要為之鬧出點「笑話」或「閒話」來,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就在1924年新年之際,公開聲明「我為著賀年片,往往對不起人,所以今年索性取消不用了,親友們原諒罷!」做此決定、發此聲明之後的徐大主編,竟然也同那19歲因遷居上海而免去寄送賀年片之煩悶的戴望舒一樣,心情大好,自言「真宛如心頭去了一得壓迫,可以很快樂的過新年了!」

賀年片本是「舶來品」,乃是從西方傳入的「新生事物」之一。晚清以來,西洋使節將陽曆新年互致賀年片的風尚,帶入中國。之後,將陽曆新年元旦視為「洋節」與「西節」者,為迎合都市公眾的時尚心理,漸有批量印製與發售賀年片的商家出現。就在1924年前後,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大東書局等各大出版機構,紛紛在每年年末與次年年初之時,印製大量各類賀年片,以迎合都市民眾需求。

在又一個「鼠年」即將到來之際,重溫這一場發生在96年之前,同樣也是「鼠年」來臨之際,包括少年戴望舒、施蟄存等多位名家參與的新年筆會,實在頗有幾分意趣。

文並供圖/肖伊緋

相關焦點

  • 文壇見聞錄:施蟄存風塵僕僕:戈予/1945
    文壇見聞錄:施蟄存風塵僕僕 戈予 | 《大上海報》1945.4 施蟄存小影(圖片來源於網絡) 趙景深將施蟄存、戴望舒、杜衡比作仲馬《俠隱記》裡的三劍客,為了他們的接近與熱絡,併合辦過《瓔珞》、《現代》等刊物
  • 揭秘戴望舒與三位女性的情感經歷
    下面就讓我來介紹這三位女性與戴望舒之間的故事。(一)他的初戀施絳年施絳年是當時戴望舒的好友施蟄存的妹妹,因為在施蟄存父母家寄住過,戴望舒看見施絳年的美貌 並為之所傾心。戴望舒開始了急切的追求,開始每天為她寫表白的詩歌,想要用這樣的方式獲取她的芳心。
  • 戴望舒與「丁香一樣的」姑娘始終無緣,3段悲劇,令人扼腕長嘆
    當時,戴在文壇已有名氣,與杜衡、張天翼、施蟄存等人創辦了《蘭友》半月刊,戴任主編。後因1925年「五卅」慘案,及後來的時局動蕩,戴就在施蟄存的家裡專心於文學創作,他看中了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18歲的施絳年,清秀高挑,花樣年華,望舒如一頭被蒙了雙眼的驢子,拉起磨盤就是執著地轉。這期間,他寫了《我的記憶》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文中開頭的那首《雨巷》。
  • 民國「綠帽王」詩人戴望舒:一生三次婚姻,都被貌美如花的老婆劈腿
    1927年大革命失敗,愛國青年們隨時都有被捕的危險,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到松江避難,藏身在好友施蟄存家中。在這期間,戴望舒愛上了好友施蟄存年僅18歲的妹妹施絳年。當天晚上,23歲的戴望舒一氣呵成寫出了後來中國最著名的愛情詩《雨巷》。
  • 施蟄存:「萬水千山來小坐」
    施蟄存1905年生於杭州,在上海松江長大,中學時代便開始學做小說、詩詞。1922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學,因參加非宗教大同盟被這所教會大學開除,次年進入革命氣息濃厚的上海大學,兩年後轉到大同大學,參加五卅運動。1926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班,加入共青團,與同學戴望舒、劉吶鷗辦刊物、開書店,參與了馮雪峰和魯迅擬定的蘇聯文藝理論叢書的譯介。
  • 施蟄存的詩有哪些?施蟄存的詩詞全集9首
    近現代詩人施蟄存,施蟄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原名施德普,字蟄存,常用筆名施青萍、安華等,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教育家、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1923年考入上海大學,後轉大同大學、震旦大學。
  • 40歲,憑什麼不配懷念青春?
    既然,青年人、最恣情的時光,叫「青春」,那請問四十歲的人,憑什麼不配懷念青春?0140歲已經老了嗎?如果在路邊攔住一個人問:40歲算老嗎?呵呵,不要把自己的沒教養,當成你們所謂的青春張揚!按照當下人們的平均壽命80歲算,60歲退休,還有20年才到平均壽命,這還算保守估算,當代社會80歲+的老人真的太多太多,那憑什麼人生40歲,就被人罵「不配懷念青春」?
  • 19歲出演《窗外》走紅成名,40歲與富商結婚,如今66歲活成這樣
    19歲出演《窗外》走紅成名,40歲與富商結婚,如今66歲活成這樣在娛樂圈當中,很多的明星藝人也是都憑藉著自己的作品成名,被更多的朋友所認識到,而認識的事情都是有著雙面性的。而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說的就是19歲出演《窗外》走紅成名,40歲與富商結婚,如今66歲活成這樣。林青霞這個名字對於很多的朋友來說也是比較熟悉的一位演員了 ,在1973年的時候出演了《窗外》這部影片當中的女主角的角色。
  • 周末讀史丨施蟄存的福建往事
    上海愚園路1018號,是著名作家施蟄存先生的舊居,他的書齋「北山樓」位於小樓的二樓。當年,施蟄存不僅以「北山」為書齋名,還常以「北山」為筆名,寫下大量的珍貴文字。「北山」在哪裡?何以令先生念念不忘?  這還得從上世紀40年代說起。當時,正處抗戰時期,施蟄存任教於內遷福建長汀的廈門大學。
  • 2020我的新年禮物|40歲,只想像個少年任性一把
    等到長大了,新年似乎變了另一個模樣,唯一可期待的大概就只剩新年禮物了——它可能來自家人,也可能來自朋友,甚至可能是自己給自己準備的一份夢想。這個新年,我們以「2020我的新年禮物」為主題,邀請多位「收禮人」來分享自己的新年禮物故事,期待能為你的新年計劃提供些許靈感。
  • 來自老詹粉的獨白:獻給一去不復返的青春
    來自老詹粉的獨白:獻給一去不復返的青春 今天西決第一場湖人對陣掘金,結果不出意料,湖人大比分戰勝掘金
  • 戴望舒與西班牙文學
    1928年戴望舒開始翻譯外國文學,西班牙「98一代」文學展現出的抗爭精神引起了他的注意,但這時他不懂西班牙語,只能依靠法語轉譯。同年,戴望舒轉譯了伊巴涅斯的《良夜幽情曲》和《醉男醉女》。1929年9月,《新文藝》第1卷第2號上刊登了他所譯的阿左林(又稱阿索林)的散文《修車人》與《麥餅人》。1930年3月,他與徐霞村合譯了阿左林散文集《西萬提斯的未婚妻》。
  • 施蟄存 尋書一瞥(下)
    □朱航滿 施蟄存提及的這兩位作家的作品,一位為法國薩德的《索多瑪的一百二十天》,另一為奧地利馬索克的《穿貂皮衣的維納斯》。從施蟄存信中所談可以推測,這兩本書之前他應該都曾讀過。
  • 《雨巷》戴望舒的丁香姑娘:三位美貌女郎,不約而同奉送三頂綠帽
    戴望舒,出生於杭州,從十四歲起就開始在雜誌上刊登小說,才華橫溢。不久,還創辦了《蘭友》雜誌,並擔任主編。然而戴望舒其貌不揚,高大黝黑,還有小時候得天花留下的一臉麻子,這讓他的感情之路充滿了波折。戴望舒最開始愛上的是一位美貌姑娘施絳年,《雨巷》裡的丁香姑娘就是以她為原型而寫的。
  • 電影《給19歲的我自己》29日上映 「勇敢追學長」告白青春
    新穎獨特的故事,懸念叢生的情節,刻骨銘心的愛情,勇敢飛揚的青春,19歲與29歲之間的時空穿越,想必《給19歲的我自己》會在這個夏天為影迷們帶來溫暖、感動和治癒的力量。小清新終極海報發布 演繹勇敢追愛的青春之戀
  • 從廢韻到複韻——戴望舒創作的否定之否定
    【前言】以現代白話為語言載體的中國新詩,在誕生之初因為沒有現成的格律可資遵循,便引進美國惠特曼於19世紀中期開創的自由詩為其形式,從而不再按照「一定之規」寫作。但是,新詩產生未久,一些有識之士便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建設新詩格律的努力,持續至今;而且終於在當今取得了不可抹殺的成績。
  • 2020年新年簡短祝福語,祝您歲歲平安,年年如意!
    四、翻翻漸薄的日曆,彈彈身上的煩惱,展展開心的微笑,畫畫新年的草稿,想想過往的成敗,謝謝朋友的關照。年年祝願你快樂,歲歲盼你全家好!五、鼠年送你大元寶,財源滾滾往家跑;鼠年送你福滿多,和家幸福好運來;鼠年送你紅綿襖,身上暖暖心裡暖;鼠年得到祝福多,一年順心萬事和。
  • 《給19歲的我自己》上映 演繹勇敢追愛青春之戀
    《給19歲的我自己》終極海報搜狐娛樂訊 《給19歲的我自己》今日全國正式上映,由黃朝亮執導,林柏宏、石安妮、王芊領銜主演,何明翰、苑瓊丹友情出演。影片今日也發布了小清新風格的終極海報和讓人動容的「遺憾特輯」。
  • 描寫青春的優美句子 我的青春不是一場獨白
    以下是由PConline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描寫青春的優美句子,希望大家喜歡!1、青春就像衛生紙,看著挺多,用著用著就不夠了。。。2、再沒有一段青春,讓你如此荒蕪疼痛,暗夜裡痛哭失聲。3、一生經歷一次的青春,目的是聽一次花開的聲音,看一場花落的寂然,然後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