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祝學軍院士,昔日女學霸今日火箭女總師的院士之路

2020-12-23 家長必懂的核心教育

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中,有一位女院士備受矚目,她就是被譽為女學霸、火箭女總師的祝學軍院士。

1962年出生的祝學軍院士,是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型號系列總設計師、我國飛彈技術領域專家,擁有一連串的榮譽。

她先後有14項成果獲航天總公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科技成果和技術進步獎,1篇論文獲航天總公司青年科技論文一等獎和國家機關青年優秀科技論文二等獎,兩次被評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

1996年,她被評為航天巾幗建功標兵;1998年,獲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01年,入選全國「十行百佳婦女」,「2016、2017連續兩年榮獲年度度航天功勳獎」 。

祝學軍院士37歲就擔任火箭型號總設計師的重任,一直從事地地戰術彈道飛彈技術研究,在飛彈總體設計理論方法和工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大開創性成果;建立了助推滑翔戰術飛彈設計理論方法體系;先後擔任我國三代、七型地地戰術飛彈武器系統總設計師,主持研製五個新型飛彈武器,實現了我國地地戰術彈道飛彈從威懾到實戰、從火力打擊到偵打一體、從傳統彈道式飛行到助推滑翔式機動飛行的重大技術跨越。

祝學軍院士在工作中是典型的「技術大拿」,在學生時代的時候也同樣是「學霸」,在工作中負責、敬業、嚴格、堅韌的性格,延續至祝學軍院士學生年代形成的優秀的學習習慣。

l 愛提問題

祝學軍院士25歲時,作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自培的火箭總體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後被分配到總體部總體室工作,負責某型號電氣系統軟體的總體協調和設計工作,雖然在研究生期間已經大量的積累了知識和經驗,但是面對實戰還是遇到了各種難題。

祝學軍院士再次發揮了學生時代學霸的風格,成了總體室裡最愛提問題的姑娘,總是跟在老同志的後面「老師」長、「老師」短地請教個不停。

探求未知的好奇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根本原因,而提問就是這種好奇心的體現。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說,「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曾經試著給出回答。他建議青少年在求知的道路上——求「學問」,先學「問」,只學「答」,非「學問」。意思是追求學問,首先要學會提問,不學會提問,不是真正的求學問。

諾貝爾獎得主赫伯特·布朗說:「我的祖父常問我,為什麼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呢?他總是讓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出理由,然後讓我自己知道為什麼。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提出疑問,從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於理。我以為,這一點是猶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勝一籌的地方。」

猶太人人口雖僅有1600萬人,佔比全球人口不到0.25%, 但是卻獲得了全球27%的諾貝爾獎,以色列的學校非常鼓勵孩子在上課時提問,甚至還專門開設了一門「提問課」。

無獨有偶,在很多高考狀元中,愛提問也是一個共有的特性,可見,愛提問在人的成長中具有無比巨大的影響。

l 善於學習

和祝學軍院士相處多年的12所老科研人員沈介川說,祝學軍院士非常善於學習,喜歡多聽、多學、多看。

那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善於學習,「多聽、多學、多看」的人,讓學習事半功倍?

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著名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提出的研究成果「學習金字塔」,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 ,學習者在兩周內還能記住多少內容,不同學習效果的一項數據。

「學習金字塔」中一共包含七種方法,塔上半部分三種:聽講、閱讀、聽和看,是傳統的被動式學習。塔下半部分四種:示範演示、小組討論、實操演練、轉教別人是學習力主動學習方法。

根據「學習金字塔」我就好理解,為什麼那些「學霸們」另一個普遍具備的特點就是,傾向於「小組討論」「為其他同學進行解答」。

「小組討論」與「為其他同學進行解答」這兩種方式中會涉及到「示範展示」「實操演練」,也就是在「學習金字塔」地下部分知識吸收率高的方式都是集中體現,在這個知識輸出的過程中,大腦會對接收的知識獲得更加深刻的吸收。

l 孜孜不倦的鑽研精神

年輕時候的祝學軍院士,面試難懂的彙編語言、枯燥的數據、複雜的算式,一本厚厚的源程序,一遍遍讀,一遍遍啃。在近乎昏天黑地的日子裡,像著魔一般,被「釘」在了計算機前。

這是第三個學霸們共同擁有的學習品質,堅忍不拔的鑽研學習精神。

執著地對知識的追求,是人類從猿不安於現狀最終走出茹毛飲血的世界發展至今的動力。

由格拉德威爾在《異數》這本書中提出的一萬個小時定律提到"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古往今來,眾多歷史名人因孜孜不倦的鑽研而獲得成功,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滋味;居裡夫人獲得的「諾貝爾」獎章因幾十年如一日的追求;曹雪芹孜孜不倦的創作而寫成《紅樓夢》。

可見孜孜不倦地鑽研對於成功而言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

學習更應是如如此,只要 有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牢記「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每一位學子都有成功的一天。

相關焦點

  • 我國女院士攻克世界難題,全新飛彈反超美國,300萬獎金不交1分稅
    中國是一個人才濟濟的國家,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努力和付出,幫助我國研製出一批又一批的先進武器裝備,甚至還超越了美軍,就比如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名我國國寶級的女院士,她的名字叫祝學軍,她的團隊為國家造出了一款全新的飛彈,就是高超音速飛彈,也讓當年錢學森的夢想成真了。
  • 我國女版錢學森,攻克世界級難題,讓東風飛彈也能「打水漂」
    祝學軍院士一直是班裡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她經常會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世界中而忘了時間,憑藉著她的聰慧與努力,祝學軍院士如願考上了國防科技大學。經過四年的學習,祝學軍院士更加堅定自己的夢想,懷著一百分的熱情和信念,祝學軍院士再一次以優異成績考入了中國航天部第一研究院攻讀碩士學位,畢業之後她便順利的進入國防部擔任飛彈相關方面的研究人員。
  • 我國女科學家祝學軍,克服世界性難題,使東風飛彈實現「打水漂」
    提起飛彈事業,會讓人想起錢學森等前輩,然而卻有一位女子,她攻克了錢學森留下的大難題,並且生產出新型飛彈,這位女科學家名叫祝學軍,她克服了世界性的難題,並且使東方飛彈實現「打水漂」。祝學軍出生於1962年的遼寧瀋陽,年少時她就是一名學霸,雖然祝學軍長得很標緻,卻偏偏不想靠臉吃飯,而是努力學習,在班級是一女神。
  • 航天新院士|祝學軍和朱廣生
    隨著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這兩位對於公眾來說不太熟悉的航天人帶著「新晉院士」的身份出現,網友們紛紛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微博上提問,這兩位「大神」是誰?1962年12月出生,中國共產黨黨員,碩士研究生,研究員,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型號系列總設計師、型號總設計師。「幹型號工作,不能總跟在別人身後跑。
  • 中國最年輕女院士!25歲拿到博士學位,曾發150多篇SCI
    在我國科研領域,越來越多的傑出女性展現出了巾幗不讓鬚眉的實力,比如大家熟知的30歲即擔任清華大學教授的顏寧等。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女科學家,38歲就當選了院士,成為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她就是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
  • 研製新冠疫苗的女院士,22歲保送清華,49歲升少將,54歲獲封「人民...
    研製新冠疫苗的女院士,22歲保送清華,49歲升少將,54歲獲封「人民英雄」…教科書式的人生太精彩!這四個詞貫穿了陳薇的一生 打小就品學兼優的她 從「別人家的孩子」 活成了「全民的女神」 1966年,陳薇出生在浙江省蘭谿市 憑藉自己優異、穩定的成績 學霸陳薇順利考取清華大學
  • 武漢大學唯一的女院士張俐娜逝世,身後留下無盡的綠色財富
    楚天都市報記者 柯稱 通訊員 吳江龍珞珈山的上空,又多了一顆守護星……記者昨從武漢大學獲悉,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
  • 華誼旗下女明星,竟然社交平臺公開質問鍾南山院士,網友怒批!
    11月27日,華誼旗下,擁有126萬粉絲的女明星沈佳欣在社交平臺居然明目張胆質問鍾南山院士,具體質問內容如下:「敢問種院士,你整天忙在鏡頭一線,敢問你有什麼研究成果,發明了什麼藥?治好過幾個人?提出過什麼合理化建議?
  •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當選2020年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高福既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非洲科學院院士等,兼任國家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方網站透露,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近日當選為2020年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著名化學家張俐娜逝世 珞珈山上空多了一顆...
    ,因病醫治無效,於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 張俐娜是一名大器晚成的科學家,46歲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60歲開啟纖維素新溶劑和材料的全新領域研究,71歲成為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她是一位心懷國家、心懷天下的開創者,為推動中國和全球的綠色發展嘔心瀝血,憑藉全球首創水溶劑低溫溶解高分子技術,成為獲得國際可再生資源領域最高獎的中國第一人;她也是一位溫文爾雅的教書先生,是武漢大學師生眼中真正的「女星」。
  • 王夢恕院士離世 享年80歲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9月20日下午,從王夢恕院士之子王磊處獲悉,其父剛剛離世,享年80歲。
  • 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阿里王堅當選院士
    【TechWeb】11月22日消息,今年,中國工程院開展了第14次院士增選和第13次外籍院士增選,共選舉產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今天正式公布結果。其中,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王堅入選工程管理學部院士。
  • 學霸家庭,一門9個博士,高福院士:多虧了母親的引導教育
    提起母親,高福院士是充滿感激的,他常常在採訪中感慨自己的成就來之不易,能有今天也全是因為自己有一位偉大的媽媽。遺憾輟學高福院士的母親姓楊,名桂蓮,出生於山西的一個小村莊。那個年代的人都是守著苦日子熬過來的,高媽媽也不例外。
  • 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被丁院士痛批的柴靜,如今過得還好嗎?
    從1995年到2003年,柴靜從《夜色溫柔》的實習主持人到央視《新聞調查》獨當一面的資深主持人,能出書能採訪、能開專欄能打假,年僅27歲的她就有著剛柔並濟的採訪功底。央視工作人員給予厚望:此女若堅定目標,必能有所作為。
  • 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逝世,享年88歲
    澎湃新聞記者1月26日從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李方華先生治喪委員會方面獲悉,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電子顯微學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方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月24日21點2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 4次落選中國院士,如今卻成美國院士,而她這樣說
    幾經波折,如今的她,竟被美國國家科學院評為外籍院士,成為中國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而她說的一句話,讓無數人動容.......她,就是李愛珍。18歲那年,李愛珍以優異成績考入復旦大學,1958年她被分配到上海冶金所。
  • 施一公院士的妻子有多厲害?
    大家都是中國人,就算沒有聽過施一公院士妻子的名聲,那也應該聽過施一公院士的鼎鼎大名吧!正所謂「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總會有一個默默支持著他的女人」,但其實成功院士施一公的背後,那個默默支持著他的妻子,同樣是一名偉大的女士。作為一名被保送到清華,後來又遠赴美國求學的優秀人士,施一公院士真的很不平凡。
  • 85歲的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卻2次落選中科院士,這到底是為何?
    屠呦呦獲獎2011年9月,81歲的屠呦呦因在生物醫學上做出的成就,獲得了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6歲的時候就被父母送進小學上一年級,得益於良好的家庭教育,屠呦呦後來的學習生涯一帆風順,15歲進入到了寧波私立甬江女中學習。如果她的人生就這樣發展下去,或許和普通人沒有區別,可就在她16歲那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讓她不得不被迫終止學業。
  • 舒紅兵、施一公同出生於1967年,兩人同為科學院院士,卻大不相同
    而且我們的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等白衣天使醫護人員們都在一線奮鬥,他們盡職盡責、赫赫業業地做事,這些人都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尊敬。舒紅兵是重慶市榮昌區人,1967年1月出生的他現金已經53歲了,舒紅兵從小就天資聰穎,1983年舒紅兵16歲的時候就考上了蘭州大學,雖然那個時候還沒有985、211雙一流建設高校這樣的說法,但是在當時能以16歲這麼年輕的年紀考進蘭州大學的學生肯定是班裡面的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