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女院士攻克世界難題,全新飛彈反超美國,300萬獎金不交1分稅

2020-12-22 老譚世界百態

中國是一個人才濟濟的國家,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努力和付出,幫助我國研製出一批又一批的先進武器裝備,甚至還超越了美軍,就比如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名我國國寶級的女院士,她的名字叫祝學軍,她的團隊為國家造出了一款全新的飛彈,就是高超音速飛彈,也讓當年錢學森的夢想成真了。

高超音速飛彈的最大特點就是無法進行有效的攔截,而且這款到達具有超強的突防能力和攻擊能力,甚至被軍事專家們稱為是可以改變戰爭規則的一款武器。

隨著高超音速飛彈的問世,讓全世界的反導系統都成為了擺設,它就像是一把利劍一樣,能夠躲過所有的攔截,並且直接打擊目標,在所有的高超音速飛彈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東風-17中程高超音速飛彈,就算是美軍眼下最先進的反導系統都拿它沒轍。

東風-17中程高超音速飛彈在上一次的閱兵儀式上閃亮亮相,它強硬的外表收穫了不少粉絲,讓軍迷們也是十分的激動,被它高深莫測的作戰性能深深吸引。要知道在這款飛彈面前,普通的彈道飛彈、洲際飛彈等都是不值一提的,就連美國也有所忌憚。

也正是因為祝學軍攻克了這個世界難題,造出了反超美國的飛彈,國家一次性獎勵了300萬獎金,而且還不用交一分錢的稅。最重要的是高超音速飛彈的技術一直都讓美軍很頭疼,但我國的祝學軍院士做到了。

相關焦點

  • 我國女版錢學森,攻克世界級難題,讓東風飛彈也能「打水漂」
    在設計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和困難,祝學軍院士從未退縮或者放棄,而是堅持最初的設想和理念,從速度、精度和外觀設計上都達到了世界最先進的技術水平,為我國的飛彈技術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貢獻。40年代的時候,尚在美國的錢老曾經提出過一種前所未有的飛彈彈道的假想。這種設想將原本不同的兩種彈道技術,也就是彈道式彈道和滑翔式兩種迥異的彈道結合起來,在增大射程的同時,又不失去其靈活性。
  • 攻克世界難題,她研製出了美國都沒有的超級武器
    現在,有這麼一位女神級的人物,研製出令世界為之一震的超級武器,她是一個比核彈還恐怖的女人,她被稱為中國女版的錢學森。 1 動於九天之上的東風17 說到祝學軍院士,就不得不提及一則舊聞:外媒報導稱,中國國寶級女院士祝學軍成功研製出一款全新飛彈。為此,中國獎勵她300萬人民幣,而且這筆獎金不需要繳納任何稅收。
  • 我國女科學家祝學軍,克服世界性難題,使東風飛彈實現「打水漂」
    在這麼多年的努力下,祝學軍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成為我國飛彈領域的專家。祝學軍還通過自己的努力,設計出飛彈武器系統,並且攻破錢學森先生留下來的飛彈難題,研製出最新型的飛彈,為我國飛彈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據悉,錢學森曾經提出,將彈道飛彈和飛航飛彈軌跡融合在一起,增加防禦能力和靈活性。從而使飛彈軌跡無法被別人跟蹤以及攔截。
  • 20歲學渣攻克世界級難題,三院士聯名推薦,破格提為最年輕教授
    在我國的數學界,就有很多青年才俊,他們從小學習成績優異,在社會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並非所有的教授都是學霸級人物。曾經我國就有一個二十歲的學渣攻克了世界級的難題,最後他被三院士聯名推薦,被破格提拔為最年輕的教授。 從學渣到教授,這個二十歲的男孩是如何做到的?
  • 37歲祝學軍院士,昔日女學霸今日火箭女總師的院士之路
    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中,有一位女院士備受矚目,她就是被譽為女學霸、火箭女總師的祝學軍院士。1962年出生的祝學軍院士,是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型號系列總設計師、我國飛彈技術領域專家,擁有一連串的榮譽。
  • 中國教授研發的新技術,讓國產裝備領先世界30年,國家獎勵300萬
    飛彈是現代戰爭中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在如今成熟的飛彈技術之下,戰爭的模式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而中國飛彈領域在飛彈領域人才的建設下,從上個世紀開始就慢慢開始追上了世界各國。直到如今幾十年過去了,雖然錢老已經離開了人世,但是還有很多中國科學家繼承了錢老的意志在為中國的飛彈領域做著自己的貢獻。其中有一位中國教授研發出的新型飛彈技術,讓國產裝備領先世界30年!
  • 清華最年輕「女教授」,參選中科院落選,為何成了美國院士?
    她的這份愛國情懷,和我國的飛彈之父錢學森有些類似,在美國學習知識以後,時刻不忘回報祖國,不為高薪所動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回到國內,2007年,顏寧回到了清華任教,成為清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女教授。在清華任教期間,顏寧帶著團隊攻克了困擾我國50多年的生物科學難題,為我國的科研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2015年獲得了中科院提名的機會,但是很不幸她三次都落選,在這樣的情況下,顏寧選擇了從清華離職。
  • 中國三位傑出的科學家,兩位獲授院士稱號,一位打破美國世界紀錄
    改革開放以後,國家以「科教興國」為始終戰略方針,將國防重科的研究當成重中之重,以兩彈一星和東風系列飛彈先鋒指路,相繼研發五代戰機上天和各式艦艇下水,在探月工程和載人航天技術上不斷完善突破,不僅為國家築起了一道道海陸空的嚴密防線,也讓全世界都重新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新中國,而中國科技之所以能夠迅速從一窮二白實現華麗轉身
  • 落選院士的清華女教授,後跑去美國科研,如今現狀怎麼樣?
    近年來,我國的各個領域普遍快速發展,與此同時,人們的教育受到了更多的重視。目前,我國培養了很多高校畢業的優秀學生,國內人才市場的競爭也非常激烈。儘管一些本來優秀的人才已經得到足夠的認可,但是由於內部人才的豐富,一些人在競爭浪潮中被淘汰了。
  • 又一院士捐出700萬獎金,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本來寫了一篇有關美利堅那邊戲精懂王角逐諾貝爾和平獎的消息,結果寫完了不給過,這就讓人很納悶了。不過下午在看推送時,一個新的消息出現,這就是我們最近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的96歲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王振義院士,他將所獲的700萬元獎金捐出作為扶貧資金!
  • 又一院士為國家捐700萬獎金,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本來寫了一篇有關美利堅那邊戲精懂王角逐諾貝爾和平獎的消息,結果寫完了不給過,這就讓人很納悶了。不過下午在看推送時,一個新的消息出現,這就是我們最近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的96歲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王振義院士,他將所獲的700萬元獎金捐出作為扶貧資金!
  • 世界乒壇誕生重大變革,大滿貫獎金300萬美元,國乒受益最大
    眾所周知,桌球運動雖然在我國非常受歡迎,但它的職業化程度並不高,運動員獲得的收入也非常有限。在3月份,國際乒聯決定成立WTT世界桌球公司,從2021年起正式管理國際乒聯商業及賽事資產,將對桌球運動進行一系列改革。
  • 中國攻克世界難題,再次登上「熱搜」,美:已無力阻止中國崛起
    中國再次攻克難題,在這一領域的突破,又一次登上「熱搜」,而這個突破,也讓美國意識到,可能已經無法阻止中國的崛起了。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無論是經濟、科技還是民生,都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因此有很多國家對此非常的眼紅,便開始對我國進行打壓封鎖,希望以此能夠孤立我們,但是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在一些領域已經到世界先進水平,甚至還有的已經是世界頂尖的水平。比如我國的北鬥導航系統,華為的5G技術已經得到世界的廣泛認可。
  • 不負凌雲志,拳拳報國心|紀念謝光選院士98歲誕辰
    我國戰略飛彈與運載火箭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謝光選曾詼諧地說。 但這位「土專家」把中國學者勤奮務實工作作風發揮得淋漓盡致,從參與研製中國的第一枚飛彈,到主持設計中國的運載火箭,他用畢生心血奠定了中國戰略武器和航天事業的基礎,為中國的火箭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而今天,是「土專家」謝光選院士98歲的誕辰紀念日。
  • 劉霞:從女焊工到清華博士,攻克世界級難題,用絕技「焊」為中國
    就有這樣一位女性,她以巾幗不讓鬚眉的氣魄在所從事的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打破了國際上的技術壟斷, 女焊工逆襲成清華博士,攻克世界頂尖技術,
  • 攻克世界難題,刷新世界紀錄!
    於輝煌的熱血歲月中,靜靜翻開歷史的書頁,讓從身心歷練中提純的品質與紙頁上承載的厚重之音交相輝映——南開的歷史,就是一部記載傳奇的書卷。肇端於民族危亡,誕生於五四風雷。1919年,神州板蕩,存亡絕續之交,南開大學以一所私立院校的身份,肩負著"教育救國"的使命,在嚴修先生、張伯苓先生等人的艱難籌辦下,誕生於天津城區南部的開窪地上。"
  • 夜以繼日研發,造出東風17高超音速飛彈,他和團隊獲得300萬獎金
    東風-17,是令世界對中國改變看法的軍備之一,外國軍事研究員曾高度評價這款武器,指出「中國用實質性的高超聲速飛彈技術,超越了美俄」。2017年年底,中國火箭軍對一款高超聲速滑翔飛行器(HGV)進行了兩次試射,憑藉高速度和高機動性的特性,突破了飛彈防禦,被外媒稱之為「是對現有防禦體系前所未有的威脅」。
  • 中國院士攻克黑科技雷達,性能遠超地波雷達,覆蓋範圍達地球一半
    圖為研發高頻地波超視距雷達的中國院士【諸葛小徹軍情觀察第2846期】近日,據媒體報導,中國院士攻克了黑科技雷達,據悉,新型雷達是在地波雷達的基礎上,採用了全新概念「高頻地波超視距」,可實現對海上以及空中目標的超視距探測,
  • 清華年輕女教授顏寧:37歲攻克世界難題,出走美國引來罵聲一片
    讀書確實有用,我們發出這些疑問的時候,往往是處在人生的迷茫階段,不知道自己的未來該去往何處,確實現在很多年輕人都非常的迷茫,要麼是自己的專業不喜歡,要麼是自己的工作不喜歡,要麼是不知道自己奮鬥的目標是什麼?
  • 中國版「居裡夫人」,攻克核製造核心難題,一生積蓄捐獻希望工程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在這其中,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幾位核武器科學家,還不得不提到一位女科學家,她突破美國封鎖,在我國研究原子彈的過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是攻克核製造核心難題的奇人,是在我國核武器研究甘當30年「背後英雄」的王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