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寫了一篇有關美利堅那邊戲精懂王角逐諾貝爾和平獎的消息,結果寫完了不給過,這就讓人很納悶了。
不過下午在看推送時,一個新的消息出現,這就是我們最近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的96歲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王振義院士,他將所獲的700萬元獎金捐出作為扶貧資金!
說實話,看到這種消息我第一反應就是想到了評價《射鵰》裡面郭靖的那句話: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一)
歷史上,中國科學家向來都擁有這種為國為民的情懷。
實際上有很多默默無聞的科學家在為我國的科學事業默默奉獻,在這裡面,你會看到很多的科學家風險自己的一生,最後卻將自己所有的獎金留給最需要的人。
1964年,毛二可參與組建了我國雷達研究所,並成功研製出了我國的第一臺相控陣雷達,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後來在北京理工大學作為博士生導師,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
2020年,毛院士獲得北理工五年一度的「懋恂終身成就獎」,現場,毛院士說:我要把所得的獎金全部捐給北京理工大學。希望這筆獎金可以為支持我成長工作一輩子的地方,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
於是,100萬獎金全部捐給了北理工。
李俊賢,我國工程院院士。
是我國火箭推進劑的創始人之一、聚氨酯工業奠基人之一,可以說中國的國防科技工業裡面,李院士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
2018年,李院士與夫人一起捐贈300萬元,用來培養人才,主要幫扶困難學子和優秀博士生。
盧永根,祖籍香港,中國工程院院士。
盧院士一生致力於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1983年開始,擔任華農校長,這一幹,就是13年。在盧院士的日記本上寫著一句話: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這就是至今被很多網友傳頌的「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的出處!
2017年,盧永根院士及夫人將畢生積蓄合計880餘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於扶持農業教育事業。
2019年,盧院士因病去世。
(二)
有人說,這些人傻,自己辛苦得來的獎金卻無償捐助;
也有人說,他們不缺錢。
前者或許是以社會上某些活在自己世界、習慣了奪取的那部分人為主,很多這樣的人會有一種思想:我憑什麼要為社會做貢獻,我做好自己就行了,或者更多人會有這種心理:社會總是欠我的。
對於這部分人,也許他們還生活在原始時代吧。社會是什麼?你、我、他,只有我,是組不成一個完整的社會的,你好,他好,自己在這中間,才會更好。
而對於後者說不缺錢的這部分人,或許心理是這樣想的:比我有錢多了吧!
但是你要知道,他們是群什麼身份的人?!
國家科學院院士!
屬於國家頂級科學家!
而這批人實際能拿到多少錢呢?
這裡我截取到網上一位在內部工作的人士關於院士的工資統計,某位工程院院士周教授,國家發明一等獎獲得者。月基本工資:4890;特殊貢獻津貼:100;崗位津貼:1000;院士津貼:5000;(由於大學有寒暑假,假期沒有崗位津貼);扣除:所得稅約800,住房公積金1200,工會費等其他費用約2000 累計月收入約:9100元左右。
年收入約100000元。
這就是一位國家院士的收入。
如果你覺得這個數據不準確,那麼我們來看看具體的東西:
上面的是來自官方的消息,提出的是40萬年薪和150萬的安家費,聘請的是兩院的院士,也就是說國家頂尖人才。
然後我們來看看目前的娛樂明星的年收入排行榜:
這樣一對比,你會發現,我國兩院院士還比不上明星的一個零頭!
(三)
而長此以往,那麼科學家將會真正成為一個冷門的職業。
要知道,所有的人都一樣,在進行自己的職業選擇時,一定看得是:錢。
當頂級科學家的工資不及國內三線明星的零頭,當企業中層碾壓科學家工資的時候,那麼這份工作就很危險了!
老一輩科學家的幾十年無私奉獻打下來的基礎,在商業社會裡面將會被摧殘的支離破碎!
而我們知道,科學是一個國家進步的動力!
大到航空航天,小到柴米油鹽,都離不開科學,我們崇拜的明星,充其量不過是茶餘飯後的談點,科學才是國家的未來。
而實際上,目前國內因為科學水平和待遇跟不上,很多我國著名、頂尖的科學家只能選擇在國外進行任教、研究。
所以,當老一輩科學家把畢生積蓄都投入到人才培養中來,這本身就是為國家做貢獻,也是為社會謀福利。
當真正將科學家的待遇提高,將科學設備的投入加大,整個社會也開始燃起「我長大後相當科學家」的激情時,那時候,才是一個偉大的中國!
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是為證
原創/鐮刀先生
轉載請註明來源
歡迎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