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吾輩楷模?大概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你身上有我想要學習的美好品質,是我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仰望的對象。
金庸小說中提到,「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我們視線之外,就有不少俠之大者,在默默地貢獻自己的力量。
和小益一起來看看吾輩楷模們吧,在他們的故事中,尋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吧!
從20世紀80年代起,劉永坦院士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祖國海疆雷達打造「火眼金睛」,讓我國海域監控面積從不足20%到全覆蓋。2019年1月,劉永坦榮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今年8月3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和馮秉瑞教授伉儷將個人獲得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哈工大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旨在聚焦國防電子工程領域,助力學校培養更多傑出人才,打造更多國之重器。
劉永坦表示,「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和科技工作者,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份殊榮不單屬於我個人,更屬於我的團隊,屬於這個偉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在獲獎那一刻,我就有了將獎金全部捐出,回報國家、回報學校的想法,也得到了家人的一致支持。」
一心做科研,淡泊名利,還一心做公益,關心社會發展和國家未來,這才是真正的國士無雙啊。
除了劉永坦院士,我們還有好幾位俠之大者,他們德才兼備,淡泊名利,對自己簡樸至極,對他人慷慨解囊。
「布衣院士」盧永根晚年分兩次將畢生積蓄880萬餘元轉入華南農業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帳戶,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這是華農建校108年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黨培養了我,我要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盧永根說。
「摳門教授」肖鑫和,45塊錢的自行車騎了25年,身上的衣服一穿就是幾十年!生活中省吃儉用的他,卻已累計捐款19次,總額達677390元。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設立「迦陵基金」,支持南開大學古典文化研究,目前已累計捐贈3568萬元。葉嘉瑩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燈人,一生致力於古典詩詞的教學,獲得了使古典詩詞於當代「再生」的讚譽。即使雖然已到暮年,但她仍在為了中國文化的傳承做貢獻,縱觀她的一生,都在為研究、宣揚、傳承古典文化而奮鬥。
95歲中國工程院院士崔崑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向學校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至此,崔崑院士夫婦在助學方面捐資已達到1000萬元。在科研領域勤奮治學的崔崑院士夫婦,在生活中十分勤儉,崔崑院士的一件襯衣穿了30年。他們多年來省吃儉用,將積蓄變為一筆筆助學資金。
李俊賢,我國火箭推進劑創始人之一,今年已90歲高齡,但他依然每天拎著白布袋步行上班。至樸至簡的老人,卻捐出300萬設立基金。
他們都是國之棟梁,他們把一生都獻給了祖國,處處體現著家國情懷和人間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