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熊曉琪 上海中創研究
引言
「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佔科技制高點」。
——習近平: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致信
「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習近平:2020年科學家座談會講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一直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多次強調要強化科技創新源頭供給。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襲」全球,廣大科技工作者在防控、治療、疫苗研發等領域奮力開展科研攻關,人們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科學發展在保障生命安全和人民生活福祉中的重要地位。
事實上,隨著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新的蓬勃興起,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普遍強化基礎研究戰略部署,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的大背景下,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關鍵性和迫切性愈發顯現。
為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我國已經布局建設了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和廣東深圳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建設過程中均以科學城為核心承載區。同時,我國不少城市對於科學城這一科技創新策源地和新興城市發展空間載體的探索和實踐方興未艾,建設「科學城」成為當今中國科技創新和城市建設的新熱點。下面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國內外科學城的發展現狀吧。
一、科學城概念
科學城是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為核心,集聚高端科研基礎設施、多元創新主體和創新服務等創新要素,涵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創新、新產業新業態培育等功能,具有數位化形態、高端人才宜居的重要創新載體。
全球最早的科學城雛型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斯坦福研究園和蘇聯新西伯利亞科學城。我國科學城建設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更準確的稱呼應該是「科技城」,以應用研究為主,為了實現技術與產業的融合,帶動區域經濟發展。隨著科學城不斷演進,產城融合的推進力度加大,科學城內部功能布局更趨於合理化。比較科學城和科技城可以發現,雖然兩者均具有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但科學城更加注重提升創新策源能力,以基礎科學研究為核心任務,發展更加依託於大科學裝置、高校及科研院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前端科學研究力量。一些高科技園區的發展戰略要求發生變化或是具備科學要素後,開始努力「升級」為科學城,例如北京「未來科技城」更名為「未來科學城」,「張江高科技園區」在2017年升級成為「張江科學城」。
二、國外知名科學城情況
(一) 美國矽谷
1、基本概況
美國矽谷位於舊金山經聖克拉拉至聖何塞的一條狹長地帶,總面積約3800平方公裡,是美國西海岸的小型城市群。矽谷核心地帶約800平方公裡,居住人口突破300萬,是世界上最活躍的創新創業聚集區。自1965年以來,美國成立的一百家最大的高科技公司中,有三分之一在矽谷落腳。目前,矽谷已形成了以微電子產業為主導,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學等產業共同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2、主要特徵
以市場化機制為導向,產學研緊密合作。矽谷擁有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加州理工學院等多所知名的研究型高校,是輸送高科技人才的「源頭活水」。1951年,史丹福大學創立了斯坦福研究園,依託風投對創新公司進行孵化,設置「戰鬥基金」招引、留住「明星」教授,出臺眾多鼓勵教授、學生創新創業的保障政策。矽谷超過6成的企業創辦人源於斯坦福,現在由斯坦福師生和校友所創辦運營的公司產值已達矽谷總產值一半以上。矽谷擁有上萬家科創企業,其中上市公司283家,市值超過一百億美元的企業佔比約為21%。矽谷大量的創新研究依託企業實驗室或研究中心,在市場驅動下,時代觸覺極為敏銳,有效實現了「研發-生產-盈利-再研發」的正向循環。
圖1 矽谷企業
創新要素資源整合力強,創新產業生態健康。矽谷是美國最密集的投資聚集區,風險投資始於70年代初,充裕的資金支持對大中小型公司創新創業起到了全方位的保障作用。史丹福大學附近的沙丘路僅5.6英裡長,卻密布著300多家風投機構,吸引的風投資金佔美國風投總量的1/3。矽谷的專業服務產業鏈完整,創新生態成熟,匯聚了大量大型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管理信息諮詢服務機構和企業加速器等。
空間增長與產業更替同步,形成多核心空間模式,為區域內部營造了良性的競爭氛圍。從50年代起,半導體產業圍繞史丹福大學發展,多數公司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小城市。50-80年代,隨著集成電路、個人電腦行業的發展,大量企業沿矽谷南北軸線布局。80年代至今,生物醫藥產業在矽谷北部的小城市群興起,融入產業網絡,逐漸形成了北至聖馬特奧南至聖何塞的小城市延綿區域。這些小城市形成了許多發展核心,在地區內部營造了合作-競爭的良性氛圍,不斷促進人才流動、互相激發創意,保持自我更新迭代的生命力。
宜人的氣候和優美的生態環境,是吸引人才和企業的強磁場。矽谷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平均溫度13℃-24℃,全年日照300多天。戶外運動場所和休閒空間豐富,區域內擁有4個州立公園、22個縣立公園等大型生態空間,海岸線美麗綿長,主要城市生態綠地40%以上的。在帕羅奧圖的舊城區,還能體驗安逸的老式郊區生活。
圖2 矽谷自然風光
(二)日本筑波科學城
1、基本概況
筑波科學城位於東京東北約60公裡處,總面積284.07平方公裡,現有人口約20萬,其中從事科學研究的總人數達2.2萬人。匯集了日本30%的科研機構、50%的政府科研投入,擁有6個諾貝爾物理學、化學獎得主。筑波是日本最大的科學中心、知識中心、高等教育與科研基地,是日本在先進科學技術方面向美國等挑戰的重要國家謀略。
圖3 日本筑波科學城
2、主要特徵
政府主導,法律保障和政策優惠力度大。筑波科學城由國家直接管理、日本首相直接負責。政府主導了從設計規劃、選址審批到投資建設等方方面面,投入巨大財力,購買了大量的城市建設土地,出臺了眾多優惠政策。最為突出的一點是,日本政府還專門為科學城的發展制定了法律法規,如《筑波研究學園城市建設法》、《筑波研究學園城市建設計劃大綱》、《高技術工業聚集地區開發促進法》等。
以「五位一體」模式構建創新創業服務生態系統。一是國家從戰略規劃、專項經費等方面提供諸多支持;二是地方政府制定地方創業扶持計劃;三是龍頭科技服務機構對風險企業對孵化和培育進行重點投入;四是社會組織——筑波全球創新推進機構( TGI),系統推進科學城高精尖成果產業化,搭建包括項目篩選、基礎研究、中試、標準研製、產業孵化等各環節的孵化鏈條;五是創新創業服務生態系統的主導——大學和大院大所,是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之源,也是為大企業高端研發服務的供應方、協同創新平臺的發起者,還是風險企業的主要孵化主體,設置有專門的產學研技術轉移機構和創業孵化機構。
圖4 日本筑波大學
除此之外,前蘇聯新西伯利亞科學城、法國薩克雷科學城、韓國大德科學城、英國蘇格蘭科學城等等這些國外具有標杆性的先進科學城,都是值得深入「復盤」的典型案例。
三、國內科學城情況
科學城承載著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歷史使命,是國家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關鍵。縱觀全國科學城的建設情況,筆者認為大致分為兩類。
第一類:戰略地位高、發展較成熟的科學城。目前主要是北京的中關村科學城和上海的張江科學城。
(一)中關村科學城
1、基本概況
中關村科學城早期位於海澱區知春路、學院路、中關村大街一帶,總面積約75平方公裡,現已拓展至海澱區全域,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的核心,也是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區,主要承擔打造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和自主創新主陣地的使命職責。
圖5:中關村壹號
2、主要特徵
創新研發資源集聚。匯聚了北大、清華、人大等27所國家重點高等院校,中科院等30多家研究所,107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截至2018年底,人才總量達140萬人,佔北京市的1/4;其中兩院院士605人,佔全國的36.27%,北京市的78.27%。湯森路透發布的「2017全球最具影響力科學家」中,北京入選的69 人全部來自中關村科學城,佔全國的30.4%。
創新產出高效。2018年,中關村科學城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0%,高於北京10個百分點;人均GDP大約為18.6萬元/人,是北京的1.3倍;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89.86%,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比重達71.2%。2019年,發明專利授權量2.7萬件,佔北京市的50.4%;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405.3件,是北京市的3.1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0.5倍。
「高精尖」產業領跑。中關村科學城擁有百度、聯想、京東、小米、新浪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10448家,約佔北京的40%;擁有字節跳動、滴滴、曠視科技等獨角獸企業40家,估值約佔北京的60%。2019年,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超過2.6萬億元,年增長10%以上。
「創新生態雨林」不斷升級。創新範式正在加速向共生式創新轉變,孵化了小米、百度等平臺經濟企業。中關村科學城在人工智慧、電子信息、軌道交通、集成電路設計、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等領域初步構建了一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擁有中關村海華信息技術前沿研究院、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等新型研發平臺,有效打通了產學研和資本的全鏈條通道,實現「原始創新」與「成果轉化、技術應用」兩手抓。現已構建起包括眾創空間、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周邊產業集聚區等多梯度創新空間,例如國家級眾創空間93家(佔北京55%)。擁有紅杉資本、IDG 資本等全球頂尖風險投資機構,Plug & Play、Trendline、微軟創投等全球知名孵化器。出臺「創新發展十六條」「京校十條」「京科九條」「人工智慧十五條」「智能網聯汽車十五條」等一攬子政策「組合拳」,形成政策創新池。
圖6: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二)張江科學城
1、基本概況
2017年,上海市政府正式批覆《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張江科學城在原張江高科技園區基礎上拓展,總面積約95平方公裡。《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草案)》進一步明確了依託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載體和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園的功能,把張江科學城建設成為科學特徵明顯、科技要素集聚、環境人文生態、充滿創新活力的世界一流科學城。
圖7:張江科學城
2、主要特徵
創新要素高度集聚。張江科學城有國家、市、區級研發機構561家,包括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設施、上海超算中心、張江藥谷公共服務平臺等,有上海科技大學、中醫藥大學、中科院高等研究院、復旦張江國際創新中心、上海交大張江科學園等近2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大科學裝置8個,重點實驗室13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9家,企業技術中心74家。匯聚科技興人才約38萬,集聚諾貝爾獎獲得者、海外院士、中國兩院院士、經認定的海外高層次人才等450餘人。
圖8 上海光源
創新生態相對豐富。張江科學城現有孵化器86家,擁有5大創新創業孵化集聚區,強生JLAB、MIT等國際孵化加速平臺相繼落戶,Intel、ABB等機構共同組建張江國際孵化創新聯盟,SAP、強生等世界500強企業建設創新孵化中心或與本土孵化器聯建。集聚銀行20多家、科技支行4家、創業投資機構150餘家,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也設立在張江。中國(浦東)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上海服務平臺落地張江。率先試點藥品和醫療器械上市許可人制度,試點集成電路全程保稅監管;成立上海科創中心海關,設立全國首個移民事務服務中心。
產業集群競爭力較強。張江科學城以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為主導產業,以上海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張江創新藥基地、張江醫療器械基地、張江總部園、張江細胞產業園區、張江人工智慧島、機器人谷等推進建設。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最集中、產業鏈最完整、綜合技術水平最高的區域,擁有國內晶片製造、設計水平最高的龍頭企業。生物醫藥方面,張江形成了「四校、一所、三院、40多個中心、近百個公共服務平臺」和600餘家創新型企業組成的研發創新產業集群。張江科學城人工智慧產業以人工智慧島為示範,2018年已匯聚國內外頂尖技術企業90多家,約佔全市1/4。
匯聚了一批高科技領軍型企業。張江科學城匯聚企業2.2萬家,其中跨國公司地區總部50家,高新技術企業1000餘家,上市企業50家。崛起了中芯國際、華虹宏力、紫光展銳、中微、上微等集成電路領軍企業,以及君實生物、復旦張江、嘉和生物、華領醫藥、微創等行業龍頭企業。
第二類:正在積極建設或規劃中的科學城。主要有北京懷柔科學城、合肥濱湖科學城、深圳光明科學城、北京未來科學城、廣州科學城、西部(重慶)科學城、西部(成都)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等。
結束語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科技發展道路已經從引入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為主,轉向更多的依靠自主創新。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我國的科學城也應運而生。面向未來,科學城的建設和發展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科技強國的關鍵支撐。但科學城是一種有著極高功能和形態要求的城市建設行為,涉及科學、技術、產業、城市、社會、生態等綜合領域,要真正建設高水平的科學城,必須要堅持規劃引領,有十年磨一劍的戰略耐心和堅定毅力,絕不能指望一蹴而就,更不能各地一哄而上。
作者:熊曉琪,上海中創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指導:楊宏偉,上海中創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員
本文內容系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本公眾號進行刪除
原標題:《熱點分析 | 為了科技強國,走,讓我們去建設世界一流的科學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