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青春上海 青春上海 收錄於話題#對話區委書記16個
作者丨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楊力佳
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三十周年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有太多的展望需要分享
「對話區委書記」最後一期
請到的是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翁祖亮
此次節目的錄製地點
設置在了張江科學城未來公園
一個本身就充滿著未來感的地方
在秦暢的主持下
包括青年網絡大V、
遠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伙人夏遠薏(飯統戴老闆)
上海太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俊偉
洋涇社會組織服務中心主任任豔萍在內的
多位青年代表
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和書記共話浦東!
提質擴區
張江正朝著國際一流科學城成長
科技創新是浦東一張響亮的名片。此次調研一共有4194人參與,數據顯示,浦東作為上海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承載區,青年非常關注,有48.4%的青年對浦東的第一印象是「創新集聚的科學城」,足以見得青年人已經普遍認可浦東是一個創新策源地。同時,對於浦東科技創新的未來發展,53.6%的青年對「擁有已建或在建十個世界一流的大科學裝置(如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等)」非常期待,並且認為「集成電路全鏈條產業體系」和「智能製造產業」的發展最具潛力。
翁祖亮
張江既是代表著上海創新的符號,某種意義上也是代表著中國創新的符號,已經成為上海乃至全國創新要素最集聚、創新產業最集聚、創新人才最集聚的創新高地。現在張江還在加快成長,努力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科學城。圍繞這樣的目標,我們正在推進張江「提質擴區」。一方面完善城市功能,努力提升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發展質量,讓做科研的、搞產業的、從事各行各業工作的人才,在張江科學城不僅工作舒心,生活也舒心。另一方面做強科技創新優勢,圍繞在基礎科技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新的突破,加大各類創新資源的集聚力度,既要集聚新的大科學設施、一流研發機構、重大科研項目,也要集聚掌握產業鏈價值鏈核心環節的創新產業和企業,還要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拔尖人才和團隊特別是青年才俊。同時,努力營造更好的創新創業環境,這方面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要永遠不知足、知不足。現在張江的企業和人才都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發展空間,按照全市統一部署,我們也正在進行張江科學城擴區的深化研究。
用制度創新
營造創新創業生態氛圍
現場青年代表中,無論是吳俊偉還是夏遠薏,都選擇到浦東創業。吳俊偉談到,自己2018年到張江創業,做機器人研發和服務。在吳俊偉心裡,他一直記著翁書記去年到人工智慧島視察時候說的話:「一定要把它應用到各個領域。」這次疫情期間,吳俊偉公司研發的智能消毒機器人,為三甲醫院提供防疫服務,在一線發揮了很大作用。現場嘉賓也提到,浦東這幾年為服務產業發展,爭取到很多制度創新先試先行的機會,尤其在生物醫藥產業領域比較突出。比如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MAH)制度,就在浦東率先試點實施,目前已被列入我國《藥品管理法》。對此,主持人秦暢請翁書記解讀一下「爭取」的意義所在和深遠影響。
翁祖亮
對於產業發展來說,我覺得創新生態非常重要。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制度創新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幾年生物醫藥產業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項制度的實施,實現了科研成果和藥品生產之間的有機銜接,促進了專業分工,讓浦東不斷湧現更多的原創新藥、一類新藥,「藥谷」也成為了張江的標誌性名片。因此積極爭取制度創新的先行先試具有深遠意義。浦東不僅要建 「科學之門」的高樓,也要建制度創新的高地。最近浦東在推進「一業一證」改革,把過去一個行業在市場準入中的多個審批事項整合為一張許可證,這就是圍繞「辦成一件事」理念,從企業服務端出發推進政府端改革,大幅提升企業辦事的便利度和獲得感。「一業一證」改革方案已經獲得國務院批准,從區級自主改革上升為國家級改革試點。這樣使浦東真正成為制度創新高地,建設更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更好地服務促進產業發展。
談到這裡,現場另一個創業代表表示,浦東的變化日新月異,蘊藏著大量創新創業的機遇。大家都要看到機遇、抓住機遇,也希望浦東能夠出臺更多振奮人心的新舉措,更好地服務青年創新創業。
翁祖亮
為了更好地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我們重點在構建「四個體系」上做文章。第一,全生命周期的創新孵化體系。在浦東有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通過形成一個完整的孵化鏈把土壤營造好,不斷培育扶持科創幼苗長成參天大樹。第二,全鏈條的科技公共服務體系。大科學設施建設是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等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我們一定要把大科學設施建好。同時在研發服務、計量測試、檢測認證、成果轉化等環節,建立更多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努力降低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成本。這樣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浦東已經有190個。第三,全方位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近年來中國(浦東)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自貿試驗區版權服務中心等平臺都在浦東落地,幫助企業快速獲權、快速確權、快速維權。同時進一步加強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建立健全智慧財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努力解除創新者的後顧之憂。第四,全覆蓋的科技投融資體系。陸家嘴金融城、張江科學城「雙城輝映」是重要抓手。為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幫助小微科創企業獲得更多銀行支持,浦東建立了55億元科創母基金、小微企業增信基金,以此撬動社會資本進入。通過從這四個方面發力,更好地助推青年人才創新創業。
豐富各種配套
讓生活在浦東的老百姓更幸福
在調研中顯示,在科技創新生態環境建設方面,「辦公環境的改善」「便捷的交通」以及「青年人才公寓的配套」是青年最關注的三大問題。可見青年們對於工作、生活環境十分關心,希望豐富配套設施。而現場青年代表也提出了增加文化功能的需求。去年對話過程中,翁書記向主持人秦暢提到,浦東不僅要建「文化高山」,更要形成「文化群嶺」。今年再次對話,主持人秦暢就大家關心的「文化群嶺」話題,向翁書記提問進展情況。
翁祖亮
安居樂業是老百姓的基本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浦東始終在思考這個問題。浦東的人才是多層次的,所以我們構建住房保障體系也要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這幾年,浦東通過推進美麗街區、美麗庭院、鄉村振興、水環境治理等專項工作,把城區變得越來越漂亮,鄉村變得越來越有味道和特色。特別是公共服務配套的提升,讓農村居住環境越來越好。所以張江探索把農民閒置用房與企業對接,改造成鄉村人才公寓,實現低於市場租房的價格租給企業青年人才,受到人才和企業歡迎。我們就是這樣通過多層次的渠道,基本滿足各類青年人才到浦東發展的居住需要。
文化需要長時間的積澱。浦東開發開放30年,文化建設水平也在不斷提升。近年來浦東加快建設一批重大文體設施,包括浦東足球場、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浦東城市規劃和公共藝術中心、浦東美術館、浦東群藝館、浦東青少年活動中心、周浦體育中心、川沙體育場等。「十四五」是這些重大文體設施建成的五年、收穫的五年。上海圖書館東館明年將開館試運營,總面積11.5萬平方米,80%的空間都將對公眾開放,在東館,市民不僅可以閱讀、學習,還可以分享、交流、創造。上海博物館東館計劃2022年開館運營,定位是「世界頂級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建成後上海博物館100多萬件文物,都將有機會走出庫房進入展廳,「讓文物講中國故事」。
此外,中環要打造更亮的帶:依託前灘、張江、金橋三個城市主副中心,激活中環沿線潛力地區,形成功能提升拓展區、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匯聚融合帶。
沿江要打造更美的廳:聚焦陸家嘴金融城、世博中央公共活動區,提升空間品質,促進文化交流,努力建設成為世界級會客廳和浦江東岸的「生活秀帶」。
中部要打造更強的心:推動張江科學城擴區提質,推動金橋提升智能製造和數字服務能級,為浦東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東部要打造更展的翼:更好發揮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和重大旅遊項目對流量的集聚作用,豐富度假旅遊功能、促進關聯產業集聚,做強川沙城市副中心。
北部要打造更新的港:以外高橋港和外高橋保稅區為核心,聯動更大區域,推動資源整合,強化貿易功能,疊加複合功能,更好地實現產城融合。
南部要打造更快的極:依託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加快制度創新、功能培育、產業發展,建設智慧生態、宜業宜居的南匯新城,形成經濟新增長極。
奮鬥是最幸福的。大家都是浦東發展的推動者、見證者,也是創造者。希望我們共同努力,做習近平總書記囑託的堅定踐行者,以不一般的勇氣、智慧、定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蹟,展現新氣象。未來的浦東,一定能讓生活在浦東的老百姓更幸福!
由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青春上海等單位共同參與的《2020市民與社會——對話區委書記》系列訪談節目自12月1日起,在FM93.4和阿基米德同步播出。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早前,團市委聯合團各區委、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面向全市16000名左右的青年開展了「十四五」規劃的期待調研,通過問卷的方式,向廣大青年徵集對未來最關注的熱點與發展需求。上海16個區的區委書記們在節目中,陸續對各區的發展規劃藍圖,對青年們所關心的熱點話題做出一一解答。
製圖:吳佳斐
原標題:《浦東未來還要變!區委書記透露,世界一流科學城、創新創業生態氛圍、更好的生活品質,全都要!》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