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憤怒,是人的情緒之一,每個人都有,但不是誰都敢於表達憤怒的,因為使用憤怒後,很可能會受到懲罰,所以敢於表達憤怒的人,都是勇氣可嘉者。
從更深層角度來說,敢於表達憤怒的人,其實是敢於愛自己,這也是心理諮詢師叢非從的觀點。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說憤怒的不同境界。
1.不敢憤怒的人,其實是在壓抑自己
心理學家一直鼓勵人要活出攻擊性,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敢於捍衛自己的邊界,但為什麼很多人還是不敢做自己,甚至不敢憤怒呢?原因就在於他們內心的恐懼。
比如,工作中,和同事或領導相處不愉快,不敢表達出來,就是擔心說出來會破壞彼此之間的關係,於是選擇壓抑自己;親密關係中,和伴侶溝通時,不敢說出真實想法,也是害怕破壞彼此之間的關係,於是選擇隱忍;生活中一想到憤怒,就會緊張、恐懼,於是選擇寧願自己承受損失、委屈自己,等等,這些都是恐懼帶來的自我虛弱的表現。
當然,這並不是說敢於表達憤怒,就是一個內心真正強大的人(因為真正強大的人,無需憤怒),而是想說,當我們選擇壓抑自己時,就很難尊重自己的感覺,也無法保護自己。
換句話說,不敢表達憤怒的人,想要活得輕鬆自在,首先需要的是敢於直面衝突,能夠承受被懲罰、關係破壞等後果的勇氣。
那麼,這個勇氣從哪裡來呢?
在我看來,這個勇氣來自自己對自己的定位和信念,即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以及對這個想法的信念程度。
如果一個人想活成壓抑的人,那自然無法擁有表達憤怒的勇氣;但如果一個人想活出自己,就會敢於直面內心的恐懼,勇氣也會隨之而來。
改變,是從改變的欲望開始的,欲望越強烈,改變的動力就越足。
2.敢於表達憤怒的人,其實是敢於愛自己
前面說了,一個內心比較虛弱的人,缺少敢於表達憤怒的勇氣,而當一個人敢於使用憤怒,能夠捍衛自己的利益和邊界,也能夠通過改變他們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後,就表明這個人已經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身上。
這時,敢於表達憤怒的人,其實就是在愛自己。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因為雖然憤怒會有一系列副作用,但敢於表達憤怒,就意味著,相比於傷害他人,自己更在意自己的需求是否被滿足,從這個角度來說就是,自己更重要,即自己更值得被關注、被愛。
當然,這並不是在鼓勵人們肆無忌憚地去表達憤怒,憤怒時,確實很爽,也很刺激,但總是用憤怒和他人溝通,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因為誰也無法長時間忍受一個人的壞脾氣。
所以,有話好好說,遇事好好商量,憤怒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3.思考憤怒的不同境界,目的是讓自己強大
一個人從不敢表達憤怒,到敢於表達憤怒,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認清敢於表達憤怒,是在愛自己,這樣的理解後,我們才會讓內心逐漸強大。
心理諮詢師叢非從老師把憤怒分為三種境界,即不敢憤怒、使用憤怒(敢於表達憤怒)、無需憤怒。
他認為,強者保護自己、維護邊界,從來不需要靠憤怒來壯膽。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內心足夠強大,自我認可度高時,別人的想法很難影響到ta,因為ta不僅尊重他人的想法,還肯定自己的價值。
當然,這樣的人未必有很強大的能力,只是他們能夠認清現實,明白什麼可以改變,什麼不可以改變;然後盡力去改變那些能夠改變的,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更不會輕易讓他人的想法和做法影響到自己。
有人或許會有疑問,這樣的狀態是怎樣做到的呢?
用自體心理學派創始人科胡特的話來說,就是不含敵意的堅決,意思是"我拒絕你,態度特堅決,可我沒敵意",這是守住邊界的最好方式。
當然,能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
寫在最後:
當我們能夠思考憤怒的三種不同境界時,就會明白,那是在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對於不敢憤怒的人來說,想想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然後慢慢讓自己有能量,進而擁有表達憤怒的勇氣;
對於想從敢表達憤怒到無需表達憤怒這種境界的人開始,需要學會不怒自威,和"不含敵意的堅決"是一個道理,同時,也是更為重要的,即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多想想自己更想要什麼,然後問問自己可以做點什麼,自己會更好,這樣不僅會減少憤怒的情緒,還讓自己的內心逐漸強大。
其實,思考憤怒,就是思考自己的內在轉變過程。當我們更加了解自己,自我自然會更加強大。
當我們能夠活出自我,生命的意義才得以體現。
正如武志紅老師說的:「當一個人能真實地活著,能忠於自己內心時,可以直接通向星辰大海,與萬物相連。」。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