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生為何坎坷、顛沛流離?

2021-01-12 騰訊網

一、簡單介紹一下蘇軾的成就

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一是文學上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縱橫恣肆、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是書法上的成就: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其書法作品《黃州寒食詩帖》(又稱《寒食帖》或《黃州寒食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黃庭堅評價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三是繪畫上的成就: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2018年11月26日,蘇軾傳世名畫《木石圖》以4.636億港幣(折合人民幣約4.117億元)在香港佳士得拍賣專場成交,創下中國古畫拍賣最高紀錄。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蘇軾在文學、書法和繪畫上任意一項成就都足以青史留名,都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高峰,更何況他在這三方面都取得了如此傑出和輝煌的成就!

 二、簡單介紹一下蘇軾一生的坎坷遭遇

一是「烏臺詩案」,險些喪命於新黨之手。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赴任湖州知州,給神宗寫了一封例行公事的官樣文章《湖州謝表》,因其才情難抑,難免文中流淌個人感情,遂被新黨指摘「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包藏禍心且對皇帝不忠」,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新黨諸人慾置蘇軾於死地而後快,退休金陵的王安石勸諫神宗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使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若非宋太祖趙匡胤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或許已經命喪新黨之手了。

二是淪為黨爭犧牲品,屢遭放逐。神宗駕崩,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把持朝政,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得勢上臺,重新重用蘇軾。但蘇軾目睹舊黨執政後並未重振朝綱、安撫百姓,而是執著於「黨同伐異」,先廢除了一切新法,然後拼命打壓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勢力,朝政汙濁不堪。蘇軾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便又遭舊黨誣告陷害,至此,新黨、舊黨皆不容蘇軾於朝堂之上,於是蘇軾自請外調。後因政績優異再度被司馬光召回京城,緊接著蘇軾又因上書力薦整治朝綱再度被貶。新黨執政後,持續打壓舊黨,六十歲的蘇軾被放逐海南儋州,這是僅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蘇軾半生都是在不斷被貶逐、啟用之間折騰,六十四歲時,在被召回京城的路上溘然長逝。

 三、導致蘇軾一生坎坷、顛沛流離的原因

一是才情太盛遭人妒忌陷害。蘇軾是千年一遇的天縱奇才,文名冠絕天下,連皇帝和皇太后對他的才華都非常佩服,在蘇軾的萬丈光芒之下,其他人顯得黯淡無光。對很多文人來說,窮其一生也寫不出「大江東去浪淘盡」這樣的千古絕唱,但在蘇軾卻只是信手拈來,就這份本事,不知道讓多少人心生妒忌和恨意。即便是為官,也是每到一地都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斐然政績,更是招致不少人的妒忌,誰都不喜歡自己被蘇軾這樣太過於耀眼的明星湮沒,所以,蘇軾太過優秀就成為罪過,成為他人打擊、排斥他的天然理由。

二是耿直、單純屢生禍端。蘇軾一生坎坷、波折,多數起因都是自己耿直、單純惹出的禍端。比如釀成「烏臺詩案」的《湖州謝表》,新黨從此文中摘取「知其愚不識時,難以追陪先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幾句話,說蘇軾倚老賣老,惡毒攻擊皇上重用新人,妄議朝廷變法 的大政方針。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又忍不住向皇帝提出諫議,進行抨擊,必然招致打擊報復。太正、太真、太純,是蘇軾的優點,也是蘇軾為官處世的弱點(絕不是缺點),性格決定命運,在蘇軾身上就是一種悲壯的詮釋。

三是黨爭之毒的禍害。北宋時期王安石與司馬光的新舊黨爭極其慘烈,所有官員非此即彼,絕不容許居中者。而新舊黨勢力隨著新舊皇帝的更替而此起彼伏,導致朝政更替、變化頻繁,不斷處於變法與反變法的交替之中,朝廷的官員也不斷被反覆折騰。新舊黨都是一方面需要蘇軾的才華時,就調任蘇軾;一方面又因蘇軾不苟同、不迎合,數次觸怒兩黨,又數次放逐蘇軾。從這個角度來說,蘇軾的命運坎坷、顛沛流離,更大程度上是源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蘇軾,一生沉浮,一路坎坷,他卻道:「也無風雨也無晴」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號稱東坡居士,所以也稱蘇東坡。蘇軾在詩、詞、散文、書、畫方面都有極高的成就。蘇軾的名字也很有深意,其名字中的「軾」字,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蘇軾本人生性豁達,為人率直,頗有道家的風範,正因為他才氣橫溢,思維敏捷,也幫助他化解了很多難題。在蘇軾二十歲的時候,一次去京師科考。有六個氣驕自傲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然後打算戲弄他。不明其裡的蘇軾接受邀請後欣然前往。入席後,那幾個舉人就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自享用一盤菜。其餘五人一同跟著叫好。「我先來。」
  • 天才蘇軾一生坎坷,都是因為沒管住自己的嘴?
    蘇軾放下筆,無可奈何地搖頭笑道:"我真是無可救藥!" 不合時宜,我被聰明誤一生 繼室夫人王閏之是一個典型的家庭婦女,文化程度不高,不能完全理解丈夫。"烏臺詩案"中,看到丈夫因言獲罪,便遷怒於書稿,情急之下將蘇軾詩書"悉取燒之",留給喜歡蘇軾的人們一個永遠難以彌補的遺憾。
  • 蘇軾一生坎坷,其流傳最廣的詩詞,寫盡悲歡愁苦!流傳百世,精闢
    他的多情鑄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鑄就了他的灑脫,他的灑脫鑄就了他「風雨任平生」的一生,他便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東坡。蘇軾,一生風雨,一生艱辛,然而,不論他走到哪裡,他的名字就迴蕩在那裡的天空,迴蕩在那裡的人們的心中......《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
  • 蘇軾一生顛沛流離,去世前兩天寫下最後一首詩,死得安穩平靜
    蓋這棟房子,幾乎把蘇軾的錢花光了,現在就指望兒子蘇邁微薄的薪俸。蘇邁在運用了些關係之後,獲得曲江附近的縣令職位。顛沛流離的生活陪伴了蘇軾大半輩子。望著新居,蘇軾以為可以晚年在惠州定居下來。不曾想,新居落成之後大約兩月光景,他接到遠謫海南島的命令。
  • 願有人陪你顛沛流離
    為何?以及如何?先來看看為何,也就是WHAT(是什麼?)網上很多資訊,大家看到的是表象,可能也只是表象。那麼它背後看不見的是什麼呢?你有這樣問過自己嗎?當你問到自己這個問題,你就會知道,事情不是單一的因素。這時你就要嘗試著去看多因素分解,問問自己,還有什麼被我忽視的重要但不顯著因素嗎?
  • 李清照為何在《詞論》中對蘇軾大肆批評?暗懟蘇軾卻成就千古名作
    北宋文壇有兩位最傑出的代表,蘇軾和李清照。但令人奇怪的卻是兩個人老死不相往來。李清照比蘇軾小47歲,當年年僅十幾歲的李清照憑藉一首《如夢令》,在北宋文壇獲得了滿堂彩。而一向耳聽八方的蘇軾卻對這位才女隻字不提。
  • 一個人顛沛流離的說說 他只一句天涯浪跡,我便一生顛沛流離
    一個人顛沛流離的說說 他只一句天涯浪跡,我便一生顛沛流離時間:2018-09-03 15:4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一個人顛沛流離的說說 他只一句天涯浪跡,我便一生顛沛流離 你是我恍然入夢的洪流荒漠,是我深藏心中的顛沛流離。來看看一個人顛沛流離的說說。
  • 蘇軾一首很有趣的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充滿哲理
    除了他的文學成就,還有他高尚的品格,豐富的人生閱歷,那也是讓人感動不已,少年時代就出類拔萃,青年時代春風得意,中年又陷入了困境,一度被貶到偏遠的蠻荒之地,晚年依舊是顛沛流離,還被貶到了有著天涯海角之稱的儋州。
  • 蘇軾是北宋文豪,一生豪放直率,為何兒子卻成了北宋六賊?
    而蘇軾是一代文豪,為人一身正氣,為何卻有一個奸臣兒子? 一,蘇軾精彩的私生活 歷史上的蘇軾是北宋文壇領袖,一生豪放直率,為國為民仗義執言,但私生活卻極為精彩,自己就說過「予家有數妾」,最得寵的便是王朝雲
  • 蘇軾——宋代書法風格的肇始者和旗手
    作者:韓紅傑蘇軾美學思想的形成是與他個人的人生經歷與特定的歷史背景緊密聯繫的。自王安石變法開始形成的長期的新舊競爭,決定了蘇東坡一生的宦途坎坷,但正是他一生屢遭貶謫,顛沛流離的悲劇命運,使他成為「宋代書風的肇始者和旗手」。
  • 蘇軾:千古第一曠達家,行走便是一道風景
    提起詩詞及相關的文人比比皆是,然而提起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美食以及個人魅力等集大成者屈指可數,而蘇軾(自號東坡居士)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可謂經久不衰,千古以來都有忠實的粉絲,為何老蘇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讓人不得不愛呢?
  • 蘇軾的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看透了人生的沉浮!
    蘇軾還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絕句佳作。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灑脫境界。你們知道蘇軾的放蕩不羈,豪邁灑脫,背後不為人知的經歷嗎?曾經的他,輝煌歲月。蘇軾出生於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號東坡居士,故人們都稱為蘇東坡。
  • 蘇軾晚年痔瘡發作,病癒後寫下首詞,通篇唉聲嘆氣,卻越讀越喜歡
    千年之後的我們,很難再對蘇軾做出不詩意的評判。去過了他的瓊樓玉宇,看過了他的雪泥鴻爪,識過了他的豪放曠達,他的一生似乎都在夜空裡飄著,因為時光已經不允許他再回到人間。然而,蘇軾雖稱「詩神」,卻也是個凡人,他也有吃喝拉撒,也有生老病死,也有庸俗或不堪的時候。
  • 蘇軾臨終前寫給兒子一首詩,看似很普通,卻透露了他一生的修為
    蘇軾的詩歌中還含有豐富的人生經歷,值得我們細細品讀!蘇軾在臨終前,給兒子寫了一首詩,這首詩看似普通,卻徹底透露了他一生的修為。這首詩體裁為七言絕句,這首詩以開頭的前四個字別名為《廬山煙雨》,也稱《觀潮》。
  • 蘇軾的這些詩詞,寫盡人一生的千百種滋味!
    十年前,蘇軾和恩師把酒言歡,不料此次聚會竟成永訣,次年恩師就仙逝了。而這十年中,自己官場坎坷,嘗遍人間冷暖。作者撫今追昔,感慨歲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夢。「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歐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嘗不是在夢中,終歸一切空無。不要輕言東坡消極,或許正是心懷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對紛至沓來的政治打擊。
  • 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故發出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慨
    淺談蘇軾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仕途衰落,此後顛沛流離,人生的變幻無常使他發出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慨。這種苦悶是寄情山水也無法完全去除的。蘇軾晚年的境遇是悲涼的,但又是幸運的。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小兒子蘇過一直陪伴在他身邊,陪他度過了那段抑鬱的時光,蘇軾臨終前還特意寫了一首禪詩來提醒兒子:《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半世顛沛流離,一生詩情畫意|為何只有蘇軾,活成了我們都嚮往的樣子
    難得的是,一生風雨,跌宕起伏的蘇軾,即使逆境之中卻依舊泰然處之。把別人眼中的苟且偷生,活成自己的風姿瀟灑。這份豁達和修養,在全部的中國歷史上,再難找出第二人。本期就從「幽默的天性」「好吃的本性」「文人的雅興」「為官的正氣」四個角度,帶你領略蘇軾是如何在生活中發現美好,在逆境之中探尋樂趣的。
  • 蘇軾:一生風雨的灑脫奇才
    提到一代文豪蘇軾,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流傳廣泛,豪邁灑脫的詩詞。看上去他過的不錯。然而,這都是經歷了一生風雨坎坷,歷經磨難後,蘇軾在苦難中依然積極樂觀,熱愛生命。從而到達的隨緣自適,逍遙闊達的處世境界。不計後果,所以一生跌宕起伏,禍福相依也是意料中事。烏臺詩案,便由此而起。宋仁宗在位時,蘇軾與當王安石情誼不錯,對當時的社會危機都有清醒的認識,都主張變法。但是在具體措施方面,卻有較大分歧。
  • 蘇洵給兒子取名「蘇軾」「蘇轍」是有深意的
    蘇洵,蘇老泉為兩個兒子取名,一個名為蘇軾,一個名為蘇轍是大有深意的。「軾」是古代車廂前面做扶手用的橫木,形狀就像半個框,一共有三個面,其實相當於車的圍欄。(在外的士沒有地方立足,只能在顛沛流離的車馬上違背自己的意願。)這個成語用來形容車馬繁多、絡繹不絕。蘇洵用「軾」和「轍」來作為兩個兒子的名字,一來這兩個字都和「車」有關,表明了兄弟二人聯繫緊密,是同胞兄弟,行駛中的車馬離不開「軾」和「轍」。
  • 別捨不得讓孩子吃苦,蘇軾仕途的三起三落告訴我們,磨難成就人生
    蘇軾的文風養成與其生平的關聯探析(三)——仕途坎坷,經三起三落,開一代詞風「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是蘇軾顛簸一生的寫照。蘇軾的一生歷經三次潮起潮落,但依然滿懷一顆赤子之心,不忘初衷。不論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他依然是他,出淤泥而不染。嘉祐元年(1056年),21歲的蘇軾憑《刑賞忠厚之至論》一文一舉中第,並開始聞名天下。如果不是歐陽修誤認為此文是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被歐陽修降為第二,其應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