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單介紹一下蘇軾的成就
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一是文學上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縱橫恣肆、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是書法上的成就: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其書法作品《黃州寒食詩帖》(又稱《寒食帖》或《黃州寒食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黃庭堅評價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三是繪畫上的成就: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2018年11月26日,蘇軾傳世名畫《木石圖》以4.636億港幣(折合人民幣約4.117億元)在香港佳士得拍賣專場成交,創下中國古畫拍賣最高紀錄。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蘇軾在文學、書法和繪畫上任意一項成就都足以青史留名,都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高峰,更何況他在這三方面都取得了如此傑出和輝煌的成就!
二、簡單介紹一下蘇軾一生的坎坷遭遇
一是「烏臺詩案」,險些喪命於新黨之手。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赴任湖州知州,給神宗寫了一封例行公事的官樣文章《湖州謝表》,因其才情難抑,難免文中流淌個人感情,遂被新黨指摘「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包藏禍心且對皇帝不忠」,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新黨諸人慾置蘇軾於死地而後快,退休金陵的王安石勸諫神宗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使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若非宋太祖趙匡胤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或許已經命喪新黨之手了。
二是淪為黨爭犧牲品,屢遭放逐。神宗駕崩,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把持朝政,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得勢上臺,重新重用蘇軾。但蘇軾目睹舊黨執政後並未重振朝綱、安撫百姓,而是執著於「黨同伐異」,先廢除了一切新法,然後拼命打壓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勢力,朝政汙濁不堪。蘇軾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便又遭舊黨誣告陷害,至此,新黨、舊黨皆不容蘇軾於朝堂之上,於是蘇軾自請外調。後因政績優異再度被司馬光召回京城,緊接著蘇軾又因上書力薦整治朝綱再度被貶。新黨執政後,持續打壓舊黨,六十歲的蘇軾被放逐海南儋州,這是僅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蘇軾半生都是在不斷被貶逐、啟用之間折騰,六十四歲時,在被召回京城的路上溘然長逝。
三、導致蘇軾一生坎坷、顛沛流離的原因
一是才情太盛遭人妒忌陷害。蘇軾是千年一遇的天縱奇才,文名冠絕天下,連皇帝和皇太后對他的才華都非常佩服,在蘇軾的萬丈光芒之下,其他人顯得黯淡無光。對很多文人來說,窮其一生也寫不出「大江東去浪淘盡」這樣的千古絕唱,但在蘇軾卻只是信手拈來,就這份本事,不知道讓多少人心生妒忌和恨意。即便是為官,也是每到一地都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斐然政績,更是招致不少人的妒忌,誰都不喜歡自己被蘇軾這樣太過於耀眼的明星湮沒,所以,蘇軾太過優秀就成為罪過,成為他人打擊、排斥他的天然理由。
二是耿直、單純屢生禍端。蘇軾一生坎坷、波折,多數起因都是自己耿直、單純惹出的禍端。比如釀成「烏臺詩案」的《湖州謝表》,新黨從此文中摘取「知其愚不識時,難以追陪先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幾句話,說蘇軾倚老賣老,惡毒攻擊皇上重用新人,妄議朝廷變法 的大政方針。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又忍不住向皇帝提出諫議,進行抨擊,必然招致打擊報復。太正、太真、太純,是蘇軾的優點,也是蘇軾為官處世的弱點(絕不是缺點),性格決定命運,在蘇軾身上就是一種悲壯的詮釋。
三是黨爭之毒的禍害。北宋時期王安石與司馬光的新舊黨爭極其慘烈,所有官員非此即彼,絕不容許居中者。而新舊黨勢力隨著新舊皇帝的更替而此起彼伏,導致朝政更替、變化頻繁,不斷處於變法與反變法的交替之中,朝廷的官員也不斷被反覆折騰。新舊黨都是一方面需要蘇軾的才華時,就調任蘇軾;一方面又因蘇軾不苟同、不迎合,數次觸怒兩黨,又數次放逐蘇軾。從這個角度來說,蘇軾的命運坎坷、顛沛流離,更大程度上是源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