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那段英雄記憶——瀋陽聯勤保障中心傳承抗美援朝精神紀事

2020-12-14 中國青年網

【記者走軍營】

追尋那段英雄記憶

——瀋陽聯勤保障中心傳承抗美援朝精神紀事

光明日報記者 溫慶生 光明日報通訊員 趙佳慶

硝煙滾滾,忠魂烈烈。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用生命和鮮血捍衛了新中國,打勝了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國威軍威,譜寫了一曲英雄壯歌。

東北是抗美援朝的重要出發地和後方基地,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後勤沿主要道路配置兵站、醫院、汽車團、高射炮兵、工兵、鐵道部隊等,修建各種地下倉庫及掩體,在整個戰區後方形成了能打、能防,能運、能儲、能供、能修、能醫的兵站運輸網,為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奠定了後勤基礎,也正是在這場戰爭中,誕生了多支後勤保障力量,使我軍實現了由傳統後勤向現代後勤蛻變的偉大轉折。

聯勤保障部隊發軔於風雲際會的歷史節點,承載著實現強國夢、強軍夢的偉大重託。今天,白山黑水間的瀋陽聯勤保障中心,傳承抗美援朝精神,著力發展新質保障力量,在轉型重塑的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

不容忘卻的歷史

歷史長河,奔流不息,總有幾朵浪花,留在記憶深處。

瀋陽聯勤保障中心第966醫院坐落在中朝邊境英雄城市丹東,在其院史館裡,一塊刻有洪學智上將手書的石碑格外醒目:「發揚志願軍光榮傳統再立新功」。無疑,70年前那場保家衛國的偉大戰爭,為醫院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寶貴記憶。年復一年,醫院官兵在這裡重溫光榮歷史,傳承抗美援朝精神,而「志願軍總醫院」早已成為這所鴨綠江畔軍隊醫院的響亮符號。

走進第966醫院院史館,老院長朱勇帶著記者穿越回70年前的烽火戰場……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悍然進行武裝幹涉,將戰火燒至鴨綠江邊。中國人民志願軍毅然開赴戰場,與朝鮮軍民並肩抗擊侵略者,作為安東(今丹東)唯一一所擔負傷病員分類轉送任務的野戰醫院,東北軍區第6陸軍醫院(第966醫院前身)重任在肩。

為了適應戰時需要,東北軍區第6陸軍醫院將醫療科室改為野戰所、內科所和重傷所,分別遷至丹東的寬甸、永甸、河口待命,在百餘公裡的邊境線上接收朝鮮戰場運送下來的傷員。

那一年的朱勇,還只是個16歲的女戰士。前線醫療救援吃緊,她毫不猶豫地咬破手指,用血書請戰上前線。在朝鮮熙川,朱勇和戰友們與死神賽跑,經歷著生死考驗,她們時常連續一兩天不休不眠,冒著敵機轟炸,抬著擔架搶運傷員;在漆黑的夜晚,憑著聽覺尋找傷員,一路把傷員背下陣地;蹚著山洪,深一腳淺一腳地將傷員往高地轉運……

走進白山黑水間多支保障單位,記者發現像第966醫院這樣經歷過抗美援朝戰爭洗禮的部隊還有許多——

在某汽車運輸旅,官兵向記者講述當年的汽車兵是如何在敵軍空中轟炸、地面封鎖、毒氣戰的殘酷環境下,全力保障前線戰鬥物資運輸,築起「打不垮、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的故事。

在北部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兵向記者介紹當年組建防疫大隊進入朝鮮戰場,開展以粉碎美帝國主義細菌戰為主要內容的衛生防疫工作的故事。

在北部戰區軍事運輸調度中心,官兵向記者講述著當年東北軍區鐵道軍事運輸司令部組建「軍事運輸處」,最大限度挖掘東北鐵路潛力,源源不斷將兵員、裝備和軍需物資運往前線的戰鬥故事。

一段段抗美援朝的戰爭記憶,一代講給一代聽,如同草原上的星星之火,點燃官兵的信仰之光。

紅色基因永續

人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

2016年9月13日,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授軍旗並致訓詞,標誌著聯勤保障部隊這支新質保障力量的成立。新的歷史條件下,瀋陽聯勤保障中心官兵誓言將抗美援朝精神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

「志願軍戰士在戰場上有三怕,一怕沒飯吃,二怕沒子彈打,三怕負傷後抬不下來,這三怕都跟誰有關?」在某教導大隊新兵營的大課堂上,原瀋陽軍區後勤史館館長徐文濤的發問讓新兵們陷入思考。

「這三怕都跟我們後勤保障有關。」新兵趙鵬搶先回答。這名大學生士兵當初的願望,是到野戰部隊去,沒想到被分配到大山溝裡守倉庫,一度情緒不高。課後,趙鵬向徐文濤館長敞開心扉:「聽了您這堂《抗美援朝戰爭的後勤保障》,我茅塞頓開,沒想到後勤保障對部隊戰鬥力的生成,對戰爭的勝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為自己能夠成為聯勤兵而感到自豪。」

在瀋陽聯勤保障中心所屬部隊,很多官兵走進軍營的第一課是在後勤史館裡上的。史館裡面陳列最多、介紹最詳實、內容最震撼的,便是抗美援朝戰爭展區。

「米、面、油、衣、被、車輛,這些看似平常的物品,那時卻在戰場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後勤史館中的一串串數字、一件件文物、一張張圖片、一段段故事,無不震撼著每名前來參觀官兵的心。

勝利精神長存

一支軍隊的脊梁,不是武器而是精神。

70年過去了,某汽車運輸旅從當年的入朝作戰第一支汽車部隊,成長為今天聯勤保障部隊中唯一一支汽車運輸旅,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當年「千條萬條,運輸第一條」「築起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的汽車兵之魂沒有變。

那年,汽車運輸旅接到命令:遠程機動,參加跨區實兵聯演。一路上,官兵頂住悶熱、疲勞和睏倦的襲擾,跨越5省1區,連續機動6000多公裡,準時抵達內蒙古朱日和訓練基地,沒有一輛車掉隊。

戰鬥打響,車隊在藍軍襲擾下越戰越勇。當行至艱險陡峭的哈爾德勒山地時,重載運輸車由於動力不足,在近70度的大坡前止步。

「前面就是『上甘嶺』,我們沒有退路!」部隊長的戰鬥動員擲地有聲。緊急作戰會議決定,採取不同車型交叉編組,以動力強勁的自裝卸運輸車牽引其他運輸車的方式分組「登山」。最終,車隊突破天險,成為最快機動到位的參演部隊。

創新突破的精神在與時俱進中傳承。

金秋,遼南山區,某聯勤保障旅衛生營正在執行演訓任務。「前沿陣地遭敵遠程火力打擊,15名戰士受重傷,急需血漿藥品。」誰知,橋梁被炸無法通車,數公裡山路,幾十公斤血漿藥品,靠人力短時間不能送到。

千鈞一髮之際,4架小型無人機掛載儲存箱從天而降,快速精準地將血漿藥品送達「前線」。

(來源:光明網)

相關焦點

  • 直擊瀋陽聯勤保障中心某部手榴彈實投現場
    在接到安全員的指令後,戰士孫康俊調整呼吸、引彈投擲,手榴彈在空中劃出一條拋物線……連日來,瀋陽聯勤保障中心某部從實戰化訓練要求出發,組織手榴彈實彈投擲訓練,檢驗官兵基礎戰鬥技能、心理素質。  實投前夕,該部科學籌劃、嚴密組織,成立安全風險評估領導小組,堅持重心前移,預測問題隱患,通過設置警戒區、待機區、待投區、發彈區等「七區三所」,確保程序完整、動作準確、安全無事故。
  • 軍委聯勤保障部隊成立 設武漢基地與五大中心
    圖:13日,中央軍委聯勤保障部隊成立大會上,習近平向武漢聯勤保障基地司令員李士生、政委殷志紅授軍旗 新華社  大公網9月14日北京訊(記者馬浩亮)中央軍委聯勤保障部隊成立大會13日在京舉行,成為解放軍又一支獨立單設
  • 瀋陽聯勤保障中心某倉庫建立「訓練日」制度
    1月7日,「訓練日」當天,一系列問題正在瀋陽聯勤保障中心某倉庫識圖用圖的課堂上被一個個「攻破」。「訓練日」制度,顧名思義就是專門規定一日用於訓練。自2021年開訓動員令發布後,該倉庫不等不靠、先行一步,利用「訓練日」先訓起來,按照首長機關帶頭練、基層官兵同步訓的方式,結合自身保障任務特點,帶著「如何在嚴寒條件下提高保障實效」等課題,邊訓練邊研究邊攻關,切實在實訓中檢驗、記錄裝備器材效能數據,切實訓一次就有一次效果、練一次就有一次數據,真正為冬訓成果革新,為嚴寒作戰保障供力使力,切實把冬訓課目練紮實,為全年訓練打下堅實基礎。
  • 戰功赫赫,他用實際行動傳承「神虎精神」
    張俊凱成長在東北抗日聯軍第十一軍軍長祁致中的故鄉,他自幼奔跑在祁致中廣場上,膜拜英雄前輩雕塑,小小年紀便已立下學習先輩、報效祖國的大志。祁致中被稱為"神老虎」,張俊凱便要傳承「神虎精神」,成為祖國的猛將。
  • 永續傳承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70年來,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不斷激勵中華兒女砥礪前行,接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深入學習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論述,必須深入理解其科學內涵、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永續傳承抗美援朝精神,必須精準理解抗美援朝精神的科學內涵。抗美援朝精神內涵豐富,是中華民族必須永續傳承、世代弘揚的精神財富。
  • 瀋陽聯勤保障中心某汽車旅:碾冰軋雪錘鍊運輸保障硬功
    隨著一聲急促的哨聲,瀋陽聯勤保障中心某汽車旅官兵們攜帶裝備物資集結,啟動車輛、完成編隊,一條由運輸車組成的鋼鐵長龍駛出營區,進入茫茫雪野。冰雪路面駕駛。 姜梓涵 攝連日來,該旅進一步加大冰雪路面、複雜路況、險難課目的訓練強度,以初始即嚴的實戰標準,錘鍊汽車兵的過硬技能,提高戰場運輸保障能力。山地駕駛。
  • 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萬眾一心繼續奮勇前進
    ,繼續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瀋陽鐵路職工 隋鑫鋆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裡,作為一名鐵路企業技術管理人員,我要用實際行動繼承和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 最可愛的人 電影頻道融媒體直播禮讚抗美援朝精神
    重走「雄赳赳、氣昂昂」的英雄之路,探訪《上甘嶺》《英雄兒女》英雄原型,祭掃志願軍烈士陵園,用《金剛川》等新片再現志願軍不朽精神,令一張張修復後的老照片重現老兵青春英姿……全社會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大力弘揚英雄精神的當下,經典電影中永不褪色的抗美援朝精神,在電影頻道與新時代中國電影人的見證下依舊閃耀在那些最可愛的人身上
  • 「摘編」專家談《記憶的力量·抗美援朝》的藝術創新(上)
    導讀影視劇彙編特別節目《記憶的力量·抗美援朝》最近在臺網同步播出。作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特別節目,該節目以「記憶的力量」為主題,對照抗美援朝歷史進程進行架構,開創性地把影視劇片段與真實歷史故事交織融合,藉由經典影像的力量,帶領觀眾重溫歷史,引起強烈反響。
  • 牢記英雄事跡 傳承偉大精神(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
    抗美援朝紀念館原館員謝長平是一位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如今已87歲高齡。多年來,老人總是習慣來到鴨綠江邊,凝望對岸。抗美援朝紀念館位於遼寧省丹東市,始建於1958年,1990年10月移地擴建,1993年7月新館落成。
  • 鄭州聯勤保障中心:政治教育供與需精準對接、防止脫節
    兩年前,鄭州聯勤保障中心組織政治工作調研,一張夾在戰士政治教育筆記本裡的小紙條,引起了調研人員的關注。
  • 【追尋先烈足跡】抗美援朝中的登高英雄|楊連弟
    【追尋先烈足跡】抗美援朝中的登高英雄|楊連弟  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1周年,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英雄保家衛國,出徵血灑萬裡疆場。舉國同慶之際,我們緬懷千千萬萬的志願軍烈士,我們致敬所有浴血奮戰的英雄!山河無恙,國泰民安!
  • 【追尋先烈足跡】 線下走訪故地  景仰烈士英魂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郭禹希】2020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在中央宣傳部宣教局、中央網信辦網評局、退役軍人事務部褒揚紀念司、國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國家檔案局辦公室的共同指導下,環球網主辦的三場以「追尋先烈足跡」為主題的線下活動成功舉辦。
  • 在遼瀋大地感受抗美援朝精神
    10月下旬,記者赴瀋陽、丹東採訪調研,追尋志願軍足跡,一路感悟,一路震撼……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10月下旬,記者一行來到遼瀋大地採訪調研,參訪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位於丹東市的抗美援朝紀念館,走訪丹東、長甸河口鴨綠江斷橋遺址,拜謁烈士英靈,感受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重溫歷史中尋找民族前行的力量。
  • 【方志四川•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萬歲軍"精神永放...
    2020年11月2日上午,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軍第38軍子弟和戰鬥英雄、烈士後代與部分開國將帥、志願軍首長後代150餘人,齊聚北京西直門賓館會議中心,參加一場極具特色的座談會。 走進會場,"萬歲軍"精神永放光芒的會標十分醒目,背景牆上播放著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必將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敵人。
  • 鄭州聯勤保障中心某部舉辦的一場抗疫故事會引發官兵共鳴
    鄭州聯勤保障中心某部著力增強主題教育實效  抗疫故事會激勵建功軍營  解放軍報訊 軒荻、崔寒凝報導:「他們用生命守護希望,用精湛的醫術讓患者重獲新生……」近日,鄭州聯勤保障中心某部主題教育活動現場,一場別開生面的抗疫故事會引發官兵思想共鳴。該部將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抗疫故事引進主題教育課堂,成為激勵官兵建功軍營的生動教材。
  • 名山區中小學開展「學習弘揚抗美援朝精神,爭做時代新人」主題活動
    四川新聞網消息為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近期,名山區中小學開展「學習弘揚抗美援朝精神,爭做時代新人」主題活動。多種形式宣傳,營造學習氛圍。主題活動期間,各中、小學利用LED屏滾動播放學習弘揚抗美援朝精神的標語,開展國旗下主題演講,倡議師生向抗美援朝先烈學習,把愛國情懷轉化為愛家鄉的自覺行動,轉化為努力學習的強大動力。百丈鎮中心小學、紅星鎮雙河九年一貫制學校組織學生製作手抄報,馬嶺鎮初級中學、前進鎮初級中學開展讀書分享會,萬古鎮九年一貫制學校師生進行抗美援朝趣味知識競賽。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主題展|永恆的精神洗禮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主題展|永恆的精神洗禮來源:解放軍報作者:陶春曉 程致遠責任編輯:烏銘琪2020-11-07 08:45 永恆的精神洗禮——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
  • 崇尚英雄 傳承民族精神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無數先烈義無反顧踏上保家衛國的戰場,拋頭顱、灑熱血,歷經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奮戰,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在紀念70周年之際,河北省高陽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收到一份「特殊」的捐贈文物——兩枚子彈頭。
  • 南京這群「紅領巾」尋訪抗美援朝英雄
    11月10號,86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兵羅英才的家中,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小訪客。14位來自南京市琅琊路小學的少先隊員們,響應團中央號召,開展紅領巾尋訪抗美援朝英雄活動。   「我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發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羅英才說,中朝兩國人民在這當中鑄就了堅實深厚的友誼,「我們行軍到哪裡,當地的老百姓就想盡辦法支援我們,有的把家裡的鹹菜都拿出來給我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