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編」專家談《記憶的力量·抗美援朝》的藝術創新(上)

2020-12-22 國家廣電智庫

導讀

影視劇彙編特別節目《記憶的力量·抗美援朝》最近在臺網同步播出。作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特別節目,該節目以「記憶的力量」為主題,對照抗美援朝歷史進程進行架構,開創性地把影視劇片段與真實歷史故事交織融合,藉由經典影像的力量,帶領觀眾重溫歷史,引起強烈反響。11月24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發展研究中心在北京召開《記憶的力量·抗美援朝》創作研評會,專家學者、播出平臺和數據機構代表、青年觀眾代表以及該節目的主創團隊參加研討。「國家廣電智庫」公眾號今日刊登專家李京盛、鄧凱、趙彤發言摘編。

李京盛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

聯合會副會長

綜合使命、智慧和匠心,完成內容與形式的藝術創新

我對《記憶的力量·抗美援朝》的感受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該節目以獨特的形式體現了融媒體時代的創新思維。對文藝創作來講,創新是動力,更是文藝作品的生命力所在。這部作品無疑是創新的,一個是思維的智慧,在艱巨任務和時間要求下,創新進行跨界、融合、各種媒體的綜合應用,以及各種藝術方式的互相借鑑,另一個是創造了新的表現形式,通過對藝術方式的綜合、截取、薈萃,形成「影視劇彙編特別節目」這樣的新形式。

二是該節目通過歷史與藝術的互補、互融、互通,讓歷史既有質感,又鮮活生動。節目在挖掘「記憶的力量」的同時,在創新思維的基礎上增強了表達力,通過形式的新組合產生了角度的力量和組合的力量。歷史講述、真實史料是力量,把藝術和歷史、歷史時空和當下視角、歷史講述和今人解說組合起來,這是另一種力量。

三是該節目以年輕人的觀賞習慣來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故事化的形式是最通俗、傳播力最強的,也是年輕人最喜歡和最能接受的。講故事是影視劇的特點,讓文獻片、紀錄片以講故事的方式來表達,確實是年輕人喜歡的。節目針對年輕人的特點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把最需要表達的內容用一種最大化的傳播手段,傳播給最多的受眾,這一點做得很成功。

四是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需要內容創新和表達創新。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藝術作品,並不僅僅是要真實地講述歷史,如果過分強調電視劇可以作為歷史資料,恰恰說明我們影視劇創作的藝術想像力不足。

當然,這個節目也有一些遺憾。一是創新也必須講質量。節目引用的影視作品量較大,整集的引用使得中間的段落性、停頓性和銜接性不夠。二是節目在全景式展現上有欠缺。

鄧凱

《光明日報》文藝部

執行主任

用精深的思想、精湛的藝術和精良的製作

實現重大主題創作

紀念抗美援朝這場偉大的戰爭,不僅要從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出發,更重要的是要結合今天的國際國內形勢,從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中獲取藐視強權的力量,獲取迎難而上的勇氣和戰勝一切的信心。

第一,該節目實現了一次在重大時間節點上用影視方式表達重大主題的重大創新。節目高度尊重了抗美援朝的戰爭史實,用20集篇幅構建了一套合理的符合戰爭敘事邏輯的框架,精心選取並組合最能喚起觀眾記憶的經典影視劇和近年熱播劇的精彩片段,同時穿插權威嘉賓的訪談,既有紀錄片的敘事手法,也大大突破了紀錄片引用影視片段的限制。節目將影視劇和紀錄片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了一次既能喚起廣泛共鳴又能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創新,可謂新瓶裝老酒,老酒更醇香。

第二,該節目既是對經典影視作品的重溫,也是對近年來優秀影視作品經典化的促進。節目用集錦的方式呈現,既重溫了年代久遠的經典,也回顧了近期的熱播劇,既從經典作品中感受到遙遠歷史的光與影,也感受到了不同年代經典作品的風格流變和觀眾的審美取向。

第三,該節目充分體現了文藝作品以文化人、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獨特作用。節目把宏大敘事與個人講述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把抗美援朝戰爭中從統帥到普通士兵的每個人最為令人動容的部分都呈現出來。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立國之戰,代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億萬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了,這個角度正契合「記憶的力量」,也正是這部劇的意義所在。

趙彤

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

理論研究處處長

紀實影像和劇情結構呈現為未來創作提供了

榜樣和借鑑

第一,《記憶的力量·抗美援朝》通過情節再現向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致以敬意,也通過影視劇彙編的形式直接表達了影視創作者對抗美援朝戰爭的敬意。

第二,該節目在講述抗美援朝史事的同時,紹述了抗美援朝題材影視創作歷程。節目選取《奇襲》《英雄坦克手》《英雄兒女》《鐵血大動脈》《我的戰爭》5部電影,《三八線》《壯志凌雲》2部專題電視劇,《換了人間》《彭德懷元帥》《外交風雲》《特赦1959》《高地》《勳章》《李克農》7部涉題電視劇。《上甘嶺》裡的《我的祖國》和《英雄兒女》裡的《英雄讚歌》2首完整的電影插曲貫穿全篇。抗美援朝戰爭是我國影視創作中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主題的寶貴創作資源。

第三,該節目的敘事方式綜合運用了三種史述體例: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節目敘事結構上是從小引開始,畫外音做脈絡闡述,影視劇片段做場景描繪和形象塑造,訪談做實況印證、評說和判斷,片尾照片做史料證明,最後配以童聲歌唱《我的祖國》,完成了從歷史敘事向現實傳承的遞進。

當然,這個作品也有些遺憾之處。一是抗美援朝期間全國上下老百姓為支援抗美援朝所做的貢獻沒有涉及;二是節目後面出現了敘事比例的失衡;三是影視劇資料出現了穿幫。

(李宣萱整理摘編)

監 制:楊明品

輪值主編:朱新梅

後期編輯:秦 煦

相關焦點

  • 《記憶的力量·抗美援朝》創作研評會上,各方代表肯定節目創作手法...
    □本報記者 楊雯  影視劇彙編特別節目《記憶的力量·抗美援朝》近日在北京衛視、湖南衛視及各網絡平臺同步播出,11月24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發展研究中心在京召開該節目創作研評會。  「破壁」紀錄片和影視劇  《記憶的力量·抗美援朝》對照抗美援朝歷史進程進行架構,開創性地把影視劇片段與真實歷史故事交織融合,藉由經典影像的力量,帶領觀眾重溫歷史。  北京廣播電視臺總編室主任孫巍介紹,《記憶的力量·抗美援朝》從50餘部、1000多集作品中選取合適的影視片段,將其一一對應到抗美援朝的真實歷史進程中。
  • 國家記憶推出20集大型紀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攝製的20集大型紀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將於10月12日起在CCTV-4晚8點檔黃金時段連續播出
  • 彰顯國美學術力量!中國美院多支教學團隊參展西岸藝術與設計創新...
    來自海內外一百多所高校及研究機構的院長、專家、教師、學生將就藝術與設計教學如何面向未來面對當下,在教博會上展現他們的最新科研思想、教學實踐、管理構架、創作作品、工作坊探索等成果。教博會旨在與關注藝術教育和行業動向的各領域、各年齡段的參與者和觀眾一同,探討面向未來的藝術,在全球語境中踐行藝術與設計教育更多元性的建構和延展。
  • 長三角藝術管理教育聯盟在中國美院成立,院長高世名談藝術管理
    全國相關院校、藝術機構嘉賓代表百餘人出席開幕式,並以「推動「長三角藝術管理共同體」建設、搭建區域藝術管理教育領域共享平臺」為主題,就「新文科建設中長三角一體化藝術管理協同創新的機遇與挑戰」「長三角地區藝術管理學科建設與教育多樣化探究」「長三角地區藝術機構與院校合作交流機制」「長三角地區城鄉一體化文化政策和產業化運作對藝術管理教育的影響」四大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 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專家談抗美援朝戰爭的世界意義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 題: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專家談抗美援朝戰爭的世界意義 新華社記者潘潔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高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旗幟,開赴朝鮮戰場,與朝鮮軍民並肩奮戰。
  • 大公報上的抗美援朝(上)
    《大公報》發表時,突出了「志願部隊已參加作戰」這一最重要的新聞點。  從當日起,中國媒體首次開始報道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這個過程中,大公報扮演了特殊角色。  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入朝當天,毛澤東要求在前幾個月內不將此事做任何公開宣傳。11月3日,《進步日報》刊登了北京大學教授曾昭掄等人聯名致毛澤東的信,抗議美國發動侵朝戰爭,決心為保衛祖國而戰。
  • 王永利:《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熱血鑄就的勝利豐碑
    中國人民偉大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偉大壯舉,抗美援朝戰爭極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奠定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這一國家記憶必將永久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
  • 大公報上的抗美援朝(下)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在關乎新中國命運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中,中國與世界上最強的軍隊殊死搏鬥。
  • 「影評」《為了和平》:浴血光榮的記憶
    【影評】《為了和平》:浴血光榮的記憶鞏華 魚欣玥《為了和平》劇照「曾經的遠徵已融入歲月大地,炮火中回眸是尊嚴的高地。每個人的青春都有選擇的權利,保家衛國是我的前赴後繼……」日前,由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宣傳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總編室出品的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正式與觀眾見面。
  • 最靠北藝術季「2020基隆潮藝術」即將開展
    今年主題為「海的一日」,由新生代創作者陳彥安擔任策展人,邀請海內外15組藝術家進進駐基隆,運用藝術、記錄、社會參與等方式,挖掘不一樣的海港風貌。各類型作品散布正濱漁港周邊、阿根納造船廠、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等處,邀請民眾透過感知、記憶、滯留等不同途徑,體驗基隆獨特「海的一日」。
  • 我的「乘熱打鐵」市場營銷 !| Adrian
    「擂臺」上各展所長。在我看來March Madness也能套用於香港的三月,喜歡藝術文化的朋友,大概已經洞察「玄機」。K11 Art Foundation 的「Glow Like That」而K11 Art Foundation主辦的「Glow Like That」,是首場在 Victoria Dockside舉行的當代藝術展覽
  • CCTV推出20集大型紀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推薦觀看!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攝製的20集大型紀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將於10月12日起在CCTV-4晚8點檔黃金時段連續播出
  • 讓世界傾聽抗美援朝戰爭的中國聲音:寫在《抗美援朝戰爭史》英文版...
    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人民軍隊的軍威,創造了世界現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光輝典範,體現了中國人民捍衛和平、維護正義的堅強意志,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力量,彰顯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史上的一座豐碑。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軍隊的光榮和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
  • 當音樂碰上藝術創新 張靚穎「穎JOY」開啟TME live超現場翻新周末
    10月23日20:00,由TME live主辦,英特爾Evo平臺認證筆記本獨家冠名的張靚穎「穎JOY」TME live超現場在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全民K歌、騰訊微視五大平臺線上呈現。本次TME live突破以往單日單場的模式,打造連續三天的Evo新周末超現場,在10月23至25日,為歌迷奉獻一場快樂X3,享受X3的視聽盛宴。
  • 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夢想館」
    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不僅創下將近900萬參觀人次的佳績,更在國際上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之「公共事務領域獎」,以及加拿大花卉園藝協會(CBHS - Canada Blooms Horticultural Society)所評選「2011全球最佳國際庭園觀光活動」。
  • 抗美援朝美術作品儲存的歷史記憶
    而這兩幅宣傳畫,都沒有直接描寫戰爭或刻畫戰士,而表現的只是祖國少兒在安寧的日子裡用功學習、放飛白鴿,他們的恬靜、甜美,成為召喚戰士們英勇戰鬥的無窮力量。 的確,美術的介入與鼓舞是深入到朝鮮戰場上的,幾乎任何部隊都活躍著美術兵、美術隊的身影。我軍自創建始就十分注重美術工作,井岡山根據地的開創就包含軍隊美術宣傳。解放戰爭時期,軍隊美術工作更為活躍。
  • 匯聚變革力量 上上籤電子籤約第二屆「籤引力大賽」網絡投票開啟
    2020年,新基建的大力推進為企業數字轉型按下加速鍵,新冠疫情讓企業降本增效需求進一步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電子籤約科技成為企業數字新基建的重要變革力量,在各行業場景加速落地應用。日前,由中國電子籤名行業領跑者上上籤電子籤約主辦的2020年第二屆「籤引力大賽」案例申報環節全面完成,大賽收集到數十家來自各行各業的電子籤約應用案例,覆蓋人力資源、供應鏈、物流、汽車金融、房地產、教育等多個籤約場景。
  • 追尋那段英雄記憶——瀋陽聯勤保障中心傳承抗美援朝精神紀事
    【記者走軍營】追尋那段英雄記憶——瀋陽聯勤保障中心傳承抗美援朝精神紀事光明日報記者 溫慶生 光明日報通訊員 趙佳慶硝煙滾滾,忠魂烈烈。東北是抗美援朝的重要出發地和後方基地,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後勤沿主要道路配置兵站、醫院、汽車團、高射炮兵、工兵、鐵道部隊等,修建各種地下倉庫及掩體,在整個戰區後方形成了能打、能防,能運、能儲、能供、能修、能醫的兵站運輸網,為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奠定了後勤基礎,也正是在這場戰爭中,誕生了多支後勤保障力量,使我軍實現了由傳統後勤向現代後勤蛻變的偉大轉折。
  • 以植系裝置藝術建一座美術館,獨創「類策展」的風格市集:「蘵人...
    「植栽」與「園藝」的綠色效應正在蔓延,植物以各種形式紮根我們的日常,不但是點綴空間的一處裝飾,安放城市當中好滋養現代人的心理層面,予以同在生活裡自在「呼吸」。為打造獨一無二的限地裝置藝術,今年松山文創園區也首度開啟封塵已久的煙廠醫護室(藝巷空間)、男澡堂,規劃出「類策展」的觀展模式,並邀請 6 組藝術家刻畫得以近距離交流的藝術作品。1.
  • 專訪北京8分鐘幕後團隊「黑弓」:用科技、藝術完善實景娛樂
    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北京 8 分鐘驚豔世界。這場名為《2022 相約北京》的 8 分鐘表演,由張藝謀擔任總導演、沙曉嵐擔任總製作人,鋒尚文化承擔總製作。數字藝術整合提供商「黑弓 Blackbow」作為主創團隊成員,全程參與多媒體視覺效果方面的創作。 黑弓創始人王志鷗回憶,為了這的 8 分鐘,他們就像經歷了一場 300 多天的「魔鬼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