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影視劇彙編特別節目《記憶的力量·抗美援朝》最近在臺網同步播出。作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特別節目,該節目以「記憶的力量」為主題,對照抗美援朝歷史進程進行架構,開創性地把影視劇片段與真實歷史故事交織融合,藉由經典影像的力量,帶領觀眾重溫歷史,引起強烈反響。11月24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發展研究中心在北京召開《記憶的力量·抗美援朝》創作研評會,專家學者、播出平臺和數據機構代表、青年觀眾代表以及該節目的主創團隊參加研討。「國家廣電智庫」公眾號今日刊登專家李京盛、鄧凱、趙彤發言摘編。
李京盛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
聯合會副會長
綜合使命、智慧和匠心,完成內容與形式的藝術創新
我對《記憶的力量·抗美援朝》的感受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該節目以獨特的形式體現了融媒體時代的創新思維。對文藝創作來講,創新是動力,更是文藝作品的生命力所在。這部作品無疑是創新的,一個是思維的智慧,在艱巨任務和時間要求下,創新進行跨界、融合、各種媒體的綜合應用,以及各種藝術方式的互相借鑑,另一個是創造了新的表現形式,通過對藝術方式的綜合、截取、薈萃,形成「影視劇彙編特別節目」這樣的新形式。
二是該節目通過歷史與藝術的互補、互融、互通,讓歷史既有質感,又鮮活生動。節目在挖掘「記憶的力量」的同時,在創新思維的基礎上增強了表達力,通過形式的新組合產生了角度的力量和組合的力量。歷史講述、真實史料是力量,把藝術和歷史、歷史時空和當下視角、歷史講述和今人解說組合起來,這是另一種力量。
三是該節目以年輕人的觀賞習慣來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故事化的形式是最通俗、傳播力最強的,也是年輕人最喜歡和最能接受的。講故事是影視劇的特點,讓文獻片、紀錄片以講故事的方式來表達,確實是年輕人喜歡的。節目針對年輕人的特點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把最需要表達的內容用一種最大化的傳播手段,傳播給最多的受眾,這一點做得很成功。
四是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需要內容創新和表達創新。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藝術作品,並不僅僅是要真實地講述歷史,如果過分強調電視劇可以作為歷史資料,恰恰說明我們影視劇創作的藝術想像力不足。
當然,這個節目也有一些遺憾。一是創新也必須講質量。節目引用的影視作品量較大,整集的引用使得中間的段落性、停頓性和銜接性不夠。二是節目在全景式展現上有欠缺。
鄧凱
《光明日報》文藝部
執行主任
用精深的思想、精湛的藝術和精良的製作
實現重大主題創作
紀念抗美援朝這場偉大的戰爭,不僅要從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出發,更重要的是要結合今天的國際國內形勢,從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中獲取藐視強權的力量,獲取迎難而上的勇氣和戰勝一切的信心。
第一,該節目實現了一次在重大時間節點上用影視方式表達重大主題的重大創新。節目高度尊重了抗美援朝的戰爭史實,用20集篇幅構建了一套合理的符合戰爭敘事邏輯的框架,精心選取並組合最能喚起觀眾記憶的經典影視劇和近年熱播劇的精彩片段,同時穿插權威嘉賓的訪談,既有紀錄片的敘事手法,也大大突破了紀錄片引用影視片段的限制。節目將影視劇和紀錄片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了一次既能喚起廣泛共鳴又能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創新,可謂新瓶裝老酒,老酒更醇香。
第二,該節目既是對經典影視作品的重溫,也是對近年來優秀影視作品經典化的促進。節目用集錦的方式呈現,既重溫了年代久遠的經典,也回顧了近期的熱播劇,既從經典作品中感受到遙遠歷史的光與影,也感受到了不同年代經典作品的風格流變和觀眾的審美取向。
第三,該節目充分體現了文藝作品以文化人、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獨特作用。節目把宏大敘事與個人講述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把抗美援朝戰爭中從統帥到普通士兵的每個人最為令人動容的部分都呈現出來。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立國之戰,代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億萬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了,這個角度正契合「記憶的力量」,也正是這部劇的意義所在。
趙彤
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
理論研究處處長
紀實影像和劇情結構呈現為未來創作提供了
榜樣和借鑑
第一,《記憶的力量·抗美援朝》通過情節再現向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致以敬意,也通過影視劇彙編的形式直接表達了影視創作者對抗美援朝戰爭的敬意。
第二,該節目在講述抗美援朝史事的同時,紹述了抗美援朝題材影視創作歷程。節目選取《奇襲》《英雄坦克手》《英雄兒女》《鐵血大動脈》《我的戰爭》5部電影,《三八線》《壯志凌雲》2部專題電視劇,《換了人間》《彭德懷元帥》《外交風雲》《特赦1959》《高地》《勳章》《李克農》7部涉題電視劇。《上甘嶺》裡的《我的祖國》和《英雄兒女》裡的《英雄讚歌》2首完整的電影插曲貫穿全篇。抗美援朝戰爭是我國影視創作中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主題的寶貴創作資源。
第三,該節目的敘事方式綜合運用了三種史述體例: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節目敘事結構上是從小引開始,畫外音做脈絡闡述,影視劇片段做場景描繪和形象塑造,訪談做實況印證、評說和判斷,片尾照片做史料證明,最後配以童聲歌唱《我的祖國》,完成了從歷史敘事向現實傳承的遞進。
當然,這個作品也有些遺憾之處。一是抗美援朝期間全國上下老百姓為支援抗美援朝所做的貢獻沒有涉及;二是節目後面出現了敘事比例的失衡;三是影視劇資料出現了穿幫。
(李宣萱整理摘編)
監 制:楊明品
輪值主編:朱新梅
後期編輯:秦 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