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在中國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成為藏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西藏的節日受其深刻影響,
而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有的已演化成純粹的宗教節日。
冬季已至,
雪域高原迎來一年中節日最集中最熱鬧的時節,
雪山藍天,陽光明媚,
少了夏季喧囂的遊人,
是體驗藏族風情的最佳時候。
「天母節」/「白來日追」
仙女節的仙女,到底有多仙
▲識別二維碼,收聽「仙女節的仙女,到底有多仙」
仙女節又名「天母節」,是西藏傳統民俗節日,藏語稱「白來日追」。
吉祥天母,又可以稱為吉祥天女,藏語稱班丹拉姆或者白拉姆。藏傳佛教最為重要的一尊護法神,也是所有女性護法神的總領,被譽為「三界」主母,是大昭寺和整個拉薩城的護法神,也是婦女和兒童的守護神。據說拉薩的婦女們之所以相貌美麗,身材苗條,孩子們之所以健康成長,都是依止于吉祥天母的護佑。但是吉祥天母的本身的形象卻不是那麼美麗,甚至看起來有些醜陋。
▲仙女節主角,蛙臉女神
關於白拉姆節的由來,有一個非常悽美的愛情故事。傳說吉祥天母也就是班丹拉姆有三位女兒,其中大女兒叫白巴東贊,相貌醜陋,長著一張青蛙一般大的嘴,因此又被成為蛙臉女神。這個蛙臉女神,雖然相貌醜陋,但是卻非常不注意男女關係,經常與別的男人勾勾搭搭。先是和大昭寺東面的嘎瑪夏寺的主供護法神-獨眼大神恰赤堅齊相好,後來又和大昭寺的釋迦摩尼佛12歲等身像的護法神赤尊贊相好,並且兩人私定終身。
班丹拉姆得知後一氣之下,將赤尊贊趕出了大昭寺,並且規定他們倆只有在每年的藏曆十月十五日這一天才能在相見,並且只能遠遠的隔著拉薩河相望,也只有半隻蠟燭的時間。因此每年白拉姆節的重頭戲就是兩位苦情的戀人相見。
赤尊贊非常憤怒,悲傷,他無法對抗法力強大的班丹拉姆,於是經常颳起大風弄翻拉薩河裡的牛皮船,或使山石滾落砸傷路人,最厲害的一次他居然降下冰雹禍害農田房舍。五世達賴喇嘛得知事情的原委,封他為拉薩河南岸策覺林地方的保護神,修建了神廟,供他居住。八世達賴喇嘛賜給他一把能打開雨庫的鑰匙,就是赤尊贊手裡拿的那把寶劍,從此他就掌管著拉薩河谷的雨水。
班丹拉姆的二女兒叫東蘇拉姆,她是一個典型的好吃懶做的姑娘,整日遊手好閒,不愛勞動,氣得她的母親班丹拉姆說:「遊手好閒的傢伙,乾脆去八廓東街的經幡珠下要飯去吧,別回來了。」從此東蘇拉姆就天天在那裡要飯了。那裡剛好有一個院子,是之前擔任過嘎夏政府嘎倫的大貴族索康家的院子。在院子的牆上就有一個東蘇拉姆的摩崖石刻。
班丹拉姆的三女兒叫白拉姆,是一個乖乖女,勤勞又善良,而且很孝順他的母親班丹拉姆。不過有一次,媽媽班丹拉姆喊她抓頭上的蝨子,他因為想心事沒有及時行動,被媽媽罵道「女兒,我叫你抓蝨子,你不抓,將來你頭上的蝨子,一定長的和老鼠一樣大。」真是好惡毒的媽媽啊。
關於班丹拉姆和三位女兒的故事,其實完全都是牽強附會的杜撰。這三位女兒其實都只是班丹拉姆的不同的化身而已,這和想像力豐富的拉薩人民善於講故事的傳統是分不開的,拉薩人民善於把高高在上的神,平民化,人性化,賦予他們一些普通大眾的性格。不過這三個故事,對於教會人們如何處理家庭,夫妻,姐妹之間的關係,還是有深層次的指導意義的。
其實這就是藏傳佛教,有時高高在上俯視著芸芸眾生,令人心生敬畏。又有時切切實實,只是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身邊的日常。
▲拉薩大昭寺
▲識別圖中二維碼,聽達瓦講西藏的故事
雖然每年的白拉姆節是藏曆的十月十五日,但是其實白拉姆節的一系列活動從藏曆的十月十三日就開始了,一直持續三天,一直到藏曆十月十五日的巡遊,整個白拉姆節進入最高潮,直至結束。
藏曆十月十三日這一天一早,木如寺的僧人們首先進入大昭寺東南角三樓的護法神殿,把大女兒白巴東贊,也就是蛙臉女神的神像移到大昭寺二樓的迴廊處面南放置,為什麼要面南呢?因為他要面向自己心愛的男人所在的方向。然後由一些被稱為「白蘇瑪」的專門負責祭祀白拉姆的婦女,象徵性的為女神開始梳妝打扮,供奉貢品。
然後到了第二天,也就是藏曆的十月十四日這一天,會進行盛大的祭祀班丹拉姆的活動,僧人們吹起法號,敲響法鼓,誦念祭祀班丹拉姆的經文,並且要供奉一個巨大的「朵瑪」,就是用糌粑做成的一個一個像花一樣的貢品。之後僧俗群眾依止叩拜班丹拉姆,感謝他這一年來為了維護拉薩的平安,百姓的康樂所給予的恩德,並且懇求在今後的日子裡繼續繼續護佑著這座千年古城以及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祭祀結束之後呢,會將白巴東贊,也就是班丹拉姆的蛙臉化身,和白拉姆,一尊非常美麗的班丹拉姆的化身像,搬到大昭寺一樓的迴廊內的天井放置,供第二天心中朝拜。同時也會把大昭寺內供奉的藏王松贊幹布的塑像也搬到一起放置,至於松贊幹布的像為什麼也會出現在這裡,我現在也搞不太懂。
第三天也就是藏曆的十月十五日,這一天白拉姆節進入了高潮,早晨天不亮,木如寺的僧人就會進入大昭寺,恭請班丹拉姆巡遊聖城,塑像由一位僧人背負,據說這位僧人一定是要六根清淨的,活動前還必須齋戒沐浴,閉關數日。如果身心有不純潔的地方,會觸怒班丹拉姆,在背班丹拉姆神像的時候僧人有可能會流鼻血甚至是暈倒。
從大昭寺出來,就開始了正式巡遊,跟八廓街轉經一樣,順時針繞著八廓街一周,浩浩蕩蕩的隊伍非常壯觀,前面的僧人們鳴鑼開開道,接著是班丹拉姆的塑像,後面是僧人們,他們高舉華蓋,寶傘等佛教八寶器物,簇擁著班丹拉姆的神像。後面是綿延不斷的信眾們,他們口中唱著悠揚的歌曲。把白拉姆的節日氛圍推向最高潮,也把古城拉薩的宗教氛圍烘託的更為濃厚。
當遊行隊伍行至八廓街東北角的甘丹塔欽(經幡柱)時,離這裡不遠的嘎瑪夏寺的恰赤堅齊護法神,會來到這裡與白巴東贊相聚,在這裡互訴衷腸,畢竟曾經愛過一場。之後到了八廓街東南角的地方還要和流落街頭乞討的二妹妹見一面,共敘姐妹之情。
隨後巡遊的隊伍來到了大昭寺西側的夏扎府附近停留片刻,在這裡白巴東贊面向南而立,會把她的一隻腳踩在一隻炒青稞的鍋裡,表示他渴望與情人相見的心急。在這裡遠遠與赤尊贊相見之後,僧人們會很快把他背走。就此基本上結束了一天的巡遊,返回大昭寺的天井迴廊,在這裡靜候信眾的朝拜。
信眾們圍著八廓街一圈圈的排隊,人最多的時候甚至隊伍都排到江蘇路上。人們拿著哈達敬獻白巴東贊,白拉姆和松贊幹布,拿著青稞酒供奉給白巴東贊,供奉的過程,就是把酒倒進白巴東贊神像前的一個大肚子鐵桶,酒又從鐵桶尾巴上的軟管裡流出來,流出來的酒算是被女神「加持」過了,供奉酒的婦女們會拿剛剛倒空了的瓶子和酒壺去接,沒有帶壺的人則用手捧著,接一些喝了,又把手上沾的酒在頭頂抹抹。
這樣整個白拉姆節的活動就結束了,除了以上活動之外,這一天拉薩的婦女們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這一天,藏區各地的婦女們都會早早起床刻意梳妝打扮,集體相約外出遊玩,她們到八廓街去煨桑、為班丹拉姆女神供奉糌粑和酒,到白拉姆像前焚香祈禱,為自己的將來許個好願也是不可少的。尤其是拉薩婦女對白拉姆懷有深深的敬意,認為這位女神能保佑自己保持身材苗條、面容姣美。
「白拉姆」節當天,除了可以在神女像前許下心願,藏族姑娘們還會三五成群,以供奉女神為名在八廓街上找男性討錢,其實能否要到錢都無所謂,儀式感帶來的快樂遠多於錢要到手了的快樂。而男性們這一天也尤其大方,不會不給。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開始了有女孩子要錢的傳統,其實以前白拉姆節都是乞丐在八廓街頭要錢的。 並沒有女性問男性要錢這個傳統的。但是管怎麼說這一天是屬於婦女兒童的,因此最近一些年也有人把白拉姆節成為拉薩的婦女節,也是不無道理的。
▲識別二維碼,收聽「拉薩的守護神,原來是一位女性」
開天闢地的創立者
▲西藏燃燈節
燃燈節藏語叫「甘丹安曲「,主要是為了紀念藏傳佛教黃教格魯派的開山祖師宗喀巴大師圓寂。關於宗喀巴大師,相信熟悉西藏,熟悉藏傳佛教的朋友都應該有所了解的, 西藏的各大寺廟裡都供奉著宗喀巴大師的塑像。
宗喀巴大師又名洛桑扎巴,生於公元1357年,也就是元朝至正17年,宗喀地區,今天青海省的湟水流域,因此後來被稱為宗喀巴大師。相傳在宗喀巴大師四歲的時候,父母帶他去朝覲路過此地的藏傳佛教黑帽系噶瑪噶舉第四世噶瑪巴,噶瑪巴預言他會成為未來藏傳佛教界的領袖。後來少年的宗喀巴皈依佛門,開始了系統的佛教理論的學習。
大師17歲入藏學習,拜在了噶當派,薩迦派,寧瑪派大師門下求學。當時是藏傳佛教的後弘期時期,經歷過朗達瑪的滅佛之後,西藏的佛教經典遺失很嚴重,因此後期的各大教派雖然在數百年內慢慢都恢復了發展,但是由於佛教經典的遺失,導致僧侶們戒律廢弛,整個藏傳佛教的發展基本是處在一個比較混亂的狀態下。此時宗喀巴大師就擔負起了重新振興佛教的重任。
宗喀巴大師入藏後先後拜在噶當派,寧瑪派,薩迦派各派的高僧大德門下,研究學習各派經典,在博採眾長之後,30歲開始著書立傳,先後寫就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輪》等不朽著作。
1409年,明永樂七年,藏曆的正月初一到十五日,在當時西藏的實際領導人扎巴堅贊的支持下,在拉薩的大昭寺舉行了盛大的傳昭大法會。自此研學佛法數十年,宗教理念趨於完善成熟後,在噶當派的教派的基礎上創立了格魯派,因此格魯派又被稱為「新噶當派」,格魯意為「戒律「的意思,注重僧人的宗教戒律。雖然是四大教派成立最晚的,但卻成為了西藏最有影響力,發展最快的教派。
宗喀巴大師除了是一位傑出的宗教家之外,也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弟子眾多,並且都是傑出的大師。首席弟子甲曹傑,又叫達瑪仁青,是宗喀巴大師的法脈的繼承人。克珠傑,被後世追認為第一世班禪,開創了班禪額爾德尼這一世系的活佛傳承。宗喀巴大師和弟子甲曹傑,克珠傑,三人被並稱為「師徒三尊「,在西藏的很多寺廟都可以看到他們三人的塑像,供信眾朝拜。
另外,宗喀巴大師的小弟子根敦朱巴,創立了紮實倫布寺,被追認為第一世達賴喇嘛。另外一名弟子釋迦也失,朝見了明成祖,被封為大慈法王,建立了色拉寺,比宗喀巴大師大三歲。還有一名弟子扎西貝丹,妙音法王,創立了哲蚌寺。
1419年藏曆十月二十五日,就在大昭寺傳昭大法會十年後,宗喀巴大師圓寂於甘丹寺,享年63歲。大師圓寂後西藏的各界僧俗群眾異常悲痛,於第二年的藏曆十月二十五日,在格魯派的祖庭甘丹寺,舉行了盛大的紀念宗喀巴大師的活動,自此就形成了每年藏曆的十月二十五日紀念宗喀巴大師的傳統,被稱為燃燈節,五公節。
燃燈節是除了拉薩外,其他地區的寺廟和信眾也都會以點酥油燈的方式懷念宗喀巴大師。一般康區的燃燈節晚於衛藏地區五天。而且這天晚上所有的佛教信徒一般都要食用素的糌粑面粥,表示對大師的懷念之情。
毫無疑問,每年的藏曆十月二十五日的夜晚,聖城拉薩充滿了莊嚴肅穆的宗教氛圍。到處都是酥油燈,如同神話中的光明世界,數不清的酥油燈,宛若天上的星辰,將拉薩照耀的猶如白晝。
根據傳統,一般燃燈節的當天,每人都要點30盞以上的酥油燈。各大寺廟,各家各戶的窗臺上,都要點燃酥油燈紀念宗喀巴大師。此時八廓街的大街小巷都飄搖著閃爍的酥油燈海,川流不息摩肩接踵的朝聖隊伍,出沒於桑煙瀰漫,煙火繚繞的街頭巷尾。平時繞八廓一圈只需要十來分鐘,這一晚由於轉經的信眾太多,差不多轉八廓街一圈需要將近一個小時。
▲酥油燈
在這裡有必要給大家普及一下藏族同胞頓頓離不開的酥油的一些常識。相信有很多去過西藏的朋友都見過寺廟裡為酥油燈供奉酥油的信眾。他們用勺子從酥油袋子裡挖一勺酥油,倒入一個很大的酥油燈內,這就是供奉酥油。其實老鄉們供奉的酥油與他們平時吃的酥油喝的酥油茶所用的酥油是不一樣的。
酥油是通過犛牛奶提煉的,傳統的方式是用一個手動的酥油筒,經過不停的抽打犛牛奶使得油水分離,最後上層漂浮的一層油脂,再經過提純,去水,就成為了老鄉們日常不可或缺的食品。不論是喝酥油茶,熬糌粑粥,吃糌粑,還是製作禮佛的貢品,都離不開酥油。可以絲毫不誇張的說,酥油陪伴著每一位藏族同胞一生。這從拉薩遍布大街小巷的酥油店就可以看出。一般老鄉們買的酥油分為兩種,夏季酥油和冬季酥油,由於冬夏兩個季節犛牛奶的含油量的不同,夏季的酥油呈現白色,冬天的酥油呈現黃色。
藏區最好的酥油一般產自牧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拉薩看到的很多酥油店都掛著安多酥油,紅原酥油的招牌的原因了,因為這兩個地方都是牧區,因此產出的酥油一般品質都非常高。酥油價格貴,因此老鄉們一般供奉酥油燈的酥油都是植物油脂合稱的酥油,是供燈專用的,不能食用。
其實這一盞盞點亮的酥油燈,無不傳遞者信眾們虔誠的祈禱,和對佛的無限的虔誠。藏曆十月二十五日這天晚上呢,從布達拉宮到大昭寺的樓頂,從甘丹寺到哲蚌寺的每一間佛堂,從八廓古城的每一棟建築的窗臺,都點滿了燦若星辰的酥油燈,將拉薩的夜晚點亮。渾厚悠揚的法號聲響徹大昭寺的上空。數十萬計的市民們湧入八廓街的轉經道,一圈一圈的轉經,口中誦念著紀念宗喀巴大師的經文,八廓街一圈分布的四個煨桑爐火焰熊熊,桑煙嫋嫋。大家把攜帶的松枝仍進煨桑爐,口中喊著「啦,索羅」意思就是「神,勝利了」。以此來紀念宗喀巴大師的豐功偉績。
除了燃燈節當天的紀念活動,前一天色拉寺的僧人們為了紀念色拉寺的創立者釋迦也失,也會進行燃燈的紀念活動,被稱為「甘丹協曲」。但是規模明顯比燃燈節小了很多。
藏曆新年
原來藏族同胞的新年是算出來的
▲碌曲西倉寺,藏曆新年法會上的金剛神舞
藏曆新年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的春節,是一年內藏族同胞最為隆重,最為盛大的節日。關於藏曆新年有必要給大家解釋一下什麼是藏曆:藏曆是藏族的天文曆法,是有別於我們漢族的天幹地支的曆法的。
相傳在很早以前的西藏大地,藏族同胞是依據農作物的成熟時間來確定每年過年的時間,也就是說他們選擇在每年青稞或者小麥成熟的時候狂歡聚會過節。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不止一次提到過的那位為了藏漢之間和睦團結的文成公主來到了西藏,為藏族人民帶來了漢地的天幹地支紀年法。
後期的藏族人民創造性的將十二生肖與五行相結合創立了藏族曆法,以五行為天幹,以十二生肖為地支,每六十年為一個輪迴,稱為一個繞迥。藏曆與漢歷的不同之處是,以五行代替十幹: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按照金(鐵)水木火土的順序排列;以十二生肖代替十二地支即子為鼠、醜為牛……依此類推。每兩年為一個五行,每一年為一個生肖。在公元的1026年創立了西藏歷史上的第一部天文歷算書籍《薩迦曆書》,因此之後的一年,也就是公元的1027年就稱為了藏曆的第一饒迥年,一直沿用至今。
除開創了饒迥紀年之外,藏族的先賢們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確定了每年詳細的天數,農耕時節。告訴百姓們何時灌溉,何時耕種,何時遷徙牧場,都起到了指導性的意見。在現在的墨竹工卡縣有一座達普天文歷算臺遺址,就是當年計算天文曆法的地方。
後來為了統一每年的藏曆發布和計算,在藏醫院的管轄下成立了一個叫「天文歷算研究所」的機構。來負責計算發布每年的藏曆時節。大概每年的藏曆11月會發布來年的藏曆,因此每年的藏曆新年都和春節在不同的時間內,有的年份早幾天,有的年份晚幾天,也有的年份相差了一個多月,也有巧合的時候是同一天。
2018年的藏曆新年就非常巧,剛好和春節是同一天,都是2月5號。建議大家不妨利用春節的假期去西藏,在拉薩過一個不一樣的藏曆新年。
▲碌曲西倉寺,藏曆新年法會上的金剛神舞會場
跟我們漢族的春節一樣,藏曆新年是藏族同胞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往往一到藏曆的十二月份,家家戶戶就要開始為過藏曆新年準備了。
首先打掃家裡的衛生,這一點跟我們的春節是一樣的,對房前屋後家裡家外,庭院角落進行全面的仔細的清掃。還要用白色的滑石粉畫出蓮花,寶傘,海螺,法輪,寶瓶,勝利幢,吉祥結,雙魚八種藏傳佛教的吉祥圖案。打掃完畢後家裡家外都給人一種喜氣盈門的感覺。
當然跟我們過春節一樣,藏曆新年一樣少不了各種美食了。首先要炸一種叫「卡塞」的油炸的麵食,「卡塞」是用麵粉加糖,雞蛋,酥油混合後,用油炸成各種形狀,然後整齊的碼放在木質的盤子裡。製作好了之後首先要作為貢品來敬神。最後「卡塞」上還要碼放糖果,各種乾果,奶渣等食品。除了「卡塞」,家家戶戶還要準備一隻羊頭,藏族同胞認為羊頭象徵著吉祥,供神後會為新的一年帶來好運。最後還要準備「切瑪」,用一個雕刻精美的木頭的盒子,裡面裝上糌粑和麥粒或者青稞粒,上面插上雞冠花和染成彩色的麥穗,象徵著來年的五穀豐登,家庭和睦。除了以上的美食之外,一般還要準備青稞酒,酥油,牛羊肉,家裡的廚房被塞得滿滿當當,供過年期間家裡來客人享用。
除了準備吃的,家裡人還要縫製新衣服,新鞋帽,女性們還要準備首飾,總而言之要裡裡外外都煥然一新。
▲碌曲西倉寺,藏曆新年法會,展佛節
一般藏曆的十二月二十九這一天,就進入了過年的氣氛了。這一天就相當於春節的除夕大年三十,全家人在這一天早晨都要洗衣服,洗頭,換新衣服,把剪下來的頭髮和指甲都統一收集起來。到了傍晚就開始做一種叫「古突」的青稞面和小麥麵混合做的疙瘩湯,有點像北方人吃的疙瘩湯。裡面一般會放犛牛肉,糌粑,人參果,奶渣,蘿蔔等東西。麵團裡一般還會包上羊毛,辣椒,木炭,鹽巴,木刺等東西。特別像我們過年包餃子裡面放硬幣,吃的時候大家一邊聊天一邊仔細的注意著自己碗裡的「古突」,如果吃出了羊毛說明心地善良,吃出了辣椒說明性格潑辣,吃出了木炭說明心黑,吃出鹽巴表示太懶了,吃出木刺表示做人太尖酸刻薄了,大家開著玩笑,一邊吃一邊互相調侃,闔家團圓可能說的就是這一幕吧,每個家庭都沉靜在幸福歡樂的氛圍中。
這種吃「古突」裡面包東西的習俗,跟藏傳佛教的佔卜的宗教儀軌是有直接的關係的。按照習俗,每個人要吃三大碗,一家人在嘻嘻和打鬧中迎接著新年的到來。大家如果有機會在過年期間去到拉薩的話,一定要品嘗一下這些美食。
點擊圖片了解行程詳情
冬季的西藏,許多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傳統節日將一一上演,燃燈節、藏曆年、白拉姆節……置身其中,能讓你領略到不一樣的藏地風情,享受到不一樣的文化大餐。詳情請戳→這個冬天,我們想邀你一起去西藏過節~
添加芸舒小姐姐微信,跟我們一起去西藏,你不僅能看到展佛儀式、朝佛、傳昭法會等,還能觀賞藏戲表演、木偶表演、花燈、對歌比賽、跳神、傳統舞蹈……最豔麗的服裝和最歡快的鍋莊,讓你領略不一樣的西藏風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