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些麥肯錫經典分析工具,便於大家在工作中抽絲剝繭,面對問題迎刃而解。
1 金字塔原理:搭建問題梳理框架
人的短期記憶有上限,邏輯不清晰的內容或者問題容易讓大家迷失,不容易找到問題的本質和制定接下來的執行方案。對問題或者任務建立金字塔,有助於大家分解問題、解決問題。構建金字塔需要的思想:
①縱向的疑問/回答式對話:確定某一層次的思想組必須表達哪種信息(必須回答上一層次的思想)。
②橫向的演繹或歸納推理:判斷你組織在一起的思想是否用符合邏輯的方式表達了信息。(是否是正確的歸納或者演繹)
③序言的總結敘述:結論先行,保證你組織和呈現的思想和原始問題直接相關。
2 戰略分析:「SWO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
SWOT分析法具體是指,以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s),來分析一件事的可行性。
①OT即企業面對的機會與威脅,分析OT主要的目的是分析企業所在的生存環境對企業的影響。
②SW即企業的優勢和劣勢,這是對企業內部條件的分析。
根據SWOT分析,我們還可以將問題按輕重緩急分類,明確哪些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哪些是可以稍微放一放的問題,哪些屬於戰略目標上的障礙,哪些屬於戰術上的問題,將這些研究對象列舉出來,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後用系統的方法,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而結論通常帶有一定的決策性,幫助我們做出較正確的決策和規劃。
「波特五力模型」是指行業中存在著決定競爭規模和程度的五種力量,這五種力量分別是進入壁壘、替代品威脅、買方議價能力、賣方議價能力以及現存競爭者之間的競爭。可以根據五力模型分析,得出當前戰略環境下我們存在的問題,便於制定和完善戰略。
3 SCQA分析:標準化場景,幫你發現問題
對於事情本身來說,最重要的是結果,因而對於事情的思考應該以結果為導向,進行結構化、分層次的整理。SCQA是搭建問題解決方案的整體框架,其中:
①S是英文Scene的縮寫,意思是情景或場景。
②C是英文Conflict的縮寫,意思是衝突。在情景之中,要表現出來一個或多個矛盾或衝突,這些矛盾或衝突必須由(最好是僅由)後面的「Answer」來解決。
③Q是英文Question的縮寫,意思是問題。在這裡,分析者需要面對上述矛盾和衝突,引出問題,即我們該如何解決。
④A是英文Answer的縮寫,意思是答案,這就是最終的目標,為整套邏輯思考過程得出一個結論。
4 以MECE法則分析:幫你有效分解問題、任務
MECE從你的解決方案的最高層次開始,分析出你所必須解決的問題的各項組成部分。當你覺得這些內容已經確定以後,仔細分析它們,看一看它們是不是每一項都是各自獨立的,是不是每一項都是可以清楚區分的?如果是的話,那麼你的內容清單就是「相互獨立的」。
然後再分析這個問題的每一個方面是不是都出自所列內容的一項(而且是唯一的一項),也就是說,你是不是把一切都想到了?如果是的話,那麼你所列的內容就是「完全窮盡的」。
①第一,確認問題是什麼。辨別當下所遇到的問題以及分析問題所要達到的目的,才能著手去搜集資料,不至於漫無目的地東挑西選,讓分析的邏輯變得混亂起來。
②第二,尋找符合MECE分析法則的切入點。尋找切入點的最佳方式是分析「問題」和「目的」,即你希望通過資料來解決哪些問題?得到什麼樣的結論?
③第三,劃分項目,繼續以MECE細分。
④第四,確認分割有無遺漏、錯誤。
5 「AIDMA」模型:分析消費決策流程
AIDMA營銷法則是指,消費者在接觸到營銷信息到發生購買行為之間,大致要經歷五個心理階段:引起注意(Attention)、產生興趣(Interest)、培養欲望(Desire)、形成記憶(Memory)、購買行動(Action)。
①Attention(引起注意)——人們通常會對鮮豔和別具一格的事物印象比較深刻。
②Interest(產生興趣)——商家為讓消費者更詳細地了解商品,一般會製作精緻的彩頁目錄、商品的簡報和精美詳細的宣傳頁。
③Desire(喚起欲望)——通過宣傳或者試用等方式喚起用戶消費欲望。
④Memory(留下記憶)——用戶對某商品已有很高的消費欲望時一般會貨比三家,記憶中留下最深印象的那家是其最希望與其達成交易的一方。
⑤Action(購買行動)——最終形成下單或購買行為。
6 SO WHAT/WHY SO分析原則:將問題一層層向下拆解
這個分析原罪就是兩個設問:「你這麼說有什麼論據?」「你是經過怎樣的邏輯分析得出的結論?」。
①作為麥肯錫團隊最重要的思維工具之一,金字塔原理採取的就是問題/回答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將問題一層一層地向下拆解,最終形成完整的邏輯鏈條。但是,金字塔原理也有一個局限,那就是每當一個環節產生邏輯上的疑問「為什麼是這樣?」「要怎麼做才能實現這一點?」時,就必須再下一層去尋找答案,並將論點依照邏輯的順序再進行排列。
②這個問題導致了一個現象的出現,那就是一旦無法從準備的材料中獲得有利的論據或有用的結論時,整條邏輯線就會被切斷,至少是會被弱化。正因為如此,金字塔原理才必須使用MECE分析法則。
③但在MECE法則之外,金字塔原理還需要從不斷整理好的材料中找到兩個問題的答案,這兩個問題是「其中到底是怎麼回事?」「真的是如此嗎?」而解決這兩個問題的分析工具就是SO WHAT/WHY SO分析原則。
④SO WHAT是自下而上的,意思是「這些東西都代表了什麼?」它需要你對於列出的各種材料做到透徹分析,釐清各個要點之間的邏輯關係,並檢查論據是否能夠支撐上一級的論點。
⑤WHY SO則是由上往下的討論,問題是「為什麼會如此?」它需要你對上一層的結論進行分析,確認結論是不是真的由論據推導而出,換句話說,它需要你檢查論據與上一層的觀點之間是否真的有因果關係。
SO WHAT/WHY SO原則還分為兩類:
觀察性SO WHAT/WHY SO原則:在闡述自己的觀察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的分析體系,其內容是要說明結論包含哪些既定現象與事實。
洞察型SO WHAT/WHY SO原則:在觀察既定的事實或現象的基礎上,再經過我們的思考和分析,從中找出一些潛藏的因素的分析原則。
SO WHAT/WHY SO分析原則是我們在討論問題時用到的重要線索。SO WHAT需要你對列出的各種材料做到透徹分析,釐清各個要點之間的邏輯關係,並檢查論據是否能夠支撐上一級的論點。WHY SO則需要你檢查論據與上一層的觀點之間是否真的有因果關係。通過使用這兩個原則,可以避免思維邏輯混亂,並能迅速找到對我們有用的東西。
7 用「鷹眼」進行觀察
①在工作中大家容易有代入感,容易以表象來評價事實。搞清楚你遇到的問題是不是真正的問題,就要擁有從上方觀察一切的「鷹眼」。切忌條件反射般地用「自我視點」進行判斷,你需要用「俯瞰視點」進行多方位觀察,選擇對自己、客戶以及公司都有好處的方法。
②在工作中,想要擺脫自我視點,有一個鍛鍊的方法,那就是經常檢查自己是否在用自我視點看問題,並且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為什麼會用自我視點看問題」。
8 情境分析,預想所有可能發生的事
①在觀察和思考問題的時候保持一種掌握事物全貌的習慣。
②看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從大處著眼。以起因——經過——結果的邏輯線來認識問題的出現,以歷史——未來的邏輯線來分析問題的根源,以部分——整體的邏輯線來觀察問題的環境,這能夠幫助我們掌握事物的全貌,無死角地分析問題。
產品經理Glen,騰訊、迅雷工作經歷,感興趣可以關注下公眾號Glen,我們可以一起討論網際網路的問題。
PS:圖片來自網際網路,侵權請聯繫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