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眼裡的鄉村教育 和我們以為的有啥不一樣?

2021-01-1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三亞1月10日電 (左宇坤)說起鄉村學校,人們腦海中的印象,往往都是塵土飛揚的操場、石頭蓋的教室、破了洞的木桌椅……現實是這樣的嗎?

日前,在馬雲鄉村教師頒獎典禮期間,四位鄉村教師接受了記者的採訪。通過他們的描述,搭建起了一個和我們想像得不太一樣的鄉村教育生態。

王菲、張曉琴、孫向兵、袁輝(從左至右)四位鄉村教師接受採訪。左宇坤 攝

硬體強:塑膠操場、投影設備成「標配」

王菲、張曉琴、孫向兵、袁輝,四位鄉村教師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往屆馬雲鄉村教師獎獲獎教師代表。舞臺上的他們,雖有些緊張,但表現得大氣又從容。脫下西裝放下話筒的四位老師,說起自己最熟悉的鄉村教育和最熱愛的孩子們,則滔滔不絕。

老師們告訴記者,雖然目前鄉村整體環境和條件比較艱苦,但是鄉村學校的硬體設施已經越來越好了。

「像我們那裡,整個一棟大樓裡,就幾十個孩子。」來自甘肅的鄉村教師張曉琴說。

近年來,國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大。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顯示,2018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46143.00億元。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36995.77億元,佔GDP比例為4.11%,這也是自2012年以來連續七年保持在4%以上。

通過老師們展示的學校照片不難看出,現在的鄉村學校裡,多層教學樓、塑膠操場、投影設備已經成為「標配」。

鄉村學校裡的塑膠操場。受訪者王菲供圖

但同時,這也帶來了不少「幸福的煩惱」。

「政府投入是很大的,像我們學校配備了電子白板、鋼琴等。」來自四川的鄉村教師孫向兵說:「但帶來的問題是維護起來比較困難。首先是有電量等成本問題,其次是像關機之類的操作,我們教了老師,老師們也記不住,他們認為是公家的東西。」

軟體弱:鄉村教師缺口大

「我們到大學裡去招老師,很多人一聽說這個地方這麼偏遠都不願來。」張曉琴告訴記者:「還有的合同都籤了,坐車繞到學校一看(條件這麼艱苦),第二天就走了。」

「我們這裡也是。」孫向兵附和道:「之前招了個研究生,來了一看條件這麼差,第二天就啟程走了。」

學校招不來人,招來的人也很難留下。

「鄉村老師是城裡老師的練兵場。」張曉琴這樣形容。鄉鎮上培養的優秀老師,很多人最終的選擇是考入城裡。

孫向兵所在的學校裡,幾乎每年都會有十名左右的優秀老師離開鄉村學校進入縣城:「剛把他們培養好,就走了。再有新的老師進來,我們再重新培養。」

鄉村學校的學生站在投影儀前。受訪者王菲供圖

老師們認為,現在的鄉村教師團體,老齡化和兩極化都相當嚴重:「除了新的老師進不來,舊的老師也帶不動。」

留在鄉村學校的老師,很大一部分都年紀較大,出現了職業倦怠感,「因為一些老師把自己的發展看做只能一步一步向上『混職稱』的單向線性道路,遇到了職業天花板。」

「我們現在努力做的一件事就是改變大家對鄉村教師的印象。」來自山東的王菲老師說:「目前國家對鄉村教師這塊的傾向性很強,編制、福利、待遇都不錯。很多的鄉村教師都是90後,他們未來的發展是多元的,而不是傳統的『熬時間』發展模式。」

管理難:鄉村孩子也「叛逆」

說起目前自己在鄉村教育面臨的問題,老師們不約而同提到的一點就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這兩年來,農村地區的孩子沉迷手機的情況也很多,導致厭學、出走,甚至的自殺的事情並不罕見。」孫向兵表示。

對於這些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家校聯動」的理念在鄉村是行不通的。

「在我們那邊,離婚率能達到40%左右,孩子是真的沒人管。」孫向兵告訴記者。

鄉村學校。受訪者張曉琴供圖

承擔了相當大責任和壓力的鄉村教師們,其實在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專業知識也是缺乏的。

孫向兵曾經邀請過二級心理諮詢師來學校給孩子們講課,但一次講課就要花費3000元左右,並不是學校能夠長期承受的價格,只能針對初三畢業班的學生。

除此之外,老師們只能充分利用自己身邊的資源,例如邀請婦產科的朋友來為女生普及生理健康,但也只是偶爾的活動,缺乏長期機制。

生源少:寄宿制改造和合理並校是發展方向

「生源流失真的很嚴重,」王菲說,「我們學校是鎮上的中心中學,一共才186個孩子。我剛參加工作時,一個年級還有三個班,一個班五十多個孩子。現在整個年級也就五十多個孩子,估計今年初一新生也就能再來十幾個孩子。」

生源萎縮嚴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有條件的家庭把孩子送出去,留下來的大多是家裡條件一般的,甚至是很不好的。

「這些的孩子裡面還存在一些患有智力障礙等的特殊孩子。我們也建議他們去特殊學校,但村裡的家長覺得,我們孩子去了特殊學校,找媳婦就很困難。」

招不來學生,很多農村教學點便走向了自然消亡。孫向兵說:「我們那邊今年最後一所村校已經關閉了,那是當年由獐子島援建的,建得特別好,但最後只剩下三個學生。」

馬雲鄉村教育午餐會現場討論寄宿制改造和合理並校。

目前,撤點並校是鄉村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馬雲表示,並校的真正目的是給農村孩子一個公平優質的教育機會:「以前一個教學點是一個老師、十幾個孩子;並校以後,學生多了、老師多了,資源可以集中。」

但並校不是一併了之,要建立起一整套寄宿制體系。馬雲認為,農村寄宿制學校應該是「家校合一」,是「教」和「育」的結合。

「在城裡面,『教』以學校為主,『育』以家庭為主,農村寄宿制學校是『家校合一』,既要教得好,還要育人。建一個學校、建一個宿舍是容易的,但是把這套體系建起來,才是我們對農村地區家教合一的關鍵點。」

雖然目前鄉村教育依舊有很多困難,但這些在三亞看過海的優秀教師們,回到山溝裡,依然對教育事業堅定而熱忱。

用張曉琴很喜歡一句話說,「藐視平庸的一切,要敢於追逐夢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完)

相關焦點

  • 興國:錨定鄉村教師建設新思路,不一樣的大山堅守
    村小、教學點等鄉村小規模學校是基礎教育的「神經末梢」,也是大山深處文明與秩序最直觀的模樣。鄉村教育發展的關鍵是造就一支高素質的鄉村教師隊伍,但就當下情形來看,鄉村教師流失嚴重,成為鄉村學校最普遍的問題,教師難以紮根鄉村,成為了鄉村教育最薄弱突出的問題。
  • 宿遷市洋河新區鄉村教師王維超:堅守鄉村教育36年
    宿遷網訊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是54歲的鄉村教師王維超,是「宿遷市最美教師」之一。在宿遷市洋河新區鄉村中學的崗位上,他堅守了36年,用無私奉獻、默默付出,守護著鄉村教育,照亮了孩子們的讀書路。18歲那年,王維超得知泗陽縣招聘鄉村代課老師,就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應聘了,如願以償成為桃果源中學一名數學老師。
  • 專訪全國十大最美教師王菲:紮根淄博鄉村13年 教育是信仰
    奮戰在教育脫貧攻堅戰線上的鄉村教師,顯然,王菲是其中的一個。談及這次入圍全國十大最美教師,王菲有些激動,「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榮譽。」榮譽來襲,攪熱了「王菲們」的心,「這是對我們鄉村教師群體的獎勵。」她微笑著說完,繼續埋頭工作。
  • 鄉村教師要有教育情懷——為師當如畢守金
    雲南昆明官渡區白漢場中心小學一普通鄉村體育教師,生於1964年,中共黨員,現今已經從教36載。從教後安守清貧為人師當時,作為合同制教師的他,每月工資不足20元。但他安守清貧一幹就是12年,後經1996年才通過考試轉為了公辦教師。教學條件不足善創新初到白漢場中心小學時,畢老師發現,這所鄉村小學的體育場地和體育設施極度匱乏。
  • 2020貴州最美鄉村教師︱張巧:鄉村孩子更需優質教育
    對於張巧來說,紮根鄉村,同樣也可以改革創新、收穫滿滿。  立志改變鄉村教育現狀  張巧的鄉村教育故事要從1992年說起。那一年,剛剛從黔西師範學校畢業的她被分配到金沙縣官田鄉青山小學任教。   28年前的青山村,沒有公共汽車、沒有自來水,經常會停電,父親見了搖搖頭,為女兒的前途感到灰心。但張巧卻不理會父親的擔憂,她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鄉村教育的現狀。
  • 鄉村教師、城鎮教師和城市教師如何界定?涉及職稱和工資
    很少有官方對鄉村教師、城鎮教師和城市教師進行界定,但是近年來,關於鄉村教師的利好消息越來越多,很多老師因為界定不明確得不到相應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甚至還有不少老師會因此失去鄉村教師職稱傾斜評審的機會。因此鄉村教師、城鎮教師和城市教師的界定就顯得非常必要。
  • 讓鄉村小規模學校小而優(人民眼·振興鄉村教育)
    2018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基本補齊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這兩類學校短板,進一步振興鄉村教育,「基本實現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為鄉村學生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 鄉村教育的困境與出路
    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性工程,而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尤為突出,大力發展鄉村教育具有現實性和戰略性意義。伴隨著農業人口大量轉移的是生源流失,這種狀況導致了鄉村教育「無生」的困境。有的地區生源流失的背後,一方面是因為有的鄉村比較貧困,而教育回報周期漫長,造成村民「讀書無用論」意識漸長;另一方面是由於家長不重視子女教育。同時,鄉村學校由於地處偏僻,文化娛樂活動及場所缺乏,年輕教師婚戀問題矛盾突出,使得鄉村學校既難以吸引年輕教師,又留不住優秀教師。
  • 鄉村教師談教育改革:在山裡38年半值了
    【解說】2018年9月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邀請5位優秀教師代表,圍繞「與教育改革發展同行」進行分享。  來自江西的鄉村教師支月英堅守鄉村講臺已有38年半,教育歷程和改革開放的時間相差無幾,是農村教育變化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在見面會上,她結合自身經歷,介紹了改革開放以來鄉村教育的發展變化。
  • 鄉村教師從教20年、30年榮譽證書已下發,安慰和溫暖對教師有用嗎
    很多老師說:榮譽證書至少是政府對教師工作經歷的一種認定,對老教師的一種精神安慰。至於政治或經濟待遇有啥好處,根本沒去想。老了,只要身心健康,有點養老金養活自己,不給兒女經濟上的負擔,已經足矣!老實說,20年、30年榮譽證書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
  • 卓越教育護燭公益第六年!示範課教研受鄉村教師孩子喜愛
    不忘初心,公益向前。2020年12月29日-30日,由廣東省青少年基金會與卓越教育聯手承辦的護燭公益項目·關愛鄉村教師行動,特邀卓越教育語文、數學、英語三個學科的授課名師和教研專家,分別來到派潭鎮中心小學、第二小學開展送教活動,將優質示範課堂帶到鄉村學校,幫助鄉村教師解決期末課程教研問題。
  • 助力提升鄉村教育水平 英孚即將啟動新一年「鄉村英語教師培訓項目」
    (2020年10月17日)近日,全球領先的教育培訓公司英孚教育宣布,其針對中國鄉村英語教師的公益項目,2020-2021年度「英孚全球助學計劃——中國鄉村英語教師培訓項目」已開始籌備工作,並將於近期正式啟動。
  • 鄉村教育需更多「媽媽的教育」
    全國共有12位教師當選,其中包括鹹陽市旬邑縣教師丁海燕。丁海燕是旬邑縣一名普通回族教師,中共黨員。她紮根貧困山區30餘年,恪守清貧,傾盡半生心血開蒙啟智、教書育人,將知識的種子播撒在大山深處,點亮孩子們不一樣的明天。在學生們眼中,丁海燕是老師,更像媽媽。她從教30多年,幾乎一直吃住在學校。每天從一睜眼忙到熄燈,滿眼滿心都是學生的事兒。
  • 馬雲鄉村教師提名丨樂清教師陳曉雯:一支豎笛開啟鄉村孩子的音樂之路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王湛 在溫州樂清市大荊鎮第六小學300多名學生的眼裡,教音樂的陳老師像母親一樣溫柔。1999年,陳曉雯在自己的家鄉大荊鎮成為了一名音樂教師,2015年,她主動申請調至更偏遠的大荊鎮第六小學支教。大荊鎮距離溫州樂清市區50公裡,學校所在的新坊村位於一處被大山圍成的山谷中,再往北便是台州溫嶺。
  • 「最美鄉村教師」莊萬裡|不忘教育初心,牢記育人使命
    9次獲新沂市小學生田徑隊運動會冠軍,8次獲新沂市中學生田徑隊運動會冠軍,3次獲徐州市傳統校田徑比賽冠軍,33次評優,上萬名學生遍布中國23個省份,這一串串數字是最美鄉村教師莊萬裡紮根農村教育默默奉獻35年走出的閃亮的足跡……這一個個榮譽詮釋了一名基層體育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
  • 馬雲:鄉村教育要從「有」到「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範雪)「未來的鄉村教育,不僅僅要『有』,還要更『好』。」9月3日晚,第二屆馬雲鄉村師範生啟航典禮線上舉行,馬雲分享了他對鄉村教育改革的觀點。典禮上,白巖松、惠若琪、李佳琦、夏華、劉勇武等嘉賓共同探討鄉村教育的成長與改變,2019年「馬雲鄉村師範生計劃」入選的100位師範生也首次集體亮相。
  • 全國十大最美教師王菲:讓鄉村教育綻放新時代光彩
    與她同在一張名單上的還有復旦大學教授張文宏,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易、浙江省諸暨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蔣春凌等人,他們或是疫情期間奮鬥在一線的醫學領域教師,或是為「停課不停學、不停教」默默奉獻的一線教師,或是奮戰在教育脫貧攻堅戰線上的鄉村教師和支教教師代表……他們都以高尚的品格教書育人,以靈魂塑造靈魂。9月11日,記者在桓臺縣荊家鎮中心中學見到王菲。
  • 鄉村教師,用青春點亮孩子的未來
    目前,我市鄉村小學和村小教師的數量仍然很多,東昌區就有150多名鄉村教師,其中七成左右都已經在鄉村小學的三尺講臺上堅守了幾十年;在通化縣,有1600多名鄉村教師,35周歲以下的有200多名。他們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農村的教育事業,將一批又一批學生送出大山,送往他們夢嚮往的地方。
  • 田珍:鄉村職業技術教育助力鄉村振興
    很多專家認為顧明遠對中國教育理論的三大貢獻是:現代教育理論、"主體客體統一論"、"比較教育理論"。顧明遠十分關心教師的職業化、專業化,他說自己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提高教師的地位,而提高教師地位的關鍵就是要讓他們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正確的教育方法,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能力。二、寫作目的作者為解決一些教育問題:為什麼素質教育在我國如此難以推行?
  • 為鄉村教育工作者點燈
    黨員幹部要看到黨和政府對教育事業的長遠規劃,落實執行鼓勵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持續發光發熱,要幫助更多農村學生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路徑,就是加大對鄉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和對教育工作者的支持,做鄉村振興的有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