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王湛
在溫州樂清市大荊鎮第六小學300多名學生的眼裡,教音樂的陳老師像母親一樣溫柔。
1999年,陳曉雯在自己的家鄉大荊鎮成為了一名音樂教師,2015年,她主動申請調至更偏遠的大荊鎮第六小學支教。大荊鎮距離溫州樂清市區50公裡,學校所在的新坊村位於一處被大山圍成的山谷中,再往北便是台州溫嶺。
三年支教期滿後,看見學生們的音樂熱情與潛能逐漸被發掘,陳曉雯放棄了調回離家僅50米遠的集鎮學校的機會,決定留在這兒。
8塊錢一支豎笛
成為山裡孩子學音樂的起點
2015年,陳曉雯來帶大荊鎮第六小學以後,發現自己是學校300多名學生唯一的音樂教師。
「這裡的孩子音樂基礎十分薄弱,對於唱歌,沒有高音概念,更是從未接觸過樂器演奏。」陳曉雯說,這裡的不少學生父母都在外打工,為生活奔波的家長們從來沒想過讓孩子去學音樂。
為了點燃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陳曉雯在音樂課上,請學生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礦泉水瓶、紙杯、紙箱、鍋碗瓢盆為材料製作打擊樂器。
她還將平時學校上下課鈴聲換成了重新剪輯的德育校園歌曲和經典古典音樂,在課間、午休、放學後定時播放音樂,一段時間後再更新更換,營造音樂氛圍。
進行一定程度的音樂啟蒙後,陳曉雯開始讓學生接觸有高音的樂器。陳曉雯自掏腰包,給學校幾百名學生每人買了一支豎笛。當有學生學會演奏簡單的曲子後,她便鼓勵學生自學,讓自學能力強的學生當小老師,中午去各個班級互助式豎笛教學,很快的,學校每個學生都學會了演奏豎笛。
豎笛成為了大荊鎮第六小學學生們接觸音樂的「敲門磚」,陳曉雯趁熱打鐵,在校門口為學生們搭建了一個名叫「樂樟Show舞臺」,面向校內外各界人士公開展演。
「變化最大的是家長,」陳曉雯說,「家長的想法徹底改變了,他們發現自己家的孩子也能像演奏家一樣有模有樣的演奏。後來只要學校一說學生需要樂器,家長都會第一時間想辦法買。」
陳曉雯成立器樂社團,讓學生擔任小老師,全校的學生就能通過選修的方式到樂器班上課學習。
利用午休和放學的時間,她在校組建了「一個不能少」藝術特長團隊,包括有32個孩子的合唱團,有18個孩子的軍鼓隊,有32個孩子的舞蹈團,還有41個孩子的廣播操隊。
目前,大荊鎮第六小學一半學生都能演奏兩件或以上樂器,甚至有學生能演奏8種課堂小樂器。
從山裡走出的音樂教師
只想回到家鄉帶出更多熱愛音樂的學生
陳曉雯本就是大荊鎮人,「我的爺爺、爸爸、媽媽都是鄉村老師」,這也在她心中種下了一個教師夢。
後來,她走出鄉村,通過自學風琴進入專業學校學習音樂,每天堅持練習八小時鋼琴,畢業後,帶著裝滿專業書籍的行李,毅然回到了家鄉。
「參加工作後,我才明白什麼叫『夢想豐滿,現實骨感』。畢業後,我成為樂清市大荊鎮第二小學的音樂老師,如此看來,我的夢想也算實現了一半。然而,現實卻是這樣——在大荊二小學從教這幾年間,我當班主任,我教過語文、思品、常識、音樂、美術,甚至連數學都教過,」陳曉雯說,「在主課教師不足的情況下,我沒有辦法從事專職的音樂教學,成為了一名『雜食』教師,不得不去嘗試和挑戰那些陌生的領域。」
陳曉雯不願意放棄音樂教育這門「看家本領」,連續好幾年,幾乎每個工作日晚上,都加班至凌晨,陸續組建合唱團、舞蹈隊。
不會跳舞,那就看著錄像一遍又一遍學,沒有專職的體育老師,那自己帶著孩子們跳廣播體操。「因為排練廣播操,我的左腳掌已經變形,一生要與矯正鞋為伴」,陳曉雯說。
「我小時候看父母教書,晨光熹微他們就得出門,萬家燈火他們才回來。那時,教書二字,於我而言,是無盡的等待,不安和焦灼。」陳曉雯說,也正是因為那樣,自己深知成為一名鄉村教師並沒有想像中的簡單,在職業道路上即使遇見一些困難,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在鄉村學校,我仍然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從大山裡走出,在外求學的陳曉雯深知音樂對自己的重要性,那麼其他孩子呢?有人打開他們的音樂之門嗎?她想當那個人。
陳曉雯提起一位學生小翔,「他從出生就跟著爺爺奶奶生活,老人普通話說得不太好,他沒有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連說話都不太流利。」
在一次音樂課以後,小翔卻主動唱歌給陳曉雯聽,「我告訴他,這是老師聽過最美妙的歌聲」,從那兒以後,小翔越來越愛唱歌,還自學豎笛、口風琴、尤克裡裡,成為班級裡的豎笛小老師,「他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自信,後來還代表學校登上了市級舞臺」。陳曉雯想,也許這就是在大山裡教音樂的意義。
這些年,一步一個腳印做出一些音樂教育成績的陳曉雯有許多次調入城中優質學校的機會,但她都放棄了。
教鄉村孩子學音樂的方法,不一定適合城裡的孩子,陳曉雯表示,自己已經在大山裡做出了一些成績、一些規模,如果因為工作調動而中斷,要重新開始,她寧願選擇在山裡紮根。
家離學校往返10公裡,通常天蒙蒙亮她就得出門,有時傍晚學生排練晚了,她開著車一個個把學生送回家,回家時天已經黑透了。
「留在鄉村教書,不能太計較個人的得失,包括金錢,不能給多少錢做多少事,我現在建立起一個小團隊,首要的理念便是:不論得失,先努力做,盡力做。」向陳曉雯要學生表演的照片,她分分鐘就能找出好幾十張,但要找自己的照片,她翻遍了手機也只找出一兩張來。
執教22年,陳曉雯帶出了不少學生,好些學生畢業後也成為了一名教師,回到家鄉教書,薪火相傳。10年來,她一直堅持帶「徒弟」,將自己的教學經驗傳授給青年教師。
「堅持」,陳曉雯這樣形容和自己一樣守在大山裡的鄉村教師們,「我們的孩子和城鎮上的孩子相比,基礎更薄弱,也更內向,教學過程中要花大量的時間磨,工作量很大,同時還要關注孩子各方面的發展。」
如果自己身上有什麼特別的特質,那只有「堅持」二字,「每個孩子應該得到一樣的愛和信任。我想,山區的孩子更需要我。」陳曉雯說,自己會一輩子留在鄉村學校。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