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蕷丸

2021-02-07 中醫經典方劑

方歌:

    三十薯蕷二十草,三姜二蘞百枚棗

    桔茯柴胡五分勻,人參阿膠七分討

    更有六分不參差,芎芍杏防麥術好

    豆捲地歸曲桂枝,均宜十分和藥搗

    蜜丸彈大酒服之,盡一百丸功可造

    風氣百疾並諸虛,調劑陰陽為至寶


組成:

   薯蕷三十分   當歸    桂枝    神曲   幹地黃

   豆黃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參七分

   川芎    芍藥    白朮    麥門冬   杏仁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膠七分

   乾薑三分     白蘞二分     防風六分  大棗百枚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為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白話解:

    薯蕷丸由三十分薯蕷、二十分甘草,三分乾薑、二分白蘞、一百枚大棗,五分桔梗、茯苓、柴胡,七分人參、阿膠,以及六分相同的川芎、芍藥、杏仁、防風、麥冬、白朮和十分豆黃卷、幹地黃、當歸、神曲、桂枝組成,所有藥味放在一起,搗為粉末,製成彈子大小的蜜丸,每次用酒服一丸,服完一百丸後,便可達到治療功效。風邪引起的多種疾病,以及多種虛勞病證,用薯蕷丸治療能調和陰陽,堪稱至寶。


功效:

   健脾調中,滋陰養血,祛風散邪,理氣開鬱


方義:

   虛勞諸不足,是指氣血陰陽俱不足,較黃芪建中湯的諸不足範圍更廣。久病之人,氣血陰陽皆虛,易受邪侵,而致內外俱病。此時補虛則戀邪,祛邪則恐傷正,治當扶正祛邪並施,方用薯蕷丸,但側重健脾。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血陰陽諸不足,必待脾胃健運,方可資生恢復。


   方中用薯蕷(即山藥)「補中益氣力,長肌肉」(《神農本草經》),合以八珍湯補益氣血,阿膠、麥門冬養血滋陰,柴胡、桂枝、防風、白蘞祛風散邪,杏仁、桔梗疏利氣機。諸藥相伍,共奏補虛祛風,扶正祛邪之功。如見營血虧損明顯,可去桂枝、乾薑;風邪不甚,可去桂枝、防風、桔梗。甘草生用則清熱解毒,炙用則補中益氣。細研方義,本方之甘草當以炙用始為合拍。原方大豆黃卷藥源常缺,以扁豆代之,不影響療效。


臨床應用:

古代應用:

1.《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第16條云:「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2.《外臺》引《古今錄驗》本方去白蘞加黃芪,取名大薯蕷丸,治男子五勞七傷,晨夜氣喘急,內冷身重,骨節煩疼,腰背酸痛,引腹內,羸瘦不得飲食,婦人絕孕,疝瘕諸病。


現代應用:

   臨床主要用於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慢性蕁麻疹、慢性腎炎等病症。

    1.慢性疲勞症候群:本方加減治療69例,療程12周。以治療後自我感覺良好,工作、生活、學習恢復正常,隨訪半年內無復發為痊癒標準。結果:痊癒32例,顯效21例,有效16例,總有效率100%。(《中醫藥導報》2009年第2期)


    2.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化療同時服用加減薯蕷丸免煎顆粒治療30例,療程8周。以改善臨床症狀,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穩定體重以及減毒增效作用為好轉指標。結果:好轉6例,穩定18例,惡化6例,總有效率80, 0%。(《山西中醫》2012年第3期)


 3.慢性蕁麻疹:薯蕷丸治療52例,療程3個月。以風團及瘙癢完全消失,停藥半年以上無復發為治癒標準。結果:治癒27例,顯效18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6.5%。(《湖北中醫雜誌》2001年第11期)


 4.慢性腎炎:本方加黃芪、蟬蛻,製成蜜丸治療24例,療程10個月。以尿蛋白消失為治癒標準。結果:治癒8例,顯效1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3.3%。(《北京中醫雜誌》1994年第1期)


【現代研究】

   近期臨床報導也見於治療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小兒變應性鼻炎、心功能減退等病症。早期文獻報導本方,治療肺結核、反覆感冒、外傷經久不愈,又用以治療類風溼關節炎、慢性蕁麻疹、白內障、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病症。


拓展:

1.南京中醫藥大學黃煌教授認為,薯蕷丸可用作強壯劑,主治以清瘦、疲憊乏力、貧血為特徵的虛損狀態,患者常有消瘦、貧血貌、疲憊乏力、頭暈眼花、心悸氣短、食欲不振、骨節酸痛、大便不成形、容易反覆感冒等表現。此類體質狀態多見於惡性腫瘤術後及放化療後,也可見於其他慢性虛損性疾病如血液系統疾病、結核、慢性肝病、慢性胃腸病、慢性腎病,以及老年體虛、虛人復感等病症。


2.該方是仲景扶正祛邪的代表方,要正確把握仲景原意,則主要當從扶正和祛邪兩方面來理解此方。      

①首先是薯蕷丸中如何體現扶正?既然病機為氣血陰陽俱虛,扶正當然要從氣血陰陽入手。由於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營衛生化之源,故重用薯蕷健脾,使脾胃得以健運,則氣血陰陽化生有源,再用四君子湯來益氣,補氣之虛;用乾薑、大棗甘溫扶陽,且乾薑、甘草相合又有「辛甘化陽」之意,共奏助陽以補陽虛之效。或謂,言及補陽,非附子功力最佳,為何補陽不用附子?方後雲「一百丸為劑」,說明此方為長期服用,而附子大毒,若長期使用恐有中毒之弊;且陰陽俱虛,若用附子之辛熱過燥,又恐過燥傷陰,故不用附子辛熱溫陽,而用乾薑、大棗甘溫扶陽。用四物湯養血和血,與大棗相合共治血虛;再用阿膠、麥冬滋陰,芍藥合甘草又可「酸甘化陰」,如此則可補陰之虛。此十二味共呈補氣血陰陽諸不足之功,達到扶正目的。      


②其次是薯蕷丸如何體現祛邪?原文雲「風氣百疾」,說明感邪的多樣性,既有風邪又有可能有溼邪、寒邪、熱邪等,要如何使用祛邪藥物才可面面俱到地避免各類外邪的入侵呢?仲景認為外邪入侵,首先易襲陽經,如能在陽經將外邪驅散,則邪將不至內侵。故仲景選用長於散太陽之邪的桂枝,擅於散陽明之邪的防風,擅於散少陽之邪的柴胡,共奏散三陽之邪之功,使外入之邪在三陽得以消散。或有問,散太陽之邪功最佳莫過麻黃,為何不用麻黃反選桂枝呢?一者麻黃辛溫發散力偏強,本為正虛,若發散太強,則恐汗出太過讓表衛更虛;二者外感之邪既有寒邪也有可能有熱邪,若外感熱邪,用麻黃則稍嫌太燥,而桂枝雖然辛溫,但溫性較麻黃為弱,且再配合方中麥冬、幹地黃等可制其燥性,即便感受熱邪也可使用;三者桂枝合方中芍藥還可調和營衛,營衛和調,則外邪易散。此仲景用桂枝、防風、柴胡之妙也。      


③此外,由於脾喜燥而惡溼,主消化飲食,若脾胃氣虛運化不利,則易生溼積食,故再配伍豆黃卷化溼和中,合方中茯苓共奏消除溼邪之效;麯(即神曲)消食健脾,以消食積。      


④用上述藥物已可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與病機之正虛感邪已可對應起效,為何還要加桔梗、杏仁、白蘞?歷來《金匱要略》教材對此三味藥的解釋更是模糊不清。其實,在上述藥物扶正祛邪基礎上,又再加入這三味藥,正是體現了張仲景的高明之處。正虛感邪,治當扶正祛邪,一般醫生這等道理自不難明,但正虛邪侵還會導致氣機的升降出入發生異常,則非中工不能明也。由於正虛邪侵,人體氣機必然會發生升降出入的紊亂而加重病情,所以臨床上常見一些正氣虛的病人兼見腹脹、脅痛等假實症狀,所謂「因虛致實」也。因此仲景在方中加入桔梗合柴胡之升,白蘞合杏仁之降,以恢復氣機之升降出入,如此才可謂治療正虛感邪的完整治法,才不會導致「虛不受補」的現象出現。這種先考慮到正虛邪侵會導致氣機升降出入發生異常,而加入調理氣機之品的治法,正體現了仲景「上工治未病」的思想。 如此組方之妙,後世嘆為觀止!


以上內容為小編總結、整理而成,不當之處,還望指正!!!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原作者,如若侵權,聯繫小編刪除!

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我們都是知識的搬運工!😊😊😊

點「贊」+「分享」,讓更多人看到吧!


PS:各位喜歡中醫的讀者朋友,若您對文章有其他的見解或者建議,請關注後,私信小編哦!😊







相關焦點

  • 補虛名方 薯蕷丸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今天就和公安醫院毛喆醫師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補虛名方:薯蕷丸。薯蕷丸當長期服用,以「一百丸」為一療程,慢慢改善諸不足的體質,不可操之過急;若「百丸」後尚未起全效,還可進服。「一百丸為劑」,一天三丸,是一個月;則有毒之物一概不用,長期服用恐有中毒之弊。 仲聖理法方藥一線貫通,常不直言理法,而在方藥與服法中體現。 薯蕷丸,有固攝人體各種精微物質的作用。
  • 千古補虛第一方——薯蕷丸
    薯蕷丸方:薯蕷三十分,當歸、桂枝、幹地黃、麯、豆黃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芎窮、麥門冬、芍藥、白朮、杏仁各六分,人參七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
  • 薯蕷丸製作流程
    薯蕷丸的功效很強大,上一期已經介紹過了。今天介紹一下做法。
  • 薯蕷丸是補藥之王
    但是就算我們鬥膽高度假設性地假設桂林本果真是張仲景作的,那有時候我們也會順著這個假設也會想說,為什麼張仲景他不要薯蕷丸了呢?就是說,是不是薯蕷丸能治的病,大部分可以用小建中湯什麼代替掉?這是一個可能性。你想想看,我們這個課上下來,我用一種商業的銷售的角度在觀察我的課,我就會覺得,腎氣丸會大賣,大黃蟅蟲丸銷路也會不錯,薯蕷丸嘛,好像到目前為止愛用者不太多,就那種感覺。
  • JT叔叔慢慢教-169-薯蕷丸
    當然以臨床來講,薯蕷丸是「虛勞諸不足」,這個人這裡也爛,那裡也爛,「風起百疾(或者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薯蕷丸。所以有些人體質還不夠格吃小建中湯,薯蕷丸是很好的選擇,而且薯蕷丸這個藥是越虛的人越好補,只是你虛到已經暴爛的時候,薯蕷丸就特別神效。有的人在那裡高興地點頭,我們的小方助教就是三天兩頭感冒了的代表人物,然後呢,你一天是含一顆薯蕷丸還是三顆薯蕷丸?(回答:三顆)三餐各含一顆,薯蕷丸是做大丸的,如彈子大,不是如梧桐子大,三餐各含一顆,然後就開始越來越不會感冒了,是不是?就是還是有很明顯的效果的。
  • JT叔叔:薯蕷丸是補藥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