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不「開竅」?自我驅動力的覺醒是關鍵,父母別幫倒忙了

2020-12-17 騰訊網

作為父母最怕老師說啥話?我最怕老師說,這孩子挺聰明,就是學習不「開竅」!很多家長就期待著,孩子某天能突然收穫什麼內功心法,打通「任督二脈」就開竅了!

這也不是天方夜譚,很多孩子在高一時候學習成績平平,到了高三突然如「開掛」一般,從中等生擠進前三名的例子比比皆是!

為什麼孩子不「開竅」?

那想要孩子開竅,我們首先要了解,為啥孩子就是不開竅呢?有以下2個原因,大腦神經網絡沒打通和認知構架沒建立起來兩種。

一、大腦神經網絡沒打通

腦科學家表明:一個人的智商是否高,與大腦皮層的神經元連接數量(網絡)有著直接關係。

神經元連接的數量與外界環境的刺激有關,刺激越多神經元連接越多,孩子的對大腦越聰明。有些孩子在成長中可能缺乏外界刺激,所以大腦給人感覺不靈活。

二、大腦認知框架沒建立起來

孩子大腦不開竅,就是因為在不斷長大的這個過程中,沒有的到不斷提升認知的框架,大腦對於知識的儲備是零散的,很片面,就是不夠具象。

比如孩子一道題講了很多遍還是不理解,這說明孩子缺乏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提升,需要通過重點量的積累來建立認知框架。

那如何才能讓孩子開竅?

自我驅動力的覺醒是關鍵

無論是外界刺激,還是認知構架的建立的基礎是覺醒自我驅動力,只有孩子主動去探索學習的方法、主動去了解知識,接受的刺激才越多,才能快速建立起認知構架。

自我驅動力是很多家長忽略的能力,小時候家長習慣給孩子選擇衣服、鞋子、學校甚至愛好,久而久之人生好像父母的,孩子的積極主動型越來越差,父母還覺得是為孩子好,其實是在幫倒忙。

想要激發孩子的自我驅動力,家長要了解馬洛斯需求理論,在這個理論中,曾經提到人類有5種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

孩子自然也是如此,很多家長給了孩子生理、安全、歸屬的需求,卻忽視了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重要性。居裡夫人曾說過:「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寬」

家長要做的是把權利交給孩子!父母不要什麼事都要大包大攬,對於學習這件事孩子上了一天課,對於知識,哪沒聽懂,哪沒講透,心裡都有一個大概的印象,父母在旁邊只能給予建議!

父母可以幫孩子拆解目標,這樣對於孩子來說更容易實現,這是給孩子建議,而不是幫孩子做主。但是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養成也有關鍵期。

在教育領域,我們把小學一二年級比作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想要激發孩子的自我驅動力,就要從規範行為開始。

來自信任的人的鼓勵

除了給孩子權利,父母不要吝嗇鼓勵,來自信任的人的鼓勵,也是孩子開竅的另一大因素。在教育領域有一個心理效應,叫做「羅森塔爾效應」。

講述的是,有兩名心理學家,一個叫羅森塔爾,另一個叫雅各布森。他倆去到了一所學校,這個學校孩子的成績都很低,於是就對一幫孩子進行智商測試,測試完,羅森塔爾列出一份最聰明孩子的單子(每個人都入選了),在不久以後,奇蹟發現了,每個學生的成績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而且個個自信心爆棚,求知慾旺盛!

這個實驗表明:如果想要孩子大腦開竅,父母的鼓勵也非常重要,孩子聽見對父母的評價,才會繼續努力。

所以家長們,從今天開始不要幫倒忙,幹那些費力不討好的事兒,時刻記住人生是孩子自己的,你能給的只是建議。

相關焦點

  • 想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可利用自我決定理論,父母要清楚
    這要是不在旁邊盯著,乾脆作業都寫不完了,簡直讓人氣到懷疑人生。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對學習沒興趣。但究竟差在哪裡,孩子要怎樣才能對學習有興趣呢?這就涉及到心理動機了。01孩子為什麼不願意主動學習?
  •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所以說,不只是你家的孩子不喜歡學習,這是「通病」啊,最典型的就是要麼作業做不對,要麼做作業拖拖拉拉,一會碰碰這個、一會弄弄那個,毫無學習動力可言,簡直氣的家長們差點一口老血噴出來。那麼問題就來了,孩子為什麼會不愛學習呢?會導致孩子沒有學習動力的這幾點原因,家長需要了解!
  • 孩子突然「開竅」了是種什麼體驗?父母戲稱:感覺像開了掛一樣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發現,有的孩子雖然成績一直都不是太好,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好像突然有一天孩子就開始變好了,學習根本不用家長再操半點心。每天放學後知道自己學習、寫作業,上課之前知道預習,之前令父母頭疼的很多毛病仿佛突然消失了一樣,就像突然「開竅」了一樣,對此很多家長戲稱:感覺孩子像開了掛一樣,突然就變了一個人。
  • 《父母的覺醒》:顛覆育兒認知,讓父母重生,讓孩子新生
    直到我看了《父母的覺醒2》這本書,我才發現「聽話」2字背後隱藏了巨大危機。講親子關係的書很多,但很多隻談及表面,沒有抓住實質。而《父母的覺醒2》這本書直擊親子關係的核心,揭示了親子衝突的根本原因,創造了全新的育兒方式。
  • 男孩學習不好是「開竅」晚?父母做好這四點,讓孩子突飛猛進
    這點深有感受,家有男孩,一個總安靜不下來的淘氣包,對所有事物都充滿興趣,他時不時挑戰一下人的忍耐極限,往往讓人束手無策甚至崩潰。還常聽到家有男孩的媽媽說,自己家的兒子為什麼總不開竅?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愛動,背課文難,喜歡看漫畫。喜歡玩遊戲,父母想盡了辦法,但收效甚微。
  • 物質獎勵不起作用?「德西效應」:刺激「內在驅動力」是關鍵
    2: 內在的驅動力是關鍵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長採取物質獎勵的方式來達到對孩子的激勵效果確實很容易,但實際上,物質獎勵也要注意一個程度,過度的外在獎勵並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相反,由於物質的積累,孩子會失去原來的動力和初衷。在家庭教育中,當孩子還沒有形成自發的學習動機時,家長就從外界給予激勵,促進孩子的學習活動,這種獎勵是有效的。
  • 突然「開竅」的孩子是怎麼回事?父母稱:感覺瞬間開了掛
    有一天跟同學玩耍,頭被撞了一下,結果,突然感覺自己比之前更清醒了,上課也能聽懂老師講的了,從那以後,朋友的學習成績一路攀升,父母和老師都說,孩子應該是開竅了。我發現,其實有挺多孩子是突然開竅的,為此,我還專門去網上搜了一下,結果發現不少父母有同感,就是明顯感覺孩子變得不一樣了:說說我兒子吧,從幼兒園到高中,所有老師評價都是貪玩,高考考了個二本,結果上大學後開掛了,本科當了學生會副主席,400多分考上了研究生,獲得國家獎學金,現在讀985博士。
  • 物質獎勵不管用?「德西效應」:激發「內在驅動力」,才是關鍵
    而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主要研究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他們認為人是積極的有機體,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長和發展的潛能,並據此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自我決定理論強調自我在動機過程中的能動作用,認為驅力、內在需要和情緒是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來源。為此,他們還專門做了一個實驗:他隨意抽調一些學生去單獨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
  • 為什麼都說男孩「開竅」晚?那怎麼培養才能讓孩子順利「開竅」?
    她們為孩子的學習可沒少擔心,好在終於開竅了,這下輕鬆多了。其實家有男孩的家長,對這種擔憂都很熟悉。小時候男孩會在各個方面落後於女孩,雖然會存在個別特別特殊現象,但這是比較普遍的情況。因此,從大腦發育的角度來說,男孩一般在12到16歲青春期前後,也就是初中到高中階段,才有可能開竅。但是 ,為什麼還有很多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一直」開竅"不了?比如孩子的學習跟不上、成績不達標之外,還有很多心理上的情緒上的困擾。
  • 孩子突然「開竅」是種什麼體驗?學渣也能迎來開掛的春天
    仔細想想,真的有很多孩子是突然開竅的,比如:原來調皮搗蛋,成天在學校「混日子」的孩子,突然變了一個人,開始專心上學了;原來學習馬馬虎虎,做什麼事情都心不在焉的孩子,某一天開始認真學習了,完全不用父母老師操心;
  • 孩子突然「開竅」了怎麼回事?父母戲稱:感覺瞬間開了掛
    3、知識框架有了 有的父母在督促孩子學習方面,一直是很努力的去培養孩子學習習慣,雖然一時無法見效。但是慢慢的孩子還是會習慣的,這是一種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這種日積月累的改變,可以不斷的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優化孩子的對學習認知,通過科學地的知識儲備,從而完成這種改變,從而達到開竅的效果。《奇葩說》的詹青雲就這樣,從一個學渣順利逆襲成學霸。
  • 男孩「開竅」晚?6歲前家長做好這些,讓孩子厚積薄發,超越自我
    所以在這個時間段裡,男孩子的學習能力很難追上女孩們,成績很不突出。並且男孩的左腦發育要直到12歲左右才會追趕上女孩的左腦發育速度。(1)建立孩子自信心從孩子開始上幼兒園開始,差生的象徵就一直伴隨著男孩,老師的經常性批評和父母的恨鐵不成鋼,都會損傷孩子的自信心與積極性。長久的打擊與不理解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牴觸心,成績一直不見起色。
  • 孩子青年期的心理特徵:「自我的覺醒」的反抗
    年青期的主要心理特徵是自我意識和主體性自覺意識的增強,換句話說,就是「自我的覺醒」。人們常說青年期是第二反抗期。以往,孩子們對家長和老師又順從又聽話,但一升入初中後,他們變得不僅不聽話,而且動不動就頂嘴、鬧彆扭。這時,越是象父母這樣的親人就越擔心:「我家孩子的性格變壞了」、「是不是會變成行為不軌的少年?」「我們大概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吧」。
  • 孩子木偶式的人生是父母的未覺醒,從此刻開始改變,讓娃快樂起來
    假如你的孩子在學校闖了禍,老師給你打電話說明情況,作為父母的你第一反應是什麼? A:產生疑問並說:"不可能啊,我家孩子那麼乖。" B:自我反省並開始道歉:"不好意思老師,平常忽略了對孩子這方面的教育,等他回來一定再嚴格點。"
  • 初中生的學習要怎麼樣才能「開竅」(下)
    初中生的學習要怎麼樣才能「開竅」(下)3.鼓勵孩子參與體育活動體育運動能強身健體,還能培養一些精神品質:競爭、合作、公平、責任感、堅持不懈的努力、對壓力的承受力、對輸贏的正確態度。很多道理無需多說,孩子在參加體育活動時,就能習得。體育運動,還能激發孩子的好勝心和進取心,從而激發孩子的學習內驅力。4.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告訴孩子,學習是對抗惰性的過程。如果主動吃學習的苦,將來就少受一些生活的苦。
  • 你的自我覺醒是什麼時候開始的?覺知,是自我覺醒的開始!
    離婚幾年來,海王前夫兜兜轉轉一大圈,還是覺得髮妻最好,漂亮帶得出手,關鍵還識大體,於是沒皮沒臉的蹭著要回頭。考慮著孩子的情緒,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就默認了前夫出沒在新家,一切貌似破鏡重圓,可是她的內心卻一直不平靜,沒有辦法再重建信任。
  • 孩子焦慮厭學,家長別幫倒忙
    家長和老師大多時候感覺孩子突然變成這樣,其實這是長期焦慮積累最終爆發的結果,導火事件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且孩子一定是自己默默努力很久之後才崩潰的。 想像一下:時隔數月回到學校,難以找回學習節奏、學習內容也變得生疏、忽然要交的假期作業,和開學後逃不掉的摸底考,這些都會成為直接且巨大的壓力,讓孩子難以直面。
  • 直博復旦學霸35門課程滿績的制勝關鍵:喚醒「自我覺醒力」
    而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績,都是因為她身上有一項大多數優秀孩子都具備的特質——自我覺醒力。事實證明,擁有自我覺醒力的孩子無論走到哪裡,有沒有人監督,他們都始終懷揣夢想上路,哪怕遇到坎坷,也能坦然以對,超越自我,立志做最好的自己。
  • 《家庭的覺醒》:不一樣的教養方式,不再改變孩子
    以覺醒的角度看待家庭,看待家庭教育,那麼,一切無關於孩子,一切只關乎自己,孩子是父母的喚醒者,孩子的行為打開父母轉身探索內在的大門;當父母覺醒時,將為孩子創造空間,做真實的自我;覺醒的家庭致力於讓每個成員都展現真實的自我;一個成為真正自己的人,不再是自己或者他人認為我們應該成為的人,他的價值深深根植於自己的內心
  • 父母的格局裡,才藏著孩子的未來
    學校和學生,甚至父母和孩子之間,應該是平等的關係,而不是一方服從於另一放,自我凌駕於權威的關係。相比師長權威、父母權威,在教育中充分地尊重孩子,幫助他儘早地實現個體意識的覺醒,發揮潛能才是應該去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