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最怕老師說啥話?我最怕老師說,這孩子挺聰明,就是學習不「開竅」!很多家長就期待著,孩子某天能突然收穫什麼內功心法,打通「任督二脈」就開竅了!
這也不是天方夜譚,很多孩子在高一時候學習成績平平,到了高三突然如「開掛」一般,從中等生擠進前三名的例子比比皆是!
為什麼孩子不「開竅」?
那想要孩子開竅,我們首先要了解,為啥孩子就是不開竅呢?有以下2個原因,大腦神經網絡沒打通和認知構架沒建立起來兩種。
一、大腦神經網絡沒打通
腦科學家表明:一個人的智商是否高,與大腦皮層的神經元連接數量(網絡)有著直接關係。
神經元連接的數量與外界環境的刺激有關,刺激越多神經元連接越多,孩子的對大腦越聰明。有些孩子在成長中可能缺乏外界刺激,所以大腦給人感覺不靈活。
二、大腦認知框架沒建立起來
孩子大腦不開竅,就是因為在不斷長大的這個過程中,沒有的到不斷提升認知的框架,大腦對於知識的儲備是零散的,很片面,就是不夠具象。
比如孩子一道題講了很多遍還是不理解,這說明孩子缺乏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提升,需要通過重點量的積累來建立認知框架。
那如何才能讓孩子開竅?
自我驅動力的覺醒是關鍵
無論是外界刺激,還是認知構架的建立的基礎是覺醒自我驅動力,只有孩子主動去探索學習的方法、主動去了解知識,接受的刺激才越多,才能快速建立起認知構架。
自我驅動力是很多家長忽略的能力,小時候家長習慣給孩子選擇衣服、鞋子、學校甚至愛好,久而久之人生好像父母的,孩子的積極主動型越來越差,父母還覺得是為孩子好,其實是在幫倒忙。
想要激發孩子的自我驅動力,家長要了解馬洛斯需求理論,在這個理論中,曾經提到人類有5種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
孩子自然也是如此,很多家長給了孩子生理、安全、歸屬的需求,卻忽視了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重要性。居裡夫人曾說過:「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寬」。
家長要做的是把權利交給孩子!父母不要什麼事都要大包大攬,對於學習這件事孩子上了一天課,對於知識,哪沒聽懂,哪沒講透,心裡都有一個大概的印象,父母在旁邊只能給予建議!
父母可以幫孩子拆解目標,這樣對於孩子來說更容易實現,這是給孩子建議,而不是幫孩子做主。但是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養成也有關鍵期。
在教育領域,我們把小學一二年級比作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想要激發孩子的自我驅動力,就要從規範行為開始。
來自信任的人的鼓勵
除了給孩子權利,父母不要吝嗇鼓勵,來自信任的人的鼓勵,也是孩子開竅的另一大因素。在教育領域有一個心理效應,叫做「羅森塔爾效應」。
講述的是,有兩名心理學家,一個叫羅森塔爾,另一個叫雅各布森。他倆去到了一所學校,這個學校孩子的成績都很低,於是就對一幫孩子進行智商測試,測試完,羅森塔爾列出一份最聰明孩子的單子(每個人都入選了),在不久以後,奇蹟發現了,每個學生的成績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而且個個自信心爆棚,求知慾旺盛!
這個實驗表明:如果想要孩子大腦開竅,父母的鼓勵也非常重要,孩子聽見對父母的評價,才會繼續努力。
所以家長們,從今天開始不要幫倒忙,幹那些費力不討好的事兒,時刻記住人生是孩子自己的,你能給的只是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