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格局裡,才藏著孩子的未來

2020-12-23 青少年語言藝術教師

近日,吉林外國語大學學生反映,學校規定大一大二學生早7點10分務必離寢,大三大四學生早7點半必須起床,沒課也要下床,否則每人扣兩分。

學校稱:規定作息時間是為了用制度約束學生好好學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有學生大吐苦水:熬過了高中,以為來到大學終於能夠自由支配時間了,沒想到還是要統一早起,這真是有點慘吶。

其實大學的中學化,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畢竟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竟然還需要像犯人一樣被如此苛刻的制度管理乃至管制。

作為一項規章制度,約束學生在個人休息時間不能進行休息,不能自主安排自己的時間,哪怕他的安排是睡覺。

一個自由的人,在沒有任何委託、事情、課程的基礎上,真的不可以自主支配自己的時間嗎?

學校單方面又能否完全肯定這種規章一定就有助於所有人的成長,哪怕大多數人的成長。他們是否尊重過學生個人的理想追求和自我追求?成為什麼樣的人,如何成為,在成就理想人生的路上是否需要這種沒有事兒也要早起的習慣?

這項規定一經爆料在社交網絡上得以迅速發酵,我們看到學生對於這種規定產生了逆反心理,這說明,約束學生的結果不是讓學生成為更好的人,而是讓學生屈服和適應於規章和權威,讓學生習慣被權威領導,而去無意識的配合,喪失了自我意識。

最重要的是,這樣的形式主義,培養不出一個人的內驅力。

個體意識多麼重要,隨著社會思想進步,許多關係都在被重新定義和審視。

學校和學生,甚至父母和孩子之間,應該是平等的關係,而不是一方服從於另一放,自我凌駕於權威的關係。

相比師長權威、父母權威,在教育中充分地尊重孩子,幫助他儘早地實現個體意識的覺醒,發揮潛能才是應該去做的事。

音樂人樸樹的爸爸濮祖蔭,北大教授,我國「雙星計劃「發起人之一,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媽媽劉萍,北大教授,第一代研究計算機女工程師。

其實成長在這樣的家庭中的小孩的成長路線大多都如出一轍: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北大,做科研……

偏偏,這樣的家庭出了樸樹這個「異類」:中考落榜、大學退學,高中學歷,抑鬱嚴重,賦閒在家2年。

北大教授的孩子,只有高中學歷,說不鬱悶是假的,可有一天,濮祖蔭突然想明白了,這個哪哪都不像自己的兒子,才是最像自己的人。

只不過,自己將畢生精力獻給了物理,而兒子樸樹,將全部的熱情都留給了音樂。

沒有誰高誰低,只是職業類別不同。樸樹爸爸,在各家孩子考入名校的時候,沒有強迫他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依然任由他在休學時,每晚去草坪組樂隊,唱歌。

被問到樸樹沒有繼承他的學術之路,是否遺憾時,只是搖搖頭,音樂是他的生命,正如學術是我的生命一樣。

每一個活出自我孩子,都充分享有父母的包容和尊重, 在追逐自己夢想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但父母給與的支持能幫他披荊斬棘,找到人生方向。

其實,在見諸媒體的很多高考狀元的採訪一樣,在耀眼的分數和響噹噹的名次背後,我們也看到了一批同樣不走尋常路的「神仙父母」:

他們有點「懶」,缺少父母權威,甚至還有點「短視」。

可正是這樣「不合格」父母,用著普通得甚至有點笨拙的堅持,把孩子送上了狀元寶座。

他們不會包辦一切,不會為了督促孩子完成作業鬧得家裡雞飛狗跳,他們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中,懂得放手,他們不會逼著孩子寫作業,他們甚至會「放手鼓勵」。

因為想要讓孩子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單靠孩子的堅持和信念還遠遠不夠,還要有父母信任和放手。

山東高考狀元孟令昊,即便是上高三,也不上晚自習,堅持每天回家練琴3個小時。

在爭分奪秒的高三,投射大量時間在業餘愛好上,顯然有點「危險」,有點任性。

可他的父母卻覺得,愛好帶給孩子的,除了紅燦燦的榮譽證書,更多的是靜謐平和的情緒,和寶貴的身心愉悅。

父母的格局裡,才藏著孩子的未來。

孩子的勇氣、自律和獨立,都是在父母放手的那一刻產生的。

在父母那裡,只有當孩子不再是牽絆、不放心的存在,他才有機會成為一個不斷自我探索的獨立個體。

反之,自律和獨立就像手中沙,你越是想要拼命抓緊,流失得就更多。

有這樣一項針對4898人的調查顯示,有80%的孩子坦言,自己的學習或者生活都嚴重被父母幹涉。

學習計劃,生活起居,大學報考,都有爸媽代勞……

這些父母不會懂得,被窒息的愛裹挾著被迫向前的孩子,永遠沒機會知道自我驅動力和自律獨立為何物。

而懂得放手的父母知道,學習動機、學習興趣、獨立自主,永遠是比學習成績更珍貴的存在。

放手,才是一切教育的開端。

太多被焦慮和急迫纏繞的父母,以愛之名,將愛做成了一把最嚴苛的尺子,抹殺了孩子的興趣,也卡掉了孩子的多彩未來。

安德斯·艾力克森《刻意練習》中說:我們留給孩子最重要的禮物,就是幫助他們發展出認為自己不可能具備的能力,從而挖掘出自身潛能。

真正有利孩子成長、成才的因素,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出神入化」,反而是去除繁瑣的普通,大道至簡的平凡。

教育孩子,不過就是:用信任和放手,來提升孩子自律;用勤奮和自我奮鬥,做好孩子榜樣;用平等和尊重,贏取孩子信任;用長遠和見識,讓孩子走得更遠。

相關焦點

  • 詹青雲拒絕保送北大,貸款百萬也要留洋,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未來
    在這樣一個開掛人生的背後,她的母親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詹青雲的母親對孩子的鼓勵,看似是「神仙」似的算命,但實際上卻是在把孩子當成了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不強加自己的意願。而我們現在家長又有多少能做到呢?家長正確的引導,才是孩子們走向成功的催化劑,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眼界,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未來。
  • 看地圖會加快孩子大腦發育?埃默裡大學:孩子的格局就藏在地圖裡
    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自己有一個智商高的寶寶。但是這個想法聽起來就很遙遠,因為父母們正處於摸索的階段中。他們並不了解具體該如何的提高孩子的智力。此時家長們能做的就是抓住促進孩子改變的細節,用正確的手段結合外部刺激加快孩子的大腦發育。美國大學研究成果:孩子的格局就藏在地圖中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益智設備讓家長們眼花繚亂。
  • 《極限挑戰》6問人生起跑線,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未來
    遊戲還在繼續,每個同學都要從自己目前的起跑線出發,衝向前方的體育館內,體育館中有學生們的父母在等候,只有最前面的20個同學才能進入體育館,其餘的被擋在門外。很殘酷的規則。體育館裡,那些沒有等到孩子的父母,心裡該有多難受。什麼才是真正的起跑線?
  • 你家的餐桌上,藏著孩子的未來
    朋友每上一道菜,小女孩拿起筷子就在裡面一陣翻騰,飛快地往自己面前的碟子裡夾菜,夠不著的時候,還站起來,伸長了胳膊去夾。 一會功夫,她面前的小碟子裡已經塞滿了各色食物。 然後,讓人吃驚的一幕發生了。女主人略顯尷尬地招呼我吃菜,我才拿起筷子伸向離我最近的那盤油燜大蝦。熟料,筷子還未碰到盤子,就被人很用力地打飛了。 「這蝦都是我的!」小女孩像搶寶藏一樣,雙手端起盤子,護在了胸前。努努嘴,衝我說:「阿姨,你可以吃我盤子裡的菜。」 全程,她的媽媽都未置一詞。
  • 因為一個人,影響一座城: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未來的路
    在大數據證明他曾經出國後,郭某才不得不承認。目前,郭某因故意隱瞞出境史,未嚴格落實"隔離觀察"等措施,已經被鄭州市公安局大學路分局依法對其立案偵查。因為一個人,影響一座城,人們眼巴巴在春天裡的各種期待,全部化為灰燼。
  • 父母有格局,孩子更優秀
    04 父母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模樣楊瀾曾說:「父母的格局,就是父母的活法,你想如何過一生,就是你的活法,就是你的格局。」父母對孩子影響最重要的,不是父母教會了孩子什麼,而是孩子從父母耳濡目染到了什麼,就如狀元縣,一代一代地重視教育。中國有句俗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會打洞。一個在斤斤計較的家庭裡走出來的孩子很難胸懷博大。
  • 倒數第一變倒數第二,媽媽的反應好暖:父母的心態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分數依然很重要,但孩子身心健康,顯然更重要。視頻裡的媽媽對孩子沒有任何訓斥,只是輕輕笑出了聲。 父母的心態,藏著孩子的未來。 而爸爸媽媽們充滿了憂愁和焦慮,覺得孩子以後就會沒有出息,或者…… 曾在網上看過一封媽媽給自己孩子寫的信: 孩子,考試是個點,生命是條線,沒有人因為考試贏得所有,也沒有人因考試輸掉一生。試卷不過一張紙,未來才是一幅畫,考分高低,從不決定幸福多寡。
  • 14歲黃多多瘋狂健身上熱搜: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成就
    有錢人家的孩子才有資格富養,普通人家不能比,只能「窮養」。先不說窮養和富養跟錢無關,單說運動健身這件事,這些家長捫心自問,你一個月跑幾次步?一個優秀的孩子,並不是一開始就如此優秀的,她的背後一定有更加優秀的父母。都說,父母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的格局。
  • 《銀河補習班》用四大金句告訴父母:父母的教育裡,藏著孩子未來!
    在電影裡,鄧超飾演的馬皓文原本是一個前途光明的工程設計師,因為替單位「背鍋」入獄,而缺失了兒子馬飛7年成長的時光。再次相見時,兒子是一個被教導主任視為「再怎麼洗也成不了鑽石的煤球」,責令其退學。馬皓文用他獨特的方式引導孩子興趣、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孩子成長,這正好與教導主任所重視的「唯升學率觀念」相反。
  • 「四有」父母:有修養,有原則,有格局,有遠見
    ,也是一個人內在精神的直接反映」,父母的眼界與格局,決定孩子世界的寬度。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孩子也不能急於一時。養育子女,讓子女接受教育的目的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光宗耀祖、掙大錢、買大房子,如果父母的格局眼界局限於此,孩子的格局也會受到限制。 父母要有大格局,就像紀伯倫在詩中所寫的那樣「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 父母的眼界,格局與財力往往決定著孩子的前程
    【父母的眼界,格局與財力往往決定著孩子的前程】我上初二的時候,母親就經常規勸我不要上了,多上幾年學又有啥用?還不如下學幫家裡幹點活好!再說上學還要花錢。家裡哪有錢供你上學啊!最後,父親堅持說「還是上到初中畢業再下學吧!」
  • 郭晶晶兒子幼兒園學費高達14萬:父母的格局,或許決定孩子的結局
    這恰恰是父母格局小的表現。相比之下,很多格局小的父母,甚至是不太合格的父母,會做著截然相反的事情。……雖然另一種父母得到了孩子一時的開心快樂,但是時間久了你會拉開他們無法彌補的差距,而孩子的未來似乎在這裡也可見一斑了。
  • 《隱秘的角落》三個孩子三種結局:父母才是孩子的宿命
    一步一步剝離劇情的內核,或許我們更應該警醒,原來每一個孩子都逃脫不了原生家庭的宿命,父母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抹不去的烙印。【1】驕縱跋扈的朱晶晶,背後是父母教養缺失。父母缺少基本的素質和教養,根本養不出懂事明理的孩子,因為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的行為中,藏著孩子的未來。父母責無旁貸地要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責任,用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引領孩子成長,才能讓孩子擁有順當而又光明的人生。
  • 「沒有人願意跟我玩」,父母的回答裡,可能藏著孩子的社交能力
    這下錢曉才明白事情的嚴重性,她認真地看著女兒的眼睛,說道:「不是的,這件事情你沒有做錯,並不是你不好,是媽媽不該讓你用洋娃娃去交朋友。」當孩子在踏入幼兒園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他們即將面臨集體生活。而首當其衝的,就是交際問題,一些小朋友在幼兒園交朋友不順利,就會回家跟父母訴苦。而家長的回答,藏著孩子以後的交際能力!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愛是有差別的 有些人把控不好愛的界限,把愛變成了控制,讓孩子的心裡沒有了自由;有些人分不清愛與溺愛的區別,給予孩子過分的保護,讓他們成了溫室裡的花朵……
  • 鍾美美再上熱搜,與舒奧華相比,兩種父母的教育格局一目了然
    這哪像一個玩心最盛的年紀裡孩子說的話?做網紅怎麼可能沒壓力,奧華說:「我想哭,但就是不哭,藏在心裏面。」網友們對奧華父母的批評聲可以說是一邊倒的:自己有手有腳,哪怕是在貧困地區,也能有份基本的收入,怎麼能完全靠孩子養活全家呢?這麼小的孩子承擔著本不屬於他的責任,這父母也太狠了!
  • 你的「窮人思維」可能會影響下一代,別讓父母格局限制孩子的發展
    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眼界,其實跟自己的原生家庭有著很大的關係,父母的層次,會關係到孩子未來的發展。父母的格局,關係到孩子的未來曾經有一檔電視欄目,做出了這樣一個有些扎心的舉動,他們將一群高三的孩子叫到操場上,讓100個學生一起站在起跑線上,統一聽命令行動。
  • 有遠見的父母,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
    唯有兩種東西永遠不可奪走,一是藏在心裡的夢想,二是讀進腦子裡的書。 有格局的父母,捨得讓孩子吃讀書的苦。 要知道,那些奮鬥的汗水,終將成為孩子的底氣,累積成他向上攀爬的階梯,支撐著他看到更遠處的風景。
  • 父母的這種「節儉」,毀掉的是孩子的格局與眼界,長大後差距明顯
    現在天氣熱,家裡需要開空調降溫,這個媽媽不捨得開空調,就帶孩子在電梯裡玩,因為電梯裡有空調,很涼快。有鄰居上電梯的時候,經常碰到這倆人。如果電梯是空的,上下電梯就很快,他們一直在裡面上上下下的,總會耽誤一些時間。
  • 《我把三個孩子送進哈佛》家庭教育說到底拼的是父母的眼界與格局
    其實家庭教育也是如此,看過那麼多書,懂得那麼多道理卻依然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究竟是為什麼呢? 其實家庭教育到最後拼的還是父母的眼界與格局,如果父母自身的格局不夠,懂得再多的道理都無法付諸於實踐。我在書中讀到這樣一段描寫,看到時,一覺相當震驚,不要怪自己的孩子成不了名校生,因為自己並沒有足夠優秀,又何來的資格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