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禹州的歷史由來嗎?
別著急,
我大禹州歷史文化悠久,
先來聽首我大禹州之歌
♬《我的家鄉在禹州》,
聽著悠美的歌曲,
了解下大禹州的盛況~
禹州之地,在春秋時期本屬鄭國,稱櫟邑。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韓景侯伐鄭,攻破櫟邑,並遷都於此,改櫟邑為陽翟。在後來的歷史上,陽翟長期為潁川郡或鈞州之治所。直到明太祖洪武年間,才取消陽翟縣而稱為鈞州。明神宗朱翊鈞即位,因避其名諱,又改稱禹州。
然而,陽翟之稱其本義何在?對此則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代「翟」與「狄」通。早在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狄人入侵並佔領了櫟邑,因此地處於嵩山之陽,故稱陽翟。但考諸史籍,孔子修《春秋》,後左丘明為《春秋》作傳,他們所處的時代晚於狄人佔領櫟邑,但在《左傳》中則一直稱此地為櫟邑,並無陽翟之稱。可見,終春秋之世此地一直稱櫟邑。何況周王朝儘管當時已經衰微,但齊桓公卻正在稱霸。齊桓公在大政治家管仲的輔佐下,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率領中原各諸侯國,多次擊敗戎狄的侵入,有力地維護了當時政體下的國家統一。
孔子曾由衷地讚嘆管仲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意即如果沒有管仲,中國可能會成為戎狄的殖民地,中國人可能要淪為亡國奴,像西北遊牧民族一樣「披髮」、「左衽」。正是由於齊桓公,由於管仲,所以戎狄儘管曾經侵入內地,但並不曾長期在中原駐足。即使有少數狄人留居此地,但也決不會成為此地居民的主體,以致於影響此地的地名變更。
登封有陽城,也正是由於處在嵩山之陽而得名。與陽城相比,禹州城的方位並非正好在嵩山之陽,且距嵩山遠得多。由此可見,陽翟之陽也並非就是嵩陽的陽。
因此,我們要了解「陽翟」這一地名最初的本義,不妨先將二字拆開。「翟」字的本義,是指長尾的山雉。至於「陽」字,本義指太陽,其引伸意義,依地理方位而言,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反之為陰。推而廣之,所有事物皆有其陰陽兩面,故《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其明顯的一面便稱之陽,如上述之山南水北,受陽光之照,呈鮮明之狀,故稱為陽。再進一步引伸,事物之鮮明亮麗者,皆可以陽狀之。故《詩經》云:「載玄載黃,我朱孔陽。」這其中的「陽」字便是鮮明亮麗之意。根據《辭源》中所列,還有其他解釋,因與本文無關,略之。由此,我們初步可以斷定,古人稱此地為陽翟,是因為當時此地多有山雉,鮮明亮麗,異彩眩目之故也。
事情本來就是這麼簡單,古人關於地名之稱謂,最初多與當時當地的地理事物相關。或以山名之,或以水名之,或以方位名之,或以物產名之。如潁川郡,乃以潁水而得名;河南省,乃以其方位在黃河之南而得名。河南古稱豫州,乃以此地上古之時多有大象而得名;禹州古稱櫟邑,乃以其多櫟林而得名……凡此種種,舉不勝舉。
後來,隨著時間推移,各地之歷史積澱日益深厚,於是以歷史文化特徵而命名的現象亦日漸增多。如登封以古代帝王屢次登上中嶽嵩山,舉行封禪大典而得名;許昌則以其曾為許國故地而得名。
禹州之地,屬暖溫帶氣候,溫和宜人。其地形有山區、丘陵、平原,且各佔三分之一。更有潁水穿境而過,潁水之大小支流遍布全境。優越的地理環境,豐富的物產,使禹州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尤以此地曾為夏禹之故都,有鈞臺古蹟之遺存而著聞,故後來又改稱鈞州、禹州。縱觀禹州地名之沿革,正是經歷了由地理特徵到歷史特徵這樣一個漫長過程。
再回到前邊的話題,禹州之稱陽翟,乃因其當時山雉之多,鮮明亮麗之故也。據傳說,正由於山雉的鮮明亮麗,遠勝於其他鳥類,山雉也很為此而自豪,常常站在河邊,或翔舞於河面,將自己美麗的身影倒映在水中,自我欣賞,自我陶醉,自鳴得意。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其《秋浦歌》中,為了誇張地寫出秋浦錦駝鳥之美麗,於是以山雉作為映襯寫道:「山雞羞淥水,不敢照毛衣。」正是由於山雞的這種美麗,使中國的上古先民由此而展開想像,創造出鳳凰這一美麗的形象。因為這種創造源於現實而又高於現實,所以鳳凰的形體更大,尾巴更長,羽毛也更亮麗,但其形體與山雉極其相仿。
地質考古也證明,上古時期的河南地區,當時尚屬熱帶氣候,有大象、水牛、竹子等熱帶動植物廣為分布。由此我們不難推測,當年的韓景侯率部下來到此地,欣賞著鬱鬱蔥蔥的原始熱帶雨林,處處欣欣向榮、生機勃勃,更見山雉成群,遍地飛動奔走,色彩斑斕繽紛,眩人眼目,呈絕妙之景觀。於是,他便流連不已,不禁連聲讚嘆:「陽哉翟也,陽哉翟也!」(多麼亮麗的山雞,多麼亮麗的山雞啊!)隨從的文武大臣也都連聲附和著:「陽哉翟也!」「陽哉翟也!」於是,此地便被稱為「陽翟」。
此地的原住民對山雉也司空見慣,並無新鮮之感。可是對於初來乍到的韓景侯而言,這亮麗而鮮明的山雉,給人們的新鮮感受太強烈了,無怪乎他們要稱此地為「陽翟」。這雖為揣測之辭,但今天我們從「陽翟」之字義,聯繫當時之史實背景,以及地名之沿革過程,則應該是如此也。
註:翟字音狄,又音宅,故今人對陽翟亦有兩種讀法,都很流行,時有爭論。亦如商代都城朝歌之朝,或讀潮,或讀昭。此種情況,無論讀何音,人們都知道是指此地,不致有其他誤會。既然如此,都不妨認可。
信息來源:綜合禹州市三都文化
視頻來源:乙元傳媒
覺得不錯,請點ZAN!
可以留言啦!趕快寫下你想說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