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前後正是牡丹花期,奼紫嫣紅,豔壓群芳,因此牡丹花也叫「穀雨花」,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稱。由於牡丹花的寓意美好,所以深受人們喜愛,它也是歷代文人墨客所熱衷表現的對象。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穀雨過三天,園裡看牡丹」的說法。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歷代書畫家筆下的牡丹花。
五代 徐熙《玉堂富貴圖》 絹本設色
112.5cm×38.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牡丹、玉蘭、海棠布滿全幅,花叢間有兩隻杜鵑。圖的下方,湖石邊繪了一隻羽毛華麗的野禽。枝葉與花鳥先用墨筆勾出輪廓,然後再敷以色彩。
宋 佚名 《牡丹圖》 紈扇頁 絹本設色
22cm×24.8cm 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牡丹花後魏紫,花冠碩大,重瓣層疊,嬌豔華貴,左右以綠葉相襯。花瓣層次豐富,刻畫入微,先用中鋒細筆勾花瓣,然後用胭脂紅層層渲染,以淺黃色點花蕊,以花青汁綠染花葉。此圖頁精工富麗,美不勝收,構圖豐滿,設色豔而不俗。
宋 徐崇嗣 《牡丹蝴蝶圖》 絹本設色
126.5cm×60.5cm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在宋代,牡丹已成為尋常的繪畫題材,李公麟、趙昌、趙仲佺、易元吉、張希顏、崔白、馬遠等都曾畫過牡丹。這幅牡丹作品,筆工精細,色彩絢麗典雅,線條流暢,層次分明。
明 徐渭 《水墨牡丹圖》局部
紙本墨筆 故宮博物院藏
牡丹是徐渭最喜歡畫的花卉之一。此作中牡丹花頭用蘸墨法點花瓣,花瓣內端深外端淺,花頭中部淺周邊深。花頭點成後,趁溼用重墨點花蕊。整幅作品無論布局、筆墨,均潑辣豪放,氣勢逼人,立意鮮明,水墨潤澤,極有生意。
明 陳道復 《牡丹花卉圖》局部
紙本墨筆 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作品畫有一枝牡丹花,淡墨勾寫盛開的花頭,以深淺不一的墨色刻畫枝葉,表現出牡丹搖曳春風的優美姿態,並通過題詩表達了不慕繁華、甘於清靜、孤芳自賞的心境。
清 趙之謙 《牡丹圖》 局部
紙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畫大石一塊,旁生牡丹一株,花開燦爛,華麗富貴。趙之謙以花卉見長,此幅作品堪稱其典型風格的代表之作。花朵或用沒骨,或用雙勾,行筆快捷活潑,強調「寫」而非「描」。畫面設色濃麗,水、墨、色相交融。石塊墨色濃重,質感強烈。
清 吳昌碩 《牡丹水仙圖》局部
灑金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牡丹以沒骨積染法刻畫,筆致瀟灑飄逸,水與墨、色有機地交融,表現出牡丹旺盛的生命力和貴而不驕、豔而不俗的神韻。水仙以白描雙勾法刻畫,其不著一色的葉片與濃豔的牡丹相比,具有洗盡鉛華始見真的淡雅之美。
清 鄒一桂 《牡丹蘭蕙圖》 紙本設色
83.4cm×44cm 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牡丹爭相盛放,枝葉向背分明。花朵以淡粉相敷,邊緣用重粉暈染,花蕊借明黃點出,尤顯莊重典雅。細筆勾寫、精心染就的蘭蕙柔弱生姿,隱隱有暗香浮動之氣,韻味十足。
清 錢維城《國色天香圖》
此圖為乾隆皇帝舊藏,後賜予大臣英和。此圖用筆秀麗,色彩豔麗,卻十分素雅,色澤蘊藉,筆法俊逸,一派明麗清新,體現了錢維城的審美趣味。
清 餘稺 《花鳥圖冊之牡丹》
《花鳥圖冊》共十二開,繪有各種花卉,如牡丹、百合、荷花、玉蘭、梅花等。構圖素雅清麗,設色明麗動人,畫法工整細勁。
清 馬逸 《國色天香圖》 絹本設色
101.7cm×49.5cm 南京博物院藏
圖中牡丹花嬌豔動人,設色豐富多彩,勾線細緻圓潤。花下奇石用積墨與淡墨暈染相結合繪出,以石綠、石青略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