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裡的養生名言#
對中醫養生來說,身體的「氣血虛實、經絡暢通」這兩個問題,是比較關注的。可是,氣血到底是否充足、經絡是否暢通,普通人只能猜測。
但是,掌握氣血的虛實情況,以及經絡的暢通與否,卻能直接指導養生的重點。如果氣血充沛了,我們當然就無需再進補,而重點關注經絡的暢通,或者身體機能的鍛鍊。
經絡氣血,在中醫的診法裡,需要「望聞問切」四診法綜合來判斷。比如面色的變化,眼神的變化、以及舌苔脈象的變化。這些診法相關的知識,需要長年累月的經驗積累,並非任何人可以一蹴而就的。
但是,四診法是「醫」的技能,對普通人來說,自我感覺就是最好的條件。俗話說「自己的身體自己最清楚」,我們完全可以從一些自我感知上的變化,來幫助判斷自己氣血經絡的真實情況。
但是,這些自我感覺裡,也有很多「迷霧」需要撥開,才能對自己的身體有更清楚的認知。
總的來說,如下6個自我感覺,如果能綜合判斷,必能對氣血經絡有個比較清晰的掌握:
1、麻:「麻」這個感覺,應該是任何人都有過體味的,比如蹲廁所太久了,我們就會說「腳都麻了」。如果不是因為體位的原因,也有這種感覺,大多是氣血運行引起。更詳細地說來,「氣」能順利通過,而「血」相對被阻塞嗎,這是因為「無形之氣」和「有形之血」的區別決定的。
2、木:生活中,我們常把麻和木連起來說,比如中午趴在桌子上午睡,睡的時間稍微長點,就會說「胳膊都麻木了」。其實,「麻」和「木」是有所區別的,前面說了,「麻」是氣能過血不能過,而「木」則是氣血都不能流暢通行了。
3、酸:這個感覺也是大部分人有過的感覺,比如高強度的體育運動,或者參加重體力勞動後,我們常有小腿肚、腰背發酸的感覺。現代科學認為,之所以肌肉會有「酸」的感覺,是「乳酸」的原因。
如果並非勞累而有「酸」的感覺,中醫認為,這表明經絡是暢通的,但氣血卻稍微有點不足,可以從補益氣血著手。所以,運動之後的肌肉酸,休息之後就慢慢平復了;
4、脹:脹也是很常見的一個感覺,只是和上面說的三種比起來,大多情況下更被我們關注。簡單地說,「脹」這個感覺主要和經絡不通有關。比如我們用一條軟水管,當水源不斷供水,而出水閥關閉的情況下,水管就會在某個地方「脹大」。
我們感覺到的「脹」其實也和這個差不多,雖然提示經絡不通,但從氣血方面來說,主要還是在「氣」。比如消化不好的肚子脹,大多會有點噯氣、放屁,基本都是「氣」多了,以及經絡不大通暢。可以從疏通經絡,理氣行氣來調理;
5、痛:相信誰都「痛」過,小時候不小心摔一跤,膝蓋擦破點皮出點血,切菜時不小心割破手指,都會有「痛」的感覺,也是辨識度最高的一種感覺。如果沒有那些外部因素而覺得「痛」,中醫認為「不通則痛」,大多是經絡不通、尤其是營血方面的問題更多一點。
比如常常見的風溼痺症,俗話說的「老寒腿」之類,基本都是經絡不通引起的。提示我們需要疏通經絡氣血了;
6、癢:「癢」這個感覺看似普通,其實範圍最廣。比如我們小時候上山打柴,接觸到一些毛毛蟲之類的,皮膚會發癢;甚至某些時候,坐在家裡無緣無故也會皮膚發癢等。當然,「癢」這個感覺大多數情況無需處理,抓幾下、摸幾下也就過去了。
如果是皮膚有點小傷口、在癒合結痂時感覺到附近有點發癢,這可是好現象,說明氣血正在過來,也就是正氣來了、幫助破損處復原。其它莫名其妙的皮膚發癢,中醫用「皮膚蟻行」來形容,需要注意,有可能是經絡阻塞,氣滯血瘀的情況,
總之,「麻、木、酸、脹、痛、癢」這6種感覺,是每個人都會接收到的身體信號,我們完全可以將其視為經絡氣血的「晴雨表」,通過對這些自我感覺的分析,更好地掌握自己經絡氣血的真實情況,從而指導養生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