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就是這樣一種奇怪的東西,假如別人會而你不會,就顯得你特別不會做人。
作為職場人,一年總會遇到和領導一起陪客人用餐的事,會社交的人覺得這是機會要抓住欣然前往,害怕社交的人會找各種理由溜走。
會聊天的人和不會聊天的人區別:
會聊天的人,會照顧到全桌的人,和每個人都能找到話題。如果他們挨著領導或客人,你就不用擔心主賓沒人照顧,因為他們聊天的同時還不忘填酒水,添湯夾菜。這種場合就是他們的舞臺。
不會聊天的人呢,為了掩飾自己的尷尬,全程默默吃飯或者玩手機。其實他們也想表現更自然,但是不好意思,唯恐自己說錯了被人嘲笑。
即使他們其他方面都挺好,就是在這方面不成熟,也會讓人覺得融不進「圈子」。
商務應酬,也是一種職場技能,掌握這項技能的人比較稀缺,一旦有人在酒桌上的表現比別人多一點「社會化」,很快將成為公司裡的「明星」。
「會說話」機會多
除了商務應酬,還有公司內部聚餐,你觀察一下,少數人一邊吃飯還時不時找點話題活躍氣氛,有的人一直默默無語,自己也感覺很尷尬。
那些敢在這類公共場合敢說話、會說話的人,往往都會做到管理崗位。
試想一個空缺的管理崗位,兩個人業務能力相當,是選擇那個在待人接物上給人感覺比較成熟的人,還是選擇那個到公共場合就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的人呢?
所以這項能力是職場加分項,如果你不會現在學習也不晚。
下面介紹幾種簡單易學的餐桌交談技巧:
1、以「客人為中心 」
賓主依次落座之後,等待上菜這段時間常常讓人感覺冷場,這個時候一般都是主人也就是領導主動挑起話題,這時作為陪同人員我們要「關注」的聽,並且適時接過話題,營造一個輕鬆愉悅的氛圍。
注意根據客人的性別、職業、職位、年齡、性格等特點選擇適合的話題,並且要以「客人為中心 」。
從心理學研究的角度看,我們每個人最關心的是自己,所以聊天的時候你的話題一定要圍繞聊天對象展開。
比如對方說「上周出差去了濟南。」
你就可以問:「濟南好玩嗎?」「有哪些小吃?」或者「我大學那讀的,現在那裡變化大不大?」
追隨客人的話題,他/她會因為自己的問題受到重視而滔滔不絕。
2、餐桌話題2要2不要
我把恰當的話題分成兩類:安全的話題和輕鬆的話題。
安全的話題:歷史、地理、建築、藝術、風土人情等。可以是有關當地的,也可以是對方去過的地方,或者大家共同感興趣的地方。
輕鬆的話題:影視、體育、小吃、時尚、天氣。從這些方面我們還可以推測出一個人的性格、興趣、愛好、消費觀念等,以後的工作中就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溝通。
商務交往五不談:政治宗教、機密、同事、低俗、隱私的方面不談。
私人問題五不問:收入、年齡、婚姻家庭、健康、經歷等不問。
如果客人主動談起,我們以傾聽為主,配合適當的身體語言,表達自己的興趣。
不問「經歷」,是指在我們不清楚方不方便的時候就不問,如果知道對方有光輝的或者引以為榮的經歷,我們可以以請教的態度來傾聽,並適時稱讚。
3、談對方感興趣的話題,並重複對方的話
問幾個小問題引導對方多談自己,然後從中找出你感興趣的點重複一遍。
鼓勵別人繼續談下去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直接重複他剛才說的話,比如客人說:「這次和上次來感覺不一樣。」
你可以直接重複「上一次?」
「是的,上一次……」對方就會吧啦吧啦解釋怎麼不一樣。
4、多讚美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讚美,讚美別人說明我們謙虛好學。
按照人際交往的「自我價值保護原則」,我們肯定、讚美別人,別人也會肯定和接納我們,「投桃報李」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的。
所以,千萬不要吝惜自己的讚美。一成熟的人社會化表現就是語言的社會化,如果你不好意思說這些社會化的語言,那麼你的內心肯定不夠成熟,沒有社會化的人可能未來有更多坑要踩。
所以,要多和那些待人接物成熟的人學習哦!
機會到處都有,就看你能不能抓住
除了陪客人吃飯,也經常有一些重要的客人到公司拜訪領導,如果恰好領導不在或者走不開,讓你先接待一下,你會怎麼辦呢?
大多數人都是和客人打個招呼,安排前臺泡茶,然後就把客人一個人扔在會議室或者某個角落,就算萬事大吉了。
一個公司的商務接待水平體現了公司的軟實力,接待做好了,即使客人不當面誇你,見到領導也會表揚你,領導聽了自然覺得有面子。
這就像聽別人誇自家孩子,嘴上可能挺謙虛,心裡不知道多美呢!
你為領導掙面子,自然會被重視。很多人做了領導也對商務場合的應酬感到頭疼,一個懂商務禮儀、會公關的下屬,想不被提拔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