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人衛健康 人衛健康
人類總是太過依賴自己的主觀感受,所謂「眼見為實」,以為自己看得見摸得著的才是事實或真理,對於虛幻的思想和情緒如何能導致感冒,甚至是皮膚病、心臟病或癌症等疾病,全然不能理解。
我們寧願相信感冒是在顯微鏡下能夠看見的病毒,而非虛無縹緲的思想造成的。包括許多醫生和科學家在內,絕大多數人本能地容易相信簡單的致病因素,而不容易接受精神或情感能影響健康的觀點。
殊不知,我們十分有限的器官感知能力,阻礙了對事物真實面貌的了解。人類患病真的像阿貓阿狗那樣簡單明了?顯然不是,幾乎所有的慢性病都籠罩著疑神疑鬼、擔憂恐懼、心胸促狹和胡思亂想的氛圍。
一項在美國加州的華人中做的研究發現:中秋節這個節日對死亡危險的影響在年老的華人婦女中表現明顯,因為她們在這一節日中處於中心地位,一些死亡可能會推遲,直到節日結束之後才出現。而對於猶太人或加州人等而言,死亡率並沒有相應的變化,因為中秋節這個日子對於他們而言並沒有特別的意義。其中,最大的差異出現在循環系統疾病引發的死亡中,特別是中風和心臟病發作,表明這些疾病最易受到心理和情感因素的影響。
另有研究發現,接受心理治療的癌症患者與未接受心理治療的患者相比,其免疫功能也發生了變化,他們體內循環的淋巴細胞數量大大增加,特別是能夠殺死癌細胞的自然殺傷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數量增加,活力也更強。
我們通常容易理解一個人的身體被外力傷害後所承受的壓力,因為當你看見潰爛的傷口或血跡斑斑、被破壞的皮膚組織,會直觀地感受到身體的痛苦及其對人的影響,但我們卻容易忽視惡劣的情緒和糟糕的心理狀態對人產生的不良影響,在人的「心」上劃開的傷口。
我們能看見身體的傷口,卻看不見心靈的傷口。
其實,無論是顯而易見的外部創傷,還是悄然潛入的精神刺激,它們同屬「應激」。憤怒、恐懼、憂慮等情緒方面的應激源通過大腦邊緣系統的杏仁核做出反應,而身體創傷、劇烈溼度變化等應激源則可通過外周感受器傳入衝動,引起腦幹網狀結構的上行激動系統的興奮。兩種應激最終都會引起下丘腦的興奮,促進身體裡分泌同樣的化學物質——俗稱「壓力素」的皮質醇。
這使我們的思維擴展開來,了解壓力會以各種形狀、各種面孔、各種大小進入我們的身體,而且許多是我們看不見的模樣,或者說大部分的壓力是看不見的壓力,因為現代社會的身體傷害等刺激是十分有限的,而情緒壓力卻比比皆是。
既然我們把皮質醇稱為壓力素,是不是它就是個不良分子呢?其實不然,皮質醇的主要目的是在緊急情況下,幫助把體內貯存的能量轉化為適合立刻使用的形式,壓力狀態下身體需要皮質醇來維持正常生理功能,如果沒有皮質醇,身體將無法對壓力做出有效反應。
若沒有皮質醇,當獅子從灌木叢中向我們襲來時,我們就只能嚇得目瞪口呆、動彈不得。在這樣的情境下,我們必須「緊張」起來,藉由積極的皮質醇代謝,身體能夠啟動逃走或者搏鬥行為,因為皮質醇分泌能釋放胺基酸、葡萄糖及脂肪酸,這些都被輸送到血液裡充當能量使用。皮質醇幫助我們把體內積蓄的潛在力量調動起來保護自己,讓我們的肌肉變得有力量,注意力更為集中,來應對險境,從這個角度而言,這完全是有利人類生存的重要人體功能。
但是如果我們經常在生活中面臨類似「猛虎衝向我」、「瘋狗在後面追我」的緊張感時,身體將毫不留情地往外透支著能量,也就意味著時不時地調動寶貴的潛能,那體內儲存多少元氣能供我們這樣無度消耗呢?
情緒的過度刺激導致皮質醇分泌,不僅消耗元氣,而且能抑制多方面的免疫功能。
此外,精神疾病也與神經內分泌相關聯。皮質醇可降低5-羥色胺(5-HT),導致色氨酸不足和5-羥色胺合成減少。5-羥色胺是一種傳遞快樂的神經遞質,可理解為一種「快樂素」,當它減少時,易促發抑鬱及其相關症狀,如強迫、慢性疼痛、睡眠障礙等。
我國中醫對於心情低落、精神的消耗也有一番見解。
兩千多年前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句話一直以來是養生學中精神養生的總原則和目標,即是說,人的精神如果能守持於內而不耗傷,那麼疾病又從何而來呢?
人的精神情志是生命活動的基本體現,同時又與人的臟腑功能密切相關、相互影響,所以不良的情志會引起氣血運行紊亂,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形成中醫所謂「內傷病」,破壞人體健康。同時,不良情志擾亂氣血運行和臟腑功能,還會使人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受外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人的精神情志活動正常,正氣就能保持正常,自然也就能少受甚至不受內外邪氣的侵擾,長久維持健康狀態,壽命才能得以維護。
科學研究也證明,良好的精神狀態,能促進人體內分泌產生更多有益的激素、酶類等,這些物質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增強人體免疫能力,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人體祛病延年。
正如清代文學家、養生家石成金指出「治身病不若治心病」。因而,調攝精神情志,保持精神內守,是養生的首要任務。
從古今養生家的經驗來看,「精神內守」的關鍵在於「清靜」,也就是保持思想的平和純淨。唐代「詩王」白居易就曾寫到:「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具體來說,一是要志閒,即減少不良情緒對人精神情志的擾動。
宋朝大文豪蘇東坡就認為,對於想學習修煉養生術的人來說,一定要擯棄「三疾」,即「一忿躁,二陰險,三貪慾」。因為一個人如果被「三疾」纏身,就會心理失衡,進而招致疾病。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馬烈光養生新悟》 馬烈光
《尋覓心靈快樂——解讀中國人的情緒》陶然、銀娟、劉慶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常見病症的家庭診治》
作者:陶 明 李國棟
原標題:《養生要摒棄「三疾」,心靜才能壽命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