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趙明輝一行4人調研組與韶關市礦產資源局及地質環境監測中心相關人員一同前往韶關市仁化縣凡口鉛鋅礦調研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和地下水監測工作。雙方圍繞礦山土地綜合修複利用、重要飲用水源地保護、礦山採空區地面塌陷及沉降、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探究。
凡口礦區負責任人歐陽仕元介紹,韶關凡口鉛鋅礦於1968年開始投產,日產礦山5500噸,年產鉛鋅金屬18萬噸,是亞洲最大鉛鋅銀礦種生產基地之一,但早期採用疏幹開採方式引起了一些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是長期淺部抽排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引發巖溶地面塌陷、尾礦擱置破壞水土環境、廢石尾砂堆積破壞地形地貌景觀等。
修復前的礦山
修復後的礦山
凡口鉛鋅礦採用地上建礦山公園、地下建帷幕壩截流治水、尾礦庫建生態溼地公園的「三位一體」綜合生態修復模式對礦山生態環境進行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
一是建成了廣東凡口國家級礦山公園,變沉降工礦廢棄地為集休憩、遊覽、科普於一體的礦山主碑廣場和博物館,因地制宜將採礦挖損和廢石堆積的舊礦坑整治成生態遊覽區,修復面積120畝。廣東凡口國家礦山公園成為廣東省唯一在產礦山建成的國家級礦山公園,目前,礦山公園已經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最好去處。
二是成功實施了帷幕注漿截流工程,首創改性尾砂漿、泡沫尾砂漿等新型環保注漿材料,修建帷幕1698米,將帷幕外地下水位恢復到開採前狀態,井下廢水每年減排700萬噸,修復礦山水系生態,修復塌陷區1100畝,有效消減地質災害,有效保護耕地資源。該方法還獲得國土資源(廣東)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成為我國強巖溶地區治理塌陷修復生態的典範做法。
三是實施尾礦庫清汙分流和生態恢復工程,從源頭控制酸性水和重金屬汙染,改良富含重金屬和強酸性水的尾砂,種植植物,形成穩定的植物群落,修復尾礦庫區320畝、尾砂堆置區490畝,後續將實施第三期工程,建成生態溼地公園,成為丹霞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凡口鉛鋅礦尾礦庫清汙分流和生態修復工程為富含重金屬和酸性水汙染的尾礦庫生態修復提供示範。
四是全面推進尾礦庫2025年退出工作,實施尾礦資源綜合回收、廢水淨化回用、廢石資源化利用等工程,從根本上解決礦山生態環境問題,達到零排放,實現無廢開採,建成綠色環保、安全高效、和諧共贏的生態礦山,為我國有色金屬礦山生態修復提供典範。
通過執行《凡口鉛鋅礦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規劃》,凡口鉛鋅礦實現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科技創新、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社區和諧等多個方面的目標。2019年,韶關市凡口鉛鋅礦礦山綜合生態修復項目從全省54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登上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範例之首。
通過對礦山生態修復效果的實地查看與交流,調研組對凡口礦生態修復工作取得的成效表示讚賞。在會上,趙明輝副站長就礦山開發造成飲用水源地破壞,如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創新礦山採空區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監測、盤活礦山存量建設用地等一盤棋統籌謀劃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他指出,一是地下水監測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整合優化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部門和地方各機構的地下水監測站網。二是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方法,基於地下水監測數據,結合地下水功能屬性,繼續開展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重點功能區地下水監測(集中飲用水源區、工業區等),做好大灣區地下水監測規劃、海島地下水監測規劃、鄉村振興與地下水安全監測規劃以及海水入侵對地下水影響專題研究,提升地下水監測成果應用和社會服務水平。
他還強調,下一步要根據我省地下水資源情況,評價地下水資源及開採潛力,為大灣區建設和發展、海島規劃和國防建設、開發和保護提供基礎支撐,為廣東省提高應對特大旱情、水質汙染等突發事件能力提供堅強保障。要提出具有廣東地域特點的水環境背景值,探索遙感與GIS等手段在地下水監測網的實際應用,實現廣東省在地下水監測工作領先全國水平的目標。
最後,調研組和凡口礦均表示,要結合總站在大寶山多金屬礦、平遠仁居稀土礦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示範項目成果與經驗,進一步加強雙方在礦山生態環境監測方面交流合作,共同助力我省礦山生態修復工作。
作者:方景良、陳耀均、譚詠清、車維維
【來源:廣東省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服務】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