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原創不易,若是喜歡,請給七七點個關注,愛你呦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似乎父母的模樣,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身為家長,我們總是有著一顆盼兒成才的心,可是育兒之路哪裡簡單?我們要越過太多的荊棘,我們涉過河流,我們翻過高山,可是依然面對無數難題。
最近重溫2005版《京華煙雲》時,我才發現原來姚家大家長姚思安才是真正的育兒高手,他是名門望族出身,對待孩子卻講求平等,他認同孩子的不完美,善於發掘每個孩子特有的優點。
姚思安在教育孩子上能夠做到如魚得水,不僅僅是因為他在物質上對於孩子的富養,更在於他明白:
懂得因材施教的父母,才能養出優秀的孩子。
01父親的格局,決定孩子的高度
很多人曾經評論道,姚木蘭是姚思安一生最引以為傲的作品。
姚木蘭是名滿京城的才女,她善詩書懂西學,熟知甲骨文,是個外柔內剛的大家閨秀。正如同原作者林語堂先生曾寫:「若為女兒生,必為木蘭也。」
姚木蘭就像是我們口中「鄰居家的孩子」,永遠拿到一百分,似乎一直都是完美的代表,好像她不需要父母的引導,就能夠成功,但是真的如此嗎?
不,在木蘭的教育中,姚思安付出了很多,因為女兒骨子裡好強,所以姚思安更重視的是木蘭精神上的養育。
還記得蓀亞連日和曹麗華在一起,木蘭回家與父親哭訴婚姻已經無法繼續,姚思安並沒有強制要求女兒離開丈夫,也沒有讓女兒繼續忍氣吞聲,而是給木蘭講了一個轉折性很強的故事。
姚思安生動形象地告訴了女兒一個道理:
「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好壞相伴,關鍵是搞清楚,你只要搞清楚,才能找好方寸尺度。」
正是因為姚思安的循循善誘,所以木蘭即便是深陷婚變之難中,依然能夠保持一份優雅,能夠做到進退有度。
生性灑脫的姚思安,他的教育觀到了如今也是值得借鑑的,他對女兒提出:
女人並不應該局限在廚房與愛人之中,知書達理才是一個女子行走世間最好的鎧甲和底氣,婚後也應該修煉自己的眼界和格局。
要知道,父親的格局決定孩子的高度。
就像心理學家蒙田所說:「教育孩童首重激發興趣和愛心,否則只是填鴨式的灌溉,毫無意義可言。」
父親的職責並不是為將孩子禁錮在某個角色,亦或者是給孩子貼上某種標籤,他應該用自己經驗去幫助孩子更好地體會人生,尋求更廣闊的的世界。
02不含深情的誘惑,沒有敵意的拒絕
莫愁似乎一直都是一個任性的小姑娘,她喜歡蓀亞就願意和他私奔;她感覺背叛,就大膽逃婚;她頂著所有壓力也要和牛懷玉在一起;當她嫁給了立夫,她可以與他同生共死。
莫愁的生命力是所有人望而不及的,她敢愛敢恨,面對愛情她勇敢面對,當遭受傷害,也能瀟灑離開。
為什麼莫愁在那個年代能夠做到在感情上收放自如,不做愛情的傀儡呢?
原因很簡單,她的父親姚思安對於婚姻的態度深深地影響著女兒。
姚思安曾是京城裡有名的風流貴公子,幹了不少荒唐事,正所謂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但是當他遇到了妻子後,一切都變了。
婚後的姚思安不再風花雪月,他對婚姻忠貞,對妻子愛慕,他成為了眾人眼中的好丈夫,好父親。
就像劉熙載曾說:「學書者有兩觀:曰觀物,曰觀我,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
孩子在成熟的過程,同樣也是一個觀察的過程,孩子在內心能夠感受到父母所傳遞的所有內容,如果能夠共情,那麼孩子的心理發展就會順暢很多。
就像現實時中,我們總會聽到女兒們會說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話:
「我要找爸爸這樣的男人,當丈夫,因為他真的給我了安全感。
即便世界只剩了一個男人,那我也不要找父親這樣的,他簡直讓人難堪。」
女孩會下意識將父親作為情感的坐標,但是向左還是向右,卻是由父親的行動所決定。
孩子的情感成長就像是過獨木河,看似危險,如果父親能夠孩子的拐杖,引導她正確的看待感情,孩子的人生就會容易許多。
那父親怎麼做才能稱職呢?
精神分析學家張天布提出,想要孩子順利度過俄狄浦斯期,要做到「不含誘惑的深情,沒有敵意的拒絕。」
在面對異性孩子時,我們既要做到深情,又有一定的界限感;當孩子需要我們的評價時,我們不能單純的評價好與壞,應該告訴他無論如何爸爸媽媽都愛你。
當你給與了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即便他偶爾迷茫,也能走出來。
03承認孩子的差距,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姚迪非,家中唯一的男孩,卻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他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喜歡穿西裝,崇尚自由戀愛,是個典型的新青年。
但是姚思安卻是一個傳統的中國式大家長,穿著大褂,拉著二胡,看的是四書五經,讀的是仁義禮智信。
這對思想上南轅北轍的父親,卻從來沒有因為分歧而有過爭吵。
姚思安尊重孩子們的每一個選擇,表妹紅玉喜歡姚迪非,姚思安想過讓兒子娶她,但是孩子的拒絕他也不會反對。
在教育中,有很多家長曾經犯過一個錯誤:
他們將孩子當做自己的「化身」,希望孩子能夠從頭到腳聽從自己,順服自己,他們不接受孩子的創新。
但是,姚思安不會這樣。他知道每一個孩子來到世間,都有屬於自己的任務,而父母不是主宰,只是他們生命的過客,總有一天會離開。
有些家長將孩子當成專屬娃娃,對孩子從來不會認同,而因此孩子缺乏了自我價值感,而家長也會因此而焦慮不堪。
就像是最近熱播的《了不起的兒科醫生》中,六年級的小學生小宇,他就因為心理壓力太大,而做出了極端選擇。
小宇媽媽是個「虎媽」,將兒子的課程安排滿滿的,沒寫完作業不能吃飯,即便是孩子生病住院,也要寫卷子,也要做功課。
孩子很努力,但是依然達不到母親的要求,長期生活在高壓中的孩子最後寫道:
「只怪我不爭氣。」
就像是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
「一個總被安排、總被否定的孩子,他的自主性從來沒有得到過很好的發展,呀自然就沒有了自控能力,於是比較容易沉溺在網路遊戲或者其他事情中。」
而好的家長,往往能夠承認孩子的差距,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最後想說: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小樹苗,需要陽光與雨露的灌溉,別用單一的套路去修剪它,學會因材施教,也許你會發現,原來我的孩子也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