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走進生機勃勃的織金大地,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成果豐碩,產業發展蒸蒸日上,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近年來,織金縣按照「黨建引領、深化改革、組織起來、共同富裕」的原則,聚焦產業發展「八要素」,立足資源優勢,突出地方特色,瞄準市場需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民心的作用,把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作為引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一招,讓特色產業在織金遍地開花,有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探索發展拓新路
在織金縣桂果鎮東紅村,一片綠油油的蔬菜格外引人注目。據了解,東紅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採取「特色產業 扶貧車間」模式,積極開展麻葉菜種植和兔子養殖,走出了一條致富新路。
「東紅村合作社種植了300餘畝麻葉菜,收成的麻葉菜採取集中銷售與分散銷售方式相結合,與縣供銷社籤訂銷售協議,每月定期售出相應訂單量,在村設置銷售檔口進行分散銷售。同時,利用扶貧車間項目養殖1200隻兔子,合作社帶動30餘名貧困群眾長期就業,拓寬了群眾增收的渠道。」東紅村合作社理事長張智說。
東紅村合作社只是織金縣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織金縣按照「黨支部帶強、合作社帶富」的發展思路,全面推行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工作,緊緊抓住發展特色產業這個「牛鼻子」,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遊則遊」的原則,著力培育一批市場前景好、輻射帶動強、群眾滿意度高的產業。在合作社、自然村寨、產業鏈和龍頭企業建黨組織1408個,全縣33個鄉(鎮、街道)全部成立集體股份經濟聯合社,578個行政村均成立黨支部領辦的村集體合作社,全縣所有貧困戶都加入村集體合作社,所有村集體合作社均有龍頭企業帶動,實現了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目前,全縣共有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1156個,其中股份經濟合作社57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578個,覆蓋率達到100%,有效帶動優勢產業的發展。
盤活資源促增收
走進實興鄉大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齊的蛋雞養殖房,大地村合作社充分利用當地良好的地理環境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打造蛋雞養殖基地,全力推動產業扶貧,拓寬群眾致富路。
「大地村合作社蛋雞養殖基地現有蛋雞20000餘羽,正常情況下日均產蛋量約16000至18000枚,項目實施周期為三年,按照當前市場價計算,收益預計60萬元左右,覆蓋貧困戶30戶101人,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30餘人。」大地村合作社理事長張友福說。
在推進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工作中,織金縣充分整合現有資源,圍繞全縣種植業「5311」和生態畜牧業「3311」產業布局,加大力度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通過一企對多社的「1 N」方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大力度整合資金、資源和資產,藉助新型農業、網絡電商、家政服務等載體廣泛培育經濟實體,切實做強做大特色產業。目前,全縣共創辦「樣板社」6個、「精品社」48個、「縣級示範社」16個,實現抓點做樣、以點帶線、以線覆面。引進廣州耀泓、貴州中證資產、雲南勐海豪揚等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 合作社 農戶」組織方式,全縣種植皂角52.07萬畝、南瓜蔬菜31.65萬畝、辣椒10萬畝、藥用銀杏3萬畝、食用菌(竹蓀)2.25萬畝;養殖生豬50.44萬頭、肉牛15.89萬頭、羊6.42萬隻、家禽548.1萬羽,因地制宜讓「沉睡」的各項資源活起來。
精準發力聚民心
「老百姓還是原來的老百姓,但是通過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帶動起來後就大不一樣了。群眾的力量通過合作社組織起來顯得更強勁,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使村集體收益、發展前景與老百姓收入息息相關,之前『單打獨鬥』『各人自掃門前雪』的情況,逐步轉變成關注集體、關心集體,群眾的凝聚力從一盤散沙轉變成了一個拳頭。」正在化起鎮塘邊村桂花種植基地澆水的村支書張敏感慨地說。
為充分發揮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凝聚民心、帶民致富作用,織金縣按照「三個一律」政策,涉農政策一律向合作社傾斜、涉農資金一律向合作社集中、涉農項目一律由合作社實施,激勵合作社發揮作用,不斷加大扶持力度。今年向全縣的村集體合作社傾斜實施涉農項目共計51個,涉及資金1465.8萬元。同時,多措並舉發展皂角和南瓜產業,通過397個村集體合作社覆蓋農戶4.65萬戶,其中貧困戶1.29萬戶,全縣實現集體經濟積累超過10萬元的村達204個,全縣村集體經濟積累達8843.5萬元。
扶貧道路千萬條,產業扶貧第一條。下步工作中,織金縣將繼續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積極探索「聯社 分社」「強村 弱村」「企業 鄉村」等工作模式,全面建強合作社,提升基層組織凝聚力,為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楊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