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熱門電影改編的電視劇越來越多,比如之前介紹的諜戰劇《絆腳石》就改編自《諜影重重》。
今年年初,奉俊昊的《寄生蟲》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後,也立即傳出要拍劇版的消息。
不過在此之前,奉俊昊還有另一部電影改劇的重頭項目,已經讓觀眾苦等了7年之久。
那就是由女神詹妮弗·康奈利主演的劇版《雪國列車》。
這部劇由華納旗下的TNT電視臺製作開發,網飛買下了美國以外的海外播放權。
現在出的第一集是TNT在美國播的,而網飛則會在25號一次性放出全部10集。
也就是說,咱們很快就會比美國觀眾更先看到《雪國列車》的全貌。
需要說明的是,劇集是對奉俊昊電影和同名法國漫畫的共同改編,奉俊昊本人也是這部劇的製片人和編劇之一。
在製作水準上,大家可以放心,在科幻設定上也遵照了漫畫原著。
劇集開篇先以動畫的形式,介紹了雪國列車的由來——
在未來,全球變暖致使物種滅絕、資源短缺,由此引發了戰爭。而戰爭又加劇了變暖,科學家採取降溫措施,卻不慎導致地球冷卻,進入了嚴寒時代。
這時,超級富豪威爾福德製造了一列長達1001節車廂的「永動機」列車,拯救了人類倖存者。
這趟列車需要永無休止地繞著地球運轉,才能保證列車上的能量供給和人類生存。
想也知道,能買票上車的都是富人。
然而在列車開動那一天,卻發生了暴亂,一批底層窮人衝上了火車。
這些人隨後被驅趕到車尾,存活了下來,過著囚犯一樣的艱苦生活。
他們每天只能吃到用蟲子製作的劣質食物,還會被隨意毆打辱罵。
最近,食物配給也少了一半,再次激起了他們的不滿。
與此同時,男主萊頓作為車尾領袖,一直在和大家密謀武裝叛亂。
他們想衝出車尾,獲得跟其他人平等的待遇。
為此,他們一邊摸索列車上管理人員的數量、輪班節奏,掌握了就近幾道門的守衛情況。
另一邊也在暗暗儲備力量,比如他們每人都會把自己的口糧分出十分之一,用來餵養老鼠和大力士。
然而,就在他們萬事俱備,打算發動攻擊時,萊頓卻被突然抓走了。
一時之間,車尾人心惶惶,有的人擔心他小命不保,有的人懷疑他是叛徒,要拋棄他們,自己去享受榮華富貴。
在離開尾廂後,萊頓終於見識到了富人們的世界。
他吃到了豐盛美味的新鮮食物,見到了燈紅酒綠的娛樂場所,還看到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態種植系統,裡面有琳琅滿目的水果和蔬菜。
而他之所以有機會看到這些,是因為主管理員梅蘭妮有求於他。
原來,富人車廂最近發生了一樁性質惡劣的謀殺案,消息傳開後引起了恐慌。
並且,兩年前就發生過一模一樣的案件,目擊證人被認定為兇手,隨後被冰凍了起來。
然而,如今案件再次發生,說明當時抓錯了人。
梅蘭妮得知萊頓曾是一位優秀刑警,便破格委託他來調查此案,揪出真兇。
作為交換,她承諾事後會任命萊頓為列車警長,負責安保問題,永遠脫離車尾。
但萊頓心系車尾同胞,說要改善所有窮人的生活條件,他才會答應。
雙方本來僵持不下,但萊頓在見到這次兇案的報案人後,卻開始猶豫了。
這是因為報案人扎拉,既是死者的女友,也是萊頓的前妻。
原本他們都是車尾人,但五年前扎拉因無法忍受那裡的生活,跟列車管理員做了某種交易,成為三等車廂的公民。
萊頓對於背叛他的扎拉,算是愛恨交加。
如果這次他不能找出真兇,那麼扎拉就會被當作兇手,冰凍起來。
為了舊愛,萊頓只好答應下來。
可就在這時候,車尾人發動了武裝暴動——他們殺死了十幾名士兵,挾持了一位管理員,與列車上層對峙。
於是,萊頓又被推出去跟同胞們談判。
最終,萊頓救出了人質,三個叛亂者自首後被冰凍起來。
看到這裡,不禁讓人疑惑——萊頓是不是變成了走狗,把同胞們給賣了?
實際上,第一集的劇情信息量並不多,主要任務一個是鋪陳世界觀背景,另一個就是建構起核心的戲劇衝突。
富人車廂裡的富麗堂皇、奢靡安逸,與車尾人的食不果腹、空間擁擠形成天差地別的懸殊與對立。
這種反烏託邦的末日構想,也是原著和電影的精髓所在。
本質上來說,《雪國列車》從原著到電影再到劇集,都沒有很強的科幻屬性,在設定上就有很多繞不過去的漏洞。
這在2013年的電影中,已經被討論了很多。
因而在我看來,《雪國列車》更像是一個隱喻人類文明發展和階級矛盾鬥爭的警世寓言。
永不停歇的列車,就是人類生存的世界和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而列車上發生的所有衝突鬥爭,則是人類文明的曲折進程。
點擊播放 GIF 1.9M
無論是過去的歷史經驗,還是所有關於未來的科學幻想,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不管文明進化到多麼先進,物質資源多麼充足,階級分化都永遠存在,階級鬥爭也永不停歇。
在劇中,當萊頓質問梅蘭妮有那麼多優質食物,為什麼不分給窮人時,梅蘭妮的回答就非常簡單直接:平衡。
平衡,意味著控制和剝削,這看似冷血無情,卻又是無可替代的事實。
為了可持續地生存下去,一切都要保持平衡,列車上的生態系統、人口數量、食物配比,包括富人、窮人的階級分化,都是生存鏈條上的一環。
這對於窮人來說,當然很不公平。
公平,比生存、平衡還要複雜困難得多。因為公平關乎人性的尊嚴和欲望的滿足。
它建立在生存的基礎之上,又反過來要求並解釋了剝削的必然存在。
這在第一集裡已經隱隱有所展現——
萊頓在調查兇案時得知,列車上是沒有死刑的,被冤枉為兇手的那個證人就沒有被殺死,最高刑罰就是被冰凍休眠。
這是因為,人口是列車運轉的重要資源,即便是死刑犯,也有其生(剝)存(削)的價值。
同樣是這個原因,列車管理員沒有直接殺掉窮人,而是把他們集中關在車尾。
如此一來,就解開了萊頓說服三個同胞主動自首,被冰凍休眠的那個疑惑——他不是出賣同胞,而是另有謀劃。
萊頓明白,在這趟列車上,「沒有死刑」就是窮人最大的武器。
他在查出真兇、當上警長後,還有機會喚醒同胞,然後慢慢滲透到管理層,裡應外合地繼續革命,最後實現「公平」。
萊頓看似被「招安」了,實則是在布局一盤大棋。
但事情並沒有他想的那麼容易,雪國列車上還隱藏著更多的黑暗秘密。
在電影中,最令人震撼的一個鏡頭是男主來到車頭後,發現永動機的秘密,竟然是引擎下的五歲小男孩不停地手動給零部件上油。
所以自詡為「救世主」的威爾福德,之所以能代行上帝職權、任意掌控富人和窮人的命運,維持著這份表面的穩定與平衡,都是基於對孩童的奴役與犧牲,這是多麼荒誕和諷刺。
這讓我想到李誕的那句名言——正是那些為了「更高價值」而不顧一切犧牲別人的人,頻頻讓這個世界陷於大火之中。
劇中的主管理員梅蘭妮也是一樣,她認為自己拯救了人類的當下,還自豪於「管理」著人類的未來。
在第一集的結尾,已經揭示出梅蘭妮其實就是雪國列車的掌控者——威爾福德。
這個信息很值得玩味,也是本劇目前對原著和電影最大的改編。
那麼,威爾福德為什麼要隱藏自己的身份,列車永動機的真相是否跟電影有所區別,萊頓和車尾窮人們的革命能夠成功嗎?這些疑惑只能在後續劇集中得到解答了。
目前看了一集的我已經跳坑,只求苦等7年的神劇不要爛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