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線訊 2020年12月5日,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學術論壇暨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工作坊在線上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南京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及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雲南大學、青海民族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等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近20位資深專家學者和年輕學人參會,會議還吸引了100多位聽眾的收聽和討論。本次會議的主題為「山川與隱逸/修行與空間」,是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指導下,學術界圍繞著「修行人類學」相關議題展開的進一步探討與審視。
在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陳進國研究員回顧了宗教人類學學術論壇及工作坊的緣起,指出本次會議聚焦於宗教理論與義理之外的具體修行,強調個案與實踐,並在這些非理論的實踐形式中,對空間、身體在不同文化之間的意涵展開討論。華東師範大學黃劍波教授、南京大學楊德睿教授也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
會議第一組發言由楊德睿主持並評議。浙江大學梁永佳帶來了題為《不積:隱逸作為社會理論》的報告,他首先對「隱」在中國社會意識中的意涵進行闡釋,並別出心裁地運用老子思想詮釋馬林諾夫斯基筆下的「庫拉」航行,試圖以中國古典思想與西方人類學經典理論展開對話。同濟大學陳晉的報告題目為《「神秘的互滲」:列維-布留爾的人類學遺產》。主要講述了列維-布留爾在《原始思維》之外的學術貢獻,以及沙畹等漢學家對其學術思想的影響,最後強調重拾土著人思想的研究對於當代研究的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梁恆豪則關注基督教中的心理學意味,在題為《從石到魚:基督和自性的心理學隱喻》的學術報告中,他以榮格的分析心理學體系中探析「石」和「魚」背後所隱藏的心理學意義。他認為通過哲人石和魚的象徵表達出了心理學上的辯證統一,體現了自信化的過程。
評議人楊德睿認為,上述三個報告體現了修行人類學所涉及的領域:梁永佳展示了修行作為一種社會思想,以及如何作為社會理念的現象,及其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的不同意涵;陳晉的報告則給出了另一個思考方向,即修行是一種特殊思維,在日常的思維之外,還有不同的文明的,或超常或反常的異於主流的思想,而對於修行來說,列維-布留爾實際上更加強調邏輯;梁恆豪的研究則強調了另一個路徑,即感悟,涉及自信和集體潛意識。
第二組報告由中國農業大學李耕主持。廈門大學的馮莎和張志培以《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山水景觀:從張克純和郝量的藝術實踐談起》為題,通過對兩位藝術家作品的分析,展現了中國傳統藝術精神中的文人心性,並說明了傳統的山水畫如何為觀眾提供隱逸體驗,以及藝術和身心靈之間的關係。中國人民大學張奕凡帶領與會者神遊了鍾靈毓秀的聖地阿爾莫拉, 探討作為精神家園的阿爾莫拉與一代宗師辨喜之間的不解之緣。青海民族大學才貝則從學術和實踐層面探討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玉樹段的治理和保護問題。
廈門大學龔浩群主持了第三場報告。波士頓大學徐榕榕以華東A市某道觀國學班為例,介紹在(新)傳統主義運動和民族主義運動的社會背景下,都市中產階級女性如何在這兩股潮流的影響下,想像自己的身份和身體,進而在國學實踐中修行身心,又達成了怎樣的身份和文化認同。雲南大學高雲松則採用宗教現象學視角,以德欽地區的卡瓦格博神山為研究對象,通過考察德欽藏族的相關儀式和生活實踐,探討圍繞這座神山的社會空間化過程,並揭示基於空間化所建構起來的神山的文化意涵以及藏族對於神山的宗教情感。來自清華大學的陶金做了題為《露壇與神居:寧波保國寺儀式空間中的兩個身體》的報告,他通過生動的案例和圖解,分析了宗教場所中所蘊含的宇宙觀奧秘。
最後一組報告由蘭州大學王建新主持。廈門大學李晉的報告題為《「密地」——藏傳佛教世界的隱逸、地景與史觀》,他首先講解了何為「密地」,以及佛教的「密地」概念如何體現出人類學理論在討論物和地景時的一些無法調和的矛盾,探討了另一種意義上的「中心」的概念。中國社會科學院李想以《大乘佛教「淨土」觀念的來源與構建》為題,從詞義演變和思想史的角度解釋了「清淨」同「莊嚴」之間的關聯,闡明了「心的清淨」和「佛土的清淨」之間的語義關聯。楊德睿圍繞著本次論壇「修行人類學」的主題對李晉的「密地」研究提出了其與修行之關係的問題,後者通過借用佛教中對「海螺」這一意象的理解予以回應,解釋密地在不同程度上可以與悟性不同的人產生宗教實踐上的聯繫。
學者們的精彩報告引起了與會人士的熱烈討論,大家就一些宗教術語、宗教研究中的技術方法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作為論壇的組織者之一,楊德睿在總結中強調了宗教研究中修行實踐的重要性。回到學者自身,修行人類學的研究雖然不能算作是修行,但研究是「積」而非「損」,關於修行的了悟,或許「厚積」之後便可以想像。
論壇在陳進國的主持下勝利閉幕,與會學者紛紛表示收穫頗豐,並共同期待明年能夠線下相聚,暢談學術與修行。(供稿:王希言)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